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1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2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3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4页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鸟儿的侦察报告教案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通过各种方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能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文中内容,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从而认识到鸟类、保护家园的重要作用。(重点)3、 搜集、了解有关鸟儿的资料,能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难点)二、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鸟儿的资料。2、通读课文理解有关词语“忧郁”、“呜咽”等。三、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非常感谢三位同学分享给我的精彩内容,特别是我们的国内和校内的记者,他们说的真好,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鸟儿的侦察报告。(师板书,生齐读)上节课,作者放飞他的侦察兵小鸟,去看望他的朋友,结果小鸟给他发回了四份报告,谁知道是哪四份报告呢?(生板书)从四份报告的题目看,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鸟儿们的事情很不幸),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只小鸟一探究竟吧!(二)、认定目标(出示幻灯1)(三)、学习第一份报告1、过渡,鸟儿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不幸呢,我们看第一份报告。2、自己读一读,(1)说说野鸡妈妈为什么孵不出小野鸡?(2)野鸡妈妈的心情会怎样?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3交流。(1)农药毒害(生板书)(2)伤心难过,从“忧郁”“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可以看出。4、过渡,妈妈最大的希望在自己孩子身上,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恨不得替你受苦,而现在野鸡妈妈却连自己亲生的孩子都看不见,就胎死蛋中了,这是何等的残忍呀,多么的令人伤心呀!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野鸡妈妈的话吗?5、看了这份报告,作者真替(引读“生活在山林里的鸟儿们担心。”,作者担心什么?看来,同学们和作者都担心鸟儿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其实,作者担心的不仅仅是野鸡妈妈,让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三份报告。四、合作探究。(幻灯2)探究点二:选择自己本组最想了解的一则报告细读,谈谈从报告中你知道了什么,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友情提示:抓重点词句去体会人物的感情。)展示一:(1)燕子哭泣的原因是老伴死了。(2)是因为吃了打过农药的事物中毒死的。(指名板书食物中毒)(3)心情很悲伤,过渡:此时,我们的心情是什么呢?难过什么呢?(引读)啊可是,就在我们担心难过的时候,作者又收到了让他更加不安的第三份报告。展示二,()一艘大油船撞上了大礁石,漏油了,海面被污染了。()海鸥飞不起来了。你能代表海鸥做个自述吗?过渡:听了海鸥的自述,我们此时还仅仅是担心难过嘛吗?(不安)为什么不安?(连海上的鸟儿也受到了威胁。)谁来不安的读这一自然段。是呀,作者真的不安了,我们也不安了,此时,他的小侦察兵又会怎样呢,我们赶紧来看第四份加急电报吧。展示三:你们来告诉大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也看不见,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谁来帮小鸟把这份加急电报读给他的主人听呢?(指名读)过渡:听到鸟儿的一声声“快帮帮我吧”的呼喊,作者心情会怎样,(心急如焚)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马上)可结果呢?幻灯3:同学们,吃草籽鸟儿,吃害虫的鸟儿,鱼儿的鸟儿,还有我们的朋友,他们全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我们和作者一样,都爱听()都爱看(),我们更感谢(),如果把一些词语换成是这样的,我们来读一读,我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出示幻灯3),3、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还能高兴吗?这一份份侦察报告向我们警示农田受污染、海洋受污染、城市受污染。可环境的污染还不止这一些呢,我们来看作者有发给我们的一组组触目惊心的图片,(看的时候你们可以交头接耳,也可以自言自语)幻灯44、同学们,看完这些通片,你的心情还是那么平静吗?你的内心没有受到震撼吗?你不想说点什么吗?探究点三出示(自己完成)交流。(板书,保护环境,保护家园。)我们和作者一样,多么希望能给鸟儿以帮助,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愿表达出来吧。(配阅读最后个自然段)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快快的行动起来,走向社会,做好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到处充满鸟语花香,处处都有鸟的天堂,作为小学生,你打算今后如何做?拓展练习:仿照课文在写一份侦察报告。(友情提示:先看到的现象,再写了解的原因,最后写得到的结论)。板书设计:鸟儿的侦察报告孵不出小野鸡 -农药毒害 燕子在哭泣 -食物中毒 保护环境海鸥飞不起来 - 油船漏油 保护家园鸟儿迷失方向 - 烟雾弥漫方法 现象 - -原因-结论附送:2019年(秋)五年级语文上册黄河象教案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高大、完整。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写科学家推想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是课文的重点,其中第4自然段尤为重点,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老象陷入淤泥的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写发现和挖掘黄河象骨骼化石时人们所看到的情景以及黄河象的来历。本篇课文内容既有现实的,又有推想的,这篇文章作者在安排材料上也表现出了独具匠心。作者先写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黄河象骨骼化石既高大又完整,以此引起读者的好奇。接下去写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接着交代地壳的变化,使故事更具科学性。最后写挖掘时人们亲眼看到的情景,点明了假想的根据。这样安排材料可以收到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积极倡导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经过前四年的学习、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能自主读书,充分预习课文,敢于质疑,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也积累了一些方法。