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_第1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_第2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_第3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_第4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到这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 2.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3.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2 / 10 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分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合。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资料,材料可以包括史实资料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3 / 10 【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材料: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朱元璋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清朝一位军机大臣 讲授 新课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胡惟庸早年随朱元璋四处征战。随着时间的推移,胡惟庸的官越做越大,最后官至右丞相。随着权势的不多扩大 ,日益嚣张跋扈,擅自决定官员的升降,而且呈给皇帝的奏章要经过他的审查,凡对他不利,一律不予上呈。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 “ 枉法诬贤 ” 、 “ 蠹害政治 ” 等罪名,将胡惟庸等人处死。 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4 / 10 材料 三:废除宰相制度 15 年之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宰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学生:依据材料回答 师: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与提刑按察司,分管一省的行政,军政与司法监察,其长官分别为布政使,都指挥使与按察使。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的权利就集中到了中央。统领中央 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因此,在中央,朱元璋也必须削弱宰相的权利。洪武十三年( 1380 年),爆发了 “ 胡惟庸案 ” ,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处死。明太祖借此杀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亭等,株连三万余人。从此,中书省和丞相废而不设,将相权分与六部,并提高六部的地位,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自此,秦汉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彻底废除了,全国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个人独裁。 (一)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直接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根本原因 :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1368 年,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5 / 10 3、作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师:任何事都是存在着两个方面,废除宰相制度也是如此。同学们可以现在阅读以下第 16 页 “ 资料回放 ”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丞相制度的废除可以集权于皇帝,维护皇权,避免丞相权势过重,导致政局动荡。但废除丞相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 学生:回答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 展示材料: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 1384 年) 9 月 14 日至 21 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 1660 件,共 3391 事,即朱元璋平 均每日要处理奏章 207 件、 411 事,以致 “ 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 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 “ 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 。 师:我们都知道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管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是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之间的矛盾。但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期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会造成怎样的弊端呢?请同学们阅读以下第 17页 “ 学思之窗 ” 的内容。在废除宰相以后,所有国家大事都是由明太祖一个人处理。在当时,明太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 200 多件,处理政事 400 多件。而且从 “ 学思之窗 ” 中我们也可以看 出,由于过分集权于皇帝,明中期以6 / 10 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更加严重。 (二)内阁制度的形成 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量加大,希望有人分担。 师:宰相废除之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他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处理这么多的国家大事。于是,在明朝就建立起了内阁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阁制的发展与演变的过程。 2、形成发展的历程 时期名称职权 明太祖时期 明成祖时期 明宣宗以后 师:明太祖最初设置四辅官进行辅佐,他们来自于民间,朴实醇厚,没有政治背景。但他们缺乏政治经验,无法起到作用。于是明太祖下令废除四辅官的建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选拨翰林院官员做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参与军国大事的讨论,并且明成祖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讨论国家机密,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属官与衙署。 明宣宗以后,内阁政治地位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掌握了7 / 10 “ 票拟 ” 之权。(所谓 “ 票拟 ” ,是说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 送给皇帝批示之前,由阁臣替皇帝指出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帖在各个奏章上面,称为 “ 票拟 ” ,然后呈给皇帝申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写,交付实行,称为 “ 批红 ” 。 明神宗时,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权势显赫,削弱六部职权,使内阁首辅权压群臣。张居正任职期间,也有很大的作用。 展示材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 “ 权臣 ” ,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 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3、特点: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 探究:宰相 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内阁制 相同(相似) 不同地位 职权 对皇权作用 师:虽然明朝加强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清朝时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吧,而且在8 / 10 明朝的基础上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来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一步达到顶峰的?我们下堂课继续讲授。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巅峰时代 军机处 师:清初,仿照明朝的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 大臣会议。它又称 “ 国议 ” , 1637 年创建, 1792 年废除。努尔哈赤在建后金之初,军国大事都由宗室贵族共同商议,带有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皇太极改国号为 “ 清 ” 后,八旗旗主全部封王,每次召开会议,他们都会参加。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共同商议决定的,皇权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这里我们要提到满清在入住中原以后,政治制度带有奴隶制和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色彩,即君臣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 议政王大臣会议 ” 成为事实上最高的权力机构,权架于六部和内阁之上,对皇权构成了威胁。不符合中央集权制的发展趋势。 师: 康熙帝亲政后,在 1677 年设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由南书房传谕或起草,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这样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加强了皇权。 9 / 10 师:请大家阅读以下的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 宫廷,便于宣召。 思考: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 师:从以上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是用兵西北,防止军事机密的泄露而设置。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 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 师: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师:因此,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 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 议政王大臣会议 ” 名存实亡,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军机处最大的特点可归为:简,即人员机构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速,即办事效率高,有旨随时承办,且当日事当日毕;密,即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自入内。 五、小结 六、课堂练习 10 / 10 1、明太祖废除丞相的根本原因是() A.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 B.六部全力扩大后,宰相已经形同虚设 c.丞相胡惟庸阴谋篡权所致 D.皇帝要在臣民中树立 “ 勤政 ” 的形象 2、( XX重庆)废除丞相制度以后,明 朝在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