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理性与自然兼析科技异化詹笑(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1班,051210295)摘要:科技日益成为第一生产力,由于科学应用而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也日益突显。了解科技异化的哲学背景对我们社会和个人全面、健康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人的自身存在和实践的内在矛盾性出发,探求人类理性与自然世界的关系,进而透过前人对科学这一人类理性的集中表现者的反思历程,反思现代社会之中科学应用所带来的科技异化现象,追寻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路线,旨在提出人类理性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可持续发展观,以此引导科学理性在现实生产、生活之中的技术应用。关键词:理性;自然;科学技术;科技异化;“天人合一”Reason and Nature - Analysi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Abstract: A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oming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s day by day, all sorts of alienation phenomenon which brings as a result of the science application also day by day highlights. Understanding philosophy background of the technology alienation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to our society and the personally comprehensive, health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persons own existence and the practice intrinsic contradiction, seeks the relations of the human reason and the natural world, then by predecessor to the Resonsideration course of the science which is human reason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the resonsideration modern society the science application brings technical alienation phenomenon, tracks down ancient times China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deological line is for the purpose of proposing the human rationality and the natural harmony road of -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by this guidance scientific rationality during reality production, life tech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Reason;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一、引言“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的预见而今在我们这个时代却愈显突出了。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在科学理性的帮助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并且享受着这样所获得的丰厚的果实,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什么叫畏惧。可是,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口膨胀,个性丧失,人情淡漠,价值真空我们却又一点点地陷入恐惧之中。理性和自然,它们真的只是天生的敌人、只能一如既往对抗着么?我想,这应该首先从“人”这一集二者于一身的本真实体的发展历程中来寻找答案。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是什么?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说,人是通过生存竞争进化而来的,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所以,人的生命活动最终决定于自然。自然给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促使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演进,从而使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不断加深。当然,这也是必然的。(二)人必须改造自然正如前文所述,人从属于自然,从自然中得到生存空间、环境和食物。这些都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人同其他生物一样从自然中获得生存资料,但在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中,人是绝不会仅仅满足于得到这些最基本的生存资料的。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较高层次的另一种需求取而代之,让他们继续追寻满足。而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来驱动行为,并且,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这就是人无穷的欲望追求,也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那么,为了这些需求,依自然而生的人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自然条件,也就是创造“人化了的自然”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现实,理想,理想化的现实,新的现实中的新的理想自然在人的改造中变成新的自然,新的自然又被人的认识所内化,从而使人能够更好的改造自然。我们知道,人类的进化源于劳动,源于对自然界的作用,没有对自然界的作为就没有人类。所以说,人必须不断的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成并同时促进着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我们只生活在纯自然的环境之中,我们将没有美食、美服、音乐以及人类生活中其他所有的一切,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现实中的那位主人公,人类将无法生存。(三)人的存在和实践的矛盾性人通过实践使自然内化为人的理性的一部分,同时,人又从属于自然,人的理性也通过实践影响着自然,使人的创造成为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界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马克思曾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如此说来,人是动物。作为动物的人,它的存在是有生命的存在,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也就是“生存”。然而,人又并非全然只是动物,它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它是能动的,它不只是在生命活动里一代又一代的复制着自己,也在人特有的生活活动中一代又一代地发展着自己。它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人性的存在,那就是“生活”。人的存在,它不仅本能地适应着周围的环境,遵循着达尔文的物种进化,它更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人是“生存”和“生活”的统一,是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是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是适应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自然和理性的统一。