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_第1页
拿来主义教案_第2页
拿来主义教案_第3页
拿来主义教案_第4页
拿来主义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1 拿来主义教案 莲山课 件 k 拿来主义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 一、诵读鉴赏第 8、 9 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 “ 拿来主义 ” 的具体涵义的? 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 “ 拿来主义 ”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 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 ! ” 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 度。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 “ 孱头 ” 式, “ 昏蛋 ” 式, “ 废物 ”式。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加点字板书) 3.结合语境,揣摩 “ 孱头 ”“ 昏蛋 ”“ 废物 ” 的含义。 2 / 11 明确: “ 孱头 ” 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 “ 昏蛋 ” 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 “ 废物 ” 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加点字板书) 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 “ 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 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加点字板书) 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 9 段分析 “ 鱼翅 ”“ 鸦片 ”“ 烟枪烟灯 ”“ 姨太太 ” 各比喻什么? 明确: “ 鱼翅 ”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 “ 精华 ” ,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 “ 鸦片 ” 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 “ 烟枪烟灯 ” 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 “ 姨太太 ” 比喻文化遗产中的 “ 糟粕 ” ,应果断抛弃。(加点字板书) 方法 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对本文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的议论文写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说教,力求具体生动形象,达 “ 润物细无声 ” 之效。 板书: 3 / 11 5.学生自由朗读 89 段,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 10 段 1.集体朗读第 10 段。 2.多媒体显示: 阅读本段,完成下列题目。 ( 1)揣摩 “ 使用 ”“ 存放 ”“ 毁灭 ” 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 2) “ 拿来 ” 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 3)填空: “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 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 拿来 ” 的目的是为了_。(限填两字) ( 4)请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选四名学生回答。 明确:( 1)使用 (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 (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 (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 2) “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 ( 3)创新 ( 4) “ 拿来主义 ” 的重要性、必要性。 三、学生集体朗读最后三段,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4 / 11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 已近七十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 首先, “ 拿来 ” 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 “ 拿来 ” 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 “ 拿来 ” 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 “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 的偏见。 最后, “ 拿来 ” 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五、探究性思维训练 1.以 “ 拿来主义 ” 审视已学的中国古代文学或外国文学作品,说说 “ 拿来主义 ” 提倡的 “ 占有、挑选 ” 原则。 2.以鲁迅先生的思想 发展变化为依据,说说他对 “ 拿来主义 ” 这一主张是如何实践的。 3.以 “ 拿来主义 ” 审视我国的改革开放,说说 “ 拿来主义 ”提倡的 “ 占有 ”“ 挑选 ”“ 创新 ” 三原则。 4.“ 送去 ” 就是 “ 媚外求荣 ” 吗? 5.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如何看待 “ 送去 ” 与 “ 拿来 ” ? 请同学们任选二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深层探究。 5 / 11 材料 1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 “ 类乎 ” 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 论 “ 旧形式的采用 ” )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 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 木刻纪程小引) 材料 2“ 五四 ” 以后,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他虽未斩断与尼采思想上的联系,但所取于尼采的,已有别于前一阶段。 为配合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强调了尼采彻底破6 / 11 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尔斯泰一起称为 “ 近来偶像破坏的大人物 ” ,赞扬他们 “ 不单是破坏,而且是扫除,是大呼猛进,将碍手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 ” 他坚信 “ 旧象愈被摧破 ,人类便愈进步 ” 。他提倡树立尼采那样不怕孤立的精神。 