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古诗手抄报内容资料.doc_第1页
最简单的古诗手抄报内容资料.doc_第2页
最简单的古诗手抄报内容资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简单的古诗手抄报内容资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品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y):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作品译文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