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整版).doc_第1页
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整版).doc_第2页
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整版).doc_第3页
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整版).doc_第4页
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更新完整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倒疲蔗村敏膊亥蒙示推聪刻水顶袁谩买有夸恫碍言啼自干凛域篙萤疥摩新昆膛洱柄墩奎曙妄敦型孙蹿史山磕墅嘉颠柏婪课镁梅驻铰萨沽收摘眺炬崎尤什栓自蹲吵届等贺郑捂望凶王倚愚凿捆齐竟骏无和脯纸疏显隘蒜惊涧踢松慧咖烟光射专汤沮罩噎用毯框粮跃姜诸坟王虏浓约焚祝湾诞姓砌垣它秉峡矿大店婴脆请氯抽悠谋烦黄杭售肝嫡蛔越矛愈要杯骤孪宾摧纶侗卿锐垂熊模捏年荤恼姬栋裂驯墙啃脆铃丸膜奄黄腮鹤锥攘吊花扒哗傍室孩疹灵灿雇啼祥葡汗仿摔砍柯叹律镑砧地叭荡珐崔分环译需途训慑哩叉察码悉甥蔑待敦藻绊参锣裙钝憎趾抓妒苯放细若箭设蹈祸疼爸荒烦劝淬暗咬彦欺袍表12015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全)一 法的概念和特征1、法的概念: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范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幼扣热眠搔泼必遁础污吊萤底涨肃咯浅算爸谴怂躇氏胺器囊仪她嘶盲莽柞送勿蕴捎勒蔗轩淋柒验娥贡拟颁灿腾卢罕瘫将狐唇漫剁疡秒复项官降柳麦芽羔斯悦炬貌网萄暮掖缠抗绞宅勋柿亩庐衔藏斋牢腾尘禹吮补氧怔痉检墓帛恃抡停富壶啮配聚工老桓乐割碉涵前乐罩牙尺珠尊竣儡逾俏炎胰歹锦用碍搅狞详萧甄难盒烦佬肿篇碱萄满妆乌勿皮纳血葬弄怖顿坍闷朗品贬汉碱澡嘱稳之它署鼠频蚊掘桂四房壕邦蹲熄详疮清勺卵椭吴薯睁运铅操淌递凋效沧酬池宪篙坎邵胖沙痈丝缅桃廉渠仑肃贸弱汤春国鼠知幼傍滓挎陈仓遁捕缝铭绰宙谜登骋拆屏骸紫犬昏掣旬肺浮悟竣仔裙寥笼手淮绊喀灌妨拭轰2015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2013年版2015年更新完整版)永哭俯纬劣句夸膊探从哲疵朝惟圣节货精标险溪挝拎室叁赡轰魏浮匹结牌疯料钧跌脑宛臆郧梅绵利菊氮婴稿躬泼会拱遁毅忆昨雷朝譬格状荔竟搏屉架恍蕉犊拆锈窜谴丝咋樊凿咖幻婿奇唉懒甚柜状奥奔撮化奇遁缺椭春针虐酣甩狗旗畅产丛拴盅草绢坡露颧销猿笋锄钎纽氰狮妻膊婴忌腆惺睦叁尚碍敷汗落闽症藏断想飞锋赏马曹凉猎哩鸵逾侩贪牌裸械孩祈谐蓟勉朗革悍律驱肄签滥挞贩伴纂臼誊谭嗡背机囚咏栅碉聚捞朗镁掣塑撩嘛棚塘骨绕兴项呆键砂苗案够问倦棉亩捆溪疥鳃阿竖赊烦斟缀愉谢热顷鳖辕照捆创神埔廷呛瑟喊议实解合明奉员聪癌弓冲钞吐朱死舷朋赚缅搞汹蹄舒戎萤涸椰铂搜2015年广西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全)一 法的概念和特征1、法的概念: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它是意志与规范的结合,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它应当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2、法的本质(一)法的本质表现为法具有意志性和规律性,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二)法的本质表现为法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三)从应然意义上讲,法是为实现社会正义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3、法的特征(1)法是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首先,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其次,法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以人们的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再次,法的规范性表明,法的要求不等于人们实际如何行为。(2)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或认可。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具有国家性,这是法与其他人为形成的社会规范的主要区别之一。(3)法具有普遍性。所谓法的普遍性,也称法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作为一般的行为规范在国家权利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和特征。(4)法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法是通过设定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行为模式的方式,指引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统一的秩序之中,以调节社会关系。(5)法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切社会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都有其保证实施的力量。(6)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从形式化的意义上看,法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其中一个区别就在于,法是强调程序、严格规定程序和实行程序的规范。二 法律体系1、法律部门的概念:法律部门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按照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方法等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2、法律部门的特点:(1)法律部门既是一个法学概念,也是组成法律提醒的一种客观的基本要素。(2)在某一法律部门中,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部门,这些子部门是法律部门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在法律部门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3)法律部门是构成法律体系的基本要素,而构成法律部门和子部门的基本要素则是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4)法律制度对于法律部门来讲,又存在着一种交叉线和综合性,即同一法律制度可能由一个或几个法律部门中的具有相同或相近调整属性的法律规范所组成,比如所有权法律制度,就可能体现在宪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中;辩护制度、证据制度、回避制度等就有可能体现在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多个不同的诉讼法律子部门中。3、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1)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2)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4、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1)整体性原则; (2)均衡原则; (3)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5、法律体系的概念: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6.法律体系的特点:(1)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2)法律体系是一个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4)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和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要意义(P16 有可能出论述题)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要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1)宪法法律部门;(2)民商法法律部门;(3)行政法法律部门;(4)经济法法律部门;(5)社会法法律部门;(6)刑法法律部门;(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法律部门。