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Email: 潘士远浙江大学 北京大学Email: 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内容提要:一个国家总体的技术水平决定这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技术扩散的程度和速度。因此,是否可以收敛于发达国家就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本文的研究表明: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知识吸收能力较高,发展中国家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人均收入水平并有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实行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且违背的程度比较严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会逐渐下降而趋于0,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关键词: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经济收敛Development Strategy, Absorptive Cap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Abstract: The overall technological level determines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country. The absorptive capa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from a developed country to a developing country, is endogenously determined by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This paper shows that if the govern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y adopt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follow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ountrys absorptive capability is high. The developing country will be able to converge to the developed country, its level of per capita income will be higher than the the level of the developed country. However, if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dopt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defy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countrys absorptive capability is low and declining, resulting in a widening of the gap of per capita income betwee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determines whether a developing country will be able to converge to the developed country or not.Key words: Development Strategy, Absorptive Capability, Economic ConvergenceJEL Classification: O100, O140, O200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与经济收敛一、前言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一些国家富有而另一些国家贫穷?这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即经济增长问题。相应地,经济增长理论也就成为了经济学研究中古老而又时髦的论题。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尽管各国经济在长期中都普遍存在着增长的趋势,但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技术知识的不断创新和水平是解释各国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Easterly and Levine,2001; Kuznets, 1966; Maddison, 2001; Prescott, 1988)。由于发达国家处于技术知识的前沿,所以只能通过技术的不断发明来保证技术的持续创新。与此相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除了自己发明外,还可以通过借鉴(即模仿或引进)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来实现技术创新。 创新的涵义是在下一期生产中使用比现在用的更好更有效率的技术,因此,对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从技术水平比较高的发达国家引进比自己现在用的好的技术,也是技术创新。显然,与通过研究和开发的发明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相比,通过模仿或引进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的成本较低(Teece, 1977; Mansfield et al, 1981),因此,发展中国家具有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来达到较发达国家快速的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而最终实现收入水平的收敛。既然发展中国家拥有上述的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除了东亚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之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能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知识)吸收能力有关,而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知识)吸收能力则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知识吸收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借鉴其他国家较为先进的技术的能力。知识吸收能力高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大量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取得较发达国家快速的技术创新速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及人均收入水平,从而实现经济收敛。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很小,那么就不能有效地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来实现快速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可能较发达国家慢,从而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和收入水平的差距可能越来越大。现有的文献认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发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人均资本)的差距,要素禀赋的差距越大,知识吸收能力越小;反之,知识吸收能力则大。Basu and Weil (1998)指出,虽然存在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借鉴技术的可能,但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的国家,是否适用主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人均资本)之间的差异。