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doc_第1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doc_第2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doc_第3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doc_第4页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观潮教案 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学生解题目。2.教师简介钱塘潮。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1自然段)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5.教师问: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1.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2.教师出示预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读,初识生字,读准字音。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她)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并划出自然段。(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4.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将课文分段。(全文可分四段。)学生说分段理由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5.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读课文。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教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1.一个学生读第3段,其他同学想: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2.教师读这段,学生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5)教师问: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看板书回答)(6)教师问: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93“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7)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课后练习3的第(3)小题)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教师问:“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有语气地读这句话。(8)那条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同学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壮观的词句。(9)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事先写好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4)小题)理解“横贯”一词。(横贯是横着过来,在这里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从这词中说明了什么?(潮水气势雄伟)可见这大潮之奇啊!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重点读出“横贯”一词。(10)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教师指板书:奇观)(11)学生读后一句,用上述比较句子的方法比较下列句子。教师问:“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12)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13)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3.学生看录相,边看边用书上的语言描绘情景。4.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第3段。四、总结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方法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五、布置作业预习第2段和第4段,想想潮来之前和潮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试背第3大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教学过程一、继续讲读(一)讲读第2段。教师问:“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学生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教师问:“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教师告诉学生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教师: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二)潮后又是怎样的景色呢?1.“霎时”说明什么?2.“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3.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4.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想:这句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5.学生有语气地读第4段。二、最后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1.学生从头至尾看钱塘江大潮的录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学生齐读第一段,重点读“天下奇观”。3.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全文,想: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我们应向作者学什么?三、布置作业1.认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找出易错较难记的字。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教学重点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教学过程一、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读“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学生反复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二、抓重点,分析字形1.“屹”: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右半部与“气”有何不同?2.“若”:这个字读(ruo),是上下结构的字,下边是“右”而不是“古”。切不可把“丿”写成“丨”。共四笔写成。4.“复”:这个字与“夏”作比较,区别记忆。三、个别字,注意书写教师指导学生按田字格规范书写。四、认读课后“读读写写”词语五、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屹立、笼罩、山崩地裂、浩浩荡荡、沸腾六、用上面的词语造句。每词造一句1.屹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2.笼罩高高的白塔笼罩在蒙蒙的雾气里,显得是那么朦胧。3.山崩地裂浪潮汹涌奔腾而来,声音好似山崩地裂。4.浩浩荡荡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浩浩荡荡走过主席台,顿时主席台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5.沸腾当听到裁判宣布中国队获这次比赛第一名时,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七、背诵课文第三段附送: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语文S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重阳节风俗的由来,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3、帮助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同学能背诵,并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课的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浓厚。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欲望。(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教师在课上给足时间,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三)指导认字和写字(1)屏显本课的生字。(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交流“妻、拜、瓶、侵、袭”这5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4)学生练习写5个生字、3个词语;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四)语文实践活动:调查访问:家人、邻居是怎样过重阳节的?(五)作业:写生字抄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默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拜师学艺斩妖除魔纪念桓景(二)深入研读1.指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出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2.默读第四自然段:还能从哪里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结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出示: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桓景拜师学艺历尽了艰辛,可见他为民除害的决心多么坚定。出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这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是读写结合,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学习传说故事的写作特点,为本单元的习作打基础。从写作角度说,传说故事多半是口头流传的,要求便于记忆,所以多用反复、对比、重叠等修辞方法,使故事情节在反复、对比中产生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表达时不用告诉他们这些内容,能模仿上文去说就可以了。3.过渡:桓景一心为民除害,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他又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4.学习第二部分:出示灯片思考题:桓景是怎样铲除妖魔的,你有什么感受?自学提示:(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问题。(2)画出让你感动的词句,简单批注。(3)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汇报,理解重点:(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联系上文理解桓景按照师父的办法去做,做好了斩妖除魔的准备。(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