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_第4页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考点解析与解题技巧(二) 文言文阅读的综合分析 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随着文言文主观题量的增加,这类题型所占的比例也就会越来越大。 考纲中 “ 分析综合 ” 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所谓 “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 “ 中心 ” 。这 “ 中心 ” 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观点。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 “ 人物传记 ” 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2 / 16 做了什么事情,说 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句子,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其中体现;第四种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 如果这类 “ 分析综合 ” 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 1 吃透 题干 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 2 分析信息 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作是非比较,既要理解文言语句字面的意思,又要概括语句深层的意义。这一步作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 3 对照确认 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 3 / 16 4 确定答案 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 “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 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归纳内容要点 ” 是把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 “ 化整为零 ” 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 “ 概括中心思想 ” 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 “ 化零为整 ” 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部分基本内容为基础。 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 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的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 4 / 16 1 总揽文意,整体把握 阅读时,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主线,给人物、事件定位,对选文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事件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 2 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 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 3 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 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 4 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了解选项设置模式,细心分辨,排除干扰,提高正确率。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 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5 / 16 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 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 “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的分析概括融进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或 “ 筛选文 中的信息 ” 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项考查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 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2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 综合概括 ,提炼观点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 6 / 16 4 树立历史的观点 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拔高,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 还要特别注意, “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 与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的坚实基础,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 能力训练 (一)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车伏谒。子方不为礼。子击怒,谓子方曰: “ 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 子方曰:“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国君而骄人 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失其国者未闻有以国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闻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7 / 16 合,则纳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 子击乃谢之。 1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子击出,遭田子方于道 _ 士贫贱者,言不用,行不合 _ 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_ 2 “ 安往而不得贫贱哉 ” 有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怎么会去寻找贫贱呢! B去哪儿不能获得贫困低贱呢! c怎么会去寻找不能获得贫贱的地方呢! D去哪儿都不会贫贱! (二)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 云: “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 (衤 +兪)衣 ,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力行;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 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淫,物之情也。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 之贤,且惜分阴;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注释: 邵子 :指宋人邵雍。 (衤 +兪) y 衣:穿得8 / 16 华丽。 愒 ki 岁:荒废时日。 陶侃:东晋大政治家,曾说: “ 大禹惜寸阴,吾人当惜分阴。 ” 1 “ 大禹之圣 ” 和 “ 陶侃之贤 ” 均为倒装句中的_。 2翻译下列句子: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_ 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 _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3 “ 又况贤圣不若彼者乎 ” ,说明的正面道理是_。 (三)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 息于途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 “ 曷为而至此? ” 对 曰: “ 齐人累之。吾名曰越石甫。 ”晏子曰: “ 嘻 遽解左骖以赎之,载而与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甫怒而请绝,晏子使人应之曰: “ 婴未尝得交也。