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1知诗人,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三、学习古诗鹿柴。1知诗人,解诗题。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2)解诗题。“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2读诗解意。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鹿柴”的“柴:读作“zhi”,不要读作“chi”。“返景”的“景”读作“jng”,不要读作“yng”。“青苔”的“苔”读作“ti”,不要读作“ti”。3)自学诗中的生字。“景”,不要多加“彡”。“复”中间是“日”不是“目”。3解词连句知大意。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4展开想象,悟诗情。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4)教师小结: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5练习朗读,试背诵。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2)自己试背。3)同桌互背。4)集体背。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二、知诗人,解诗题。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2解诗题。渔者打鱼的人。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三、读诗解意。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出没”的“没”读作“m”,不要读作“mi”。“风波”的“波”读作“b”,不要读作“p”。2自学诗中的生字。(1)区分“渔”“鱼”。(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4解词连句知大意。(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四、展开想象,悟诗情。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2课堂讨论:(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3练习朗读。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4汇报、评读。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6作业: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板书设计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2请几名同学背。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二、知诗人,解诗题。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2解诗题。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三、读诗解意。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宿”读作“s”,不要读作“sh”。2自学诗中的生字。(1)区分“暮”“幕”“墓”。(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4解词连句知大意。(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日暮:天色将晚。柴门:树枝做的门。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贫:穷。(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四、展开想象,悟诗情。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5练习背诵古诗。(1)自己试着背。(2)同桌互相背。(3)集体背。6作业: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板书设计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教案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背诵三首诗。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教学步骤:(一)导入“柴”的读音是“zh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鹿(l))柴 返(f3n)景 复(f))照 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 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四)指导朗读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五)总结1朗读全诗。2背诵古诗。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二首古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板书)江上渔者,请同学们解释“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范仲淹,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八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著作有范文正公集。他写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鲈(l*)鱼君(j&n)子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1)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明确:鲈鱼:鱼名,长江中下游一带出产。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3)学生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自学第二句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1)理解:君你一叶舟像一片树叶那样的小船。(2)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明确: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四)指导朗读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五)总结 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第三首古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雪”:遇到下雪;“宿”:“投宿”;“芙蓉山”山名;“主人”:诗人投宿的人家。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河南)人。诗多写身世之叹和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也写反映离乱之作。文笔简淡,意趣闲远,形成冲淡洗练之风格。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相逢(f6ng) 芙(f*)蓉(r$ng)刘长卿(q9ng) 日暮(m)) 贫(p0n)穷 犬吠(f8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什么意思?