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对策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师范)作者姓名:指导教师:论文答辩小组组 长: 成 员: 论文成绩: 目 录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 1.1按申报等级划分4 1.2按表现形式划分6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2.1非遗在宏观尺度上的分布特征8 2.2非遗在中观尺度上的分布特征9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3.1非遗正在遭受严重的破坏10 3.2非遗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模式令人担忧11 3.3非遗的法律法规与保护部门的建设不完善12 3.4政府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不强124.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4.1注重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13 4.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14 4.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14 4.4加强发挥政府主导的保护作用155 .结论参考文献16致谢18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保护与开发作者:陈春玉 指导教师 :尚志海老师(湛江师范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湛江 524048)摘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国家、地区文化记忆发展标识,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成为一个新兴且急待研究的问题。目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以省级为主,国家级、市级的所占比例不高;其类型结构特点是以民俗和传统舞蹈类为主,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偏少。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是以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东莞和深圳等地为中心,粤东、粤北和粤西地区分布零散。目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严重破坏,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模式令人担忧;在此背景之下,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注重传承人保护工作,特别是对旅游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关系作出了分析,对于促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空间分布;广东省;保护The statu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Chen ChunyuPhys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48Abstract:To prot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but we have to explore the problem of how to protect. For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thesi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an analysi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dong province during the reporting level and two specific form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map analysis of guangdong provinc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dong four reg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protection measures, especially combined with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s worthy of our in-depth study. Not onl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raised the people to protect the non-material cultureKey words: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patial distribution; Guangdong; protect引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开放的社会使得人们从思想到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类的视线。但是自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重新得到广泛关注,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1。但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世界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流失2,所以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不少学者出版了论文著作,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关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缪莉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主要从政府保护的措施以及非遗文化产业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措施分析非遗的保护开发利用的前景3,方一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通过加强普查工作,建立档案馆,博物馆和保护传承人等措施加强对非遗的保护4,郭海霞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针对非遗的保护存在人民保护意识不强,政府保护不力,传承人缺乏具体的标准的困境,提出了相关保护传承人,加强政府保护等的保护措施5,少有著作全面地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类型等,廖琴分析了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6等少数论文,该论文把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几片大的区域进行分析。广东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受到较大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严重破坏。但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多,研究广东省非遗的论文基本也是仅对其保护措施的研究,对于其分布、类型、现状的研究不多,找到的仅有袁少熊等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等一些少数的文章,找不到关于广东省非遗的分布、类型、现状及保护措施等综合论述的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综合分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类型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可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达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目的。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为了加深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首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有个大致了解。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特征和内涵,可以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申报等级和表现形式两类进行划分。1.1按申报等级划分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广东省文化馆官方网站7,根据数据统计得出,广东省非遗项目共有463 项,这些非遗项目按申报等级可以划分为:国家级、省级、省级扩展、市级(见图1)。其中各级的申报有不同标准,国家级是指经过入选或符合国家级申报标准的,具有特殊意义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是指经过该省的申报标准,对于该省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市级是指在市的申报标准下经过申报。