但是,Lin(1994,1996,2003)的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不是外生变量,而是内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具有不同的发达程度,现有的技术也是由一个不同水平的技术组成的集。一个国家的最优产业、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Lin 2003),如果发展中国家实施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当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需要进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时,所要引进的技术和其现有的技术水平差距小,复杂程度接近,所需要的学习不多,这个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就高;如果实施赶超战略,产业和技术的升级远离现有的产业技术水平,则要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的差距大,复杂程度和特性跟现有的技术不同,现有技术的知识对学习新技术的帮助不大,知识吸收能力就低。 除了学习的难易不同外,引进的成本也不同,一个发展中国家按比较优势发展所要引进的技术很可能已经超过专利保护期而不需要付任何使用费;如果实行赶超,所要引进的技术很可能是发达国家刚发明的技术,发达国家很可能不转让这样的技术或是要求很高的技术转让费,这样,发展中国家则必须自己进行昂贵而风险大的研发或是支付很高的技术引进费用才能取得技术创新,其结果和学习难易的问题一样,都会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的速度。由于技术学习难易和成本高低对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速度的影响一样,本文将只讨论学习难易的问题,本文的推论和结论同样可以运用于创新成本高低问题的分析上。因此,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发展战略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发展战略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收敛的影响。与本文研究有关的文献主要包括研究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关系的文献。Nelson and Phelps(1966)指出,一国的技术与前沿技术的差距越大,TFP(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率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技术扩散有利于各国经济的收敛。此后,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的关系逐渐被经济学家所重视。Barro and Sala-i Martin(1997)假设:对于技术领先国,与研发成本相比,模仿的成本较高;对于技术落后国,模仿成本则较低。在此基础上,Barro和Sala-i Martin研究了技术扩散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在他们的模型中,落后国可能赶上并超过领先国,也可能无法赶上领先国。这主要取决于落后国的初始技术水平、模仿成本以及落后国的人口总量等因素。可是,他们没有注意到知识吸收能力和模仿成本是内生决定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因而也就不能解释为何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利用了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了经济收敛,而另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能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反而,技术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Basu and Weil (1998)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人均资本)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发达国家的技术并不一定适合于发展中的国家。因此,在Basu和Wei看来,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够提高储蓄率来改善要素禀赋,就有可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实现经济收敛。可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除了亚洲四小龙之外,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提高储蓄率的努力没有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Acemoglu, Aghion and Zilibotti(2005)与本文的观点较为接近。他们指出:由于与世界前沿的技术相距甚远,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最优选择是模仿发达国家的现行技术;由于发达国家处于世界技术的前沿或相距不远,所以发达国家的最优选择是进行技术发明,以保证技术的不断变迁。在他们的模型中,如果发展中国家首先模仿发达国家的现行技术,而后进行创新发明,那么发展中国家就有可能向发达国家收敛。但是,现有的技术是从高到低的不同水平的技术组成的集,他们没有研究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这个可借鉴的技术集中应该模仿、引进哪种技术,也就是他们没有研究发展战略对技术选择、知识吸收能力和模仿成本的影响。此外,在他们的模型中,发明技术和模仿技术不需要投入成本,它们是投资的附属品。因此,本文的研究与他们的研究互补。本文下述部分的框架如下:第二节研究发展战略与知识吸收能力的关系;第三节研究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的关系;第四节是本文的小结。二、发展战略与知识吸收能力按照Lin(2003),本文将发展战略大概分为两个不同的大类:(1)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试图鼓励企业在选择其产业和技术时,忽视现有的比较优势;(2)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引导企业按照经济中的现有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和技术。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一贯而不修改地遵循上述任一发展战略。然而,有些国家偏向于某个发展战略而成为该战略的典型。如果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会鼓励企业选择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产业和前沿的技术,甚至鼓励企业选择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和最前沿的技术。例如,在20世纪中叶许多拉美国家,以及新近取得政治独立的亚洲和非洲前殖民地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埃及等,忽视资本稀缺而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结构,鼓励企业引进当时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大力发展当时最先进的资本密集的重工业的发展,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超英赶美”的美好愿望。由于发展中国家当时所用的是一些传统的、水平很低的、相对简单、不太需要资本投入的技术,与世界前沿的资本密集产业中的技术,从复杂程度和特性上差距巨大,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前沿技术不熟悉、不了解,学习掌握上相当困难,而且,一个先进技术的功能的发挥经常还依赖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的存在为前提 例如对电压稳定以及空气洁净度的要求。,Leibenstein (1966) 发现即使把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以整个工厂完整搬迁的方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生产效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在采取赶超战略的情况下,“表面上”看起来的技术进步似乎很快,但是,知识吸收能力却很低,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实际”的技术的进步却有限,有时甚至是负的。