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doc_第1页
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doc_第2页
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doc_第3页
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doc_第4页
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教案 苏教版 第1课时:分数乘整数教学内容:P2829例1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 创设情境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2.+ +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 (板书课题)二、组织探究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 教师:求3个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或3提问:这个算式中的是什么数? 式中的3是什么数?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探索(1)学生尝试计算 3。启发:3的积是多少?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角度说明吗?学生试做,启发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提问:3= 由此你发现分数乘整数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书上的结语。教师:以后计算分数乘整数时,不必再写加法算式,直接根据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就行了。为了计算简便,乘法计算能约分的要先约分。(2)解决例题的第(2)题出示: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评点时明确: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约分成最简分数。(3)总结计算方法。引导:比较刚才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交流。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要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出结果。三、练习1.做“练一练”第1、2题。学生按要求在图中涂色,然后列式计算。2.做练习五第1、3、4、5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列出了哪几道算式?列出的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联系?四、总结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五、作业练习五第2题。教 学 反 思第2课时:一个数乘分数教学内容:P2930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 1 5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二、探究新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教学例2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是红花,是绿花。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然后出示问题红花有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求红花有多少朵,就是求10朵的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学生可能列式:102=5(朵)在此基础上指出:求10朵中的是多少,还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说明要求,学生列式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学第(2)题,怎样解决(2)绿花有多少朵?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中圈一圈,借助圈的过程理解求绿花有多少朵,就是把10朵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引导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1052=4(朵)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求10朵的是多少也可以用10来计算。学生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出:计算10可以先约分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计算,你明白了什么?小组讨论: 10朵的,也就是把10朵花平均分成5份,求这样的2份是多少。计算10时要先约分,实际上也就是先用105,求出1份是多少,再乘2求出2份是多少。引导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三、练习1.做练一练的第1题。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涂色,然后列式解答。2.做练一练的第2题。 通过填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3.练习五第6、7题。四、总结本节课学习了那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五、作业练习五第8、9题。教 学 反 思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内容:P31例3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015。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出示例3中的条形图。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的数量关系。如:把黄花看作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绿花是黄花的();把红花看作单位“1”,黄花是红花的,绿花是红花的等。二、组织探究1.教学例3出示题目:黄花有50朵,(1)红花比黄花多,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图中的哪个部分?它是那种花朵数的?也就是多少朵的?追问:50朵的是什么?指出:“红花比黄花多”,是把黄花朵数看作单位“1”,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是50朵的。指名列式问:列式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完成计算。2.教学第(2)小题。出示: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学生尝试解答,指名板演。追问:绿花比黄花少这个条件中,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要求“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反思:你认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指出:理解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时,关键是弄清这个分数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3.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画一画,再完成填空。三、巩固训练1、做练习五第10题。先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再把数量关系写完整。2、做练习五第11、12题独立解答,交流思考过程,集体订正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怎样?五、作业练习五第1315题。教 学 反 思第4课时:分数乘分数教学内容:P3435例4、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分数乘分数并统一法则。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并统一法则。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贴的长方形纸,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对它们进行操作,并引出新课。二、组织探究1.教学例4 出现教材中的图形 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由此明确:的是,的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的呢?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2.教学例5(1) 让学生说说和分别表示的几分之几?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 计算这两道题吗?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2)验证比较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再画斜线表示的和的。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学生观察比较。3.归纳总结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 ,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三、练习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四、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推广1.