今免子于患,吾于子犹未可邪? ” 越石甫曰: “ 吾闻君子诎 乎不知己,而信乎知己者,吾是以请绝也。 ” 晏子乃出见之,曰: “ 向也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察实者不留声,观行者不几 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 越石甫曰:“ 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 晏子遂以为上客。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 9 / 16 注释: 刍:喂牲口的草。 诎:委屈。 几:通 “ 讥 ” ,注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人累之() 遽解左骖以赎之() 越石甫怒而请绝() 向也见客之容() 夫子礼之,敢不敬从()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 诎乎不知己 今免子于患 而信乎知己者 吾于子犹未可邪 A两个 “ 乎 ” 字相同,两个 “ 于 ” 字不同。 B两个 “ 乎 ” 字不相同,两个 “ 于 ” 字相同。 c两个 “ 乎 ” 字相同,两个 “ 于 ” 字也相同。 D两个 “ 乎 ” 字不相同,两个 “ 于 ” 字也不相同。 3下列句中 “ 之 ” 字 用法分类无误的一项 。 晏子之晋 齐人累之 遽解左骖以赎之 向也见客之容 夫子礼之 此全功之道也 顷之,烟炎张天 君将哀而生之乎 得公来,孰视之 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 10 / 16 A B c D (四)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 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 “ 赐 失之矣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 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 “ 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 注释: 府:指国库。 子贡:孔子的学生。 赐:子贡的名。 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 答: _。 2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_。 (五) 范文正公守邠( bn)州,暇日率僚属 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 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 令询之,乃寓居士人 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 槨 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 11 / 16 宴席,厚赒 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注释: 僚属:下属的官吏。 缞绖( cudi):丧服。 亟( j):急迫。 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 赗( fn)敛棺睳:下葬的物品。 彻:通 “ 撤 ” 。 赒( zhu):救济。 1从上文中摘出最能体现范仲淹 “ 先天下之忧而忧 ” 思想的有关词句: _。 2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谪守 “ 江湖之远 ” 的滕子京之邀而写的,既为劝戒对方也有自勉之意。根据这篇短文所叙的故事,你对 “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这句话的意思,有什 么新的理解? _。 (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 ,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郡尉。黄初末 ,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 ,迁为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 ,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毕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众猥 ,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 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12 / 16 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 ,官为平取,辄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翕然称其德惠。 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使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 注释: 建安:东汉献帝年号 196 220 年 。 黄初:魏文帝年号 220 226 年 。 太和:魏明帝年号 226 232 年 。 雄张:豪雄自大。 众猥:众多、琐碎烦杂。 为封过所:为他们封 盖官府印信,发放过境凭证。过所,古代过关津时的凭证。 1以下各句中,能反映仓慈 “ 威严果敢,胆识过人 ” 品质的一项是() 为长安令,清约有方。 太和中迁为敦煌太守。 慈到,抑挫权右,抚恤贫羸。 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 先是属城狱讼众猥,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 胡常怨望,慈皆劳之。 A B c D 13 / 16 2对这篇传记主旨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 映他勤政爱民、大胆果断的优秀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他身上的一些缺点。 B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办事果断、为民兴利、善于理财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指出他有拥权自重,自作主张的毛病。 c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反映他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的品质,突出了他在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上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D这篇传记重点记叙仓慈在敦煌太守任上的几件事,集中反映了他威严果敢、胆识过人、勤政爱民、处理公正、为民兴利、注重发展的优秀品质。 3对这篇传记的有关评价不恰当的一项 是() A从传记看,仓慈是一个有才干、施德惠、擅兴利、深受人民受戴的好地方官。 B本传记作者以客观的笔调,从容叙事,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仓慈的歌颂。 c本传记语言平实,于平实中寓含褒贬色彩,表现作者既赞又责的鲜明态度。 D从本传记中,读者可以悟出一个道理:好的地方官能使一地安宁,所有地方官都好,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14 / 16 (七) 李皋,字子兰,曹王明玄孙,嗣王戢之子。少补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嗣封,授都水使者,三迁至秘书少监,皆同正。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上元初,京 师旱,斗米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度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无几,摄行州事。岁俭,州有官粟数十万斛,皋欲行赈救,掾吏叩头乞候上旨,皋曰: “ 夫人日不再食,当死,安暇禀命!若杀我一身,活数千人命,利莫大焉。 ” 于是开仓尽散之,以擅贷之罪飞章自劾。天子闻而嘉之,答以优诏,就加少府监。皋行县,见一媪垂白而泣,哀而问之,对曰: “ 李氏之妇,有二子:钧、锷,宦游二十年不归,贫无以自给。 ” 时钧为殿中侍御史,锷为京兆府法曹,俱以文艺登科,名重于时。皋曰: “ 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然后可以学文。 若二子者 ,岂可备于列位 由是举奏,并除名勿齿。改处州别驾,行州事,以良政闻。征至京,未召见,因上书言理道,拜衡州刺史。坐小法,贬潮州刺史,时杨炎谪官道州,知皋事直;及为相,复拜衡州。初,皋为御史覆讯,惧贻太妃忧,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言貌如平常,太妃竟不知。及为潮州,诡词谓迁,至是复位,方泣以白,且言: “ 非疾不敢有闻。 ”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其中既有表现李皋孝敬母亲,又有表现李皋忧虑百姓的一组是() 15 / 16 夫人日不再食,当死。 于是开仓尽散之。 由是举奏。 以良政闻。 竟出则素服,入则公服。 A B c D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李皋多智谋,上元年初京师干旱,他为了自己活命,申请调任外官,朝廷未准,他就故意犯一点小罪,被贬职温州,达到调任外官的目的。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