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方言问题_第1页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方言问题_第2页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方言问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方言问题 浅析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方言问题 xx 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处,其方言基本属于北方方言体系西北次方言的分支。从地域上讲,它受到四川话和陕西话的交叉影响;从历史上讲,它是由近代音韵演化而来的,属于较为复杂的方言变体。在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的号召下, xx 方言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了,给地方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一、教学中存在的方言类问题 (一 )读音差异普通话中属于舌尖音的字读成了对应的舌尖前音,如:把 “ 志 ” 读成了“ 自 ” ,把 “ 迟 ” 读成了 “ 词 ” ,把 “ 诗 ” 读成了 “ 司 ” 等;把一部分不送气音读成了对应的送气音,如:把 “ 笛 ” 读成了 “ 提 ” ;把部分舌面音读成了舌根音,如:把 “ 瞎 ” 读成了 “ 哈 ” ,把 “ 咬 ” 读成了 “ 鸟 ” ,把 “ 鞋 ” 读成了 “ 孩 ” ;把前鼻音读成对应的后鼻音,如把 “ 春 ” 读成了 “ 冲 ” ,把“ 云 ” 读成了 “ 拥 ” ,把 “ 荣 ” 读成了 “ 云 ” 等等。 (二 )方言词语名词重叠,如: “ 叶子 ” 被读作 “ 叶叶子 ” , “ 伤疤 ” 被读作 “ 疤疤子 ” , “ 小狗 ” 被读作 “ 狗娃子 ” , “ 乌鸦 ” 被读成 “ 老娃 ” ;普通话的助动词有“ 着 ”“ 了 ”“ 过 ” ,而方言中的动态助词只有 “ 过了 ”“ 着里 ” ,如 “ 我吃过了 ” , “ 过 了 ” 表示动作已经完2 / 3 成, “ 我看电脑着里 ” , “ 着里 ”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形容词,软 趴活 pahuo;磕牙 zinia;脸蛋 kucai;代词,各家 自己;脏们带 怎么样;弄撒家 干什么;拟声词,形容玻璃破碎的声音,如:侉擦 kuc等。 书面语中出现方言,经常会使人啼笑皆非。让我意识到了日常的口语交流的重要性,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问题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平时多读、多练、多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和写作能力。 二、解决办法 1、从幼儿抓起。人来到这个 世界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必定是自己的方言,母语的习得从方言开始。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 加德纳认为: “ 人具有多种潜能,其形成既有先天的基础,又有后天的开发,比如语言潜能 ” 。但 xx 农村家长都不会说普通话,学生的语言环境非常恶劣,有的学生上了小学才接触到了普通话,这使得很多孩子学习普通话很吃力,发音问题很突出,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我们除了鼓励家长从小教孩子说普通话外,学校也应该从孩子一进校门就狠抓普通话教学。 2、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发挥示范作用。尽管现今已是信息时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越来越现 代化,但语言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而小学阶段又是学生模仿力最强的阶段,教师的普通话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但3 / 3 受当地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制约,很多村学没有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任教,很多民办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良莠不齐,很难让孩子在启蒙阶段学到标准的普通话。近年来,虽然有一大批优秀的师范毕业生扎根到基层教育事业,但大多都从事高年级教学,对于很多村学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必须要不断提高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3、校园推广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各族人民互相交流的共同语言。它的推广和使 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