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2019-2020 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一、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 位新朋友。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 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 对!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 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m6i 诞生:d4n 埃尼阿克:1i 嗅觉: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 的含义。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 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 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 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哪个 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思考: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你能试着在课文中 找出相关的答案吗?(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什么是多媒体?多媒 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你对电子 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 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 vcd、听 cd、唱卡拉 ok还可 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 知识呢? (课文的 25 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 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 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 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然后与组 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思考题一 学生甲: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 1946 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 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 战之中。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 含有 500 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 5 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 计算机。 学生丁: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第一代是使用 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七年 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 成电路计算机。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 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思考题二 学生甲: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用它进行比较 复杂的数学计算。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 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 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 理吗? 学生丁: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 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思考题三 学生甲: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 较单一。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当今人们希望有 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 媒体。 学生乙: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 易懂。 教师追问: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 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思考题四 学生甲: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 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 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思考题五 学生甲: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 子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 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 出门,尽知天下事”。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 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 了解。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 么程度呢?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 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汇报交流。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案点评:教案点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 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 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 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 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 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9 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揭示课题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一个 地球”这个课题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 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组词 渺( ) 矿( ) 赐( ) 慷( ) 秒( ) 旷( ) 场( ) 康( ) 慨( ) 滥( ) 睹( ) 堵( ) 概( ) 监( ) 赌( ) (2)理解词语 慷慨:本文指不吝惜。 节制:控制或者限制。 渺小:微小。 遨游:任意游历。 璀璨: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和蔼可亲: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枯竭:用尽,断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说一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 4、再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画在书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一段的段意以及分段的依据。 (课文共分为四个段落。分段的依据: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12 自然段)介绍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第二段:(34 自然段)介绍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段:(57 自然段)介绍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 的星球上。 第四段:(89 自然段)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3、指名分段读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四、教师小结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 “我们别无去处?”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 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挂图指导学生。从中找出:“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 丽壮观、和蔼可亲。”的含义。(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 是说明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看图、读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半径 6300 公里。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范围小”,方法同上。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 然而它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 爱护它。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 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一类是能够再生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 有限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3、填空(进行拓展训练。) 地球上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 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不但使清洁的水资源不能够再生,还会使人害 病,鱼类灭绝。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 (三)讲读第三段(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请你在书中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交流自学效果。(教师把握住“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要点。 ) 3、指名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 理解。 3、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他们被毁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如果地 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所以,我们要精心 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一层一层地 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保护环境呢?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 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 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课文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提醒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作为一篇科普读物,作者运用的是多种多样的说 明方法。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人类的 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2)运用比喻的方法。说明地球的美丽,是人类和地球生命能够生存的环 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是 不能再生的资源被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能够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但向读者介绍了科普知识,更能使 大家警醒,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教案点评: 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 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采取以下做法: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学习。 2、利用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感触更深。 3、联系实际谈感想说体会,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使课程面向社会实践, 让学生认识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使我 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10*宇宙生命之谜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冥、磁”4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 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对, “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人们为什么对火星如此关注呢?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 命的星球是火星。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随着航天 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0 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深入阅读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 在”讲了些什么?(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 (1)宇宙是无限的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4)太阳系中惟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为什么? (1)朗读课文 (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 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 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教案点评: 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 文,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了解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所讲的内容。 继续教育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的家园、让大自然 更美! 附送: 2019-2020 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 10 个生字和 10 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 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 年 10 月 1 日是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 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 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 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 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画线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 汇集 擎着红旗 毛泽东 电钮 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 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 乐声 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 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 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 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 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 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 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 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 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 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 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 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 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 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 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 “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 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 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 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 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 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 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 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 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4 4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 (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二)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 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1演示开国大典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 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 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 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资料 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 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 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 ) 檐( ) 钮( ) 泽( ) 宣( ) 胁( ) 瞻( ) 扭( ) 择( ) 喧( )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开国大典的 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 着介绍了开国大典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 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4 4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教案点评: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收听录音,观 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 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知道新中国 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 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5*狱狱中中联欢联欢 (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 )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 10 个生字和 10 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 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 年 10 月 1 日是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 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 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 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 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画线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 汇集 擎着红旗 毛泽东 电钮 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 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 乐声 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 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 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 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 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 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 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 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 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 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 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 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 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 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 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 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 “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 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 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 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 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 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 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 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 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 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附:板书设计 5 5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 (教学设计二教学设计二)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 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 1演示开国大典情景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2交流初步感受。 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 三、初读课文三、初读课文 1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2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开会、阅兵、游行、宣布 开国、升旗鸣炮、宣读公告) 3画出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在旁边标注上你自己的体会,想一想表 达了人民怎样的感情。 4在组内讨论。 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四、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 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引导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资料 片,体会人们听到主席的话后的激动心情和当家做主的自豪感) 2“升”和“姑”(也说明了人们自豪、激动) 在品读了重点词句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品读描绘阅兵盛况的句子,要读出阅兵队伍的整齐、威武、雄伟、及群 众情绪的热烈。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会 10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 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徐徐上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新词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识记生字 2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3组词练习: 协( ) 檐( ) 钮( ) 泽( ) 宣( ) 胁( ) 瞻( ) 扭( ) 择( ) 喧( ) 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总结三、总结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先介绍了开国大典的 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然后介绍天安门广场和天安门城楼的情况。接 着介绍了开国大典进行的情况,最后介绍了典礼后的情况,让我们深切感受到 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更增添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四、写课文梗概四、写课文梗概 1在小组内练习说说。 2每组选一位代表在全班说说。 3动笔写一写。 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4 4 开国大典开国大典 教案点评: 课上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活动:1、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 2、学生边读边勾画边思考,将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讨论;3、收听录音,观 看资料片录像和情景朗读,发挥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这些方法 和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盛况,知道新中国 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 命换来的;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继承革命传统。同时,通过初读课文和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课文 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6 荔枝荔枝 ( (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 )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 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 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1947 年生,1966 年毕 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 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 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 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出版了 50 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剥开:b1o,不能读成 b#。 慰籍:ji8,不能读成 j。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 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 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 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我”在母亲快 70 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的荔 枝。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4)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活照料服务类考试考前冲刺练习【历年真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湖北省宜都市中考数学常考点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3年度收银审核员考前冲刺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年钢筋工程分包商责任合同
- 2025宾馆客房租赁与品牌授权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度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物理》模拟试题(培优)附答案详解
- 2024年自考专业(法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毒精麻药品应急演练脚本(2篇)
- 2024自考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培优】
- 2024山东省乳山市中考数学过关检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高速公路桥梁施工组织
- 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 RBA商业道德程序文件(系列)
- 钢结构建筑施工合同范本
- 《电力应急电源装备测试导则》
- 海水鱼类增殖放流记录表格、人工标志、增殖放流验收报告
- 建筑工地节前停工安全检查表
- 微商培训的课件目录
- FZ/T 07025-2022针织行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
-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
- 德国国家概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