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感想_第1页
弥尔顿感想_第2页
弥尔顿感想_第3页
弥尔顿感想_第4页
弥尔顿感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6 弥尔顿感想 长期以来,国内新闻传播学术界对于约翰 ?弥尔顿和他的阿留帕几底卡抱有一种定见,这种定见可以概括为弥尔顿影响。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 阿留帕几底卡是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开山之作,开启了表达自由传统。 2. 弥尔顿所表达的观点的自由市场观念具有恒久的思想价值。3. 阿留帕几底卡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均起到巨大作用,并转化为人权法案和人权宣言。 4. 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受此影响写下了论自由,此书与阿留帕几底卡并称为自由至上主义传统的两座里程碑。其实,这种判断有很 多似是而非的成分。一则见木不见林,忽略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潮以及英国独特的自由传统。二则倒果为因,所谓观点的自由市场乃是后世人为阐释的结果。三则扑风捉影,夸大了阿留帕几底卡在两次革命中的影响。四则移花接木,将弥尔顿与密尔直接联系,高张了现代自由至上主义,却抹杀了古老的共和主义遗产。 在思想史领域,一直有两种阐释存在,其一是去语境化的阐释,也就是哲学地阐释思想;另一种是高度语境化的阐释,也就是历史地阐释思想。前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支持阐释者自身的观点 ,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者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解决的也是阐释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于功利性使然,容易神化2 / 16 圣化阐释对象,掩盖差异和矛盾,附加过多的意义和价值。而后者追求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试图在历史中解释历史,起决定作用的是阐释对象所处的历史语境,旨在探究的也是阐释对象在具体环境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所采取的对策。由于过于追求历史客观性,反而容易迷失在史料的丛林,有放大差异和矛盾的倾向,失之于碎片化和庞杂化。客观而言,合理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以限度意识对待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惟其如此,才可以既避免过度阐释的危险 、又防止食古不化的弊端。 在这个意义上,学界耳熟能详、却又一笔带过的弥尔顿影响,一直过于依赖去语境化的阐释,简化了思想体系内部的矛盾。所以,补上高度语境化的一翼实属必要。 一、中国语境下的弥尔顿 在我国,对弥尔顿的译介一直相当积极,比如早在解放前就有失乐园的译本, 50-60 年代不仅翻译了弥尔顿的大量文学作品,商务印书馆还陆续译介了弥尔顿的著名政论, 1958 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下,这个译本的末尾加译了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弥尔顿辞条,为中国 读者理解此书定下了基调。在该辞条 中,作者简单地将弥尔顿的矛盾之处归纳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局限性,也没有提及弥尔顿在克伦威尔政府中3 / 16 担任首席出版检察官的事实。这种解释避讳了弥尔顿黑暗的另一面,无形中也阻碍了对弥尔顿思想的深入挖掘。受左倾思潮影响,我们对弥尔顿的阐释遵循着恩格斯的评价 第一个为弑君作辩护的人;以及别林斯基的思路 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简言之,就是强调弥尔顿的革命家身份。 步入新时期之后,大量的西方著作涌入中国。这其中,有三本西方著作极大地影响了学术 界对弥尔顿的阐释。 第一本是美国传播学经典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此书于 1980 年出版中译本,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西方新闻传播学著作。威尔伯 ?施拉姆指出:弥尔顿在自由主义传统上写出了主张思想自由的光辉论点;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形成了关于观点的公开市场以及自我修正过程的概念。 由于施拉姆是西方传播学的奠基人,他对弥尔顿的这个评价奠定了学术界将弥尔顿与自由至上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础。