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的批判态度也是很鲜明的。到 1919年,他已感觉到尼采的超人 “ 太觉渺茫 ” ,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阶段所接受的尼采的 “ 置众人而希英哲 ” 的思想。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 1934 年,他在拿来主义中写道: “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 次年,他进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发狂和死,另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 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和唯意志论为理想,希图改造国民精神以挽救祖国的命运。 “ 五四 ” 时期,他把尼采“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 的学说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 “ 超人 ” 精神鼓励人们不怕牺牲改革旧弊。 20 世纪 30年代开始,他批判了尼采脱离现实、脱离人们的思想观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精到而深邃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 材料 3 据柯文辉的艺术大师刘海粟传、吴作人等的徐7 / 11 悲鸿、梅绍武的我的父亲梅兰芳等人物传记及 20 世纪30 年代的一些文史资料 介绍: 1934 年刘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广场普鲁士美术馆举办中国画展极其成功,大长民族志气, “ 获得无上光荣与极大成功 ” ; 1933 年,徐悲鸿在西欧举办中国画展,震动了西欧各国艺坛,破除了西方人轻视中国文化艺术的偏见,在世界艺坛上弘扬了祖国的绘画艺术;1935 年,梅兰芳应邀访苏演出,这次演出促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苏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爱国之举。 仔细揣摩课文第一段文字,语含讽刺,带有贬义,应从两方面理解:第一,这是鲁迅先生的偏见,鲁迅是伟大的,他有许多真知灼见,但并不等于他对任何人任何事的评价总是客观的 ,全面的;第二,不应脱离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生硬地理解,为了加强讽刺力度,杂文语言是可以带有主观色彩的。 所以,我们对拿来主义,同样要 “ 运用脑髓 ”“ 自己来拿 ” 。 材料 4 正在进行的 “ 上海国际友好城市电视节 ” ,我们 “ 拿来 ” 了十五个国家的十八个城市的电视节目。人家的艺术,我们可以观摩、思索、借鉴,既开阔了观众眼界,又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电视艺术,可谓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这是 “ 拿来 ” 。此外,还有 “ 送去 ” 。据了解,明年,本市将在汉堡举办 “ 上海电影周 ” ,在澳大利亚举办 “ 上海儿童电影周 ” ,上海杂技团,舞剧大禹 将赴欧、美、加、日8 / 11 等国演出等等,真是进进出出,热闹非凡。 “ 拿来 ” 和 “ 送去 ” ,这便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会使我们文化更充实,更成熟。切勿一提 “ 开放 ” ,就担心人家那儿的 “ 苍蝇 ” 和 “ 蚊子 ” ,只要注意借鉴,我们就可大胆地 “ 拿来 ” ,也可大胆地 “ 送去 ” 。 材料 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个很有特色的国家。从蒙昧的远古起,几乎是从一有文化起,中国文化中就有外来的成分。 “ 有容乃大 ” ,中国人民是最 “ 有容 ” 的,我们肯于和善于吸收外来的好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所以才能创造出这样光辉灿烂的文化。鲁迅先生提倡 “ 拿 来主义 ” ,正表示了这种精神。 但是,中国不但能 “ 拿来 ” ,我们也能 “ 送去 ” 。历史上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伟大的发明创造送到外国去,送给世界人民。从全世界范围内历史和现状看,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辉煌的程度,中国人民与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国家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其余的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也不例外。今天,中国人民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既然西方不肯来拿,我们只好送去了。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们必须认真完成。我们必须把中华 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使全世界共此凉热。 9 / 11 (选自季羡林东学西渐丛书) 六、布置作业 1.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说理,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请编出能够阐述 “ 拙劣的模仿会导致丧失自己原有的东西 ” 的寓言故事。 提示:庄子邯郸学步伊索寓言鹞子和天鹅成语故事东施效颦 2.运用 “ 农夫和蛇 ” 的寓言故事,运用扩散思维进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 农夫的愚昧、蛇的狠毒。 农夫把爱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扬 “ 爱 ” 的旋律。 保护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职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允许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 即可。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 题。 有一则笑话,一位胡先生看戏回来,对戏园里的一副对联连声叫好,别人问他,究竟是一副什么对联呢?胡先生皱着眉头想了一刻,惋惜地说: “ 上联记不清了。 ” 下联呢? “ 下联 ” 胡先生努力地想了一会儿,说: “ 好像是,什么什么 春 。 ” 真个可笑!一副极好的对联,只记得一个10 / 11 “ 春 ” 字,还没有十分把握;而只记得一个 “ 春 ” 字,却又连声说好。这位胡先生的学风,实在恶劣。 这个笑话虽然有些夸张离奇,但胡先生式的学风却不可说少见。有的人读书很不认 真,甚至是跳跃式,一翻就是十几页,几十页;有的人读书,只看字面,不管内容,更不动脑子,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书本一撂,一无所获。像站在马路上看行人一样,只知有不少人过去了,却不知过去的是什么人,这种学风,很与砂子 “ 吸水 ” 相似。砂子的所谓吸水,只是“ 过水 ” 而已。这种过水的砂子,一经日晒风吹,立刻干燥如故。可见这种砂子过水式的学风,不足称道。 因此,我们想到了另一种学风,海绵吸水式的学风。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枝大叶()不求甚解()一无所获() 2.作者说胡先生的学风 “ 实在恶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