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1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2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3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4页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抽出、欣赏、浓雾、献出、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密密层层、严严实实、人参、又肥又厚、松鼠、飞舞、宝库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步骤:(一)导入1(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板书课题:美丽的小兴安岭)(二)初步感知课文1第一遍朗读课文。要求:(1)通读课文、读准字音;(2)给各自然段标明序号。2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的方法理解有关词语。3第二遍朗读课文。读前设问: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读后明确:这篇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主要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4把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三)质疑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请同学提出来。1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学生的帮助下和老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2教师抓住实质性的问题归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四)作业根据归纳出的问题进行自学,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又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继续学习第9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上节课我们自学了课文的生字新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美丽、物产丰富。那么,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你又是怎么理解的?2集体交流。明确: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也非常美丽,然后抓住“数不清”“几百里连成一片”“绿色的海洋”等词语来理解,突出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非常美丽的特点。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觉得小兴安岭的春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解。2集体交流。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并明确: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来写,学生抓住“抽出”“像一支舰队”等词语来理解,突出春天刚刚到来时,小兴安岭景色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设问:“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里“抽出”还可以换成哪些词,比较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明确:“抽出”还可以换成“长出”,“抽出”准确,“抽出”虽然也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形象生动,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4小结读书方法。(1)先读课文,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春天很美丽。(2)抓住了作者所描写的词句进行理解。(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自己思考并理解下列问题:(1)小兴安岭夏天的景色怎样?(2)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的?谈谈你的理解?2集体交流。(1)小兴安岭的夏天很美丽,作者抓住树木,晨雾,太阳,草地,野花这些景物来写的。(2)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封”“挡”“遮”等重点词语理解小兴安岭夏天树木葱茏,枝叶茂密,抓住了“浸、穿”来理解晨雾、阳光、野花的美丽。设问:“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带点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哪个词用的准确?为什么?明确:“密密层层”可换成“密密麻麻”,“封”可换成“盖”。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五)学习第四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小兴安岭的秋天怎么样?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来写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你是怎么理解的?2分小组讨论学习。3集体交流,明确:(1)小兴安岭的秋天很美丽,很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落叶、山葡萄、木耳、人参等景物来写。(2)抓住:“飞舞”“献”等重点词语来理解,突出了小兴安岭的秋天不但景色美丽,而且物产丰富。设问:“落叶在林间飞舞。”,“飞舞”还可以换成哪个词?比较用哪个词更准确?明确:“飞舞”还可换成“飘落”。用“飞舞”而不用“飘落”,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使我们体会到秋天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用词准确。(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六)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1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五自然段。2集体交流:(1)小兴安岭的冬天美丽,富饶,作者抓住了树木、积雪、西北风、紫貂、松鼠等来写。(2)学生们抓住“飞舞”“刮”“只好”“散步”等重点词语来理解,使学生们体会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和富饶。(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七)学习第六自然段1齐读第六自然段。2想一想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花园,又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明确:宝库,是指物产丰富。花园,是指一年四季美丽。因为小兴安岭物产丰富,其中还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而且一年四季景色美丽,所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八)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优美,物产丰富,我们还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己学习,非常成功。(九)布置作业感情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小兴安岭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1组词融( )汇( )献( )脆( )肥( )溪( )封( )酸( )靠( )库( )2理解词语密密层层:苍翠:3抄写喜欢的一个段落教案点评: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为我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在知识教学点上,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能力上注重培养学生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方法主要以反复朗读为主,通过朗读,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10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斧头、盖房、造犁、不断、减少、扩大、一栋栋、家具、冒出、柴烟、黎明、洪水、何处、包括等。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3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0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二)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认读本课生字。一边读一边想:本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三)检查自学的情况1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2认读本课生字。3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课文讲述了在一个小村庄里,由于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乱砍树木,破坏植被,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遭到了毁灭命运的故事。(四)质疑(五)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六)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图片、资料。