由于当时的翻译有一些疏漏之处,使中译本读者误将自由主义等同于自由至上主义,在学术界造成了多年的混淆。 第二本是英美文学史经典著作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其作者、美国左翼学者安妮特 ?鲁宾斯坦于 1982 年到1983 年来华讲学,这部著作也因此为国内学术界、特别是英美文学专业的师生所熟悉。在特定的环境下,国内相当多的4 / 16 文学史教材受到此书的影响。鲁宾斯坦将弥尔顿视为参与现实、反映现实的伟大传统中的一员,加强了我们早已有之的视弥尔顿为自由斗士的观念。她还提到弥尔顿对法国革命、俄国革命的影响,亦成为学术界不断征引之处。 第三本是美国政治思想史经典著作政治学说史,自中译本在 1986 年出版之后 ,就一直是国内异军突起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其作者、美国政治学家乔治 ?萨拜因在此书中指出:阿留帕几底卡和论自由是以英语写就的为自由所做的最经典的辩护。 受此影响,我们习惯于将阿留帕几底卡和论自由视为自由主义传统、特别是表达自由传统中的两座里程碑。 这三部著作分别从新闻传播学、文学、政治学的角度对弥尔顿作出了自由主义的阐释。需要辨析的是,这三部著作的产生年代为 20 世纪 30-50 年代,无论是鲁宾斯坦的红色、施拉姆的右倾还是萨拜因的中立,均留有那个年代特 有的历史印记。他们所提出的观点 经过西方学术界近半个世纪的补充和修正,早已有了不同的面貌。但也许是先入之见使然,也许是期待视野所致,久旱逢甘雨的中国学术界不仅全盘接纳了这三种原本不是一个阵营的阐释,而且很少加以辩难,对于西方学术界的修正观念亦置之不理。例如,在同一时期,美国新闻史经典著作美国新闻史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 1982 年出5 / 16 版,书中提到弥尔顿的言论出版自由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并简略提及弥尔顿在克伦威尔政府中充当检察官的情况。但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书观点往往被忽略。从我们的阐释者 语境来看,当时的主要任务不是反右而是防左,拨乱反正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始终将 19 世纪才出现的自由主义标签贴在 17 世纪的弥尔顿身上,忽视了他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内在矛盾,对古典共和主义进行现代自由主义的理解。 90 年代之后,我们并不乏对阿留帕几底卡的文本细读,也不乏从历史背景角度解读弥尔顿的尝试,但是由于定见使然,长期不能深入。 1992 年有两本关于弥尔顿的书籍面世,一是三联书店出版的 19 世纪英国学者马克 ?帕蒂森写作的弥尔顿传略,一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弥尔顿研究资料集。前者成 书年代久远,了无新意;后者收录了德莱顿、蒂里亚德等人撰写的评价弥尔顿诗歌作品的经典论文 37 篇。但是由于前者符合我们对弥尔顿的程式化理解,不断再版、影响较大;后者深入弥尔顿复杂的精神领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弥尔顿的解读,却反响平平、应者寥寥。 自 90 年代中期以来,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权观念炙手可热。本来人权观念是文艺复兴以降富于人文主义特质的普遍传统,但是在很多阐释者的视6 / 16 野中,人权成了自由主义的专利。受此影响,我国多部外国新闻史教材为了将弥尔顿定位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的鼻祖,反复强调其天赋人权观念,不加辨析地使用自然法、自然权利等概念。不仅如此,根据东鳞西爪的资料,有不少学者在论文和著述中拼贴出从弥尔顿开始、经米拉波而至杰斐逊、又经托克维尔而至斯图亚特 ?密尔的所谓表达自由传统的影响和传承谱系。 至 21 世纪,我国学术界经过 20 年的阐释,已经完成了将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不乏陈陈相因,俨然将弥尔顿等同于老生常谈。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判断在论点上存在着偏颇之处、在论据上存在着不够翔实之处、在方法上则大大受制于我们自身的阐 释语境,远远不够客观。 二、西方语境下的弥尔顿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的阐释史和接受史,无不充满着有意无意的误读和曲解,这使影响研究成为最具挑战性的领域。幸运的是,随着 20 世纪后半期思想史、书籍史、阅读史、智识生活史等领域的长足进展,西方学术界对于弥尔顿和阿留帕几底卡的实际影响和传承路径有了进一步发现,这些结果对于我们客观评价弥尔顿的影响和学说谱系不无助益。 在弥尔顿的时代,阿留帕几底卡不是唯一的呼吁7 / 16 出版自由的小册子,甚至不是这个话题中最著名的小册子。弗雷德里克 ?西伯特 通过缜密的研究列举了至少 6 部足以媲美之作。 