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_第1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_第2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_第3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_第4页
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记叙文阅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课时讲解1考点1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2人物形象分析考点3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考点4标题的含义及作用考点5拓展延伸,课时讲解2考点1词语含义及作用考点2句段作用考点3写作手法考点4句子的理解与赏析考点5把握人物情感,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2分)(1)(2)议种瘪种(3)(4)给儿新生【思路归纳】第一步,分析题干,题干明确指出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因此答案不能直接从文中摘抄,而需要概括。题目给出的两个情节都为四字短语,因此概括所填的情节也应为四字短语。第二步,确定答题区域,题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题区,域,题目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答题区域,但是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情节共有四个,给出了两个“议种瘪种”“给儿新生”,需要结合给出的故事情节,填出其余的两个。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的段落结构有一个了解。第段写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挑出瘪种,只拣饱满的种子;第段写两位父亲商议种下瘪种的过程;第段写农民父亲受到感触决心给自己的儿子新的生活。因此第一个故事情节应为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为四字短语,挑种种地;第三个故事情节应该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种下瘪种。第三步,根据要求把这两部分的内容加以概括,就能得出答案。【答案及评分】挑种种地种下瘪种(抓住内容,简洁概括即可。每空1分,共2分)【变式提问】(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015六盘水21题)(2)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件小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015安顺19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3那本韭菜换来的书1题、4题,P24回家的行李箱还空着3题。,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答题前应仔细阅读题干,从题干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题提示,如答案可能出自哪一段,可能有几点,应该紧扣什么内容寻找答案等。寻找答题区域,做好筛选准备。确定答题区域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总结:A.摘录句段法。关注文中的总起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答题时可直接引用原文,原句。B.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C.段意合并法。对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用段意合并法,即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根据要求整理答案,列序号,求规范。根据题干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答案形成之后,同学们可结合题干和赋分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赋分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赋分是2分或4分,答案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2.文中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农民父亲的形象,应回到文章中去,寻找相关的语段和依据。由两位父亲商议播种瘪种的过程,和农民父亲在听完城里父亲诉说自己孩子的故事后,立即决定将那些瘪种种到地里去,并果断拒绝了城里父亲给的一百块钱,我们不难看出农民父亲是个善良宽厚的人;同时,这位农民父亲也有一个残疾儿子,他开始并没有救治自己的儿子,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决定医治自己的孩子,可以看出他知错能改,有责任心。,【答案及评分】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变式提问】(1)文章中的“他”是一个而的人?(2015安顺18题)(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XXX是怎样的一个人?(2013黔东南12题、2013黔西南19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5蛙声里的记忆5题,P27宗姨的元宵5题。,(1)品析人物描写,感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这里说的环境,既是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社会环境。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最终结局的外因。结合具体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分析人物性格,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作家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答题格式:(1)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做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的总括。(2)是一个(性格、思想品质)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表现怎么样。(3)单句下定义型。(4)分点概括型(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划横线的句子。(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方向。题干中已经明确规定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第二步,仔细阅读文章内容,结合文章的主旨去分析该句子的含义。划线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儿子的眼睛比作雨后的两片绿叶,由第段城里父亲和农民的对话可知,孩子看到瘪种子被放弃后,想到自己像“瘪种子”一样也可能被放弃,心里很难过。通过父亲的交涉,瘪种子被种下了,孩子感到很高兴,眼睛立,刻鲜亮了起来。因为他看到瘪种子被种到土地里,得到重视,想到自己也会被人重视和尊重。生动形象地将城里儿子的喜悦之情表现了出来。第三步,归纳整合,形成答案。【答案及评分】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城里儿子知道要将瘪种子种到地里后的欣喜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变式提问】(1)文中画线句子意蕴丰富,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2015贵阳17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2015安顺20题)(3)通读文章,谈谈你对XXXX句话的理解。(2015黔南28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3那本韭菜换来的书2题,P26清洁1题,P29幸福如此美妙3题。,(1)句子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从句子的修辞角度。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形象具体;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的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的幽默风趣。从句子的表现手法角度。衬托、象征、照应、渲染、烘托、铺垫、情景交融等。从句子的表达方式角度。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从句子的哲理角度。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去品味。所谓哲理,就是指对那些有关珍爱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方面的感悟。从句子的句式角度。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强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2)赏析句子时还要注意不同类型的句子,其作用不同:文章中心句:总结全文,体现文章主旨。段落中心句:概括总结段落主要内容,体现段落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议论抒情句:揭示作者一定的观点、情感和态度。