相反,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如果采取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府就会完善各种市场制度,形成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相对价格体系,来引导企业按照经济中现有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和技术。由于,不管进行多快的资本积累,每一期生产到下期生产间所积累的资本增量相对于原有的资本的存量来讲都只是相对小的一部分,每一期的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相对来讲都是相当有限的,由此导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和相应所需的最优产业、技术结构的升级也是有限的。因此,根据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时,发展中国家每一期生产中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的技术和现有的技术的差距小,许多是同一产业中性质、作用相近,但是资本、知识含量以及生产率水平较高的技术,或是和现有产业的资本、技术相近的新产业的技术,工人在学习这些新的技术时,现有技术的许多知识对掌握这些新技术有所帮助,也就是具有学习的外部性,所以,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知识吸收能力就会高,引进的技术也就能够充分发挥技术创新所应该具有的促进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作用。一个采用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和追求赶超的国家比起来,技术的升级“表面上”看起来较小,但是技术的吸收能力较高,“实际”的技术进步的速度和作用也就较快、较大;而且,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由于引进技术的成本和风险远比研发技术的成本低,因此,也就能够有较快的技术创新速度,从而能够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收入水平的收敛。 此外,由于一个国家最优的产业、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水平低(即人均资本的拥有量低),发达国家前沿的资本密集产业和技术不符合这个国家的比较优势,进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采用不符合比较优势技术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有靠政府的保护、补贴才能生存,而政府的保护、补贴必然来自于对市场制度的扭曲,其结果不仅经济中的资源的配置效率低,而且,会带来各种寻租行为和对积极性的抑制和扭曲等,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绩效低,甚至出现各种危机。相反地,如果是按比较优势来发展,这个经济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是有自生能力的,政府不必对企业进行补贴,也就不需要对市场的各种功能和配置进行扭曲,经济运行的效率就会高,这也是发展中国家能否赶上发达国家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Lin 2003)。综上所述,给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对技术的知识的吸收能力不是外生的变量,而是内生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变量。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就会有较高的知识吸收能力,使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利用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促进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收敛,甚至,在能够引进的技术都已经引进,技术和收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后,自己转向新技术的研发,实现蛙跳,而最终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则会降低知识吸收能力,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速度小于发达国家,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三、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3.1发达国家 这一部分参考了Romer(1990)。由于发达国家利用前沿的技术,所以只能通过R&D投入来保证新技术的不断发明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假设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满足:,其中,表示发达国家在R&D中劳动力的投入,表示时间,在本文以下部分,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将在表达式中省略。假设发达国家的人口总量为,在任何时刻,每一个人都无弹性地提供1单位劳动来获得收入,从而最大化效用:, 其中,代表总量消费,和分别表示跨时消费替代弹性和时间贴现率。如果发达国家市场利率为,那么最优消费路径应该满足:. 式子(3)表明,、和决定了最优的人均消费增长率。高跨时替代弹性和低时间偏好率意味着消费者更偏好于未来的消费,这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亦然。 沿着Romer(1990)的研究思路,假设最终消费品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 其中,表示发达国家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表示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第种中间产品,表示发达国家中间产品的种类数。由于中间产品种类数的扩大意味着新技术的产生,所以代表了发达国家的知识总量。当中间产品的购买价格为时,最终消费品厂商利润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表示工资水平。由式子(5)可以得到第种中间产品的反需求函数:. 假设生产单位的中间产品需要单位的最终产品,那么,中间产品的厂商将通过选择第种中间产品的产量来最大化其利润:. 厂商出售中间产品的收入为价格乘于销售量,相应的成本则为生产过程中需要承担的利息。式子(6)表明,市场需求曲线是常数替代弹性的,因此,第种中间产品的垄断价格为。由于在模型中,各种中间产品之间是对称的,因此,所有种类的中间产品的价格都等于。相应地,所有的生产中间产品厂商的垄断利润都为,是与垄断价格相对应的垄断产量。为了生产新中间产品,厂商需要从其他经济主体那里购买新产品设计(或自己进行新产品设计)。因此,生产新中间产品的决策取决于所能获得的垄断利润流与新产品设计的成本的比较。同时,由于新知识(新产品设计)的市场是自由进出的,所以新知识的市场价格应该等于生产新中间产品所能带来的垄断利润流。据此,如果假设新知识的价格为,那么:. 式子(8)的两边对时间求导,可以得到:. 由式子(7)和式子(9)可知:. 由于中间产品厂商的利润为:, 所以新知识的价格为:. 由式子(1)可以知道,在生产知识部门,劳动力的报酬为:. 由式子(4)可知,在生产最终消费品的部门,劳动力的报酬为:. 当经济达到均衡时,劳动力在两个生产部门的报酬相等,即:. 由式子(12)、(13)和(15)可得:. 因为当经济达到均衡时,总产出、总消费和知识有着相同的增长率, 详细内容请参见Romer(1990)。所以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为:. 当,那么。其中,。 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假设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存在转型动态,即在时,经济就达到均衡,。 为了分析的方便,原有研究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Technological Catch-up)的文献,例如Acemoglu, Aghion and Zilibotti(2002)都简单假设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等于外生的常数。 3.2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前沿的技术,因而只能通过R&D投入来保证技术的不断进步。可是,发展中国家可以选择引进发达国家已有的技术来促进技术进步。因此,假设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满足:. 