(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天晚了,寒冷的白雪覆盖着破烂的茅屋。听到外面木栅栏门旁的狗叫声,原来是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了。 2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解疑。 3这首古诗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四)指导朗读(五)总结教案点评:初读中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看图、读诗句,整体感知每句诗的大意。学习理解诗句、诗意时能抓住重点字,感情朗读等体会古诗韵律、语言,想象诗中的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背诵以达到语言的积累。22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屿,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1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出西沙群岛?(请一名同学指出西沙群岛所在的地理位置。)2同学们交流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自学生字,并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海参”的“参”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shn”,不要读成“cn”。“划动”的“划”是多音字,在文中应读“hu”,不要读成“hu”。“瑰丽”的“瑰”正确读音应是“gu”,不要读成“gu”。“富饶”的“饶”正确读音应是“ro”,不要读成“no”。建议:可采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威”半包围结构,里边“女”字上面的小横不要丢掉。“武”字的倒数第一笔是“丶”,倒数第二笔是“ ”,不要多加“ ”。“插”左右结构,右下角“白”字里边的横要断开。“粪”上下结构,上边最后一笔是“ ”,下边最后一笔是“丶”。 建议:可采用识别同音、形近字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峡( ) 滩( ) 义( ) 设( )狭( ) 摊( ) 意( ) 没( )防( ) 哨( ) 饶( ) 料( )纺( ) 稍( ) 浇( ) 科( )3生字中部首难确定的有:甲(查“丨”部) 威(查“戈”部) 武(查“一”部) 必(查“心”部)将(查“ ”部)4理解词义。富饶:形容物产很多。(饶:富足,多。)蠕动: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联系本文内容,指海参没有脚,靠肌肉收缩行动,因此是像蚯蚓一样慢慢移动。庞大:极大。本文指海龟很大,一般都在上百公斤。威武:威风,勇猛的样子。绽开:裂开的意思。“像绽开的花朵”就是像开放的花朵。栖息:本文指鸟类停留、休息。海防前哨:课文中指西沙群岛在海防中处于前哨的重要地位。守卫:防守保卫。建设: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颜色繁多。瑰丽无比:奇特的美,没有什么能相比。千奇百怪:指贝壳的形状各式各样。四、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五、作业:生字、词,读书三遍。第二课时教学目的: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能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以游客身份,激趣导入。1同学们,昨天我刚从西沙群岛回来,那里真美,站在海边,我放眼海面,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我穿上潜水衣潜入海底,看见了千姿百态的大龙虾,数不清的鱼种类繁多,在身边来回穿梭,真是奇妙;漫步沙滩,那捡不完的贝壳奇形怪状,美丽极了,而且,我还和庞大的海龟合了张影呢!登上海岛,各种各样的海鸟有的在飞,有的在树枝上叫,遍地都是鸟鸡。西沙群岛真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好地方啊!2快速读文,自主定向。游览中我们重点观看了海水,海中什么样?海水太美了!其实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物产也十分丰富。课文3、4、5、6自然段具体地描写了那里丰富的物产,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个自然段?二、自主读书,提高能力。说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我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整个环节围绕学生的自主读书,质疑研讨中展开,变“学会”为“会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一)自读感悟。学生选择第4自然段的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归纳,授之以渔。1轻声读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一簇族”、“周身”、“飘飘摇摇”、“一半是水,一半是鱼”)2学生再读文,小组尝试解疑,同时归纳出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板书:一半是水,一半是鱼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一半是水,一半是鱼”。(1)指名读13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中体会到鱼很多。)(2)放课件一:配有音乐的海底世界。请同学们欣赏画面,然后指导感情朗读,进一步感受鱼多。(3)发散练习: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海底中还有哪些鱼。当学生说到哪种鱼时,投影放大哪条鱼,请大家一起看,他是否把描述的这条鱼的特点抓准,用的词是否准确。(4)小结:“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什么意思? (鱼多,多得数不清。)我们联系上面的三句话读懂了它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说一说这自然段的意思。(这自然段主要说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板书:联系上文(二)自读尝试。1指名读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生再读这自然段,边读边尝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组内可以互相交流。(如:“栖息”、“鸟的天下”等)3学生讨论归纳汇报:我们联系后面两句话读懂了“鸟的天下”,并且知道了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板书:联系下文(三)自读运用。1学生自己归纳学习方法:(1)划出不理解的词语。(2)读书理解,组内质疑、答疑。2自学其它自然段内容,汇报形式自选(朗读、讲故事、表演)。通过汇报,学生理解了“绽开”、“威武”、“有趣”等词语的意思。3学生总结方法:联系句子我们又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三、师生共同归纳理解词语的方法。1联系上文。2联系下文。3联系句子。四、作业: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抄在积累本上。2从课外书中任选一段尝试理解词语。板书设计22富饶的西沙群岛抓重点悟方法一半是水,一半鱼 联系上文鸟的天下 联系下文绽开 威武 有趣 联系句子(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守卫、建设、必将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四自然段。