这是人的存在的天然的、固有的矛盾性。世界是自然的,人类和其他生命一样生于这个自然,但是,人还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按照人的需要变化成马克思所说的“人化了的自然”。人生也属于自然,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同时也认识着自己、改造着自己。现实的人总不能满足于人的现实,所以才要使现实变成对人而言更为理想的现实。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政治改革这些,都是人对自己的现实的超越。人总在丰富多彩的矛盾世界发展、超越着自己,这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存在的实践性。所谓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本身就是自然性和超自然性、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矛盾统一,是自然和理性的统一。人类的天性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服从于自然,我们必须依照“物的尺度”“合规律”地生存下去,但是,作为人,它特有的属性又告诉我们,我们是自为的、自觉能动的行为者,我们为着自己的理想改造着自然,超越着自然,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这么说,理性对自然的作为的本身就是矛盾的,它被人类的存在和实践的矛盾性所决定着。一个农夫种植一片稻田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为此,他采取了多种手段,播种,施肥,除草,杀虫,灌溉为了获得更大的产量,也就是更好的结果,他会采取更高的技术手段。比如,用农用机械取代人工劳作,用化肥代替粪肥,用大棚改变植株生长的环境这些手段都是他甚至几代人生产经验的积累沉淀,他们一代一代地在进步在超越。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就算是现代化的转基因技术,植株本身的生长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它仍然是从种子到幼芽再到植株的生长过程,所改变的只是整个过程中的某一两个环节的表象。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矛盾决定了人这一特殊的自然物与自然世界的相处模式,它要超越自然,但又不得不服从于这个自然。三、理性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阶段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这样总结人类认识的发展:“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所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总画面,其中各个细节还或多或少地隐在背景中”;“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 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逐个地加以研究”;“因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在原始社会,人类通过劳动实践使自己区别于其他动物而成为人,虽然原始人主要还是像动物一样直接从自然获取生存繁衍的资料,但从那时起他们已开始借助简单的生产工具对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了初始的认识和改造。在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在原始的和谐状态,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被动的适应和服从于神秘的自然世界。步入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经济形式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人口数量慢慢增加,人的活动范围渐渐扩展,最简单的生理需求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便激发了而人探索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人更进一步的去认识自然。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人对自然的改造也是有限的,人仍旧不得不基本服从于自然。接下来是工业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创造了条件,征服自然的欲望也随之迅速膨胀。工业文明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迅速地明显地对立化,人类开始利用自己对自然的局部的详尽的认识向自然肆无忌惮地索取。再到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造成了无数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自然终于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尝到了自然反噬的恶果,开始重新反思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人们或许开始问自己:是服从?还是征服?(二)理性的真善美为了满足需要,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把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人类从这个自然里探索“真”(世界是怎样的),寻求“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实现“美”(“是”与“应当”的统一),把世界改变成对人而言的“真”、“善”、“美”的世界。这一切造就了人与自然世界丰富多彩的关系,表现在人的实践中,就是“真”与“假”的认知关系、善与恶的评价关系和美与丑的审美关系。此三者是不可分的。可是,这些关系又以何为尺度呢?我们之前提到了实践的两种尺度,“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真”主要以“物的尺度”为标准,是思想的客观性的问题。这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从表象而言,是思维规定(关于对象的概念、范畴、命题以及由它们的逻辑联结所构成的各种理论体系)是否表述经验对象的共性、本质、必然和规律的问题;就深层而言,则是思维运演的逻辑(由思维形势、思维范畴、思维规则、思维方法所构成的思维运动)能否描述存在的运动规律。然而,人们寻求关于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以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去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改变世界的现有状态是为了满足人自己的需要,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才是认识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这体现了人的内在的价值尺度,也就是“善”。“善”是与价值直接相关的,总是具有某种思想和行为的规范作用,蕴含着某种被人认同或接受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推理。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理解,善本质在于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但是,这种价值却不仅仅是“效用价值”,它还包含着“社会规范价值”(作为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而存在)和“人道价值”(人作为人,人作为主体存在本身所拥有的内在价值)。那么,“美”就是“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自然世界的美,根本在于人的创造和体验。四、科技异化及其解决之道(一)理性对科学的反思 科学是什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对科学下过这样的定义:“科学(自然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表达关于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按照丹皮尔的说法,科学是“有条理的知识”,是“理性研究”,也就是说,科学包含着理性,科学与理性相统一,是对自然的系统的规律的认识。在当代,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对科学的定义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科学的理解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科学的理性内涵却一直未曾改变。