为了分析的方便,并不失一般性,假设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时,不需要向发达国家支付费用,但需要承担消化、吸收的费用。在现实经济中,发展中可以引进发达国家已经过期的专利或者即将过期的专利,此时,发展中国家不需要支付专利费用或者只支付少许的专利费用。其中,表示发展中国家投入到技术生产的劳动力,。表示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吸收能力,表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越大(越小)表示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越先进(落后),表示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至多只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前沿。 与Acemoglu, Aghion and Zilibotti(2002)相同,本文假设不但代表发达国家的知识总量,而且也代表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水平。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技术先进水平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表明知识吸收能力随着发展中国家现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的差距的升高(下降)而降低(上升)。,表示发展中国家可以完全借鉴引进的技术。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其中,。此时,式子(18)转化为:.式子(19)表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取决于知识吸收能力和所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会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当时的技术的差距,降低知识吸收能力,从而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因此,当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存在一个最优的技术引进的先进水平使得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最快。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把工资水平和知识价格看作是固定的竞争性厂商会通过选择来使得知识的产出最大化。此时,其目标可以表示为:.因此,发展中国家最优的技术引进的先进水平是:.由式子(20)可知,当时,发展中国家当时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前沿技术差距较大,此时,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最优的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为,从而使得技术进步最快。相反,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鼓励企业选择世界上当时先进的产业和技术,即鼓励技术引进的先进水平,此时,由于引进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当时的技术的差距较大,因此,知识吸收能力较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将较慢。因此,可以利用来衡量发展中国家违背比较优势的程度。越大(越小)表明发展中国家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程度越高(低)。根据式子(20),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生产函数最终可以表示为:.式子(21)表明: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很大时,为了加快技术进步,发展中国家会从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中引进相对落后的技术,通过“小步快走”来实现技术的进步;相反,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很小时,发展中国家会引进世界前沿技术。 当一个国家的技术与世界前沿技术的差距很小时,可以认为这一国家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或发达国家。因为技术引进的成本远小于技术发明的成本,所以在相同的劳动投入情况下,发展中可以利用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来达到较发达国家快速的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速度。因此,由式子(1)和式子(21)可知,。此外,由式子(1)和式子(21)还可知,当时,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引进技术,那么其知识生产满足,此时,通过技术引进所能达到的技术进步率与通过创新所能达到的技术进步率相同。因此,假设当时,原来的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投入R&D来进行技术创新。也就是说,当时,其知识生产满足式子(1)。 由于,所以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在一开始,发展中国家将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来提高其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但是,是否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还要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禀赋条件。命题1: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1)当时,其均衡经济增长率为。 本文为了分析的方便,假设即使人口总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最终超越原来的发达国家成为新的发达国家,原来的发达国家仍旧通过投入R&D来进行技术创新。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将原来的发达国家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其通过技术引进来进行技术创新。此时,可以应用命题1的结论来分析原来的发达国家的均衡经济增长率。但是,这不会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2)当时,如果时,那么其均衡经济增长率为,均衡的技术差距为;如果,那么其均衡经济增长率为,任何都为均衡的技术差距;如果,那么其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即,引进技术。其中,是方程的解。 证明:见附录。由命题1可知: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容量越大(即越大),那么这一发展中国家就越有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如果技术引进的收益较低,即很小,那么发展中国家很难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其经济增长率小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像我国这样的一个具有庞大市场规模的发展中国家,当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是非常容易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的。因此,只要我国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可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实际上,如果考虑技术创新不但要投入劳动力,而且也要投入资本,那么因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技术后发优势,以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积累资本。这会进一步增强其后发优势。因此,如果技术创新需要投入资本,那么市场容量不大(即)的发展中国家也可以通过实施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来实现向发达国家的收敛。以后,我们将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考虑创新需要投入资本来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图1可以用来说明命题1。