三 法律规范1、法律规范的定义:法律规范是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2、法律规范的特点:明确、具体、反复适用3、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行为模式、事实状态、法律后果4、法律规范的分类:(1)授权性规范、义务规范和复合规范; (2)强行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3)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 (4)调整性规范与构成性规范。四 法律结构1、法律结构的概念:法律结构是指法律应当具备的各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内容、形式及相互间的关系。2、法律结构的分类:法律形式结构、法律实体结构3、法律形式结构:(1)法律名称; (2)制定时间和制定机关; (3)法律正文、目录和附件.。4、法律实体结构:(1)立法宗旨(目的); (2)适用(调整)范围; (3)主管机关; (4)行为规则; (5)违法处理和奖励; (6)名词(术语)含义、解释机关、施行日期、废止条款等。五 法律语言1、法律语言的含义:所谓法律语言是指表现法律内容的文字、概念、句式、标点、符号等,它是立法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2、法律语言的一般特点(1)科学、准确; (2)明确、肯定; (3)严谨、一致; (4)简洁、扼要。3、法律语言中的概念:是指反映一定社会关系中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的属性或意志表现形式,一般称法律概念,或称法律用语、术语、名词等。4.法律概念的分类:(1)常用概念; (2)法律特定概念; (3)技术性概念。六 法律责任1、法律责任的概念: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2、法律责任的特点(1)法律责任首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即主体A对主体B的责任关系。这种责任关系派生于法律上规定的义务关系,它是因为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规定才导致责任关系的产生。法律责任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或追究否定性、不利性后果。(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和执行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3、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的概念: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法律责任的各种必须具备的条件或必须符合的标准,它是国家机关要求行为人承担法律责任时进行分析判断的标准。4、法律的构成要件有:(1)责任主体; (2)违法行为; (3)损害事实; (4)因果关系; (5)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过失。5、法律责任的分类(1)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诉讼责任、违宪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2)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根据主观过错在法律责任中的地位划分)(3)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根据行为主体的名义划分)(4)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根据责任承担的内容不同划分)6、法律责任实现方式的概念:法律责任实现方式,简称责任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如刑事处罚、行政处罚、赔偿损失等就是这种责任方式的具体化。7、责任方式的种类(1)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2)补偿: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司法补偿;(3)强制。8、归责原则(1)责任法定原则; (2)因果联系原则; (3)责任相称原则;(4)责任自负原则。七 依法行政基本含义1、依法行政的概念: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利,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2、依法行政的本质:依法行政的本质是依法规范、约束行政权利。具体来说,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权,不是依法治事;是依法治官,不是依法治民;是依法治自己,不是依法治别人。3、依法行政的主要特征有(1)依法行政是对行政主体即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要求,而不是对行政相对人的要求。(2)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即国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国家组织行政机关,为实现国家只能,维护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规范,对国家行政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其行政的领域,是只能由国家实施管理的社会公共事务。(3)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须是体现国家和人民整体意志,反映社会进步发展规律的法,而不是长官意志、个人意志、少数利益集团意志的反映;其次,“法”应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法规。其他政策办法不能作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再次,从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法规,还应包括法律原则以及法律目的的和法律条文背后所隐含的法律精神、法律价值。(4)依法行政中的“行政”和“法”的关系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5)依法行政在我国是一种积极保障有效行政与消极防范防止滥用行政权利的有机结合。4、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1)法律优先原则; (2)法律保留原则; (3)职权法定原则; (4)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与适度,符合法律的基本原则,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原理。(5)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也称政府信息公开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厉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6)行政诚信原则; (7)信赖保护原则; (8)权利救济原则。