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教学步骤:(一)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二)学习课文1提问:课文中的小村庄有什么变化?明确:从美丽到最后消失2自由读文,思考:为什么小村庄消失了?3讨论、交流明确:村庄里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能防风、固沙,能保持水土不流失,而由于小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所以环境恶劣,就有了那场灾难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相应理解锋利、裸露、应有尽有、咆哮等词语。4小结:只要人们破坏环境,就会受到自然界带来的惩罚。(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四)总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五)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用“扩大”“包括”造句。3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六)板书设计教案点评: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阅读起来困难不是很大,在教学中,还是以“读”为主,通过读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读”这一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热爱我们绿色的家园;同时,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提高阅读能力。11 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培养爱护花草树木、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如果在修一条路时,前面遇到一棵树,你打算怎样办?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1课路旁的橡树。 (二)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一边读、一边想:每段讲的是什么? 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反复读。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说一说:每段讲的是什么? 理解“宽阔、平坦、沉重、不约而同、赞叹”等词语。 2置疑 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交流。 (四)再读课文 1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人们赞叹筑路人有一颗高尚的心?说明了什么? 2大家讨论、交流。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在选择是保树,还是砍树修路时,筑路人毅然选择了保树,宁可多费力气,多花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教案点评: 路旁的橡树教学设计示例二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多给学生读书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悟情,把对筑路工人高尚行为的赞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12 在南极的日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感情,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南极吗?(南极就是南极洲),你了解南极吗?(南极洲在地球最南部,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1984年1月26日,我国赴南极考察队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胜利地来到南极洲的乔治岛,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1月,我国的两位小朋友,代表全国少先队和小朋友,把少年纪念标插在南极洲。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记了几篇日记,那什么是日记呢?(每天所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和所做过的事情的记录)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朗读三篇日记,大致了解三篇日记的内容。 重点读第一篇日记,想一想:这篇日记主要讲的是什么? 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思考:记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2学生自学。 (三)学习第一篇日记 1指名读第一篇日记。 2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日记讲的是什么? 3这篇日记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同学把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加深体会。 理解词语“激动万分”。 (四)学习写日记的格式 学了这篇日记,你觉得日记跟平时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日记属于应用文的一种,应用文都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日记也都有自己的格式,可以没有标题,得写清楚年、月、日,当天的天气等。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二则日记 1自学 自由读第二则日记,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二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认读生字词。 理解日记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2反馈: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指名读第二则日记。 这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月15日,李叔叔带我们去西海岸看到象海豹的情景,重点描写了象海豹的样子)。 (三)学习第三则日记 1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第二则日记,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认读生字词 理解日记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2反馈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指名读第三则日记。 这则日记讲的是什么内容? (1月17日,“我们”拜访前苏联的别林斯高青沿受到了热情的招待,愿友谊的种子撒在两国儿童心里,中苏人民永远友好下去。) (四)总结 小作者有幸来到了南极的中山站,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日记记录了下来,这能使我们养成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写作能力。教案点评: 这篇略读课文由五则日记组成,内容浅显易懂,可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学生有疑难,互相交流讨论解决。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读书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日记的格式可以先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发现,再让写过日记的同学在班上介绍写日记的体会。附送: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2解题。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自由读 指名读,纠正字音。(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2背诵这首诗。(六)扩展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教学步骤:(一)复习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菊花 元稹) (三)学生自学1出示自学提示。 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2理解诗句的意思: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3默写两首古诗。(九)板书设计 5 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 花杜甫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 秋丛绕舍/似/陶家,千朵万朵/压/技低。 遍绕篱边/日/渐斜。留连戏蝶/时时/舞, 不是花中/偏/爱菊,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花开尽/更/无花。教案点评: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6 爬天都峰教学目标: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五)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师生交流后明确: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自由读,体会一下 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 同座分角色试读。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3)练习用“鼓舞”这个词说一句话。 (4)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5)通过以上分析,谁能再具体理解一下爸爸的话? 老爷爷爬山给“我”增添了勇气。 “我”爬山使老爷爷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三)根据课后练习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