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_1_第1页
沁园春 长沙_1_第2页
沁园春 长沙_1_第3页
沁园春 长沙_1_第4页
沁园春 长沙_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长沙 【设计说明】: 新课改提出了 “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 ” 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更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认知、诵读、品味、鉴赏能力是一个既具备积累知识又蕴含审美情趣教育的过程。诗词教学本身就是审美过程,让学生在诵读揣摩品味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从而达到 “ 无我之境 ” 与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相契合,与诗人的心息相通,完成对自我的审美提升。本课意在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与老师一起解读诗词,形成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二)提高朗读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师生合作鉴赏,注重探究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深沉凝重却积极昂扬的心态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2 / 10 1、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通过朗读体会词风与伟人的豪情壮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背景与作者,朗读诗词,品味语言与意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他是领袖,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学案展示) 1911 1925 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3 / 10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诗词,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多媒体课件播放)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 “ 看 ” 字、下片 “ 恰 ” 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 看 ” 字所领 7 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 万类霜天竞自由 ” 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 恰 ” 字所领 7 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学生朗读诗词,学生评价。 提示:注意点评朗读时的情感调动、注意重读与节奏。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4 / 10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朗读与品味。(分组讨论) (一)品读上阕词句,找出景、情、志(意)三者的关系? 1、赏析独立寒秋图,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研习 “ 湘江秋景 ” 图( “ 看 ” 字所领的 7 句) 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互相评价。 ( 1)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提示:何景、何角度、何手法? 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 、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分析鉴赏景、情、志(意)三者的关系,体会情景相生、运思严整的艺术效果。 5 / 10 提问:上阕末三句是何意,在词中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辽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 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诗词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收束上片写景又引发革命情怀,为下片回 忆青年风采奠定基调。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由情显志,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二)研习 “ 中流击水 ” 图(最后三句) 品读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学生讨论: “ 中流击水 ” 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 “ 谁主沉 浮 ” 的问题。 五、诵读诗词,课堂检查。 学生互相竞赛,背诵诗词。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湘江秋景的壮丽,感受了风华正茂的革命志士的昂扬斗志。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掌握了诗词写景的6 / 10 艺术手法,今后要牢记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抓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相应的鉴赏题目,默写本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品读下阕,分析形象。 1、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志士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学生积极做答,教师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学案提示,完成交流评价) 1、学生自主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诗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评价。 7 / 10 提示:注意一些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注意词语体现的作者的感情。 师生合作探究: 万山:写出山之多;层林:写出林之密 ; 红遍:写出红之广;尽染:写出染之透;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 “ 击 ” 而不用 “ 飞 ” ,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 “ 翔 ” 不用 “ 游 ” ,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总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巩固训练,选词填入空格处。 虎 _深山,鱼 _潭底,驼 _大漠,雁 _长空 奔击行啸 翔游鸣走排藏 三、鉴赏诗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教师点拨总结) 沁园春 长沙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 “ 湘江秋景 ” 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8 / 10 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 “ 谁住沉浮 ” 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四、比较分析 1、学生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2、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 “ 风流人物 ” 什么人?沁园春 长沙中的 “ 同学少年 ” 可算是 “ 风流人物 ” 吗?为什么?由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评价。 教师总结点评,梳理归纳。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 “ 风流人物 ” 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 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 “ 同学少年 ”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 “ 中流砥柱 ”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 “ 谁主沉浮 ” 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9 / 10 然一体,天衣无缝。 五、课堂总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学习全词我们要注意诗词抒情手法知识的积累,品味语言特点,要善于运 用比较的手法分析诗歌,从而提高我们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六、课堂补充。 1、直抒胸臆 抒情手法 2、借景抒情 3、情景交融 4、托物言志 5、用典抒情 6、借古纲今 7、叙事抒情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景 远眺万山红遍中 层林尽染静寓 湘江秋景图近观漫江碧透情 百舸争流 10 / 10 仰视鹰击长空动情 俯瞰鱼翔浅底中 峥嵘岁月图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志 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教学反思】 自主与创新、合作与探究是当今教育应该秉承的核心理念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授课模式上打破以往诗词鉴赏课中教师沉醉于自我鉴赏,学生被动听讲的独角戏。让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回到鉴赏与品味的活动中,不再只做一个 “ 听客 ” ,而教师也不再只是照本宣科,而是一个引领者甚至是一位听众与评价者。在鉴赏过程中捕捉学生的灵感与智慧的火花,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