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浙教版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课文记叙作者在春天的昆明圆通寺看到海棠花开的盛景,赞美了美妙的春光和社会的平和安详。课文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文辞优美,适于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分四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开了,花团锦簇。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花如潮,有声有色。第三段(第5、6自然段)写看花的人赏花有不同的特点。第四段(第7自然段)写“我”在回家的路上发出由衷的感叹。2本课有许多联想的句子,可以帮助学习分辨作者的见闻和联想,落实本单元的阅读重点训练目标,提高学生理解和欣赏语言的能力。3这篇课文是我国现代作家李广田于1962年写的散文,原载1962年5月6日人民日报,选入教材时有删节。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学会“踵、梧”等9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26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的性格和年龄的看花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段。(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下半部分,注意笔顺,共12笔。簪花:中间部分是“”,不是“无”,书空。(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驻足:驻,车马停止。停住脚步。鼎盛:鼎,正当,正在。正当兴盛或强壮。依依不舍:依依,留恋。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接踵摩肩:踵,脚跟。脚跟碰脚跟,肩膀擦到肩膀,形容人多,拥挤。也作“摩肩接踵”。(3)读一读课后第5题中的词语。(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给课文分段。4学习课文第一段。(1)请3个学生分读第一段。(2)讨论。 第2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8个“有”,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情,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熟读这一自然段。 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桔枝瘦叶花园锦簇,一个花和海洋。)(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3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学习课文第二段,认识作者的见闻和联想,并指导背诵。(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课文主要写什么?(2)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各是怎样的?用“”和“ ”划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从课文中的哪两个词去找、划?(向高处看去后山一条大路、两旁都是。)找到句子读一读。(3)学习重点词。 找出课文把花的茂盛比喻成潮水的句子。A 花的海洋中,花在动,花的阴影在动,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中翻腾。B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 为什么说花如潮?(有声有色,蔚主国壮观,所以比喻成潮。)读句子,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A 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阴影好像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B 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幻灯出示,请一名学生写在灯片上,其他同学完成作业本第5题,集体校对。)(4)学习本单元的“学习提示”。 阅读“单元提示。” 什么是见闻?什么是联想。 联想常常用“好像”“仿佛”一类词语引出。 注意区分比喻和联想:比喻是由作者联想产生的,但联想并不都是用比喻的形式出现,联想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而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1) 读句,品句。 自由读课文,找找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 诵读,体会句子好在哪里。熟读,背下来。(2) 概括段意。(3) 指导背诵第二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2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4、5题。(2)背诵第二段。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段,注意作者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3总结课文,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三段。(1) 听第5自然段录音,思考:边听边划出写看花人心情和动作的语句。(2)讨论。 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慢地向别处走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似矛盾的心情?) 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这里用“好”、“也好”、“更好”,写出哪儿都美。写站在树下,用“伫立”;写看,用“端详”,作者用词丰富,富有变化。) 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也不同。(作者用“大方”、“贪心重”来形容。这里的“贪心重”只是说太喜欢花了,想尽量多领略一些花的美,不但没有贬义,还有褒义。这种贬义褒用,收到了特殊的效果。)圈出动词来,交流。(3)读一自然段课文。(4)听第6自然段录音,按课文内容填表,完成作业本第5题。(边听课文边填,全班交流。)(5)这几类人物看花时的神情和动作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行,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身分。)2学习课文第四段。(1) 齐读课文。(2) 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春光似海”是说美丽的春色无边无际,令人仿佛置身于春的海洋。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繁荣昌盛,正如春光灿烂。这两句是从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国家。)3总结课文。(1)把课文分成4段,写出各段的段意,并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6题。(2)朗读全文。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6题。(2)听写词语,指名写在灯片上,全班校对。