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2教案 沪教版【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2教师归纳:(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心绪不宁埋怨宽慰”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1学习13自然段:(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2)学生读书准备。(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2学习第四自然段:(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2)学生说(穿插读)(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4)组织班级交流:指名说;小组间相互补充;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男女学生轮读。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课堂板书】但愿人长久心绪不宁:思念弟弟埋怨:月圆人不圆宽慰:真情留人间附送:2019-2020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但愿人长久 3教学反思 沪教版本课教学,在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老师分别扮演苏轼、学生的角色。比如学习课文13节,老师问学生:“您老为什么心绪不宁?”学习第四节,问学生:“您在遥远他乡,思念亲人,您在埋怨什么呢?”学习第5、6节,问学生:“这些豪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课文的第4节,只是简略地描述了苏轼埋怨的话语,用省略号省略了其它埋怨的内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白练习。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揣度苏轼内心的惆怅之绪和伤感之情:“苏轼在埋怨皇帝,为什么让他到密州做官,以致于让他和弟弟身处两地?”“苏轼也在埋怨中秋的皓月,为什么偏偏在他与弟弟分离的日子里,变得这样明亮,圆满?”“苏轼还会在埋怨,时间过得太快,与弟弟一别,又是七个年头了!”“苏轼也可能埋怨密州百姓欢聚的气氛过于和谐、热闹,以致于引发了他的思亲之情?”学生在品读文本后,感情与苏轼此起彼伏,融为一体。我趁热打铁,追问学生:“难道苏轼在这风清月朗的中秋之夜,长久地沉湎在这痛苦的思念之中吗?”学生马上齐声否定:“不是!”“你们又是怎么知道的?”话音未落,有一位学生大声地喊出了第5小节的开头:“他转念一想”“继续读下去”“苏轼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寻章摘句时,我顺水推舟,将词句“人有悲欢离合千里共婵娟!”与词句的意义一一对应起来。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这几句词句的意蕴,我再问:“苏老先生,这区区数语,这些豪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火花被迅速点燃,“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如果没有分离,怎么又会体会到相聚的滋味呢?” 我被学生极富哲理的话语而震撼,学生虽然年少,没有人生别离的曲折经历,但已走进了苏轼的心灵。于是,我接着学生的感悟,开始一边引经据典,一边出示古代关于别离的诗、词句:“是呀,自古以来,很多诗人、词人都已经学会正确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像诗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词人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面对悲欢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