显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答题格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有力地表现了或强调了)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地表现(强调、突出)了,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情感)。,(3)句子理解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句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它常常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句子的结构。如果考查的句子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必须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4.选文的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角度。一般从表面的意思和深层的意思两方面去回答。第二步,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确定表层含义。文章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中的“弱种子”表面上看是农民放弃的瘪种子,但这瘪种子却让有听力障碍的城里孩子感同身受,由此引发了有关播种“弱种子”的事件。第三步,结合文章主要内容,确定深层含,义。作者借用“弱种子”指代城里儿子和农民的儿子,即“有缺陷的生命”,“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借此告诉我们“有缺陷的生命也需要大家的关心与呵护。”【答案及评分】用“弱种子”比喻存在某种缺陷的生命,小说以“弱种子也要发芽”为题告诉读者,即使有缺陷的生命也有成长的权利;也喻劝人们要呵护“弱种子”,要使其发芽、开花、结果。(2分,意思对即可),【变式提问】(1)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XXXX的,联系实际来谈谈。(2015安顺22题),(2)对文章标题的理解,人们有两种观点:第一是XXX,第二是XXX。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二种观点的理解。(3)标题“XX”,在文中有哪些含义?(2014安顺18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6清洁6题。,对文章标题的理解,首先要能够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可从以下步骤进行分析:认真审题,看题干要求回答哪方面,是要求理解含义,还是分析妙处、作用。确定信息位置,经过阅读对信息进行定位,看是在某一段,还是分布在好几段。对信息进行提炼、归纳。,(1)标题的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即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分析标题的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变色龙”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奥楚蔑洛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理解标题的双关义。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则是父亲的去世。把握标题的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体现“我”对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2)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旨;交代行文线索;标题具有象征意义;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小说标题的作用: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5.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城市父子和农民父亲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请说明理由。(3分),【思路归纳】从题干来看,要求谈自己的看法,因此有两种答案。结合原文内容可知,农民父亲是在城市父子的启发下才给予自己儿子重新生活的希望,可以说城市父子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从另一个方面看,农民父亲勇于承担起做父亲的责任,救治儿子,让他拥有全新的生活。因此,也可以说农民父亲是自己儿子“再塑生命”的人。,【答案及评分】示例一:我认为是农民父亲。因为他决心花去所有的积蓄为自己的儿子安最好的假肢,让他发芽、开花、结果,给他成长的力量。示例二:我认为是城市父子。因为是他们促使农民父亲改变了想法,才使农民儿子有了发芽、开花、结果的希望。(3分),【变式提问】(1)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件你曾给予过陌生人帮助的事。(2015六盘水25题)(2)阅读本文后你一定受到了不少启发,请简要谈谈。(2014黔西南19题)(3)作者为什么说“XXXX”?请结合全文谈谈自己的看法。(2013毕节24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3完美女孩4题,P28与芦苇相遇5题。,开放性试题实际上就是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启示感悟题,要求在把握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理解。解答这种题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仔细审题。如“结合主题谈启示”一定要明确结合主题进行谈论,“文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一定要扣住“感受最深”,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要以“情”动人。又如“是否同意文章的说法”,不仅仅是要回答同意与否,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理”服人。善于提炼。如“联系文章表达的情感,谈谈感受”,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结合具体的语境,抓住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并能够提炼出来。,合情合理。如“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设想”,要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创意,并且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若不能自圆其说,就会显得可笑和荒谬。,表述流畅。如“结合主人公,谈看法或感受”可使用“我觉得”“我认为”的句式,口吻谦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最好是能够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启示、感悟题一般用“总分式”结构进行回答。先用“我认为”,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说明”,从几个方面展开陈述。,(2)联想想象题,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是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干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干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至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二是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荒诞可笑的感觉。,1.结合语境,解释文段中的加点词语。(2分)模棱两可:.【思路归纳】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答题范围,即文章第段中的最后一句“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第二步,联系上下文,模棱两可原意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结合第段中所讲的在她的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这就表明了她不愿意把父亲在北京打工的事情告诉别人。结合词语原意很容易得出答案。【答案及评分】形容不表示明确的态度,含含糊糊,不愿说明真实的情况。(2分),【变式提问】(1)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015黔西南21题、2015黔东南14题)(2)“XXXX”句中有哪些词语用得好?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015铜仁17题)(3)请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在下列句中的意思。(2013六盘水21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3那本韭菜换来的书3题,P24回家的行李箱还空着2题,P25蛙声里的记忆2题。,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就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一般的答题原则是:“词不离句”,即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具体分析品味其语境义。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答题:,遇到指示代词:多数情况代词指代的内容在词语的前面,极少情况是在代词的后面,因此,可先从这个代词的前面语句中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后面的语句找。