所以,就科学本身而言,它是人对自然在规律层次上的正确的反应,是单就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一层次而言的,它只有真假,没有善恶。所以,科学本身并不能说是什么“双刃剑”。 关于人类对于科学的反思,包括了五方面的内容: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时代的科学精神、反思科学的社会功能。在古希腊,科学包含在哲学里,对于科学的反思基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世纪,信仰主义取代了理性传统,科学的发展尚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更不要说对科学本身的反思。近代的认识论转向源于并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对科学的反思也逐渐地开展起来。但是,近代的反思却是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特别是离开了人的实践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情况下去看待人的认识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它把现实的社会的人变成了直观的抽象的人。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主义成为逐步盛行的哲学思潮,其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关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企图把哲学变成科学的附属品,变成“科学的科学”。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是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主义确实可以起到解放思想得作用,但随着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它最终会促使哲学的最终极的关怀的丧失。当然,科学本身是个好东西,但当科学成为一种“主义”,它的流行只能导致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和对立。并且,就科学本身而言,它也被狭隘化了。在科学主义者看来,只有提供客观知识的才是科学,而人文学科却被排斥在外。于是,在现实中,道德规范被视而不见。一切都被物化了,物质财富越来越多,而人的价值却越来越低了。与科学主义相对的是人文主义,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对人的异化的加深,以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一些现代西方哲学家提出了科技异化的概念,并努力寻求人性的回归。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各政治对立面越来越一体化,社会没有了批判和否定的力量,人们失去了独立性,随着生活方式的同化,人们变得浮躁,急功近利。新型的极权主义开始蔓延,资本主义市场需求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消费,限制了人们对自由时间的利用,大众文化对人们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压抑。这些哲学家对科学发展中的一些现象确实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但是,他们大多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倾向和强调个人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反思理性和科学的同时却全盘否定了理性和科学作为理论的强大指导意义。(二)科学的双重效应与科技异化现如今,科技的发展引起了人类生活的深刻变化,它突破了人脑在意识方面的局限性,发展了人的意识活动本身的局限性和创造性,极大地发展了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同时,还发展了人类意识的新的存在方式和进化方式。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自然语言和生理活动之外,出现了人工语言和人工符号。然而,我们同样看到,电话,传真,电脑它们使人们的联系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密切的同时却让彼此越来越孤独、分离和陌生;精细的流水作业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也促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使人失去了劳动本身的快乐;高科技的设施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服,越来越方便,人却越来越懒惰,人们甚至忘记了享受生活,忘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变得自大,变得不负责任,自然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我们可以给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定义:科技作为人类理性的创造物已经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所能控制的,甚至是支配、压抑、奴役、统治人与自然的异己力量,它已经不能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凌驾于自然之上,从而导致了对人的个性和自由的扼杀,导致了人的精神空虚和人格分裂,导致了自然平衡的破坏,失去了生存意义上的终极关怀。人不再掌握、控制科技,它的应用也不再遵从“物的尺度”。这就是科技的伦理和自然的双重异化。(三)科技异化与科学应用科技和科学不同,它包含了两层内容,即科学和技术。如果说科学是对理论而言,它在本质上是指人们基于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世界的认识和说明,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外在的理性的形式,技术所针对的则是对科学理论的应用问题,其本质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种在现实的生产劳动之中代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理性如何作用于自然的问题。 科学理性反映着真,作为真理的科学,它在一定领域和范围内必须反映客观事实。而技术应用则首先是反映善与不善的问题。笔者认为,善的问题也包含着真的问题,但又并不全然只是真的问题。善与否是对客观规律满足与否和对人之需求满足与否的结合。它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是否满足客观规律即真的要求,和是否满足“人的内在尺度”的要求。其实,科学理论并不存在善恶,但技术应用却存在,或者说它主要体现的就是善和恶的问题。也就是说,善的问题是在理性作用于自然而非单纯的反映自然之时起作用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我们在上面的例子里已经看到,科学应用于自然的时候,我们受益匪浅,但同时,我们在科技滥用于自然之时又受到了惩罚。科学无罪,罪在滥用科学,科学的异化也主要与科学的应用有关。(四)科技异化的解决之道 1、理性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怎样才能解决科学应用的问题呢?面对自然的提示,人类理性又将如何作为?对此,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者似乎都未各自给以完满的答案。走入后现代的反思,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于一身,综合大千世界之学问,忆及古老中国的和谐之道,似乎豁然开朗起来。“天人合一”,这一古老中国的传统精神之精髓,又一次以求新的面容浮现于今人的面前。“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庄子的思想始于老子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一切顺应于自然规律的安排。这一思想后来又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所用,引道家思想于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展成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至宋明“天人感应”,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而存在的,都是自然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庄子达生有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的地位,这就说明了人之地位的重要性。