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2_第1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2_第2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2_第3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2_第4页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浙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全册教学设计 2 文 章来源 m 四、相关资料 1.扇子的来历。 扇子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工具。在炎热的夏季,它能给人带来阵阵清凉。但是自古以来,中国的扇子就带着艺术品的风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大约在 3000 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就有了扇子。中国扇子的种类非常多,有纸扇、绢扇、葵扇、羽毛扇、竹编扇、麦秸扇等。扇子的形状也有方有圆,还有梅花、海棠、葵花形的。 扇子名目繁多,千姿百态,有竹扇、麦扇、槟榔扇、蒲葵扇、丝绸扇、羽扇、木雕扇、玉雕扇、牙雕扇、檀香木扇、折扇、团扇 、纨扇、绢扇、蒲葵扇、茧扇、火画扇、竹丝扇、印花纸扇、塑料扇等,都以造型优美、工艺精湛驰名中外,成为不可多得的工艺美术品。 对扇子的签赏可以分别鉴赏扇面书画、扇股及其雕工,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扇面书画以精到工整为上,扇股雕工有雅俗之分,书画扇面扇股相辅相成,扇面要 “ 生辣 ” 。收藏主要是折扇成扇及折扇和团扇的裱片,对收藏品要考虑的是 “ 真、精、新 ” 。 2 / 24 题诗作画,是中国扇子的一大特色。从古到今,中国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都喜欢 “ 题扇 ” 、 “ 画扇 ” ,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常见的是折扇,拿在手里既方便又潇洒 。中国生产折扇最有名的地方是杭州。杭州折扇往往采用名贵的材料做扇骨。著名的黑纸扇、檀香扇、象牙扇,不但是中国扇子中的佳品,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 扇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抒情寓意的最好表达方式,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艺术产物的见证。如唐伯虎、郎世宁的扇面都是浩瀚艺术海洋里泛起的经典浪花。 2.扇子的历史。 扇子起源于中国 ,已有 3000 多年历史。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 “ 障扇 ” ,故 “ 扇 ” 字里有个 “ 羽 ” 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 “ 纨扇 ” 或 “ 团扇 ” ,也叫 “ 合欢扇 ” 。当时扇子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3 / 24 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 杨修与魏太祖 “ 画扇误点成蝇 ” 的故事。晋书 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 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 ” , “ 羲之为书五字 ” ,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 “ 聚头扇 ” 、 “ 撒扇 ” 或称 “ 聚骨扇 ”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新课标第一网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 “ 书画皆绝的珍品 ” 。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4 / 24 扇。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 有刘海粟题写的 “ 清风 ” 二字;冯友兰题写的 “ 明月 ” 二字;裴艳玲书写的 “ 乱石崩云 ” 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3.顾闳中和韩熙载夜宴图介绍。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一幅一千多年前的古典绘画 韩熙载夜宴图。这幅镇院之宝出自五代南唐( 937 975)名画家顾闳中之手,经过千年辗转,如今竟能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堪称奇迹。 顾闳中,江南人,以善画人物著称,长期担任南唐翰林院画待诏。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描写当时的现实生活 ,反映真人真事 ,具有深刻主题思想和较高艺术性的作品 。说起顾闳中这幅传世名画,还有一段颇不寻常的故事。 据中国画著录书宣和书谱记载,韩熙载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官员,出身北方望族,唐朝末年登进士第,懂音乐,擅长诗文书画,而且富有政治才能。但此人蓄养歌伎,纵情声色,家里常常云集宾客,时时饮宴,常常酣歌达旦,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权弱的后主李煜倚重韩熙载,想用他为相,又不放心。原来,当时国家分裂,南北分治,南唐国势衰弱,北方强大的后周对南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后主李煜对那些在南唐做官的北方人心有猜忌,生怕他们存有二5 / 24 心。