下面着几道题你会计算吗?出示:3= 4=请同学们先完成“试一试”第2题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明确:(1)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实际计算时可以直接按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分数和整数相乘,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2)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2.练习完成“练一练”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五、综合练习做练习六的第1、3、4题。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六、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七、作业练习六的第2、5题。教 学 反 思第5课时:分数连乘教学内容:P3536例6和“练一练”,练习六第69题。教学目标:1.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2.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提高分数乘法计算的熟练程度。教学重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教学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复习1.口算。2.笔算 问:分数乘法怎样计算?怎样约分计算比较简便?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6六年级同学为国庆晚会做绸花。一班做了135朵,二班做得朵数是一班的8/9,三班做的朵数是二班的3/4。三班做了多少朵?学生读题,尝试画线段图。问:要求三班做了多少朵,要先算什么?学生列式。分步:135=120(朵)120=90(朵)综合:1352.这样的乘法算式你能算吗?讨论计算过程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比较不同算法。问:两种算法各是怎样算的?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怎样计算比较简便?3.归纳方法。问:今天的分数乘法,和以前计算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怎样算简便?4.练习做练一练做后全班订正,交流算法。三、巩固练习。1.列式计算。与的积的21倍是多少? 一个数是的,这个数的是多少?2.长方体的长是米,宽是米,高是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练习六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乘怎样算比较简便?五、作业:练习六第6、8、9题。教 学 反 思第6课时:分数乘法的练习教学内容:P38练习六第1015题。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教学难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二、基本练习。1.计算。 22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三、重点练习。1.练习六第10题。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2.练习六第11题。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观察每组数的结果的什么特点。概括: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3.练习六第12、13题独立完成后订正。四、小结全课。针对练习情况进行小结。五、作业:练习六第14、15题。教 学 反 思第7课时:倒数的认识教学内容:P36例7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621题。教学目标:1.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2.培养数学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求一个数的倒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 = 3 =问: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还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二、新授1.教学例题(1)出示例7下面的几个分数中,那两个数的乘积是1?3/8 5/4 3/5 7/10 4/5 2/3 10/7 8/3(2)学生回答。(3)引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3/8 和8/3互为倒数。可以说3/8 是8/3的倒数,8/3是3/8的倒数。(4)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5)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2.归纳方法小组讨论: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全班交流。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问:5的倒数是几?1的倒数是几?学生回答,并说原因。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3.完成“练一练”学生回答。指出:分子是1的分数,它的倒数就是分母,整数的倒数就是这个整数做分母,分子是1。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六第16题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2.做练习六第17题指名口头回答。3.做练习六第18题学生填书上后,集体订正。4.做练习六第19题重点引导学生讨论每一组数的规律。四、全课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五、作业练习六第20、21题。六、完成思考题。教 学 反 思第8课时:整理和练习(1)教学内容:P4041“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地认识。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表示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3.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教学难点: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回顾与整理1.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数乘法?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举例说说你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2.指名全班交流。二、练习与应用。1.练习与应用第1题。直接写得数。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2.练习与应用第2题。计算。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3.练习与应用第4题。单位的换算。4.练习与应用第5题。一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1/45 6/55/4三、总结全课。在这节课上,我们完成了那些任务?你有问题吗?四、作业。练习与应用第3、6题。教 学 反 思第9课时:整理和练习(2)教学内容:P41“练习与应用”第7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5题。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能力。2.培养学生及时总结,自我评价的能力。3.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 学 过 程二次备课一、基本练习。1.计算。5/129/10 3410/5110/2112/257/8 3/20145/72.解答应用题。(1)甲地到乙地公路长180千米,一辆汽车已经行了全程的,已经行了多少千米?(2)小强跑了1000米,小明跑的是小强的4/5,小军跑的是小明的3/2,小军跑了多少米?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9题。独立完成,完成后集体讲评。二、探索与实践。1.第14题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全班交流。第一小题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的一半。第二小题前一个数乘3/2得后一个数。2.第15题学生按照要求涂色。进行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解答。思考题。规律是:分母是相邻的自然数(不为0)、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差是它们的积。三、评价与反思。1.学生自己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2.学生小组交流。3.指名全班进行交流。4.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四、全课总结。教师针对本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五、作业。练习与应用第1013题。