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_第1页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_第2页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_第3页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_第4页
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 高宁(政1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05级政本2班,051210312)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人们正处于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堕落与沦丧。因此,我们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必须注意社会道德教育,实现科技与道德协调发展。 关键词:科技;发展;道德;协调发展 Questions of morality brought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GaoNing(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2 Grade2005, 051210312) Abstract:Nowadays, people are in a prompt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mes. One h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have been created splendid civilization for being human and promoted the progress of social. On the other hands, it has brought about several questions, especially the moral aspects of degeneration and decline.Therefore, we are in the at the same time develop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also must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and moral education, realiz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r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technology; development;moralit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引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为人类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严重社会问题,特别是对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产生了强烈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关于科学技术与道德关系的几种观点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影响和作用是伦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的问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相对立。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水平之间是相背离的。早在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家们就坚持这一观点,他们把道德与对上帝的信仰、人类的原罪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粉碎了宗教神学的基础,因此遭到了神学家们的敌视,认为一切科学是与宗教道德相对立的。二战以后的几次科技革命给道德领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一些人的道德水准也出现了下滑。由此,现代社会许多人仍然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类道德的堕落。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就坚持这种观点。他指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技术的进步创造了富裕,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但富裕社会是一个病态社会。富裕解决了人们物质上的匮乏,这在以前是其他各种自由的前提,现在却成了生产性奴役力量。技术的进步使人日益服从机器设备的统治,失去了对自身和社会事物的决定和控制的权力,失去了自由,压抑了人性的发展,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人的道德水平不断地提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有促进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发展将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经济基础作用于道德,而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多,将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到和谐,其结果将有利于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道德的善恶并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道德的进步,也带来了道德的堕落。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它总是存在着两方面,道德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们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败坏。章太炎坚持此观点。他认为道德并不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增进,因为善恶和苦乐都是双方并进的。他还指出,原始条件下的人类同文明社会的人相比,虽然善有进化,但恶也不断发展。 上述几种观点都是伦理学家从不同角度阐释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的关系,不管哪一种观点是对是错,但都承认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科技发展带来了道德问题,这是我们无法否认的事实。二、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道德问题 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包括意识领域产生着强烈影响。科学技术的这种革命作用是毫无疑问的,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一些科技成果的运用给我们道德带来了种种问题。下面从几个主要方面说明一下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发展所提出的道德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差距,使人们从繁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充足时间去从事娱乐休闲活动。但是对于网络技术的不合理利用也给人们造成某些负面,消极影响。 1.信息资源的商业性使用问题。众所周知,因特网最初是由非商业网络发展而来,具有非商业性,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扩张,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出现了大量的对网络资源(网络线路、存储器、使用者时间等)的商业性使用,如广告、电子商业、网络信息有偿服务,等等。在互联网上,非商业网络与商业性网络是联结在一起的,对网络的商业性使用,会造成对学术资源和他人时间的大量占用。因此,如何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资源的问题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2.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当今社会,由于网络的普及,人们面对面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终日与计算机打交道,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个人也会由此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他健康问题。除此以外,人们也可能会由于整天与多媒体画面交流,忽视与现实本身交流,而产生各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问题,造成道德冷漠现象。家庭还会由于使用多媒体,将增加与外界隔离的危险。总之,未来的社会可能会由于网络的充斥而缺乏人情味。 3.信息传播地域性问题。因特网的信息传播方式是全球性的,它超越了地域的范围,而信息内容则具有地域性,这就使得一些原本道德的问题变得不道德。