广东省非遗项目中,各个等级所占的比例不同,从图1可知,广东省非遗项目以省级和省级扩展目录为主,共占总量的50.33%,超过总数的一半;市级所占的比例的少一点,占总量的30.24%;国家级最少,只有19.44%8,因为国家级的数量本来就少,而且申报要求研究较高。这种以申报等级为分类标准,既有利于对非遗等级高低的了解,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促进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图1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分布情况从各等级所占的比例来看,各个等级能成功申报的数量将缓慢增加。广东省经过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之后,许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申报成功,剩下少数的非遗没有申报成功,这说明了继续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低,特别是国家级、省级的申报项目更加少,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各个等级的非遗数量增加将放缓。从等级提升的角度来看,广东省的非遗项目等级提升申报也已进入相对缓慢的时期。原因是2010年之前已经大规模从低等级向高等级提升,所以在将来的提升的空间将会比2010 年以前有所缩小8。具体体现在市级项目比省级项目少,故从市级成功申报为新一批省级的项目会相对较少。国家级的申报条件更加严格化,就目前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状况,能从省级成功申报为新一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少。所以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广东省非遗项目等级结构仍然会以中间多,两端少的状态持续。1.2按表现形式划分按表现形式划分,可以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0819 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十类: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根据每一类的标准,本文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归纳到相应的类别中:(1)民间民学:包括歌谣、传说、民间故事(2)传统音乐:包括民歌、山歌、号子、吹打艺术(3)传统舞蹈:包括民间醒狮舞、少数民族舞蹈(4)传统戏剧:民间戏剧(5)曲艺:评说、大鼓、少数民族曲艺(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竞技、武术、民间杂技(7)传统美术:年画、剪纸、雕塑、刺绣(8)传统技艺:首饰加工、陶瓷(9)传统医学:针灸、中药(10)民俗:传统节日节庆、婚俗、礼仪、少数民族民俗广东省非遗项目在这十类项目上都有分布,但在数量分布上有差异,由图2可以得出:各类非遗所占的数目中,民俗类非遗项目数量最多,有111项,约占当前总量的23.97%;其次为传统舞蹈类项目,共101 项,约占当前总量的21.81%;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音乐类项目亦较多,分别为76、45和41 项,分别占当前总量的16.41%、9.72%和8.86%;当前,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较少,分别只有16、14 和12 项,三者合计低于当前总量的10%8,由此说明了各类的非遗数量差异较大。广东省非遗项目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是有原因的,众所周知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在非遗项目中民俗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传统舞蹈是民众最为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在古代娱乐节目比较少,舞蹈对于人们来说显得特别重要,而且它不需要很高的技术,所以其传播性更强,数量上亦相对较多。而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由于从艺的难度较大,所以数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少,但亦有可能是由于许多相关项目尚未被挖掘出来才使其数量上显劣势。8 总的来说,当前广东省非遗类型以民俗和传统类舞蹈为主,其次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类项目,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较少。图2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根植于滋养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与区域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有着密切关系6,广东省各区域文化差异大,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东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正确认识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研究非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不同的区域为研究基础,分别从宏观和中观尺度上分析广东省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2.1非遗在宏观尺度上的分布特征 在宏观尺度上,本文根据广东省各地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差异,将广东省大致分为四大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即珠三角、粤东、粤北和粤西。从图3可知:从广东省非遗项目的空间分布数量上看,珠三角地区共222 项,占总量的47.95%;粤东地区共137 项,占总量的29.59%;粤北地区51 项,占总量的11.02%;粤西地区53 项,占总量的11.45%8。统计结果表明:珠三角和粤东地区所占的比例较大,两个地区共占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也就是说非遗基本分布在广东省的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粤西和粤北地区分布均在11%左右,说明这两个区域分布较少。综合来说广东省在四大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即是宏观尺度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广东省非遗在宏观尺度分布上出现如此大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应从四大区域的社会文化着手。具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广东省社会经济中心,带动了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因此该区域内非遗项目类型最多,也最为集中。粤东地区由于从北方南迁,带来了具有北方特色文化,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也相对较多。粤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该地区为山区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较好的保存了其民族特色和传统风俗习惯,本来应该存在较多的非遗项目,但是当前该地区非遗项目不多,可能是对非遗的挖掘工作尚不够深入8。粤西地区拥有粤方言和闽方言,本应存在不少的非遗,但可能是由于该地区的经济欠发达,人们保护非遗的意识不强,使得非遗可能存在相对较多的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其非遗项目的数量亦较少。总体而言,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分布呈以珠三角地区为主,粤东地区相对较多,粤北和粤西地区较少的特征。图3 广东省四大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情况2.2非遗在中观尺度上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地级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中观尺度。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广州市、佛山市和江门市较多,分别有68、47 和37 项,清远市和揭阳市也分别有36 和29项,潮州市、河源市均有28 项;但是部分地级市非遗项目分布很少,例如云浮市、惠州市、阳江市和珠海市均少于10 项,其他地级市介于在这两种情况之间8。以上数据说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在四大区域分布上存在差异,在地级市尺度分布上也极不均匀。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市非遗的分布差异,本文利用Arcgis软件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绘图,得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密度分析图8,由图可知,在珠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红而密集的区域,说明珠三角地区的非遗项目不但分布数量多,而且密度很高,是全省最密集的地区。在粤东地区形成另一个以潮州汕头为中心相对密集的区域。相对两大集中地区域而言,还存在一些分布零散的小集中区域,河源市的北部、清远市的北部以及湛江市的南部出现小的密集点。同时也存在数量极少的区域,肇庆市、云浮市、阳江市以及惠州市的非遗数量相对少。