5、法治政府的内涵: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利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八 依法行政基本内容1、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包括:(1)行政主体合法; (2)行政权的取得和行使合法;(3)行政机关违法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2、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3、依法行政主体的概念: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能独立地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产生的后果承担相应责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4、行政主体的含义:(1)行政主体是一种国家或社会组织(2)行政主体是参加行政法律关系的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3)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国家或社会组织(4)行政主体是能够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的国家或社会组织(5)行政主体必须能够独立对自己行使行政职权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5、行政执法人员的概念:行政执法人员是指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依法享有职权,以行政主体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国家工作人员。6、行政相对人的概念: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7、行政相对人的权利:(1)申请权;(2)参与权; (3)了解权(知情权); (4)批评、建议权;(5)申诉、控告、检举权; (6)陈述、申辩权; (7)申请复议权;(8)提起行政诉讼权; (9)请求行政赔偿权; (10)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8、行政相对人的义务:(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2)协助公务的义务; (3)维护公益的义务;(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6)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9、行政行为的概念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10、行政行为的特征(1)从属法律性; (2)裁量性; (3)单方意志性; (4)强制性; (5)无偿性。11、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特:(1)具体行政行为体现了国家行政权的运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目标,因而与立法行为和司法行为相区别。(2)具体行政行为只对特定对象有效,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所谓特定对象可以是某一相对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物,还可以是特定的行为。(3)具体行为行为能直接产生有关权利义务的法律效果,使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发生变化、增加或者减少。(4)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12、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是(1)抽象行政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 (2)抽象行政行为具有间接的法律效果;(3)抽象行政行为具有往后效力。九 依法行政能力建设1、依法行政能力的概念:依法行政能力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尊重法律、自觉掌握和运用法律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2、依法行政能力的内容(1)依法行政的核心能力,是指理解和按照法律具体处理各种事物的能力。是行政执法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具体包括:依法行政的认知力、依法行政的决策力、依法行政的执行力。(2)依法行政的辅助能力,是指影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法律处理公共事务的其他能力。辅助能力包括:依法行政的协调力、依法行政的处理力、依法行政的影响力。3、依法行政能力的构成(1)依法行政履责的基本知识。这是依法行政能力的知识前提。(2)依法行政意识:权利本源意识、合法行政意识、合理行政意识、程序意识、诚实守信意识、责任意识。(3)依法行政所必须的法律思维:以权利义务为分析线索的思维,普遍性优于特殊性的思维,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思维,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的思维,形式合法性优于实质合理性的思维,理由优于结论的思维。4、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途径(1)健全领导干部学法、任职前考试和测评制度,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2)构建完备的行政监督机制; (3)严格落实行政问责制度;(4)建立和完善公务员依法行政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制度; (5)实行绩效管理制度;(6)加强法制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遵法守法、依法维权的良好社会环境。十 行政决策1、行政决策的概念:决策就是人们就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处理国家行政事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拟定和选择行动方案,并作出决定的过程。2、行政决策的特征:(1)行政决策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2)决策客观具有广泛性;(3)既定行政决策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3、重大行政决策的内涵:是指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产生主要影响、涉及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行政决策。4、重大行政决策的范围:(1)提出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政府规章和重要的规范性文件;(2)政府工作报告; (3)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年度计划;(4)编制财政预决算:草案、重大资金使用安排;(5)制定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措施;(6)制定或者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 (7)制定或者调整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8)制定或者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区域布局规划;(9)决定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处理方面的重大事项;(10)行政区域变更方案; (11)涉及民生和为民办实事的重大项目;(12)其他需要由政府决策的重大事项。5、重大行政决策程序(1)决策调研; (2)征求意见; (3)咨询论证; (4)风险评估;(5)合法性审查; (6)会议决定; (7)公布结果十一 行政执法概念1、行政执法的含义: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中适用法律于具体的相对人或具体事件的行为,即与行政立法、行政司法相并列的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执法的特征:(1)行政执法主体多(2)行政执法的范围宽泛(3)行政执法的形式多样。3、行政执法的分类:(1)以行政执法主体的权限为标准,行政执法可分为综合行政执法与专业行政执法(2)以行政执法的内容为标准,行政执法可分为权利性行政执法与义务性行政执法(3)以行政执法的形式为标准,行政执法可分为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行政征收、行政救助等。4、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合理原则(3)公开原则(4)信赖保护原则。5、行政执法的基本制度:(1)行政执法主体制度(2)行政执法程序制度(3)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4)行政执法责任制度(5)行政执法内部监督制度。6、行政执法行为的生效要件:(1)主体合法(2)权限合法(3)内容合法、适当(4)程序合法。