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4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在黑板上悬挂中国地图,向同学们简单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这是我国的版图,这里是北京,这里是南海,在南海上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国南面的一扇大门,是海防前哨。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去感受一下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1默读26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西沙群岛的景色和物产的?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明确:海水、海底、海滩、海岛2学习第2自然段。(1)默读:这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海水都有哪些颜色?设问:仅仅颜色多就叫五光十色吗?通过与“五颜六色”进行比较,体会“五光十色”中的“光”的意思。准确理解:五光十色:这里指西沙群岛海水色彩缤纷、鲜艳明亮。瑰丽无比:异常美丽,没有什么能比得上。 (3)为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如此美妙神奇呢? 结合学生回答画简笔画 (4)说话训练。 找学生指图说说海水为什么“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并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述。 (5)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西沙群岛一带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2西沙群岛的海底、海滩、海岛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读并思考:这一段共几句话?介绍了哪几种物产? 明确:珊瑚、海参、大龙虾 (2)逐句理解:启发学生重点抓住“绽开”“蠕动”“威武”等词语,体会珊瑚美丽、各种各样,海参懒洋洋,大龙虾威武的特点。 (3)朗读第3自然段。 自由分句读:这一段写了哪些动物的怎样的特点?(引导同生由部分到整体,为概括自然段主要意思做好铺垫) 小结内容:这一段写西沙群岛的海底是_,有_,有_。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课文是从几方面具体介绍鱼多的?明确:数量、种类 (2)自由读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数量多?从哪儿可以看出鱼的种类多?结合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语体会鱼的数量、种类繁多。 (4)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中哪句话概括了整段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明确:第三句 (5)完整表述:第一、二、四句是怎样围绕第三句来写的? (6)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按提纲自学第5自然段。 自学提纲: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的意思是_。 第二、三、四句话的意思是_。 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是_。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拣不完”、“庞大”、“有趣”等词语进行理解,训练学生概括句意和段意。应注意:语句精炼、要点全面。 4学习第6自然段。 (1)用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按照提纲自学第6自然段: 自学提纲:第6自然段第二句话的意思是_。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_。 第四句话的意思是_。 这三句话都是围绕第_句话“_”来写的。并说明理由。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几句话的思路: “鸟的天下”树多鸟多鸟蛋多鸟粪多 从而弄清全段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通过26自然段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6感情朗读26自然段。 7学习第7自然段。 (1)指读后提问:将来的西沙群岛会怎样?更加更加 (2)齐读 (三)总结 1启发学生明确这节课学到的理解词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再次质疑问难。 (四)感情朗读全文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生字词;学习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的积累。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字词学习 1刺(c)(左边中间不要多一横); 拣(jin)(右边中间不要少一横); 饶(ro)(右上角不要多一点)。 2其他生字写法。 3带拼音抄写生字词。 (三)作文训练 学习第6自然段叙述的顺序,写一段话。介绍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也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情况,选出学生有话可说的内容,进行语言训练)。 (四)摘抄文中的优美词句,并写几个打比方的句子(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阅读教学时能抓住描写西沙群岛的重点语句,启发学生品词析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运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感情朗读,并初步运用分段方法,进行分段的训练。例如:用画简笔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如此美妙神奇。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说话训练,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进行语言积累。23 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2能力训练: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同学们,你细心观察过雨景吗?你最喜欢什么季节的雨?什么样的雨?为什么?本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雨?这个季节的雨什么样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由读文,了解大意。2交流感受,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这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来去匆匆;这场雨下得很大,很急大雨倾盆或瓢泼大雨;雨景很美尽收美景;这场雨下得及时雪中送炭;作者喜爱这场雨喜爱之情,值得称赞)三感情朗读,品味词句。1默读课文,理清结构。作者围绕着“雨”都写了什么?(雨前问热)(雨中珠帘)(雨后新、美)2出声读文,品词品句1)你对哪部分有兴趣,你就练习朗读哪部分,你认为应该加强语气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一会儿用朗读表达出来。2)自由结合,练习朗读。可以按雨前、雨中、雨后三部分内容组成小组。