例如色情信息和色情服务在某些国家是道德的,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是不道德的。 4.网络犯罪问题。目前,网络犯罪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随着因特网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计算机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大众化发展趋势,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也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原来封闭式的部门所有改变为开放式的社会共享,从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走向分布式处理,从单一的科研、教学人员使用信息发展到数以亿万计的个人用户共享网上资源,因特网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近年来,通过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进行经济诈骗、窃密、破坏,传播有害社会的信息等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威胁。 生物基因遗传技术的发展所带来道德问题 20世纪后半叶随着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医学科学取得巨大进步。克隆、医学助孕、器官移植、安乐死等技术的使用,也取得很大成绩。但随着这些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道德问题。 1.克隆技术的运用带来的道德问题。克隆技术的运用,可以解决世界面临的严峻人口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问题、粮食问题等,在为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克隆技术能否用于人类的无性繁殖?如果一旦应用于人类,那么克隆人的社会地位、家庭伦理关系如何评判,都成为突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将使传统家庭观念受到严重冲击,社会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2.试管婴儿引起的道德冲突。试管婴儿的实验,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最初的“试管婴儿”,是指从母体内取出一个未受精的卵放在玻璃容器内,在体外受精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再把它移植到原来母体子宫内安胎继续发育,最后生下婴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夫妻以外的人参与,因此,应该没有什么伦理道德问题的。后来,随着西方的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开始把受精卵移植到另外的妇女子宫内,即“借用子宫”。这一做法受到了社会上比较强烈的道德责难。此外还产生了活体胚胎移植的技术,就是将发育中的胚胎从一个妊娠妇女的子宫内移植到另一个妇女的子宫内,使之发育而生下婴儿。这样,新生婴儿就有了两个母亲,即遗传学上的母亲和生物学上的母亲。这种情况就会产生比较复杂的道德法律关系问题。近些年,中西方一些国家因此而产生的道德法律纠纷,也逐步增多。特别是“试管冷冻婴儿”的研制成功更使社会伦理问题增多,比如说,冷藏的受精卵,如果出现夫妇双方意见不同、离婚、死亡(或死亡一方)等情况,那么,婴儿该如何处理?从技术上看,受精卵可以无限期冷藏下去,如果几十年后再使用,岂不打乱人的伦理关系?对于上述问题,人们存在着很大的伦理道德上的分歧。现在,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性繁殖婴儿也成为可能。“试管婴儿”越来越引起道德的冲突,在当前商品经济社会,这一技术成果已经成为买卖的对象。象已知的“租借子宫”、“替代母亲”,以至于实际上的婴儿买卖等等,都造成了人们道德上的担心。 3.遗传工程学所引起道德冲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遗传工程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遗传工程学是一门尖端的科学技术,它通过类似工程设计、但又复杂得多的方法,把一种生物体内的某种遗传物质分离出来,经过人工剪切、重新组合,设计出具有崭新性状的遗传物质和新类型的生物体。遗传工程学的产生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它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可以使人们按遗传规律创造新的生命形式。但是它也带来很多道德问题。如一些人认为,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遗传工程可能会培养出剧毒的病原体,制造出最新的基因武器,基因组合中会有潜在的致病、致癌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工程操作而扩散,给人类带来可怕的威胁。针对这个尖锐的道德问题,各国科学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些科学家担心,遗传工程可能会被用来制造一种具有侵略成性的人,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人类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发展遗传基因工程,创造了新的生命形式,但是,人类对于遗传基因方面改变后出现的结果却是无法预料到的。美国微生物学家C.罗伯茨明确表示反对运用人类遗传工程技术的优生学。她认为,这样的优生学没有任何爱情和美德的信息。因为按这种设想,就会制造出因热衷于科学而牺牲了道德原则的一代人。她坚决主张对科学研究进行道德监督。罗伯茨写道:“当人类取得高度稳定的智力进步而道德没有进步的时候,那就要预先防止科学对人类未来的统治。”1所以,对于遗传工程的应用,我们应加强道德监督,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4.安乐死带来的道德分歧。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生”和“死”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看法。其中,一些见解冲击了某些传统道德观念,例如“安乐死”,即所谓的“无痛苦致死术”,就引起了很大的道德分歧。现实生活中,有些病人,医治无效,但是又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痛苦折磨之后才会死去。这不仅给病人,也给家人带来精神痛苦。这就引起人们的思考:对于这种病人,与其眼看其受极大痛苦和长期折磨而死去,不如尽量满足其愿望,用现代化手段,使其安然而无痛苦死去,这岂不是更道德一些吗?于是,医学界就有人提出,对这种病人,可以根据他本人或其亲属真诚要求,用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使其无痛苦死去。但是这种安乐死技术引起巨大道德分歧。我们在实施安乐死时要考虑到社会道德的后果。生命属于个人,但结束生命的方式,却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涉及到病人及其亲人、朋友、社会集体之间的一系列伦理关系。因此,仅仅从病人利害的观点上去考虑死的权利,而不顾及亲属的感情需要,这在道德上也是具有片面性。 5.器官移植引起的道德观念冲击。器官移植古亦有之,但在现代社会变得更加频繁。所谓器官移植,就是将某人身体上的某种健康器官(如心脏、肝脏、肺、肾、眼球、角膜等等)取下来,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代替他那个丧失了功能的器官。由于器官移植涉及到不同的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有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对于器官移植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为了救活一个人而损害了另一个人的尊严,那是不道德的。而且如果实现大脑移植,那就涉及到被移植者的人格的改变。总之,凡是器官移植,都必然涉及到供器官者和接受器官者之间的利害关系。一般说来,人的器官分为“成对的”,如肾脏,这种器官可以取自活人,也可以来自新鲜尸体;另一种器官则是“独一无二而且不可缺少的”,如心脏、肝脏等,这样的器官只能来自新鲜尸体,因为如果来自活人,就等于谋杀,这既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合法的。现代社会,随着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增加,可供移植的器官往往来源不足。许多国家为此就提出许多解决方案,比如;“给”,即由死者在生前或由死者亲属自愿捐献;“取”,即把从死者身上摘取可以使用的器官作为一种法定常规,死者或亲属的反对不予考虑;“换”,即器官供给者的交换;“售”,即出售可用来移植的器官。但是无论是哪种途径,都会遇到一些法律、道德问题的,如果处理得不当,就会使器官移植手术难以实施。现在,一般情况下,移植的人体器官,主要是来自新鲜尸体。但是,这就会冲击着传统道德观念:在死者身上割取器官是对死者的一种污辱。除此以外,人们还围绕着“如何界定死亡”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传统认为死亡的概念就是血液循环完全停止、呼吸的完全停止,即医学上称之为“死亡的心脏呼吸概念”。当今,医学界对死亡又提出了新定义和标准,这就引起对于“死亡”概念的道德争论和纠纷。 对科学技术不合理利用引发的环境道德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各种先进工具和手段,使人类可以任意向自然界索取任何东西,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以人为中心”的实质就是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强调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提倡征服自然。