图1表明:(1)当时,在发展中国家实现向发达国家收敛之前,即在之前,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技术来进行技术创新而达到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而在发展中国家实现收敛之后,由于市场容量很大,因此,其均衡技术进步率会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因此,当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会向发达国家收敛,并会超过发达国家。(2)当时,如果,那么技术引进的收益相对较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会趋向均衡点,当达到均衡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处于鞍点稳定;如果,那么任何都为均衡的技术差距;如果,那么技术引进的收益相对较小,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永远小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发展中国家永远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发展中国家最优的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满足。当发展中国家遵循完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如果,那么发展中国家最终会向发达国家收敛,并且成为发达国家,通过投入R&D来进行创新,从而促进技术进步。换句话说,当时,不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均衡的知识吸收能力。同时,由命题1容易得到当时不同情形下的知识吸收能力。命题2:如果发展中国家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1)当时,其均衡的知识吸收能力为;(2)当时,其均衡的知识吸收能力;(3)当时,其均衡的知识吸收能力为。 () () (,) (,) (,) 1 图1:技术差距与技术进步率相反,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就鼓励企业选择当时先进的产业和前沿技术。此处为了分析的方便,且不失一般性假设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总是鼓励企业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和最前沿的技术,即引进技术的先进水平为。 当然,可以假设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先进水平为。但是,这并不会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此外,在现实世界中,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确实往往鼓励企业选择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和最前沿的技术。下面的研究表明,与实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时相比,发展中国家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的社会总福利水平更小。那么,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还会实施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呢?原因可能是强国梦等,例如在20世纪,许多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之后,认为只要建立起世界上最先进的产业,那么就可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在实施的过程中,即使发现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是不好的,但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等,放弃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成本太高,产生锁定。实施违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详细原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将另文研究。此时,技术进步满足式子(19),因此,有命题3。命题3:当时,只要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知识吸收能力越来越低,即,。证明:见附录。 命题3表明,即使发展中国家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引进技术的收益较低,也不能实现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那么当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无论初始禀赋的状况如何,其肯定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知识吸收能力越来越小,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因为,本来的引进技术收益就很低,再加上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会降低知识吸收能力,从而降低引进技术的收益,发展中国家就更加无法利用技术引进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同时,技术差距越来越大,知识吸收能力会越来越低,引进技术的收益进一步降低,技术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陷入低知识吸收能力低技术进步率的恶性循环。当然,即使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其引进技术的收益较高,但是,如果实施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由于引进技术水平与原有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知识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发展中国家引进技术的收益会降低。因此,当违背比较优势达到一定程度时,知识吸收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收益都会很低,发展中国家就无法利用技术引进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技术差距越来越大,这也会使得其陷入低知识吸收能力低技术进步率的恶性循环。因此,当违背比较优势达到一定程度时,不管初始的禀赋条件情况如何,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 命题4:当时,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初始程度高于,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知识吸收能力越来越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即,。其中,是方程的解。 证明:见附录。在图2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当、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图2 表明:当时,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程度较高,即违背比较优势的初始程度高于,那么因为引进技术与原有技术差距很大,知识吸收能力和引进技术的收益会很低,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率会小于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其陷入低知识吸收能力低技术进步率的恶性循环。因此,当违背比较优势的程度较高时,发展中国家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其均衡的经济增长率越来越小,即;当时,因为即使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引进技术的收益也较低,所以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不管违背的程度如何,发展中国家都会由于其知识吸收能力会下降而无法实现利用引进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来达到较发达国家快速的技术进步率。