仿照课文第6自然段,写一个场景,写出不同年龄、性格的人的特点来。(看灯;放烟花;自修课;营养午餐)11鸟的天堂一、背景知识1这是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2学会“榕、桩、恋”3个生字,理解“陆续、颤动”等16个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热爱南国风光的感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中的事物和联想, 初步认识这些联想的作用。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加引号。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1揭题,导入。(1) 出示课题。(2)理解课题。“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1 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2) 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3) 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读词语:榕树、木桩、留恋。(2)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缝隙:裂缝。应接不暇:空闲,没有事的时候。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5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6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指名听写在灯片上,出示灯片全校校对订正。(2)解释词语:缝隙,应接不暇。2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3)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课文用了短句,读起来更有韵味。)(4)“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比较词语意思:陆续继续。“陆续”表示一个接着一个。)(5)读句子,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灯片出现)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果划动。(都是作者看到、听到的,是作者的见闻。)(6)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不能,课文是按水面、船、桨由远到近地写的。)(4) 小结:这一段具体描写黄昏后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3学习课文第二段。(1)听录音,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作者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2)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3)默读第8自然段,用“”划出作者的见闻,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全班讨论、交流。重点句灯片出示: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4)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这环境适宜鸟儿生活,使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还有哪些原因?(5)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6)概括第二段的段意。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3题。(2)读课文。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深入阅读课文第三、四大段。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二)教学过程1明确学习任务。2学习课文第三大段。(1)听录音,思考: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灯片出示。 找到一对反义词。(清静热闹。)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小结: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小结:这一段运用了选概括、后举例的写法。(4)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5)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的呢?(6)归纳段意。3学习课文第四大段。(1)指名读课文。(2)“留恋”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3)理解最后一句话。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称谓,指的是那棵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是说大榕树适合鸟儿生活,鸟儿在这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作者用相同的词语,借助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热情赞美。)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2、4、5题。(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3)仿照第12、13自然段“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写一个片断。12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这是冰心6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通过春游颐和园见到的活泼可爱的儿童,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赞美了充满活动的儿童。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路边颐和园,看到成千盈百的孩子,不由地进颐和园去看看。第二段(第3、4自然段)写知春亭畔,到处都是春游的孩子。第三段(第58自然段)写在玉澜堂看花,感悟到春的力量,也感悟到儿童就像明媚的春光,生机勃发。第四段(第9自然段)作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儿童在一起就像春光常在,从而总结全文。2课文文辞优美,既有写实,又有丰富的联想,适合于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和句式,通过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训练,落实单元阅读训练的目标。二、教学目标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灯片。二、教学时间:3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自学生字新词。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教学过程1揭示课题。(1)导入:春游是同学们最愉快的活动。在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作家眼中,春游的小朋友是什么样儿的?