结果,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的使用造成了人与自然冲突的加剧,酸雨、沙漠化、土壤恶化、雨林破坏、全球变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温室气体等现象、日益威胁人类生存环境,使人们不得不反思以往的“以人为中心”的观念,重新建立新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环境伦理的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环境伦理的研究中,人们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其中某些观点使传统的伦理学理论受到了挑战。例如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伦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伦理学研究对象,而环境伦理研究中出现了环境伦理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的观点。 总之,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带来了一些道德问题。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技术“一方面,它的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毁灭的手段。”2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科学技术发展与道德的关系就显得日益突出。 三、科学技术与道德协调发展的几点对策 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协调发展,简言之,就是真与善的协调发展。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历来是科学家和伦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下就几点对策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加强道德教育。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科技已经从少数科学家手中解脱出来,为大众所掌握,这就势必要求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一是要改革旧教育方式,使教育承担起道德教育的责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先哲们就主张把知与德结合起来,德育至上。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教育家,先后编著了大量的道德教育著作。这些著作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他们的德育至上思想。如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3(P113)显然“行忠信”是对道德的要求,文则指文化教育,但其中也包含有德育的内容。现代社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文理分开,重理轻文,导致人们的人文精神缺乏。现在,我们的教育包括中学、大学教育都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打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界限。在中学,学校应对学生实行文理教育;在大学,应对理科学生加强人文科学教育,使其全面发展。二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国家各级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也是指导我们走科学发展道路的指针。三是树立新道德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传统伦理道德观已经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新道德观,打破旧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用怀疑的、相对的眼光看待伦理道德观念。 强化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科技时代,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的最高宗旨是为人类造福,它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类本身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人类历史的大量事实说明,科学家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其出发点是要扩大人的能力,解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以此来看,科学本身不是一种邪恶的力量,它与人类的不幸和灾难应该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科学的力量却可能被动机卑劣的人所利用,使它在社会生活中被错误地利用。所以,科学力量的作用方向,往往要取决于研究利用它的人。在这方面,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就起着重要作用的。日本的科学家宪章曾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科学家应当遵循的崇高道德原则,指出科学家要遵守以下五点:明确自己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为人类的福利和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拥护学术自由,尊重研究工作上的创新精神。重视各种科学的协调发展,力求普及科学精神和知识。警惕对科学的忽视和滥用,努力排除由此造成的危险。重视科学的国际性,努力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交流。4(P53)。当然这些道德原则真正转化为一种道德力量,还需要通过他们个人的良心来起作用。良心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就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道德义务时,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在人们进行行为动机的检查、行为过程的监督、行为后果的评价时,有重要的作用。赫胥黎说过,良心“是社会的看守人,负责把自然人的反社会倾向约束在社会福利所要求的限度之内”。5(P21)正直的科学家的科学良心,是一种道德屏障,它可以限制那些利用科学技术力量来进行反社会倾向的活动,使科学家们能够坚持以造福人类为最高宗旨,来支配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始终贯彻人道主义的原则。 健全法律制度。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一个国家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的,也不可以偏废。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非常重要,我们应始终记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6同样,对于科技的管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也是缺一不可的。由于道德本身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仅靠道德还不能保障科技成果的正确运用,必须对科技成果的应用进行立法。当然,这种立法包括两项:一是政府立法,即政府制定各种法律、规章、条例;二是道德“立法”,即自我立法。政府通过科技立法,对科技成果的运用范围进行有效控制,使其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幸福的方向发展,由此形成一种外在约束力。而这种外在约束力是否起作用,取决于道德心的驱动。科技成果运用的作用方向还要依赖于运用者的内心道德。只有科技成果运用者自身进行道德之“立法”,形成一种内在约束力,外在约束力才能通过内在约束力起作用,内外结合,才能有效控制科技成果的运用范围,使其被合理运用。 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现代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对科技成果研发与运用的监督,也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科技成果的运用所带来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全民积极参与监督与讨论中去,形成一种良性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为科技成果的研发与运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科技良性循环发展。例如,克隆技术的正当运用,可以挽救濒绝动物物种,对人类自身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运用不正当,就可能对人类造成毁灭性打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