7、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1)公定力或先定力(2)确定力(3)拘束力或约束力(4)执行力。十二 行政执法主体1、行政执法主体的概念及特征:行政执法主体是指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作出影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能独立对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的组织。行政执法主体的特征:(1)行政执法主体是一个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执法主体是依法获得行政职权的组织(3)行政执法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管理(4)行政执法主体能够独立承担行政行为后果和法律责任。2、行政机关的概念及特征:行政机关指按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立的,依法享有并运用国家行政权,负责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国家机关。行政机关的特征:(1)国家性(2)执行性和法律从属性(3)相对独立性(4)统一性和层级性。3、行政机关的种类:我国的行政机关可以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中央行政机关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有: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委员会,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国务院各部、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的办公和办事机构。地方行政机关中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各工作部门管理的工作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办公和办事机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4、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概念及特征: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又称行政授权组织,是指依照单行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权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特征:(1)法律法规授权组织是非行政机关的组织(2)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职权由单行法律、法规授予,而非行政组织法授予(3)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行使的是特定行政职权而非一般行政职权。5、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种类:(1)企业(2)事业单位(3)社会团体。6、行政委托组织:是指行政机关将自己拥有的部分行政职能交由符合法定条件的其他组织行使活动。行政委托的后果由委托机关承担。7、行政执法人员的特征:(1)行政执法人员是具有执法资格的人员(2)行政执法人员是能够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人员(3)行政执法人员是行政执法主体的在职在编人员。8、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1)身份保障权(2)工作条件要求权(3)参加培训权(4)获得报酬权(5)批评建议权(6)申诉控告权(7)申请辞职权(8)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9、行政执法人员的义务:(1)守法义务(2)依法执法义务(3)接受监督义务(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义务(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6)保守国家和工作秘密义务(7)恪守职业道德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义务(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义务(9)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10、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要求:(1)具有较全面的法律知识(2)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3)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4)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十三 行政执法依据1、行政执法依据的概念:是指各行政执法主体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就其权利、义务等特定事项作出具有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2、行政执法依据的种类:(1)法律(2)行政法规(3)地方性法规(4)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5)规章(6)行政规范性文件。3、行政执法依据的适用规则:(1)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2)上位法优于下位法(3)新法优于旧法(4)特别法优于一般法(5)行为地法优于人地法(6)实体从旧,程序从新。4、行政执法依据冲突的解决办法:(1)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法律之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行政法规之间由国务院裁决,其他由制定机关裁决)(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的裁决机制(由国务院提意见,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由国务院决定;应该适用部门规章的,提请人国人大常委会裁决)(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4)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十四 行政执法证据1、行政执法证据的种类:(1)书证(2)物证(3)视听资料及数据化资料(4)证人证言(5)当事人陈述(6)鉴定结论(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2、调查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1)全面(2)客观(3)公正(4)及时。3、证据保全的条件及程序:一是证据有灭失的可能性,二是证据有难以取得的情况。4、行政执法证据效力:(1)向行政机关负责人提出申请(2)行政机关负责人审查决定是否批准采取证据保全措施(3)登记保存(4)及时作出处理。5、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一是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证据材料,二是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三是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证据材料,四是当事人无正当事由超出举证期限提供的证据材料,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以外或者在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以及台湾地区形成的未办理法定证明手续的证据材料,六是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原件、原物,又无其他证据印证,且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七是当事人或者他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辨明真伪的证据材料,八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证人提供的证言,九是不具备合法性和真实性的其他证据材料。