能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具备一定的搜集信息资料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2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找出描写黄河象化石样子的句子,并能体会出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3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4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5能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化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目标1同学们,你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指名学生上台解说、介绍,展示自己搜集的化石图片或有关化石的资料等。) 2同学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只黄河象,看看通过学习,你能了解到哪些知识。(板书课题:黄河象)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新词吗?或者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教师强调容易出错的字,重点指导:砾 椭 椎 烁 随 稚3了解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读了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黄河象化石的哪些内容?你解开了哪些疑问?学生解答教师板书:样子 来历 发掘三、图文结合,了解象化石的特点 1黄河象骨骼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去参观这具大象的骨骼化石。2(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回答。)3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样子的?请自读课文第一段,划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它的特点。4学生交流,概括化石的特点。(1)重点引导学生从“高四米,长8米,大象牙就有3米多长,连末端趾骨也有3、4厘米长”体会它的高大。(2)从“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 ,结合重点词语“甚至连.也.”体会它保存完整的特点,并仿照课文的句式说一句话。5观察象化石的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骨架的样子。6指导朗读,带着惊奇称赞的语气来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化石的样子,体会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7课内质疑:(出示课件化石图)面对着如此高大完整的黄河象化石,你有什么疑问吗?四、自主学习,感知推想的依据1教师过渡: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那么它是怎样被发现、挖掘出来的呢?2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想想化石是如何被发现的?找出答案。3出示句子:从“立即”、“ 在考古工作者的指挥下”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4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5教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化石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它斜斜地站在沙土里,脚踩着砾石。”抓重点词语:斜站沙土脚踩砾石。6从它的姿态,人们做出了怎样的推断?( 失足落水)板书 : 斜斜 站立 没被移过 (体会推想的合理性、科学性。)7你知道这头大象为什么取名为“黄河象”了吧?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时间的久远,变化的巨大,读出神奇的感觉。)五、合作探究,感悟形成的过程1过渡:从化石出土时的样子可以推断出象大象是失足落水的,而且死后没有被移动过,由此科学家还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悲壮的故事,为我们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你们想知道吗?(1)提问:什么是推想? (2)了解“推想”: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看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这就是推想。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2科学家从哪几步推想了黄河象化石的来历?讨论得出四层:(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3教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推想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推想化石的形成过程的。(学习第27自然段) 4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出示学习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5小组推荐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6出示动画图片,为动画片配音,讲述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强调在复述的过程中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说清楚。)(1)指名说出故事中最生动的一幕,出示课件读句子。(2)提问:为什么要说是椭圆形的石头?教师:课文中还有许多细致描写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谈谈你的体会吗?(指导学生找出作者合理想象的细节,体会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力。)7小结:可见推想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六、变换顺序,尝试复述课文1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2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七、开拓思路,延伸课外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请你自编一篇黄河象的来历。总评:这篇教学设计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的精神,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突出了以下几个要点:首先,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本教案共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关注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其次,教案设计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且“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