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xx年深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浅议xx年深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浅议xx年深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浅议xx年深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浅议xx年深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浅议 XX 年深一模语文试卷 浅议 XX 年深一模语文试卷 XX年深一摸语文试卷出人意料地出现了五大 “ 创新 ”:一、第七题以 “ 框式图解 ” 的形式考文言语句的内部结构。二、文言阅读语段选用了 “ 非传记 ” 文体。三、文言文阅读中的标点断句用另一个文段作材料。四、给一段材料拟一幅挽联。五、作文出一道 “ 材料作文 ” 和一道 “ 命题作文 ” 让学生选做。 看了这套题令人震惊,我在想:什么叫模拟题?那就是以高考题为蓝本模仿出来的题。衡量其优劣,应该是 “ 越接近高考题就说明这套模拟题的质量越高 ” ,在备考中的指导作用也就越大。 恰恰相反,今年深一模的语文试题与近几年的高考题相比,表现出诸多不同,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纵观这些年的全国高考题和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题,我们会发现虽然年年都有变化,但幅度是很小的,也可以这么认为:高考改革的步子是稳健的。 近年来,深圳的模拟试题在广东省乃至中南地区都是很有影响、很受关注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命题者有创新精神、试卷有某种前瞻性,有几年模拟试卷的某些趋向在当年的高考试卷上得到了验证。正因为此,深圳的命题者就热衷于 “ 创新 ” ,而今年的模拟试卷体现的 “ 创新 ” 有点过了! 2 / 5 命题者可能会说,谁敢保证我们 “ 创新 ” 的内容在高考试卷中不出现?是的,没谁能保证。只是一次模拟试卷的“ 创新 ” 内容太多,那还能算 “ 模拟 ” 吗? “ 创新 ” 是需要的,只是在一份试卷上不能太多,有一点就可以了! 除了上面说的 “ 创新 ” 太多就难得说还叫 “ 模拟 ” 之外,另一方面是这种 “ 创新 ” 加大了试卷的难度,增加了学生的答题困难。 比如第七题以 “ 框式图解 ” 的形式来考文言语句的内部结构。学生在备考中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一类题型,对这一类题完全陌生,再说这几届的学生由于中考不考语法,他们对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都搞不明 白,更何况文言语句呢?当然,命题者的用心是良苦的,他们是想通过对文言语句结构的认知和把握,来增强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对于那些连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都不能解析的学生,这样的良好愿望能实现吗? 再说文言文阅读语段用 “ 非传记 ” 文体和标点断句另选一个语段作材料。这两者都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我们的学生读 “ 传记 ”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某某,哪里人氏,一生有哪些典型事迹,沿着这个框架,学生对文章内容就会有一个总体把握,即使有一些文句读不太懂,也不影响对全文大意的理解。文体一变,学生就会感到陌生。今年的试卷选的 是清代唐绍祖的 “ 答友人求序书 ” ,命题者以为文面上没3 / 5 什么生字难词就是很好懂的,其实不然,像 “ 非特相引重而已 ” 、 “ 吾有其从入之处,甘苦曲折得力之所由,不可不知 ”这些句子学生就难以读懂。再如要求翻译的那个句子 :“ 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 ” 学生也未必能翻得准确。 这一文段已经让学生为难了,可命题者在要标点断句的地方又弄出一个毫不相干的新的文言语段来。学生的思维在此又要有一个新的转向,如果是取前边那个文段中的几句话,学生还有一个阅读理解的基础,相对来说还 “ 熟 ” 一些,换了新的语段,无疑是难上加难! 第五大题是语言运用题,第 22 小题,命题者提供了关于前不久去世的作家史铁生的一段材料,要学生拟一幅挽联。挽联是对联的一种,以前这个考点的题型,一般是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或者给下联让学生对上联。这样出题是有一定道理的,给出上联或者下联让学生作答,学生会觉得有一个拟写的依据。自然会感觉到容易一些。给一段材料让学生创作一幅对联,这个难度就大大增加了。难怪许多考生无法下笔。 再来说说作文,据阅卷后统计,有 5%的学生把两道题看成一道题了。因而在文章中生拉硬扯,把两个相距很远的内容牵强附会地揉在一起,弄得阅 卷老师哭笑不得!除了责怪学生读题不细、审题不严外,难道命题的这种形式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4 / 5 上面说到的五种情况在以前的高考中都出现过。我也无意于说哪种题型不能用。我更不敢断定这几种题型在未来的高考中不会考。我想要说的是:在一份模拟试卷中出现那么多的 “ 创新 ” 点,就值得商榷了,即使这些题型在今后的高考中出现了,我想也不会同时出现。我无意否定 “ 创新 ” ,但我主张一次的创新点不能太多,如果太多,就会走样。 另外我还想说本次试卷中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二大题第 7 小题正是命题者着意创新的地方,但我觉得试卷 提供的 “ 例句分析示范 ” ,框式图解就有毛病: “ 无边 ” 应是动宾关系,却误为偏正关系。另外,四个选项的 A、 c、 D 三项的文句都与原文中的句子相同,而 B 项的句子与原文不同,原文中是 “ 足下高才壮年 ” , B 项变成: “ 足下才高气壮 ” 。不知是取自不同的版本呢,还是命题者出于别的考虑,如果是出于图解的方便,好像原文中的 “ 高才壮年 ” 也没有什么不便于图解的。 命题者为了降低此题的难度,把答案 c 项又设置了太多的误点,第一层应为偏正关系,误为主谓关系, “ 以硁硁之意 ” ,应为介宾关系,误为动宾关系,后半句 “ 为足下献 ”连分层也故意搞 错,第二层应为偏正关系误为动宾关系,第三层应为介宾关系误为偏正关系。一个选项错成这个样子,还有考的价值吗? 有老师认为 D 项中的 “ 情事 ”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