这也会使得其陷入低知识吸收能力低技术进步率的恶性循环,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均衡的经济增长率会越来越小,即。 图2:发展战略与经济收敛然而基于命题4和图2,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稍微违背了比较优势,也就是每一期引进的技术背离了最优的技术水平,不过背离的程度很小,低于的水平,这个国家也有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经济收敛。但是,由式子(19)和式子(21)可知,和完全遵循比较优势战略的国家相比,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会更慢,收敛所需要的时间更长。四、小结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发挥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的技术来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但是,借鉴发达国家现有技术的能力内生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因此,是否可以收敛于发达国家就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如果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会等于(甚至大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如果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那么发展中国家试图鼓励企业在选择其产业和技术时,忽视现有的比较优势,其当时的技术与引进的技术差距较大,这将降低知识吸收能力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从而拉大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本文的结论与Lin(2003)的经验研究结果相符和。Lin(2003)根据跨国经验数据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证实在技术选择上遵循或违背比较优势原则是一个国家能否成功实现收敛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一研究的政策含义非常直接明了。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人均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放弃赶超战略,经济发展逐渐走上比较优势的轨道上来,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国要想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能否发挥比较优势是关键。从目前的要素禀赋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符合我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地增长,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并最终实行向发达国家的收敛。而且,在到达这一阶段之后,我国还可以发挥大国优势,在R&D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速的技术创新速度,从而超过发达国家的技术和收入水平。参考文献:Acemoglu, Daron, Philippe Aghion and Fabrizio Zilibotti,” Distance to Frontier, Se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9006, 2002.Barro, Robert J., and Xavier Sala-i-Martin,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vergence and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997, 1, pp. 1-26Basu, Susanto, and David N. Weil, “Appropriate Technology and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 pp. 1025-54.Bloom D.,Canning D.and J.Sevilla,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Conditional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No. 8713, 2002.Cohen, Wesley M. and Daniel A. Levinthal, “Innov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 Economic Journal, 1989, 99, pp. 569-596.Easterly, W., and R. Levine, “Its Not Factor Accumulation: 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1, 15, pp.177219 .Kuznets, Simon, 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Leibenstein, Harvey, “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e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56, pp. 392-415. Lin, J. Y.,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Converge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3, 51, pp. 277-308.Lin, J. Y., F. Cai, and Z. Li, “The Lessons of Chinas Transition to a Market Economy”, Cato Journal, 1996, 16, pp. 201-231.Lin, J. Y., F. Cai, and Z. Li,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Shanghai: Peoples Press and Sanlian Press; and 1996,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English edition). Maddison, Angus, The World Economy: A Millennial Perspective, Paris: OECD, 2001.Mansfild, Edwin, Mark Schwartz and Samuel Wagner, “Imitation Costs and Patents: An Empirical Study”, Economic Journal, 1981, 91, pp. 907-918.Nelson, R. and E. Phelps, “Investment in Humans,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6, 56, pp. 69-75.Prescott,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春不是生命的终点:议论文思维训练教案
- 时间整点课件
- 童年情景英语单词和句型学习教案
- 合同审批流程自动化标准化模版
- 早教礼貌用语课件
- 早教唐诗0-6岁课件
- 早婚早育护理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早会课件模板
- 2025年砌筑工职业技能鉴定试卷(高级)案例分析试题解析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教学方案
-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第一次联考 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4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2022版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电子学会2024年3月青少年软件编程Python等级考试试卷二级真题(含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
- 弱电安全技术交底【范本模板】
- 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无人机应急通信
- 生物化学之蛋白质化学(唐炳华)
- 产品保修卡模板
- 二次装修管理培训课件
- 八年级集体备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