在她看来,少年儿童像什么?(2)出示课题。(3)简介作者冰心。2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给课文分段。(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3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颐和园:左边不是“巨”,“臣”有7笔,书空。(2)读准带点的字。魔述匣(xi)子。(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4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1、2题。(2)朗读课文。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二)教学过程1复习检查。(出示灯片,指名完成,全班校对反馈。)(1) 选择正确的读音。魔术匣(xi ji ji)子(2)看拼音写词语,并解释带点的字。Chng qin yng bizu w x dni ku() ( ) ( )hun chngln mnhu p wng shng( ) ( ) ( ) ( )2学习课文第一段。(1) 听录音。(2) 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 ”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3) 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4) 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3学习课文第二段。(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2) 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4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把海棠树比喻成“飞泉”,变静态为动态,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2)熟读第6自然段。(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5总结。(1)配乐朗读课文。(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第3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2完成练习。(二)教学过程1学习课文第四段。(1)齐读第9自然段。(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儿童在春光明媚、热闹的地方玩,有儿童的地方往往是春色最浓的地方。儿童本身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就像春天般美好)。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这篇课文重点写春光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3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家庭风波(听说训练)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1 本次听说训练要求学生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录音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2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提出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听说训练的提示。要学生记住要点,然后根据内容以错在哪儿为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教学目标1听清录音,弄清妈妈和李小林的分歧在哪里。2准备好发言要点,参加讨论。认识到既要自强自立,又要尊敬长辈。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听清楚录音的内容,根据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参加讨论。难点: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录音材料家庭风波。二、教学时间: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从第2单元周菲的启示听说训练的情况引入。2出示题目。这次听说训练是参加李小林家庭风波的讨论。(二)明确训练要求。1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思考:这次训练的要求是什么?2讨论归纳。要求做到:听清楚录音的内容,弄清录音中的分歧意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加全班讨论。(三)听录音,记住要点。1学习课文“听说提示”的内容。2带着问题听第一遍录音。3 听后讨论上面的问题。(重点是弄清楚李小林和妈妈的分歧:妈妈认为李小林对好态度不好,考试考差了还笑嘻嘻的;李小林则认为妈妈把他当作小娃娃,他要自立。)4再听录音,思考:小林和妈妈发生冲突,是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四)准备发言要点。谁错了,错在哪里?该怎么办?从三个方面来说。(五)说话训练。1根据提纲,自由练说。2指名优等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评议。3四人小组讨论,互相评议,教师巡回指导。4各组推荐代表上台发表意见,特别请有不同看法的同学发言,集体评议。(1)妈妈错了。小林长大了,要自立,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可以再努力,不应斥骂。(2)小林错了。小林虽然长大了,但还是得听妈妈的话,不能顶撞。(3)小林对的,但做法上可以改进,要和妈妈沟通,相互理解。评议时注意两点:(1)允许有不同看法,但中心要正确,即要求学生既要尊敬长辈,又要自强自立。(2)语言表达中,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病句要及时指导纠正。纸团疑云一、背景知识1本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我的课余生活安排了确定中心,选择好事例的训练;第二单元的习作训练好 安排了确定中心、学习先概述后举例写法的训练。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是在上述两次训练的基础上,安排根据材料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的续写训练。2教材分两部人:第一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第二部分是习作提示,简要地说明了如何展开合理的想象和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根据中心思想选择作文的思路,即从纸团的内容与来历的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进行合理的想象,表达健康、积极的中心思想。二、教学目标1 学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2 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围绕着“纸团疑云”展开想象,想象纸团的内容和来历。难点:指导学生确定中心思想并以此来选择作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个性化的想象。