布莱克维尔百科全书也指出:尽管弥尔顿作为一个论辩家在国外很出名,但他在当时的英格兰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他为离婚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几本小册子引起了一些震动,但除此之外,他的同时代人对他兴趣不大。 事实上,自复辟之后直至 1674 年辞世,弥尔顿一直颇受冷遇,即便被人提及也往往冠以毒蛇弥尔顿的绰号。他的巨著失乐园从书商那里仅仅获得 18 英镑的版税,其中的 8 英镑还是付给他的遗孀的。 在这种形势下,阿留帕几底卡一直没有获得再版的机会。 对弥尔顿的第 一次改造发生在光荣革命之后稍为宽松的氛围里。 1688 年华丽对开本的失乐园终于面世,书商在宣传中尽量淡化弥尔顿的激进共和色彩,转而从美学上提高弥尔顿的声望。随后英国作家约瑟夫 ?艾迪生对失乐园进行了柔和化、道德化、诗学化的阐释,将一部富有激进精神的危险之作变成了具有永恒美学价值的文学经典。 以在英国的实际影响而言,弥尔顿的阿留帕几底卡远不如他的失乐园;从声望来看,作为诗人的弥尔顿远胜于作为政论家的弥尔顿。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弥尔顿在英国之外的声誉。由于宗教的差异,北美殖民地将弥尔顿 尊为叛逆者、雄辩家和清8 / 16 教徒。 随着清教力量在北美的崛起,弥尔顿因其独特的诗学、反传统的精神、被迫害的后半生而获得读者的青睐。与班扬的天路历程一道,失乐园以清教徒的标准宗教读物而闻名。比如, 1728 年,年仅 21 岁的本杰明 ?富兰克林已经开始引用失乐园中的诗句。 在法国,弥尔顿的声望与约翰 ?托兰德发表的弥尔顿传记辉格派的一生不无关系。托兰德自己是自然神论者,对弥尔顿的阐释也颇有自然神论的意味,因此,盛行于法国的自然宗教将弥尔顿引为同道 尽管真实的弥尔顿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 1727 年,失乐园的第一个法文译本出现。 1728 年,一直提倡宗教宽容的伏尔泰在一本小册子中将弥尔顿与荷马并提,评价之高远甚于英国同胞对弥尔顿的认识。 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公案之一是弥尔顿与 1735 年北美曾格案的关系。不少学者猜测作为北美第一个有关出版自由的案件,曾格案的辩护律师从阿留帕几底卡中吸收了思想元素。然而无论是当时的法庭论辩、还是此案期间北美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都说明其思想来源是加图来信而非阿留帕几底卡。即便律师吸纳了弥尔顿在阿留帕几底卡中的思想,也是经过了艾迪生等人的思想 和文化过滤。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关于曾格案的小册子纽约周报印刷商约翰 ?皮特 ?曾格案件的简要叙述在伦敦出版,一年内重印了 4 至 5 次之多,正是在此书的带动下,伦敦出现9 / 16 了一批类似内容的小册子。大概受此推动, 1738 年托马斯 ?伯奇编辑出版了弥尔顿散文作品,阿留帕几底卡也终于在出版百年之后第一次以单行本的形式再版。 不过,在此时的英美,出版自由思想已经不是新鲜事物,连英国首相沃波尔都表示:只要不危及国家安全,出版自由不仅是可以允许的,甚至是值得赞美的 在一个自由并且管理良好的国家里。 18 世 纪中期的一场文坛论战进一步使弥尔顿成为社会焦点。威廉 ?劳德指责弥尔顿剽窃外国作家的作品;约翰 ?道格拉斯起而反驳,指出劳德不仅解读有误、并且有意识地篡改了弥尔顿的诗行。此事将当时最著名的学者萨缪尔 ?约翰逊博士卷入其中,尽管约翰逊对失乐园颇多微词,但是最后劳德向道格拉斯书面道歉。这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对于促进弥尔顿作品的普及不无助益。嗅觉灵敏的英国出版商托马斯 ?纽顿于 1749 年至 1752 年间及时编辑出版了弥尔顿诗歌。而擅长盗版的北美印刷商迅速翻印,约翰 ?巴斯克维尔出版的两卷本的弥尔顿诗歌作品集售价为 16 先令 ,在北美颇为流行,本杰明 ?富兰克林不仅自己购买了一套,而且热情地向朋友推荐。不过,尽管富兰克林接受了弥尔顿关于教育的思想,也大量地引用了弥尔顿的文学作品,但是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他受到阿留帕几底卡的直接影响。 新闻传播思想史上的又一桩公案是弥尔顿与美国宪10 / 16 法第一修正案的关系。弥尔顿是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 ?杰斐逊最喜爱的诗人之一。在杰斐逊的青年时代,他在笔记中抄写了不少弥尔顿作品,其段落之多超过其他任何作家。学习的成果直接反映到他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之中。 其中有这样一段:真理是伟大的,如 果对它不加干涉的话,他终将会占上风;真理是一位称职 失乐园有感 失乐园是 17 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宗教诗人弥尔顿晚期三大诗作之一,是继伊里亚特、奥德赛和神曲后最伟大的史诗作品。原书共 12 卷,取材于圣经,是一部一万多行的长篇叙事诗。诗中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撒旦和一群天使反抗上帝,失败后坠入地狱。撒旦为了复仇,潜入伊甸园,引诱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结果触怒上帝,被逐出伊甸园,上帝也封锁了通往伊甸园的路。