总的来说,从各地区点密度分析可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级市上分布大体上以珠三角的广州、佛山及周边城市为中心形成密集区,潮汕、河源、清远和雷州为四个基本点零散分布的格局,其余地方有少量的分布。图4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点密度分析图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存问题3.1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广东省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动,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过度商业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第二轮新的破坏9。具体表现在开发过程中,商业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做出了许多破坏的行为。例如有的旅游经营者盲目迎合游客的趣味而任意篡改民族风俗,严重扭曲了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本来面目10,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来的韵味,变为只是形式上类似而实质变味的商业表演形式。例如粤北地区瑶族的长鼓舞。每逢节日喜庆,瑶族的同胞们必跳长鼓舞,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但是随着商业旅游的开发,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开发者随意雇请几位当地人跳长鼓舞,使得长鼓舞变成了平淡无奇的商业表演,而非节庆时刻的庆祝方式,长鼓舞也因此失去了原来的文化底蕴。另外,非遗的严重破坏还体现在政府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全民的保护意识比较低5,而且保护意识难以深入民心。某些地区居民对非遗的认识不清,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居民会对自身文化产生怀疑甚至抛弃,尤其是青年一代,传统文化与他们的文化生活之间有一个比较大的裂隙,相互之间不对应11,所以他们都不愿意继承,造成一些珍贵的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出现了前有古人,后无来者的状况,当老艺人去世后,便是人去艺绝的境地12。比如客家山歌,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到实地调查采访时发现,会唱山歌的只是一些老公公老婆婆,而且年纪都不小,他们表示也担忧山歌就在他们这一代消失殆尽。3.2 非遗与旅游开发结合的模式令人担忧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展演、对民俗文化的观赏,由非物质文化来提升当地旅游的吸引力。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旅游资源行列,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2众有周知,无论什么文化都需要土壤,都需要接地气,如果只是单纯地保护起来,就可能像藏于高阁的宝贝,再好也难免蒙尘13。非遗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是一种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良性发展模式,但是广东省在实施的过程中,经济开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让这种模式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开发者受到利益驱使,只看到了非遗的经济价值,过度地开发其商业价值,对于非遗背后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14,导致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例如剪纸艺术,本来应该是纯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但是为了满足游客对旅游商品的需求,采用机器大批量的生产剪纸,从经济上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对剪纸艺术来说,却是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9从旅游开发者的角度来说,他们的行为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发展要牺牲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也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一旦传统文化因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丧失殆尽,旅游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53.3非遗的法律法规与保护部门的建设不完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的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消失2,为了抢救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国家和广东省陆续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比如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法律。虽然相关法律陆续出台,但是这些只是法律上形式性的规定,法律可操作性不强,根本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最后仅仅是一纸空文16,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际意义。近年来,广东省建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如成立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市成立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从理论上是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但是实际上由于这些部门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具体方案14,加上缺乏具有经验的人才,使得保护难以落实。广东省法律法规和保护部门建设的不完善,使非遗保护工作步步维艰,难以达到保护的预期效果,这是非遗现状中的突出问题,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3.4政府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不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政府部门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广东政府的工作没有做好,对非遗保护支持力度明显的不够,具体表现在以下的两方面:第一:在认定工作方面的资金不足。由于非遗的多样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决定其保护工作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但是广东省财政每年仅仅安排150 万元用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申报工作12,这样的金额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杯水车薪17。例如惠州市的申报非遗工作,不仅要收集的资料、录音(像)进行整理归档,还要请专业摄影队伍拍摄专题申报片,仅仅是专题申报片的制作就需要35万元,综合起来的话申报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即需7万10万元18,但是惠州市财政每年仅仅安排2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非遗”项目的申报,造成保护非遗的资金严重的短缺。第二:一些地方政府重申报而轻保护、重经济建设而轻非遗的保护19。政府把“申遗”的成功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再考虑 9。在非遗申报成功之后,政府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经济建设能够显示“政绩”,而抓非遗的保护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对非遗的不重视。总的来说,政府在保护非遗的工作没有尽到该有的责任,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4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4.1注重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非遗不能藏之高阁,适度开发有利于保护13,根据广东省的非遗开发的现状,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的模式让人担忧,只有做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良性发展,有机结合要达到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旅游的设计突出非遗的本真性。本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则是本真性的发展和延伸。如果只是盲目地模仿,结果导致千篇一律,失去了非遗的本真性6。只有保持非遗原来的特性,也正是因为非遗具有自己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旅游设计突出显示非遗的地方性。