教案实例 一、教学准备复习第一、二单元的习作训练,说说确定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意义。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明确习作要求、内容,确定习作中心思想,选择习作的思路。2感受老师耐心教育,或同学互相鼓励,或下决心学好功课的进取心。(二)教学过程1回顾,揭题,明确训练要求。(1)回顾第一、二单元习作训练要求。(2)学习“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确定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文章。)(3)明确训练重点和习作内容。揭题板书。2学习提供的续写材料。(1)学生自学短文,说说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六(1)班数学考试时,班主任夏老师发现了王力手中正捏着一个纸团,脸上升起不易觉察的疑云。(2)文章没有写完,请同学们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继续写下去。3学习“习作提示”1学习怎样进行合理想象。 提示中写了哪几种情况?(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 根据夏老师看到的两种不同的情况,联系王力手中的纸团,想象纸团上会有哪几种不同的写法,纸团又会由哪几种不同的渠道得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以有下面几种情况:A夏老师看到的是王力写得清清楚楚的正确答案。这样就排除了王力考试作弊的情况。纸团可能是原先王力自己放在铅笔盒或衣兜里的,上面写着自勉的话,如“一定要冷静细心!”等。也可能是同学递给他的,上面写着勉励的话,或约他做件什么事。B夏老师看到王力的考卷上是大片大片的空白。这说明王力很多题目没有做出来,纸团可能是他自己考前准备的,也可能是同学在考试时递给他的。教师再次点明习作要求。(2)学习根据中心思想确定写作思路。 学习“习作提示”第二部分的内容。 从纸团的内容和来历的多种可能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再来选取续写的材料。(个人准备指名汇报确定的中心、选取的材料全班议论。)确定写作顺序,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4布置作业。列出续写部分的提纲,为下节课读写做准备。第2课时(一) 教学目标学生习作的,教师巡回指导,基本完成这次习作任务。(二)教学过程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续写提纲完成情况。(1)指名学生读自己写的习作提纲。(2)学生评析,教师指点。(3) 修改提纲。2放手续写。让学生根据要求和写作提纲续写文章。3组织交流。(1) 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2) 学生各自修改初稿。(3) 同桌交换习作,提出修改意见。(4) 参考同桌意见,自己再次修改。4誉抄习作。练习4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本练习共有5道题。第1题是写字训练,第2题是对音序查字和部首查字的复习巩固,第3题学习两条格言,第4题是判断句子正误,改病句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5题是巩固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项目分辨事物和联想。二、教学目标1正确抄写汉字,写得匀称,能用音序和部首两种方法查字典,确定字在词语中的意思。2能读背两条格言,大致理解意思,并指导自己的行动。3改正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的病句。4阅读短文,能指出画面上哪些景物使人产生联想。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练习第2、3、4、5题。难点:第4、5题。教案实例一、教学准备:小黑板。二、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抄写汉字,完成练习1。2复习巩固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完成练习2。3 学习两条格言,完成练习3。(二)教学过程1指导练习第1题。(1)读题,明确练习要求。(把字写正确,写匀称。)(2)把这些字进行结构归类:左右结构:颐 拜 左中右结构:澈上下结构:荡 炙 聚 品字形结构:晶全包围结构:园 独体字:幽 凹 甩 垂 世 丫(3)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颐:左边里面是“口”。拜、垂:不要少写一横。聚:书空下半部分。(4)要注意不同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位置不同,要写得匀称。写一写,同桌互相评比。2指导练习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第1栏是音序查字,查什么大写字母;第2栏、第3栏是部首查字,查什么部,除部首外有几画;第4栏是根据词语确定字义。)(2)学生独立完成。(3)检查,校对,订正。隙:X,阝部,10画,空,没有东西的。已:Y,已部,0画,停,止。盈:Y,皿部,4画,超过,超出。暇:X,日部,9画,空闲。3指导练习第3题。(1)读题,明确要求。(读秒两条格言。)(2)读格言。(3)教师讲解这两条格言的意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意思是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读yu,意思是学了知识并经常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4)让学生熟读。(5)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这两条格言的意思。(6)抄写下来。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修改病句,完成练习第4题。2阅读短文,指出画上的哪些景物使人产生联想,完成练习第5题。(二)教学过程1指导练习第4题。(1)读题,明确要求。(辨别句子的正误,修改病句。)(2)学生独立完成。(3)校对,订正。 搭配不当,句末加“之一”。 搭配不当,“春天的杭州”改为“杭州的春天”。 关联词使用不当,改为“虽然但是”。关联词使用不当,可以改为“语文成绩比较好”。2指导练习第5题。(1)读题,明确要求。(2)读课后问题。(3)带着问题自学短文,尝试独立回答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主要从第3、4自然段中划找有关词句。)(5)齐读有关词句。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5分)1、词语积累(6分) qq zo c呜咽 撷取 荒草( ) 烦( ) 花圃 脑髓 ( )然长逝 di li j险象( )生 炽痛 ( )弱 斫痕 迫不( )待 2、请从下面一组词语中任选四个词语写一段主题明确的话(4分)知足安命 不可思议 诗意盎然 白驹过隙 人声鼎沸 忧心忡忡海市蜃楼 郑重其事 孜孜不倦 闻所未闻 茫然若失 魂不守舍3、古诗词默写(9分)-,青山独归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梅时节家家雨,-。-,闲敲棋子落灯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我是小小啄木鸟(6分)(1)捉虫:为了维护汉语的尊严与健康,请你将隐匿其中的语言“蛀虫”找出来。咳不容缓 改正后:- 物净天择 改正后:-(2)找虫:在我们的语言王国里,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蛀虫”?请你再找出2个生活中错用、滥用成语的广告用语的例子。