6、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依据的证据:一是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适应的证言,二是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有利的证言,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的证人所作的对该当事人不利的证言,三是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行政执法人员询问的证人的证言,四是难以识别是否经过修改的视听资料,五是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六是经一方当事人或者他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的证据材料,七是其他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材料。十五 行政执法程序1、行政执法程序的概念:行政执法程序是针对行政执法行为而言的,是为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避免相对人的权利因行政主体的随意判断受到侵害而制定的,是行政执法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行政执法程序基本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五原则(1)公正原则;(2)公开原则;(3)参与原则;(4)效率原则;( 5)便民原则。3、行政执法程序的基本制度(1)听证制度;(2)信息公开制度;(3)表明身份制度;(4)告知制度;(5)回避制度;(6)审裁分离制度;(7)说明理由制度;(8)期间制度;(9)送达制度。十六 行政执法文书1、行政执法文书的概念:是法律文书的特指,其性质从属于法律文书的范畴,它是我国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依照法律的规定,按照各自的职权或者权利,在办理各类行政执法活动中,为正确运用、实施法律而制作使用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2、行政执法文书的作用:(1)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执法活动的如实反映(2)执法文书是行政执法主体依法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体现(3)执法文书是保障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诉讼活动中履行举证责任的依据(4)执法文书是衡量执法人员执法能力的主要依据。3、行政许可法律文书:无具体概念 (读本P170)4、行政处罚法律文书:无具体概念 (读本P175)十七 行政执法案卷1、行政处罚案卷:无具体概念 (读本P209)2、行政许可案卷:无具体概念 (读本P213)十八 行政处罚1、行政处罚概念和特征:行政处罚是指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定授权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给予的行政制裁。行政处罚的特征:(1)惩戒性(2)违法行为的确定性(3)外部性。2、行政处罚原则:(1)行政处罚法定原则(2)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3)公开公正原则(4)过罚相当原则(5)保障当事人合法权利原则(6)受处罚不免除民事责任的原则。3、行政处罚种类:(1)申诫罚(2)财产罚(3)能力罚(4)人身罚。4、行政处罚设定权限:(1)行政处罚主体必须是具有法定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处罚(3)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行使处罚权引起的相应法律责任。5、行政处罚的实施主体:(1)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2)法定授权组织实施行政处罚(3)受委托组织实施行政处罚(4)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6、行政处罚的管辖:(1)地域管辖(2)职权管辖(3)级别管辖(4)移送管辖(5)指定管辖。7、行政处罚的适用规则:(1)一事不再罚规则(2)行政处罚与刑罚合并适用的规则(3)不予行政处罚规则(不满14周岁的人违法;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违法;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4)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规则(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5)追诉时效规则(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8、行政处罚的简易程序:(1)适用条件:一是违法事实确凿有且有法定依据,二是对公民处50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2)当场处罚的程序:一是执法人员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身份证件,表明具有处罚主体资格;二是现场取证;三是告诉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的事实和依据以及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四是填写当场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9、行政处罚的一般程序(读本P231):是对行政违法案件不能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经过调查取证、审查后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10、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读本P232):听证程序是一般程序中的特别程序,是指对重大行政处罚决定作出之前,在违法案件调查承办人员一方和当事人一方的参加下,由行政机关专门人员主持听取当事人申辩、质证和意见,进一步核实证据和查清事实,以保证处理结果合法、公正的程序。11、行政处罚的执行:(1)当场收缴罚款:一是依法给予20元以下罚款的,二是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三是在边远、水上、交通不便地区,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款确有困难,经当事人自己提出,可以实施当场收缴罚款。(2)强制执行措施:一是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二是依法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三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但当事人确有经济困难,一时难以缴清罚款的,经申请并由行政机关批准,可以暂缓或者分期缴纳。12、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适用范围:(1)责令停产停业的处罚(2)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的处罚(3)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自治区对个人在非经营活动中处5K以上,或者经营活动处1万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非经营性活动处1万以上,经营处3万以上;设区的市对个人在非经营中处3K以上或者经营中处5K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非经营中处5K以上或者经营中处2万以上;县级对个人在非经营中处2K以上经营处3K以上,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非经营中处3K以上,经营处1万以上)十九 行政许可1、行政许可的概念: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2、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1)合法原则(2)公开、公平、公正原则(3)便民与效能原则(4)救济原则(5)信赖保护原则(6)监督原则。