从此,人类再也找不到乐园。 要真正理解弥尔顿在 失乐园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将他所处的背景联系起来: 17 世纪的英国,历时十余年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遭到挫败,王朝实行复辟,全国一片混乱。在这样的艰难岁月中,诗人弥尔顿面对黑暗现实,依然斗志昂扬,奋笔疾书。失乐园是诗人多年来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实践的艺术结晶,它凝聚了诗人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的亲身感受,体现了诗人愤世嫉俗、向往自11 / 16 由、坚持反抗的斗争精神,那些歌颂叛逆者的响亮诗句构成了最动人的篇章。 弥尔顿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他的失乐园并不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是根据作品思想内容的需要出 发,给宗教题材以适当的改革和创新。他一反传统的宗教传说,把万能的上帝映射成为现实生活中独揽大权的封建主义代表,却把撒旦颂扬成为一个叱咤风云、勇于反抗的英雄形象。撒旦虽然处于失败地位,但是不屈不挠,勇于向权威挑战,向世袭制挑战,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亚当和夏娃无法抵制诱惑而偷食禁果,最后被逐出乐园,走向人间的艰难征途,从另一方面而言,人类的获罪是由于他们获得了知识,知羞辱,即便被所谓主宰者剥夺快乐又有何妨?! 在艺术上,失乐园整部诗作规模宏大,场景壮阔。特别是在撒旦与上帝的交战的描绘上,大气磅 礴,气势恢宏,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的战争情景,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即便如此,作为宗教题材的失乐园,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落魄的宗教思想,特别是把上帝描绘成无所不能、无所不在的存在,而向撒旦注入了嫉妒、自大的艺术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之原先想要体现的艺术精华中和了,但在现在看来,失乐园的艺术和现实意义在同时代的作品中实属翘楚,着实为一部不 错的读物。 12 / 16 读书心得 岁月如梭,韶光易逝。 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 夜阑珊,读无眠,听尽春言,每天都 是新的一片,不再清闲,望着洒 满月光的星星一路向前。 每当读到这首词心情就有点淡淡的忧愁,感叹时间真的很快,转 眼间我也成了毕业生,即将离开我的大学,踏上新的征途,但是庆幸 有书与我为伴,不管我走到那里,书始终是我的朋友。回首过去的时 光,快乐过、苦恼过、兴奋过、放弃过,但这一切都是书籍给了我前 进的动力,让我继续坚持我的梦想,一路前行。想想那些曾经泡在图 书馆,一泡就是一天的日子,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幸福,读书使我得 到了心智上的成长,让我能够很快的去适应各种环境。可以说大学是 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成长阶段。 非常喜欢几米的漫画书地下铁。故事讲一个失明13 / 16 的小女孩, 在 15 岁生日当天,决定自己一个人在城市里探险。她战战兢兢地搭 乘地下铁,从一个陌生的小站出发,前往另一个陌生的小站。旅途中, 她一边回忆、拼凑、感觉、摸索这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寻找心中隐 约闪烁的光亮,也同时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 她带领大家 共同去寻找心中点滴的亮光。 几米画出了看不到光明的盲女内心里五彩缤纷的世界,她看不见,却想像得到。她所想的,远远超过现实生活的美好,就像几米的画中那些温暖美丽的场景一样,地下铁就好比你的人生或者你的一个决 定,每一站起点也好终点也罢,人生总有许许多多要面对的困难,要 做出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也许会无助会恐慌会期望会适应,但不管 如何总有到达终点的时候。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无尽的 希望。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就像营养品一样, 只14 / 16 有去勤读而精 思,就可以汲取为自己所作为。其实图书馆就是我大学里的第二课堂, 是我心灵的栖息地,读书会使一个人拥有强大的内心,无论遇到怎样 的困境都可以从容面对,每当我遇到挫折,心情压印时,总能从书中 找到我的影子,然后走出阴霾。所以看书是强大内心的最好方法。阅 读丰富了我的阅历、陶冶了我的情操、提升了我的修养,承载了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