地方性是旅游开发中非遗的精华所在,承载着地方文化与民族风情,对游客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15。比如从江浙地区来的游客,来到广东潮汕地区是为了感受潮汕山歌,古色古香的地方特色对于游客来说才具有吸引力,所以突出旅游资源中的地方性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旅游产品挖掘文化价值。在非遗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精心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在了解该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对存在于艺术品的艺术性进行挖掘,并将其文化价值凸显出来。这样就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品得到保护,也促使非遗的艺术品带动该区域旅游业的繁荣。4.2加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工作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立之本20,他们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流传下去,所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14。但是当前传承人出现三种不良的状况19: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耗时多、收入低,几乎没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三是生活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例如在新思潮的冲击下,惠州的舞火狗这种以歌传情的方式慢慢被年轻人摒弃,因而掌握舞火狗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而且他们的生活缺乏基本的保障,使得他们难以以此技艺生存。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一些民间艺人陆续离世,这门独特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18。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加强传承人保护工作。如对于传承人生活困窘的现象20,广东政府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经济上给予扶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生活中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因而更加专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21。对于年轻人不愿意去继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首先应该承认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倡导尊重和保护这些特殊的群体,让传承人在荣誉感中传承非遗。21重视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诉求1,只有做到合理地保护传承人,保护非遗的工作才能更上一台阶!4.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广东省非遗的现状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非常的重要。由于法律不切合实际,操作性不强,因此非遗立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广东特色的立法之路。基于我们广东省处于保护的初级阶段,存在资金不足,人民的保护意识较低,诸多的保护理论尚未得到很好地实践。广东省文化厅根据这些具体的情况,提出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了使法律更加的贴近民众,具有更高的操作性,相关的工作人员针对该条例的内容进行省内调研,为了做到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他们到实地考察获取具有实际意义的意见。考察之后,他们召开20多次座谈会,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的意见,根据意见进行八次修改,最终通过了该条例草案22。该条例的出台,是保护非遗工作中的一个里程碑,把非遗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4.4加强发挥政府主导的保护作用落实非遗的保护,只有发挥政府主导的保护作用,才能更好地统领非遗的保护工作,政府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具体的方式来保护非遗:一是“保存”。落实“保存”最重要的是要做到 “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非遗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等,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为关键的是保护其活力的存续。二是“传承”。“传承”是指文化的基本要素超越个体和跨越世代的继承,政府应该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和传承保障制度, 从政策上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行政保护。另一方面做到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得非遗得以世代传承下去。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社会各界和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起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机制,使全社会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之中。5结论(1)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等级结构具有以省级为主,市级、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对较少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结构具有以民俗和传统舞蹈类项目为主,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音乐类项目居其次,民间文学、传统医药和曲艺类项目稀缺的特征。(2)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是:非遗在珠三角区域的广州、佛山、中山、江门、东莞和深圳等地区集中分布,粤东的潮汕地区、河源、梅州、粤北的韶关、清远以及粤西的茂名、湛江等地区零散分布。粤东、粤北和粤西区域非遗项目相对的较少,仍存在较大的挖潜空间。(3)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非遗文化来发展旅游,提升旅游文化品牌;法律法规方面还应继续加强立法工作,并且保证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人才建设;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强政府的行政的保护作用。最后,要特别注意与旅游开发结合模式的良好发展,这是促进非遗在保护中开发的最好的途径。参考文献1余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十年回顾与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0,(9):8-14.2王凤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6-9.3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的探讨D.西安:西北大学,2008:16-244方一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析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13-455 郭海霞.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0,(6):239-240.6 廖琴.广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地理分布特征J.经营管理者,2013,(25):114.7广东省文化馆官方网站DB/OL.http://.8袁少雄,陈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及地理空间分布J.热带地理,2012,32(1):94-97.9新华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第二轮破坏EB/OL.2013-6-20. 10 汪倩雯.基于旅游开发角度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广东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2):39-41.11 央视网视频.今日观察 非遗:要开发更要传承(20120130) .CP/DK ./20120130/124153.sht ml.12 李银霞.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析J.特区经济,2012,(9):45.13 中国民族宗教网 .“非遗”不能藏之高阁 适度开发有利保护 EB/OL.2013-1-12./html/Home/report/360304-1.htm.14肖刚,肖海,石惠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与开发J.江西财经学报,2008,(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