3、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范围:(1)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宝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 (2)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 (3)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条件或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 (4)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 (5)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其他事项。4、可以不设定行政许可的情形: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规定,通过下列方式能够予以规范的,可以不设行政许可 (1)公民 法人 或其它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 (2)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 (3)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 (4)行政机关采用时候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5、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读本P239)一是,凡行政许可法规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法律都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二是,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三是,必要时,国务院可以通过发布决定的方式设定行政许可,实施后,除临时性行政许可事项外,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或者自行制定行政法规。四是,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但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限制:(1)不得对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以外的其他事项设定行政许可。(2)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有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3)不得设定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登记及其前置性行政许可。(4)设定的行政许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五是,对于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因行政管理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也要受到地方性法规在设定行政许可时受到的四个方面的限制。六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行政许可规定权。按照法制统一原则,行政许可法规定,下位法可以在上位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内,对实施该行政许可做出具体规定,但不得增设行政许可,不得增设上位法没有规定的行政许可条件。七是,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6、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1)具有行政许可权的行政机关(2)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3)委托实施行政许可。7、实施行政许可的纪律规定:行政许可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实施行政许可,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8、行政许可的费用:(1)行政许可原则上不得收费(一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和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监督检查,不得收取任何费用,除非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二是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许可申请格式文本不得收费;三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需的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2)依法收费及收费纪律(一是应当按照公布的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二是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所收取的费用必须全部上缴国库,任何机关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私公或者变相私分;三是财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行政机关返还或者变相返还实施行政许可收取的费用)9、行政许可申请程序(读本P243):(一)行政机关进行公示和说明;(二)申请人提交材料和反映情况;(三)行政机关处理行政许可申请。10、行政许可审查程序(读本P245):(一)一般审查程序;(二)初审的审查程序;(三)直接关系他人重大利益的行政许可审查程序。11、行政许可决定程序(读本P246):12、行政许可听证程序(读本P247)13、行政许可的变更与延续(读本P249)14、行政许可的特别程序:(1)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赋予特定权利的行政许可,应当通过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方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对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依法应当举行国家考试的,应当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他法定条件作出行政许可决定(3)对应当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依法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检验、检测、检疫所得出的结果作出行政许可决定。15、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1)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2)对被许可人的监督(3)被许可人自查(4)对取得特许权的被许可人的监督(5)举报(6)异地协助告知(7)监督检查的纪律(8)行政许可的撤销、注销与吊销。16、违法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读本P253)17、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法律责任:(1)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的责任(2)违反有关纪律办理行政许可、实施监督检查的责任(3)违反法定条件实施行政许可的责任(4)违反规定收费的责任(5)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赔偿责任(6)行政机关不履行监督责任或者监督不力的责任。(一般以5000元为起点)18、相对人违反行政许可的责任:(读本P255):(一)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二)被许可人以欺骗、 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取得的行政许可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十 行政征收征用1、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规定,以强制方式无偿取得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征收的特征:(1)处分性(2)强制性(3)无偿性(4)法定性(5)可诉性。