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也有人之道,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并非只是各行其道,他们是相互对应,相对联系的。单只有山青水秀不叫春意盎然,单只有孤家寡人不会出神入化,只有人之于自然,才算得上是集天地之美。这不仅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内在的生存原则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人生于自然,始于自然,受自然之影响、感化和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被人认识,内化为人的理性,在人的改造中又成为“人化的自然”,体现着人之理想,人之需求。2、理性与自然和谐的唯一方法可持续发展 董仲舒却把自然之天人化了,神话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长期以来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其统治的强大的思想枷锁。这无疑是不能适应于当今时代的发展的。我在这里重提的“天人合一”,已经不是原始的“天人合一”了,也绝对不是新瓶装旧酒。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走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路。所谓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在这里,“天”便化为自然,“人”则化为自然和社会之中的实践的能动的人,“合一”就是和谐,就是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最根本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不仅是要满足当代的人,也要满足后代的人。从为人出发,所以才要合乎自然之道,所以才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谐性原则,需求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和阶段性原则。所谓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也就是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有满足其需求的权利;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平衡性,富人有满足其需求的权力,穷人也有满足其需求的权力,发达国家不断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不断发展自己的权力;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人也好,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水域、土壤以及各种资源也好,都是从属于自然的,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任何人任何时候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公平,就必须尊重它们,给它们同样的生存和发展自身的权利。涸泽而渔必然无鱼,人们在满足自身对鱼的需求的时候若没有考虑到给鱼的繁殖留下后路,最终受到伤害的绝对包括了人类自己。所谓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成规律,可再生资源也好,非可再生资源也好,它们都有自己的周期。拔苗并不能助长,是因为它违背了这个自然天成的周期。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的需求也是有增无减的。科学技术确实使人的满足的实现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了:因为基因移植,植物的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因为催生素的使用,牲畜很快长成;因为先进的捕捞技术,渔业迅速发展但是,人们是否考虑过自然需要什么?它是不是经受得起这样的负荷?我们都知道,疲惫了就要休息,这样才有工作的效率。那自然呢?其实,它也需要休息,需要休养生息。一味地索取是不会永远都有好的回报的,强制的镇压只能带来反抗。我们也需要给予自然一些什么,为它付出些什么,安慰它一下,保持它的身心健康。化学药剂的使用,有时候就像给了自然一顿恶毒鞭笞,惩罚它带来害虫的干扰。但是,自然也有它的平衡自身的需要,这样的鞭笞并不会给予它的需要任何的满足,于是,瓜果也不再像从前那么甜了。所以,要服从可持续性的原则,就必须倡导绿色GDP的实现,只有做到了以自然为本,才算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所谓需求性原则,它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是人对自然需求。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是为了人,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人毕竟是自然中的人,人的需求的实现需要依靠自然的给予,所以,人不能是贪得无厌、自私自利、自大妄为的。每个人都应有对自然世界的感恩之心,人对自然作为的时候也要遵循一定的自然的度。所以,人的需求也应该是自然化的需求,是在自然的度和人的理想之间的最完美的黄金分割点。所谓和谐性原则,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保持的互惠共生的关系。共赢,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主题,也是人与自然的最公平的关系。一切都是相互的,我们用手锤破桌子的时候其实我们的手也会感到疼痛。的确,有些时候效果并不一定是明显的,但是,又确实在发生着微妙的反应。钢铁不是一天炼成的,频繁的自然灾害是人对自然不断地伤害的结果。只有互惠才能共生,然后,才能使人获得更好的满足。这里的高效性原则,它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人是活的,人的需求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也包括着精神上的升华。现代社会的人被物化了,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人们几乎忘记了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劳动的乐趣。于是,生产发展了,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却越来越不快乐了。其实,真正的人的满足是人之为人的满足。人不是印钞机,也不是工具。工具是人创造出来并为人所用,从而满足人的身心的快乐的。只有人的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省泰顺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浙江省三门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云南省德钦县2025年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试题含答案分析
- 七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朗读 全部单元
- 河北省迁安市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辅警试题含答案分析
- 河北省灵寿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城市协管员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社保缴纳及企业职工企业补充意外伤害保险合同范本
- 2025年船员薪资待遇与晋升合同条款
- 2025版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服务合同
- 2025年度绿色建筑房地产项目销售包销合同协议书
- 保密观试题含答案2025年
- 应急救援人员的心理培训
- DB42T 1917.1-2022 中药材 水蛭(日本医蛭)养殖与加工技术规程 第1部分:种苗繁育
- 柏拉图教育思想体系解析
- 奶茶线上活动方案
- 军训医疗知识培训
- 公司适用法律法规标准清单2025年08月更新
- 透视高考政治真题研究山东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 2025年中国萝卜干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牙周疾病治疗沟通讲课件
- 患者的入院护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