一日,有人向后主李煜报告,今晚又有一些 朝中官员要去北方籍大臣韩熙载家聚会。后主李煜心存疑惑,为了了解真实情况,于是派顾闳中和周文矩深夜潜入韩宅,了解他背后的活动情况。 顾闳中发现夜宴的气氛异常热烈,宾主觥筹交错,大有一醉方休之势。夜宴进行当中,还有歌女唱歌、奏乐和舞女跳舞助兴。宾客们一个个陶醉于欢乐之中。 顾闳中心里明白,韩熙载这种用沉湎声色来消磨时光的做法,实际上是力求自保,想借此来表明自己对权力没有兴趣,以达到避免受皇帝怀疑和迫害的目的。 回去后,顾闳中和周文矩根据自己的目识心记,各自绘制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送给后主李煜。李煜看了画 以后,对韩熙载的戒心减少了许多。后来,韩熙载在南唐累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得善终。 韩熙载夜宴图原有两幅,但周文矩所作的一幅失传,今天我们见到的是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的夜宴图纵厘米,横厘米,绢本设色。该图为手卷形式,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为 “ 听乐 ” 、 “ 观舞 ” 、 “ 休息 ” 、 “ 清吹 ” 及 “ 宴散 ”五段。各段独立成章,又能连成整体。第一段写韩熙载和宾客们宴饮,听教坊副使李家明的妹妹弹琵琶。第二段写王屋山舞 “ 六么 ” ,熙载亲自击鼓。第三段写客人散后,主人和诸女伎休息盥洗。第四段写熙载更便衣乘凉,听诸女伎奏 管6 / 24 乐。第五段写一部分亲近客人和诸女伎调笑。头两段最传神,主宾或静听,或默视,集中注意于弹琴者的手上和歌舞者的身上。击鼓打板的都按节拍演奏,似乎还有声韵传出画外。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把韩熙载夜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五个场景,四十多个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画面中乐曲悠扬 ,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更突出了韩熙载心事重重、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各有不同,但有一点相同,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沉默而忧郁。画家把一个才气高逸但神态抑郁,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 矛盾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与一般宴乐图比较,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揭示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在艺术处理上 ,采取了传统的构图方式 ,打破时间概念 ,把不同时间中进行的活动组织在同一画面上。全画组织连贯流畅,画幅情节复杂 ,人物众多 ,却安排得宾主有序 ,繁简得度。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卷。 这幅图的有些画面没有画出墙壁、门 窗、屋顶,也没有画出灯烛,但通过人物的活动,却能让观众感到宴乐是在室内的夜晚进行,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简练手法。犹如中国旧戏7 / 24 剧,不用布景,只用手势、眼神等动作让观众感到周围景物历历在目。 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着色等方面达到了很高水平。全画工整精细,线条细润而圆劲 ,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设色既浓丽又稳重,比例透视有法度可寻,是一幅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古代人物画精品。 第六课亭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并认识中国的名 亭。 2.能用写生的方法画出家乡的亭子,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 3.在画亭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传统建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翼然卓立。它不仅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点缀在妩媚多姿的园林风光中,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元人有诗云: “ 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 ” 在日常生活中,亭子也是孩子们8 / 24 最常见的园林建筑,他们或在亭中嬉戏玩耍,或陪伴老人下棋聊天,早已感受到亭子带来的美与 乐趣。画画亭子,了解亭子做为教学内容,学生想必也很有兴趣。 教材在提供亭子图片及相关知识的同时,通过提问学生了解有名的亭子及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及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概括不同亭子的造型特点,明确创作要点,再提供学生作业,拉近了学生的创作距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写生的方法画出熟悉的亭子。 难点:设计出新颖的亭子来。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参观家乡的亭子,准备绘画工具材料等。 (教师)课件、五星卡片(教师自己设计的奖励卡 片,上面有五星)、范画等。 教学过程 1.比赛导入。 ( 1)速写比赛(要求:同学们把课前参观的亭子用速写的形式画下来)。 ( 2)师生评画,对于作品优秀的同学用卡片奖励。(注意:9 / 24 学生的速写不必要求太严,只要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色彩和谐,并有自己的想法即可) (3)师生交流本地亭子的特点和作用。 (4)教师小结,板书课题。 小结:亭子是人们休息的地方,亭子常设于山间、水际、路旁、林中,大多四周敞开,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欣赏名亭。 (1)课件欣赏:中国的名亭; 教师重点介绍一两个,请学生说说还有其他什么名亭,以及各自不同造型特点。 (2)小结:亭子的种类和特征。 3.研究结构。 (1)教师出示范画:园林建筑中各种亭子的平面示意图,主要针对亭子的结构进行研究。 (2)学生范画中各种亭子的结构特点。 4.学生作业。 ( 1)提示:用绘画写生的形式画一画家乡的亭子;注意表现亭子的造型特点;添画漂亮的风景来映衬亭子。 ( 2)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结延伸。 ( 1)表扬作业优秀的同学,并用五星卡片奖励。 ( 2)小结并布置下节课设计亭子的学习课题。 10 / 24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评画小结。 ( 1)在学习园地上展出各组的优秀作业。 ( 2)师生共同探讨优缺点,提出建议。 ( 3)小结:这些作品中的亭子造型美观、色彩鲜艳、线条流畅,画面具有表现力。 2.交流畅想。 ( 1)提问:如果你是小小设计师,应考虑把哪些设施、功能设计进去,使亭子更美,更吸引人? ( 2)学生交流各自设想。 3.欣赏交流。 ( 1)欣赏世界著名亭子设计。(主要体会设计师的意图) ( 2)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记录亭子的设计草图。 ( 3)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设计师的创意。 4.亭子创作。 ( 1)创作建议:用自己喜欢的工具材料与同学合作完成;设计构思尽量做到与众不同。 ( 2)小组协作开展创作活动。 11 / 24 ( 3)教师巡视指导。 5.展览评议。 ( 1)各小组展示设计作品。 ( 2)学生参观其他小组的设计作品,给自己喜欢的作品贴上五角星。 ( 3)请获五角星最多的小组介绍设计思路。 ( 4)评出 “ 最佳设计师 ” ,颁发奖状。 6.课堂延伸。 ( 1)提供有关建筑工程的网址,有兴趣的同学点击学习。 ( 2)如果让你为公园设计一座有标志性的亭子,你将如 何去构思? 第七课夸张的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头像特征,进行夸张的表现手法;并尝试泥塑,进行头像立体造型。 2.启发学生观察感受人物五官、表情特征,探索用泥塑造型语言,夸张塑造,大胆趣味地表现人物头像,提高学生对人物特征的观察及立体造型表现力。 3.体验泥塑夸张表现人物头像造型的乐趣,培养对漫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12 / 24 文学家高尔基指出: “ 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 ” 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 是突出特性最好的手法,通过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鲜明地强调或揭示对象的实质,造成一种新奇变幻的情趣。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夸张和变形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夸张的过程同时也是变形的过程,它们处在同一时空的变化过程之中。是根据画家的主观心理需要,将自然形态中的物象进行有意识的重新整合 .使其符合画家的心理与视觉需要的艺术。一般说,夸张是从凸现客观物象的某种外部特征去表现和揭示客观物象的;变形强 调的是如何改变客观物象的面貌,有意识地改变自然形态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和结构: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表现力。人物以极度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来表现,可使他们的特征更突出,使人物特征个性鲜明、突出、动人、趣味。一幅成功地把人物最有特点的地方夸张表现出来的作品,会给观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课本上说唱俑、燕山阿福、醉歌、社火面具等雕塑造型,都利用夸张的造型手法,产生强烈的艺术特征,都有漫塑的特点。雕塑的分类有多种,按照材质分,可分为泥塑、木雕、石雕、铜雕等;按照作品题材内容 的性质和用途13 / 24 来划分,可分为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和漫塑等等。其中漫塑结合了漫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漫塑的历史非常久远,人类最原始的岩洞雕刻都在某种程度上作了漫画形式的变形,漫塑在汉代的民间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击鼓说唱俑,跷足击鼓,笑容可掬,形态生动传神,令人过目不忘。漫塑艺术是以物质实体创造出的诙谐幽默的形体,借以反映当下生活状态、时代精神,它以漫传神 ,以神定形 ,以神取胜 ,神形合一,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漫塑是漫画和雕塑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人们又常常称它为发笑的艺术,因此风趣性、幽默性是其 最强烈的审美特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漫塑艺术的这一独特审美特性正好适合用来缓解人们日益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紧张精神负荷,它通过风趣幽默的外型给忙忙碌碌的现代社会注入一分轻松幽默的精神享受,很多人称它是让人发笑的艺术,这正是漫塑艺术的精髓所在。 