-改正后- -改正后-(3)防虫:广告中错用、滥用成语的现象像蛀虫一样蚕食着、侵害着我们的母语和社会生活的健康机体,就你接触的范围来看,它们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作为母语的捍卫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可以减少或消灭这些语言“蛀虫”?虫害面面观(负面影响): 防虫小绝招(建议):二、文言文阅读(14分)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 )(2)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为: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4)父利其然也 (利: )6、翻译下列句子(2分)(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纹理皆有可观者。(2) 泯然众人矣7、从方仲永的遭遇来看,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二)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 8、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分) 欲书可耳! 欲: 于是遂就书 是: 9、将下列句子译为汉语。(1分) 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注:苟:如果)译句: 10、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2分) 11、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2分)三、现代文阅读(一) 借你一个微笑 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阅完的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一个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我合上教案而无表情地走出了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他递过一张纸条:老师,我的物理太差,您能不能每天放学后为我补一个小时的课? 我可以马上答应他,但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我决定“迂回”一下。我牵着他的子到僻静处说:“老师答应你的要求,可这两天我太忙,你等等好不好?”他有些失望,但还是点点头。我知道他中计了,接着说,你必须先借一样东西给我!他着急起来,可还是说不出一句话。 “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这个要求太出乎他的意料,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耐心地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第二天上课,我注意到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显然他还不习惯对我回应。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大方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昨天对我的承诺,读完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这回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七嘴八舌地争着说起来,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他开始和同学来往了,一起上厕所,回教室这样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提为他补习的事。一天下课车俊又拦住我,我知道他要干什么,很幽默地向他摊开手。他一愣,老师您要什么?我说,你写给我的条子呀。他笑了:我不写条子了,您给我补补课吧。我面带笑容:“功课你不必着急,到时我会主动找你的,但我向你借的你还没给够我。” “好的,我一定给足您。”等他高高兴兴又蹦又跳地走出好一段路后,我才像想起来什么似的把他叫回来,递给他一张纸条,那里有我为他准备的一道题。我告诉他,一天之内把它做出来,可以和同学讨论也可以独立完成。我知道,他宁可“独吞”,也决不会和同学讨论的。这正是性格内向学生的最大弱点。下午他说还没做出来,我有点不高兴,说晚自习你还没做好,我可要收回承诺了。自习时我见他站在一个男生边上,忸忸怩怩很不自然的样子,我得意地笑了。就这样我先后为他写了4张纸条,题目一次比一次难。后来,纸条一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和同学们争论开来。 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新学期刚开学,李俊休学了,因为他爸遇车祸瘫痪了,而他自小就被妈妈遗弃了这也是他忧郁的一个原因。我有些担心,一个连话都不大愿说的少年,能担负起养护父亲的责任吗? 星期天,我和几位朋友到茶室聊天。刚坐下就被一群小孩子围上了,硬要为我们擦皮鞋。只有一个小孩没冲进来,在外面吆喝着:擦皮鞋擦皮鞋!离开茶室,我从那个小孩子面前走过时,发现那孩子竟是李俊! “老师,让我为您擦一次皮鞋吧。”他说,脸上没有腼腆也没有沮丧。我答应了,伸过鞋子让他很用心地擦着。他一边擦一边说,他虽然不缠人,生意也不错。顾客告诉他,他的笑容很好看。 我说是吗?他又笑着告诉我,不久他还会复学的。他学会了笑,他的笑让他挣半天钱也能养活他和爸爸了。 我也高兴起来,我说我一定等你回来。可转过身,我的泪水就出来了。李俊大声地在后面喊,老师您要笑呀,您不要哭!我点点头,反而呜咽有声了。 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是他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 12、通读这篇文章,简述题目“借你一个微笑”的深层含义。(2分)13、第自然段写李俊听说“我”要向他每天借一个微笑后,始而“很困惑地看着我”,终而“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由于受叙事方式的限制,这当中作者没有写李俊复杂的心理活动,假如你是当时的李俊,请将你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不超过80字) (4分)14、在这篇文章中,为了让李俊每天能够借给“我”一个微笑,作为老师的“我”具体做了哪几件事?请概括作答。(2分) 15、作者在第自然段写道:“期末考试李俊成绩尚可,科科及格看来我为他补的都差不多了”,而在文章结尾却又说“我终于没有给他补课”,这是否矛盾?为什么?请简要作答。(3分) 16、在文章结尾,作者饱含深情地写道:“是他(李俊)为我补了一堂人生课”,请简要说说李俊为“我”补的这堂人生课的主要内容。(3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轻点关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在接下来的曰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感慨:“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生活就是这样,_ _。17、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分)18、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2分)19、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表现了李先生的什么心情?(2分)20、文章第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 的原因是什么?(2分)21、李老先生临终前对儿子的交代表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