3)选出代表汇报、交流。请一名代表读“雨前”部分。大家思考: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评读:生:我从他读的“特别闷热”中体会出:天热得就像在蒸笼里一样,憋得喘不过气来;就像在桑拿屋里一样一层一层地往外冒汗。生:我从他读的“狂风”一词中体会出:风势很大,另外,有一句经验之谈风是雨的头,它告诉我们暴风雨很快就要来临。教师小结:刚才同学评得真棒,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平日积累的词汇来理解书中的词语,理解得很透彻。下面谁能把我们理解的内容用朗读表达出来?请一人朗读“雨前”部分。请一名代表读“雨中”部分。大家思考,你认为他哪读的好,为什么?哪读的不好,为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读?评读:生:我从“粗大”、“叭叭直响”听出这场雨雨点大,来势凶猛。我也想给大家读读。生:我从“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的一片。”这句话中体会出:雨珠很密,下得很急,水气蒸腾。但是,我认为“宽大”他读得语气不够。因为这巨大无比的珠帘是人立做不出来的,只有大自然的妙笔神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杰作,因此,“宽大”要读出神奇、赞许的语气,我来给大家读读。生:我从“雨落在对面屋顶上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这段话中体会出:作者把雨落在建筑场上的变化写得特别美。如:一会儿像“水花”;一会儿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会儿像“一条线”;一会儿像“小溪”。我认为这部分应读出雨的变化美。我想给大家做个示范。教师小结:以上几个同学的发言很精彩,他们会学习。首先,会抓重点词、句,然后能有所发现,接着能深入谈体会,最后敢于表现自己。同学们体会得很好,能不能读好呢?下面自己练练。自由练读。请2人汇报读。请一名代表读“雨后”部分。大家思考: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评读:生:我从“及时”一词中体会到:雨来得正是庄稼需要它的时候,就像雪中送炭一样。生:作者由这场雨联想到庄稼、果园得到了灌溉,农民们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因此,应该读出喜悦的语气。我想请录用明同学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生:我认为最后一小节应读出赞美“雨”的读气,由于它的到来,使空气变得清新,使树变得表绿,使人们的心情变得舒畅、愉快。我建议大家都来读一坊这段文字,赞一赞雨的功劳,夸一夸美的、好的环境,抒发一下我们的喜悦之情。大家齐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以评读为主线学习了课文,领悟了情感,并掌握了一定的评读方法。四总结方法,练习写作。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雨中景象的?由上到下珠帘、水花、断线珠子、条线、小溪(听、看、想)你们能不能也有顺地观察一景,如:雪、风然后把它写下来。五作业: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或你认为最生动最美的语句。 (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3摘抄描写雨下得大的语句。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一篇课文雷雨吗?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雨前、雨中、雨时、天空,地下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2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关于雨的课文,请同学看看与以前学过的雷雨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反复读几遍。2相互检查课文朗读。3指名读全文,想一想与雷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也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4看看雨前、雨中、雨后分别在哪些段里,在书上标出。5默读,看看和雷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明确:加上了小作者“我”,把“我”加进了文章中。也就是说课文写的小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到的。 (三)抓住重点、深入讨论 1指读第一段“我”看到了什么?怎样知道要下雨了?明确:闷热 2自读第二段后回答: (1)“我”又看到、听到,想到了什么?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雨中的景象的? 明确:从上到下,由天空屋顶房檐地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读一读,看看好在哪里。 4指读第三段。说说什么叫“及时雨”?想象人们看到这雨流进大田里,流进果园里时的动作、表情,理解“流进了人们的心窝里”的意思。 5自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应该怎样读出雨后空气清新,树木舒枝展叶的美,并推荐代表进行比赛。 (四)总结小作者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用形象的文字有顺序地写下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教案点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注意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又细致地观察雨中景物的,注意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和互相学习讨论读懂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及感受到的用形象的文字有顺序地表达出来的。24 大海的歌(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理解课文中讲到的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谁能说说大海的景象?提问后放录相。教师描述:刚才,我们见到了繁忙的海港,浩瀚的大海,感到心旷神怡。作家笔下的大海更美,海上颜色变化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让我们师生一起走近大海,听一听它唱的是什么歌。二、自由读文,感知内容。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仿佛”的“佛”是多音字,在本词中应读“f”,不要读成“f”。“一曲”的“曲”也是多音字,在“一曲新歌”中读“q”,不要读成“q”.“驾驶室”的“室”平时人们爱读成“sh”,其实正确的读音应该是“sh”。“旗帜”的“帜”应读“zh”,不要错读成“zh”。练习巩固字的读音: 2理解词义。猛烈:气势大、力量大。本文中指海风的风势非常猛,力量很大。耸立:高高地直立。仿佛:好像地意思。闪烁:光亮忽明忽暗,动摇不定。弥漫:布满,充满。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朦朦胧胧:模糊,不清楚。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极目瞭望:极目,用尽眼力。瞭望,登上高处向远望。本文指站在高处,用尽目力向远处望。海平线:天和海交界的线。远远看去,海和天连在一起的地方。石油钻探船:专门在海上用钻井钻到海底勘测石油的船。三、默读课文,指出问题。同学们在读课文中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拿到班上,大家共同解决。1学生质疑。