教 学 反 思附送:2019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二单元 圆教案 西师大版 第1课时【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主题图,第12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观察主题图,提问:同学们,在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教师: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感知圆的特征 1.圆规画圆。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第一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两脚来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2.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半径大,则圆大;半径小,则圆小。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表示。 3.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还有同学提到了圆的半径,认识半径吗?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来,画得越多越好。 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因为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条合适。(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不相信,请学生说理由: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4.画圆的直径。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定圆的大小。(直径)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2)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是不是画得越多就越能干) (3)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三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长度。 2.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重点指导如下: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第1次画完后,教师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的圆小?(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次画完后,教师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3.应用练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1)解释现象。 结合我们对圆的认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水面荡开的圆形波纹,圆心在什么位置呢?(石头入水的地方) B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2)解决问题(机动处理)。 运用圆的有关特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A在某处要实施拆除爆破,为使距此处不远的三个建筑物不受影响,你认为该怎样确定爆破影响范围的半径? 根据学生回答,汇报交流。 B出示图:我国的宝岛台湾岛,东西最宽处约144千米,南北最长处约390千米,要新建一电视信号发射塔,要求能够覆盖整个台湾岛。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电视信号的覆盖半径? 四、深化对圆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圆是简单而又完美的几何图形,它包含的东西可丰富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对圆的介绍吧。其实,圆还有许多奇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认识呢!让我们到生活中慢慢体会吧。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知道圆周率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圆纸片、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出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进行计算,xx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值精确到2061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d, d=, c=2r, r=。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3.14。( )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 )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2半圆的周长( )圆周长。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 (2)d1.5厘米 (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 (2)r1.5厘米 (3)r3米 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31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圆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圆面积。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具演示,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8和16等份的圆形纸片各1个,正方形、圆形物品、圆规、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又接触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已经了解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你还想研究圆的什么知识? 1出示主题图。 学生独自看图并理解文字信息。 教师:这个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是求什么?(学生:塔的底面是圆形,就是求圆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板书: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是指的什么? 归纳: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二、初步探究 出示右图。 教师:有一个圆,并以圆的半径r为边长画一个小正方形。 1估一估,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 让学生独立思考,反馈学生估的结果。 学生1:这个圆面上可以画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但圆的面积没有四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所以,我估计,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 教师:这样的估计有道理。 学生2:我不是想在圆面上画4个这样的小正方形。是想把这个圆对折两次后,平分成4等份,一等份的圆和大半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相等,4等份一定比两个正方形大,比4个正方形小,所以,我也估计,圆的面积大约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 教师:分析得不错。难道圆的面积刚好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吗? 2.数方格验证,得出结论。 教师:如果我们将正方形的边长r平均分成4份,在小正方形内就有16个方格。于是得到现在的图,(出示)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回答刚才的问题吗?(非常接近1格的算做1格,其余不足1格的算半格) 反馈学生数的结果:小正方形有16个方格,14圆里大约有13格。 教师:整个圆里大约有多少个方格?(134=52) 教师:52大约是16的多少倍? 小结:圆的面积是小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也就是半径平方(r2)的3倍多一些。 板书:S=r2的3倍多。 三、进一步探索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估一估,数一数,得出了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这一结论对所有的圆都适用,也就是说,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能估算出圆的面积。 试一试:一个圆的半径是5 cm,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让学生说说想法。 教师:用这个方法只能估算出圆的面积。要想得到准确值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回想一下以前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教师:我们都是把这个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那我们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到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1.小组讨论。 (1)圆与以前我们研究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2)你想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你认为你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2.小组汇报。 (1)不同之处: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 (2)面临的困难:如何把曲线变直线?3.解决问题。(演示) (1)目的:把圆的圆滑封闭曲线转化成直线。 (2)过程:将一个圆分别平均分成2份、4分、8分、16份,分别罗列排好。请学生观察四组图。 (3)讨论: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你有什么发现吗? (4)汇报。 A: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曲线越来越直。 B:随着等分份数的不断增加,每一小份越来越接近三角形。 (5)全班想象:如果我把这个圆无限等份下去,会怎样?(曲线最终变成了直线) 4.图形转化。 想把圆转化成什么样的的图形?剪一剪,拼一拼。 5.推导公式。 推导过程中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你想把圆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2)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求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相当于圆的什么条件? (4)请你在本上试着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注:4、5需小组合作完成) 6.小组汇报。 (估计:除了学生会拼成平行四边形外,还可能拼成梯形和三角形) 7.经历推导过程,达成共识。 教师:我们从多角度,多侧面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如果我们用S表示圆的面积,r表示圆的半径。你会用字母表示圆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高 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 =Cr =2rr =r2 如果用字母S表示圆的面积,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r2。 我们刚才是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来推导面积公式的。圆还可不可以转化成其他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面积公式呢?接着让学生看课堂活动第1题:想一想,圆转化成梯形和三角形能否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 8小结:我们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都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S=r2。这和我们前面的估一估,数一数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吗?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如果知道圆的直径或周长,可以求圆的面积吗? 四、课堂活动 分两组分别完成课堂活动第2、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布置作业 课外完成练习五第1、2、3题。 课后反思: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3、例4,练习五第4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根据圆的直径、周长计算圆的面积。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师生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完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会正确运用圆面积公式计算圆面积。【教学过程】 一、回忆复习 1.回顾。 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与圆的什么量有关?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r2) 2.基本练习。 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半径。 C=9.42米 C=34.54米 C=18.84厘米 根据下面的条件求圆的面积。 r=5分米 r=11厘米 d=7米 d=12厘米 二、新课学习 1.教学例3。 修建一个半径是30米的圆形鱼池,它的占地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A、学生审题思考。 B、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 (1)求鱼池的占地面积是求什么图形面积? (2)求它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3)如果把题中条件“一个半径是30米”改成“一个直径是60米”又该怎样求占地面积呢? (4)如果把题中条件“一个半径是30米”改成“底面周长是628米”又怎样求面积呢? C、学生尝试解答,抽三人板演,并说出解题思路。 r=602=30(米) r=628(23.14)=100(米) S=r2 S=r2 =3.143030 =3.14100100 =3.143030 = 31400(平方米) = 2826(平方米) D、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知道直径和周长求圆面积的方法是: 先求出这个圆的半径,再求它的面积。 小结: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这个条件,但实际生活中常常不能直接知道半径,如果知道圆的周长或直径,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再求出圆的面积。 2.教学例4。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试着解决教科书第15页主题图上的有关问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五第4题。 1.老师指导学生看懂题意。 你看出表中有几个圆?分别知道每个圆的什么条件?求什么? 2.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 3.引导反思。 填表时,分别按什么样的顺序填比较好?为什么? 通过填表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圆的某一个量与另一些量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 1.基础练习。 练习五第4题。 2.深化练习。 第22页思考题。 (1)让学生估一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分别计算出各自的面积,再比较。 结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圆形,圆形面积大,正方形面积小。 追问:如果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之间说说知道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知道周长怎样求圆的半径和面积?学习知识应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今天我看到了你们的优秀表现。 六、作业练习六第58题课后反思: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5,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计算窗户的面积,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或周长的方法。(2).通过计算花坛周围小路的面积(课堂活动第2题),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圆的面积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 掌握求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教学难点】能将组合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所学过的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让学生说说怎样求这些图形的面积? 2.生活中,有些现实问题并不是直接求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例如:希望小学的阅览室有这样的窗户(呈现例1图),圆形花坛的周围有一条小路(呈现课堂活动第2题图)。 3.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解决相关的问题呢?今天就开始学习: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掌握求组合图形面积的基本策略。(1)请看与这个窗户相关的信息(完整地呈现例1)。 (2)怎样算出这个窗户的面积? 教学方案1: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窗户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半圆的面积,学生独立解答两个问题。 教学方案2: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以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总结出方法。 (3)小结:像这种组合图形的面积,我们一般把它分割成几个学过的图形,再把它们的面积加起来。 2.掌握求组合图形的不同策略。 (1)呈现变式题:求右图形的面积。 (2)独立思考:这个组合图形可以分解成哪些基本图形? (3)引导学生通过画辅助虚线,整理出各种思路。 (4)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