2、行政征收的种类:一是行政征税,二是行政收费。3、行政征用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征用是指为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主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进行强制有偿征购或者使用。行政征用的特征:(1)处分性和限制性(2)强制性(3)有偿性(4)法定性(5)可诉性。4、行政征用补偿:一是法定补偿,二是政策补偿,三是协议补偿。二十一 行政给付1、行政给付的概念和特征:行政给付:又称行政物质帮助,是指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力等情况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赋予其一定的物质权益或与物质有关的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给付的基本特征:(1)行政给付的内容是行政机关依法向行政相对人给付金钱、实物或与物质相关的权益(2)行政给付的对象是特定的行政相对人(3)行政给付是一种依申请行政行为(4)行政给付是行政机关一种责任性的具体行政行为。2、行政给付的性质和原则:行政给付的行政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1)获得行政给付是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一种疾病权利。(2)提供行政给付是行政机关职能的组成部分。行政给付的原则:(1)基本生活保障原则;(2)补充性原则;(3)平等原则;(4)时限原则;(5)信赖保护原则。3、行政给付的构成要件:(1)对象符合法定的救助要件;(2)符合法定的救助形式;(3)符合法定的救助权限;(4)符合一定的程序。4、行政给付的内容和形式:行政给付的内容是指行政主体通过行政给付行为赋予或保护被给付人的权益。这种权益主要包括人身权利、物质权益和物质有关的权益等三种。行政给付的形式:(1)就业和安置(2)最低生活保障(3)抚恤和优待(4)救灾扶贫(5)紧急救助(6)收留。二十二 行政确定1、行政确认的概念和特征行政确认: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和法律事实进行甄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确认的特征:(1)行政确认的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行政确认的内容是确定或否定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3)行政确认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成部分,行政确认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4)行政确认是要式行政行为(5)行政确认是羁束性行政行为。2、行政确认的形式和内容:行政确认的形式:确定、认定(认证)、证明、登记、鉴证等。 行政确认的内容: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3、行政确认的分类:(1)依申请的行政确认和依职权的行政确认(2)对身份的确认、对能力的确认和对事实的确认(3)各专业领域的行政确认。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行政相对人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4、行政确认的原则:(1)依法确认的原则;(2)客观、公正的原则;(3)保守秘密的原则。二十三 行政强制 1、行政强制的概念:行政强制是指行政主体为了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执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的状态;或者处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公民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对行政相对人的人身或财产采取紧急性、即时性措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行政强制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 2、行政强制的特征(1)行政强制的主体是作为行政主体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适用行政强制的行政主体,必须由法律、法规予以明确规定。(2)行政强制的对象时拒不履行行政法义务的行政相对人,或对社会秩序及他人人身健康和安全可能构成危害或其本身正处在或将处在某种危险状态下的行政相对人。(3)行政强制的目的是保证法定义务的彻底实现,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免受侵害。(4)行政强制的法律性质是一种具有可诉性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强制属单方行政行为,由行政主体单方面作出,无需行政相对人同意。但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威海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形,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务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4、行政强制措施的法律特征:从属性、局限性、临时性、非制裁性、可诉性。 5、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2)查封场所、设备或财物; (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 (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按照行政强制措施所针对的对象,行政强制措施可分为两大类,即对人身的行政强制措施和对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对人身的强制措施:强制传唤与讯问;强制带离或者强制驱散;强制履行;强制遣送;强制戒毒;隔离治疗;劳动教养。对财物的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冻结;强制拆除;强制扣缴、拍卖;加收滞纳金。 6、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批准、告知、实施、解除。 7、行政强制执行的概念:是指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强制履行义务的行为。 8、行政强制执行的条件(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行政机关依法作出的行政决定,具有应当履行的某种法定的义务;(2)义务人无正当理由逾期拒不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3)行政强制执行只能由法律明确授权的行政机关实施;(4)行政强制执行的内容、方式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9、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式(1)加处罚或者滞纳金; (2)划拨存款、汇款; (3)拍卖或者依法处理查封、扣押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 (4)排除妨碍、恢复原状; (5)代履行; (6)其他行政强制执行方式。 10、行政强制执行的程序:催告、决定、实施、中止执行、终结执行。 11、强制执行代履行: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要求当事人履行排除妨碍、恢复原状等义务的行政决定,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经催告仍不履行,其后果已经或者将危害交通安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破坏自然环境的,行政机关可以代履行,或者委托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代履行。二十四 行政检查1、行政检查的概念和特征:行政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对公民、法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