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设计理念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上记录下来。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教师积极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究,发现科学。设计思路: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接,也是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课前后的衔接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一环套一环,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一定的层次性。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归纳法,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我便将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让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更全面的认识。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糖、吸管等教学过程:一、魔术引入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结果怎样?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谁能把它们吹浑浊。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生表演。师生共同揭示秘密。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长高了)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不容易被发现,而有的变化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下子变红了,一下子又变回去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书变化)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二、探究蜡烛的变化(一)加热蜡烛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2、分组观察。3、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蜡烛是白色的,呈圆柱体。蜡烛由蜡油和中间的蜡芯构成。 蜡烛摸上去有一种滑滑的感觉。第一次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细细再闻的话,有一种说不出的味)4、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点燃、加热、用小刀刮、可以放在水中来研究变化)教师板书:切断、点燃、加热5、谈话: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为了实验的效果更明显一点,我们用蜡块来代替蜡烛来做这个实验,因为他们的制作原料都是一样的。在实验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加热以后,它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以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呢?这几位同学的猜测究竟对不对呢?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验证?6、谈话:在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出示小黑板,温馨提示。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8、问:蜡烛在加热的过程中,固体变成了什么?(变成了流动的液体)板书:加热:固体液体又问:如果蜡烛停止加热冷却下来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9、学生观察并记录。10、加热过的蜡烛冷却以后你们发现了什么?(板书:冷却:液体固体)11、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块从加热到冷却这一个过程,只是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板书:没有新物质产生)12、点燃蜡烛,观察一下有什么现象发生了?(二)点燃蜡烛。1、谈话: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讨论一下实验时要注意哪些事项。2、分组实验。4、分实验内容汇报实验结果。5、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以后会产生哪些新的物质?于是科学家就把变化分成两类,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物质变化分类的。学生轻声读一读。6、过渡:刚才我们研究了蜡烛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另一种是 那么其它物质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来探究一下其它物体的变化情况。【研究蜡烛,培养他们今后养成通过实验验证结论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倡导以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其对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样的特征有了直观地认识,同时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以后养成通过实验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习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探究其他物体的变化我们继续探究实验内容实验现象1、压扁饮料罐2、把鸡蛋放进醋中3、把食盐放进水中并搅拌4、火柴燃烧5、在碱水中加入白醋6、加热白糖1、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醋、鸡蛋、食盐,还有白糖。由于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5个实验全部都做。每组派代表来实验探究。2、猜测:其他同学先猜测一下,你们要做的实验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3、展示自己的成果。4、总结:通过对其他物质变化的研究,我们进一步证明物质变化有两类,一类是仅仅是形态发生变化,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增加了很多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材料来源于生活,学生并不陌生,并且实验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学生自然兴趣浓厚。在做这些实验时,一方面为课堂时间所限,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我让学生自己决定选择其中的两个实验,并且如果时间允许,还可再做其他实验,这更激起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高潮迭起,不断有“重大”发现:“鸡蛋放进醋中产生气泡”、“醋倒进碱中产生大量气泡”。虽是生活中的小实验,学生却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验,学生较容易地将物质变化分成了两类。】四、生活拓展 1、谈话: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变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A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7、紫砂泥做成紫砂坯 8、树叶变黄9、小麦加工成面粉 10、面粉做成馒头【让科学回应于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板书 加热 形态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 固体液体-固体 点燃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碳 二氧化碳 水 蜡烛的变化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有无产生新物质加热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将白瓷片盖在火焰上方下列各种现象属于哪种变化实验内容实验现象有无产生新物质1、压扁饮料罐2、把鸡蛋放进醋中3、把食盐放入水中并搅拌4、火柴燃烧5、在碱水中加入白醋6、加热白糖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并说出理由。A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B产生新物质的变化,1、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2、冰融化成水3、木头做成家具 4、木头燃烧5、自行车车胎爆裂 6、弹药爆炸7、电灯发光 8、树叶变黄9、小麦加工成面粉 10、面粉做成馒头附送: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学准备: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2、学生发言。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二、研究蜡烛的变化第一个实验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汇报交流。第二个实验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三个实验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四、巩固练习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板书设计:5.蜡烛的变化形态、状态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课后记:附: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熨斗模具采购合同范本
- 自愿顶班值班协议书模板
- 瑜伽馆策划收款合同范本
- 税控系统服务费合同协议
- 销售大型制粒机合同范本
- 瑜伽老师孕期免责协议书
- 闵行区租房合同转租协议
- 职工怀孕赔偿协议书模板
- 福永指标房买卖合同协议
- 结婚彩礼协议书合同模板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 低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战略路径
- 贵州省2025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水厂易制毒管理制度
- 2025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课程标准
- 2025郑州市中牟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商场日常保洁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医院防汛救灾管理制度
- 锅炉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美术学科专业知识汇编(160题)
- DB43-T 2066-2021 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