通过教师整合,最后决定提出两个大问题或者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拿到班上师生共同解决。 1)大海两次唱的各是什么歌? 2)大海为什么唱歌? 3)自悟解疑。请同学们根据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示:要把作者看到什么和想到什么结合起来体会。(1)理解体会大海第一次唱歌。方式之一:可以欣赏录像,分析词句,理解大海唱歌的原因。播放有关海港景象的录像,结合录像抓住“钢铁巨人”、“有如密林”、“数不尽”,使学生领悟港口吊车数量的多,场面的宏大。为祖国建设的繁荣激动不已。“飘着各色旗帜”反映了我们国家跟许多国家进行着贸易往来。此情此景,令人十分自豪。由于作者心里十分高兴,所以就觉得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在学生看完录像谈体会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板书: 方式之二:可采用回答问题(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投影:作者第一次感到大海唱着欢乐的歌,其实是作者站在船头,听到 ,拍打 发出的声音,感觉大海在 。作者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作者看到了海港两岸 的景象,心情 。 方式之三:读一读,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投影出示: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船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本方式的学习,同方式一,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也与之相同。(2)理解体会大海第二次唱歌。方式之一:可以结合课前查阅资料向学生说明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方面的成就。启发学生比一比谁收集的课外资料多。然后,引导学生把作者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和心里会怎样想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看到了海平线上耸立在海天之间的“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产生对祖国海洋事业的骄傲之情。“一曲新歌”正是在歌唱祖国的新成就。在学生们根据资料谈体会的过程中,随机板书:海中航行 石油钻探船 一曲新歌方式之二:可采用回答问题(填空)的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投影:作者看到 ,为社会主义新成就感到 ,所以说仿佛听见大海唱一曲新歌。方式之三:也可以请学生拿出自己的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作画的意图。通过介绍自己的作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喜悦、兴奋、自豪)2带着喜悦、兴奋的心情读1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码头的美景和海港的繁忙、兴旺。3带着兴奋、自豪的感情读4、5自然段(重点体会“咱们自己的心”)4还可以启发学生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把优美的句子背下来。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按不同观察点的变换顺序,把看到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2练习照样子,仿写句子。教学过程:一、出示填空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1在码头上,“我”看到了 蓝天、白云、碧海、朝阳。2在海港两岸“我”看到了 吊车、海轮。3在海上,“我”看到了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1分析句子,认识不同观察点变换的顺序,上述三句话,分别代表了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其中“在码头上,”“海港两岸”、“大海上”分别是三个词语表示不同观察点。“蓝天”、“白云”,碧海、朝阳和“吊车、海轮”及“钻探船”又分别写出了作者在不同观察点看到的景物,作者这种以地点词语作为标志,以观察点的不同为顺序,就是地点变换的顺序,也叫不同观察点的顺序。2扩大思路,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掌握的表示不同观察点的词语。如:在校园里,在教学楼里,在楼道里,在操场上,在院子里,在家里,在马路上,在汽车里,在商店里,在山上,在船上,在楼上3依照句式,练习说话。让学生练习用“有什么地方?”谁?干什么?或“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一句话。如:1)小明在操场上与同学一起踢足球。 2)妈妈在厨房里为我做可口的饭菜。4照样子,写句子。谁让谁?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如:1)爸爸让我带上游泳衣与他一起到“二十一世纪”游泳馆游泳。2)老师让我回家把21课读熟。 三、全课小结:略(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了解祖国建设的新成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读懂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4课大海的歌。 (二)初步感知 出示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生字词多读几遍,不懂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作者出海参观都到了哪几个地点,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描写的? 3把你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三)交流预习情况 1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纠正字音(注意“佛”是多音字,不要读成:“f”) 2作者出海参观了哪几个地点?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描写的? 码头(第1自然段) 海港(第2自然段) 大海(第35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了解祖国建设的新成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大海的歌。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思考:作者在码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作者在码头上看到了蓝天、白云、大海和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作者的心情很高兴。 2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作者看到眼前的美景,急不可待地登上了一只海轮,那么他在海港里看到了什么呢? 1自由该第二、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感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 明确:作者在码头上看到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色,心里十分高兴,在海港里又看到了许多装卸吊车和海轮繁忙地工作着,心里感到很欢乐,所以感到大海唱着欢乐的歌。 2读一读,比一比,下面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