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概念知识点汇总整理1生物与环境单元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1-1种子发芽实验 (一)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1-2种子发芽实验 (二)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1-4蚯蚓的选择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1-5食物链和食物网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1-6做一个生态瓶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1-7改变生态瓶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1-8维护生态平衡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2光单元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体和屏。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光是直线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汽车反光镜、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着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1光和影 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2-2阳光下的影子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直线传播的。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5光与热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家具自然灾害的影响。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3-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3-4土壤中有什么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3-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3-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4运动和力单元 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力的单位是“牛”。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运动物体的重量、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摩擦力有时有利,有时有害,我们可以按需要增大或减小它。 改变物体的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4-1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4-4测量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牛”。 4-5运动与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6滑动与滚动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4-7运动与设计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 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4-8设计小赛车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 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附送: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的解释说课稿 一、设计特色1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对教材进行处理。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已经初步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但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昼? 在怎样情况下地球会出现夜?怎样自转就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等具体问题,学生就不甚明白。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处理。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为此,我们把教学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第二部分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第三部分是总结拓展。在第一部分中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学生能够模拟并认识到地球的自转能够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在学生汇报中会出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教学,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自转才是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安排了四个小环节:1、确定东、西方向。因为学生对地球仪上某一点的东、西方向的判断不清楚,但这是模拟实验的基础,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将导致这一探究活动无法进行。2、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3、用现象再现的方法,进一步认识自转方向。这一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运用亲身体验,借助太阳东升西落的事实来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4、通过将探究的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自转方向的理解。最后通过总结拓展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进行总结,另一方面通过课后的进一步研究使课上学习的内容得以继续与延伸。这样的设计,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利于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2 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本课难点。通过模拟实验与现象再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昼夜交替的成因。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在教学中,应善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将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变繁为简,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提升为较理性的认识-科学结论。这一课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极不易理解,所以必须采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现象再现来达到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指导学生确定东、西方向时,设计了用即时贴剪成大的圆点贴于地球仪自己所在的位置上,以此确定观察点,并以观察点为基准,确定东、西方向,由此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再如通过学生利用小地球仪、手电筒进行的模拟实验,虽然已经知道了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但此时学生是站在宇宙空间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缺乏亲身真实的体验,因此在模拟实验后,又设计了一个学生真实的体验活动。启发学生想象用头做地球,自己的眼睛就是模拟实验中的“观察点”,以此判断出东、西方向。然后提出一个问题:“你怎样转动才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进一步感受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才能够再现出太阳东升西落这一事实,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二、授课效果对教材处理恰当,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使教学过程较顺畅,难点得以较好突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得比较透彻。1科学概念方面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能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度较高,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习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但在教学中,只侧重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方法的指导,忽略了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用口表述实验过程及现象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学生对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有较高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将观察到的现象如实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体现出乐于交流与合作,表现出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三、课后反思1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具体形象的认知特点。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教学方法适当,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要尽量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使科学探究成为科学课的目标和主要学习方式。2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要充分运用手、脑、口。在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科学课教师要注重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