词语的指代内容有时是一个词或一句话。对于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需要提取主要信息并加以概括。为检验答案是否正确时,可以选用“代入法”,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代词所在的位置,看是否符合句意、段意和文意,以确定答案的正确性。,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在提出后,一般会相应地对此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词语的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分析。具体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或指代义的重要方法。补充: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精确性作用。指词语(主要为动词、形容词)在表达概念上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上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形象性作用。指词语在写人、叙事、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的作用(包括色彩性、音乐性)等。情感性作用。指表达喜好、热爱、赞美、颂扬或厌恶、贬损、批判、扬弃等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注意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双关义。结构性作用。指词语在全篇(或某段)中的地位以及照应、过渡、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情节发展、总领下文等方面的作用。,2.第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3分)【思路归纳】此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第一步,分析题干,确定阅读范围和答题方向。题干“段”作为重点阅读段落。根据题干可知,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那就需要了解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第二步,分析段在文章中的位置即在文章的中间位置,按照在文章中的这一位置可知,此段在结构上属于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结合文章的内容,段之前讲的,是她认为父亲辗转于各个工地,跟她没有机会见面,后半句讲的是最终却以最难堪的方式见面了。据此可知段在内容上有承接上文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开启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的事情。【答案及评分】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她以为没有机会见到父亲,引出下文她与父亲意外相见一事。(共3分,作用1分,分析2分),【变式提问】(1)文中的某一内容,对下面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情节作答。(2014毕节22题、2013黔西南18题)(2)文章开头由XXX写起,有何作用?(2013安顺24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6清洁3题,P27宗姨的元宵1题。,(1)重点段落的作用:首段的作用:A.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等几方面作用。B.其他内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设置悬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结尾段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其他语段作用:照应上文,引出下文,补充说明等。,(2)重点句子在文段中的作用:从句子表达方式入手。一般来说,A.议论,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领全篇或画龙点睛的效果。B.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景物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的作用;白描具有简单传神的效果;心理描写能够深刻且真实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C.抒情,使文章具有感染力。直接抒情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能达到含蓄隽永、令人回味、烘托作品主题的作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句子位置和全文结构入手。一般有:A.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其他句子有总结作用:点题(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议论抒情等);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点明中心,升华主题;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此外,如果句子运用了某种修辞,需要根据句子的修辞特征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其作用。,3.从文中找出与第段划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结合文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句子:_作用:_,【思路归纳】此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第一步,分析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要求找出与第段划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第段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因此找相应的句子应该在前面的自然段。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明确答题内容。文章第段写父亲想进电影院看电影保安不让进,说自己找女儿,却被认为在说谎,第段讲,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无奈地说出自己女儿的名字,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第段划线句子照应了第段的这句话。前后呼应,这样写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答案及评分】呼应句子:礼堂里的灯渐次熄灭下去,她转身要走,背后突然就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我就是要找我女儿,她叫陈叶,学外语的。”作用:前文写了她听到父亲叫喊自己的名字,后文交代了父亲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写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呼应句子2分,作用2分,共4分),【变式提问】(1)文章在刻画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方法?(2015六盘水23题、2013黔东南11题)(2)文章主要运用了、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2015贵阳11题)(3)文中画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3安顺25题)【针对训练】见精练版P23完美女孩1题,P26清洁4题,P27宗姨的元宵3题。,中考试卷对写作手法的考查主要有三种题型: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多样等),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解答此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答题格式:按照“明写法述内容析效果”,组织答案时,忌停留在文章表面作浅层次的分析。补充:回答景物/环境描写作用类试题的一般步骤:(1)筛选景物/环境描写的语句(原句或原文概括);(2)判定属于哪类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环境);,(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人物、气氛、世态、情感、故事情节等角度)。其作用一般有: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暗示社会环境,展示世态人情或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4.通读文章,谈谈你对“她与父亲,原都是没有勇气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为卑微;而父亲的躲闪,则是源自对她最深的爱”这句话的理解。(3分),【思路归纳】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答题范围。这句话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因此答题范围也可确定。第二步,从内容上看思想情感。解答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面的整个故事及这个主旨句来表达。文章第段第一句提到“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第段“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也说明她并不愿意与父亲相见。,后文在父亲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