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_第1页
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_第2页
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_第3页
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 我对 “去小学化”的几点认识 我对 “ 去小学化 ” 的几点认识 作为一名从小学转岗而来的幼儿教师,既接受了小学 “ 应试教育 ” 与 “ 素质教育 的双重洗礼,又在幼儿园这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学习着,成长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将小学与幼儿园的教育形式、目标等进行对比,在反思与对比中,我对幼儿园教育 “ 去小学化 ” 有如下认识: 一、 “ 去小学化 ” 并不是不教或不让幼儿学小学知识。 刚成为幼教战线的一员时,恰逢教育部下发 “ 禁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 ” 的通知,对幼教理论理念一无所知的我,想 当然地将 “ 小学化 ” 去得彻彻底底 认为幼儿园的孩子是不可以认字的,不可以学加减法的,凡是与小学知识相关的,教师一律不提及,最好黑板上不出现一个汉字 当我深入学习了纲要指南,当我的女儿渐渐长大入园2 / 4 了,我才明白:不是不教,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产生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兴趣,产生对数学和科学常识的探究欲望 而不是像从前那样走极端,通过反复强化训练,机械记忆,让孩子成为记忆汉字和运算加减法的 “ 机器人 ” 。如果孩子天生对汉字,对加减法感兴趣,他自己主动探索,难道为了去小学化,我们还要硬 生生扼杀其学习的兴趣吗? 二、 “ 去小学化 ” 就是要摒弃小学化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工作的十几年里,我们习惯了满堂灌,学生只是我们忠实的听众而已。尽管也经历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模仿了 “ 小组合作探究 ” 课堂模式,但在期末统考锱铢必较的指挥棒下,教研教改也只是绣花枕头 好看不好用。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是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 “ 满堂灌 ” 的。不允许是因为指南纲要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可能是因为可怜的孩子们是不可能做老师“ 坐得住、听得进 ” 的忠实听众的。因此,各种的各种强迫我们改变小学的教育方式,要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3 / 4 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的需要,严禁 “ 拔苗助长 ” 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所以,在幼儿园里,我们总是疲于各种教学准备,不能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进课堂。 三、 “ 去小学化 ” 并不是要纵容孩子的无拘无束。 许多教师认为纲要指南明确指出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呵护孩子的认知兴趣和想象力等,因此活动中对幼儿各种搞怪的动作和语言,千奇 百怪的坐姿,随意地抢嘴插话等放任自流。幼儿园教育是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要重视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这让我想到贺静老师前几天交流学习体会时借鉴名师的话说过:幼儿需要自由,但没有规矩的自由就是混乱。如果在幼儿期不纠正孩子所谓的 “ 自由 ” 和 “ 混乱 ” ,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势必影响其后继学习。因此,我个人觉得,不能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