夸张的脸是一次漫塑的体验。漫塑艺术题材广泛,艺术家往往根据观众比较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艺术创作。可以是喜爱的名人或以自己为原形,把人的独特气质和外型特点拿捏准确并给予类似于漫画的夸张,神情驾驭于人物本身之上,给人一种似而非,非而是的 独特享受,这种游走于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幸福感觉让人在艺术的过渡中迷醉。课本让学生尝试创作夸张的脸,也在于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14 / 24 享受中欣赏漫塑艺术之美,学习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完成泥塑的人物立体造型,提高立体造型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泥塑的形式表现夸张的人脸。 难点: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夸张的泥塑立体造型表现。 三、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两块,大小根据条件任意,一块做脸,一块做五官头发。盘一个,放少量水(沾土衔接之用)。泥刀一把,木板一块(或报纸、布),以袖套围裙一套。 (教师)陶泥若干,椭圆形纸板(表面打毛)两块,工作服,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课件(漫画、泥塑作品欣赏),阿福、社火等作品若干。 教学过程 1.玩泥游戏,导入新课。 ( 1)教师准备一盆偏湿些的小泥球,椭圆形的纸板。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比赛,看哪组能快速把小泥球压成泥饼,以填满椭圆形纸板为胜。 ( 2)请同学上台,做快乐的表情,看谁的表情最强烈。导入新课。 2.观察人物夸张表情的变化特征,探究学习抓住特征进行变形的夸张表现方法。 ( 1)观察教师演示:微笑表情的人物简笔画,提问:怎样15 / 24 让开心的表情更显开心? ( 2)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五官、发型怎样变形就更开心?可请学生上台修改眼或嘴的几种变化,学会举一反三。 ( 3)欣赏。简笔漫画人物头像。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漫画家夸张的表现方法。得出夸张之艺术手法:变形法,如小的更小,圆的更圆,曲的更曲。 ( 4)欣赏。对比欣赏漫画名人与真人头像作品。讨论: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的审美特征。是使人物更鲜明更风趣幽默更具感染力。 3.感受夸张的脸,鼓励学生夸张表现自己喜爱的脸。 ( 1)轻松一下,启发学生尝试做各种有趣夸张的表情,互相观察脸部形的变化特征。 ( 2)课件 出示:各种表情夸张的人脸。进一步开阔视野,选择自己喜爱的夸张表情,进行创作。 4.学习泥塑立体造型方法。 ( 1)欣赏泥塑作品:中国古今雕塑家、民间艺人的陶土雕塑作品(课本或实物)。重点欣赏夸张的五官造型特点。激发学生泥塑造型兴趣。 ( 2)泥塑捏塑技法学习:对比漫塑人物和漫画人物不同点:立体造型与平面造型的区分。提问讨论:泥塑捏塑有哪些手法?总结:团、搓、压、挖等等。 16 / 24 ( 3)教师演示:泥塑人物头像步骤方法。教师根据简笔画开心的人,用学生制作的椭圆形陶土,添加上捏塑的五官、头发。 ( 4)讨论:两块陶土 用水衔接会更容易牢固。讨论多种组合泥塑成型方法,如泥球和泥条组合成眼睛。 ( 5)欣赏陶艺学生作品,启发:用泥塑造夸张的五官,有更多的变化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5.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完成创作。 6.展示学生作品,给自己的作品取名,进行评价。 7.做一个轻松夸张的表情下课。 第八课水墨人物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基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感受的基础上,研究与尝试用中国水墨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人物,初步掌握水 墨人物画基本的表现方法与步骤,表现出人物的生动特点。 3.提高学生的水墨表现能力和对水墨画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从儿童拿起笔的那一天起,他们就一直在表现着心中的人物17 / 24 和故事,但水墨人物画是学生感兴趣而又难以自由表现的一个课题,教学时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感受的机会,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身边的图象资料进行表现,如自己或父母的照片、同学、报纸画刊上的一些人物图片等,以此减弱人物表现时的难度,而专注于水墨特点的把握和方法的研究。教材中的欣赏图例已经给了一些表现方法上的启示,如泼墨写意、勾写结合、 勾线设色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再补充一些更适合的作品图例进行教学,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握艺术特点和感受。教学时要设定好问题和探究的任务,开展广泛的交流。对于表现技法,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即可,如勾线、设色、点写等,然后启发学生大胆探究更好的表现方法,画出墨色的变化与画面的整体关系。 2.重点、难点。 重点:对于水墨人物画特点的了解与表现方法的掌握。 难点:学生对水墨人物画造型的掌握及墨色关系的处理。 三、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工具。 (教师 )教学的课件,水墨人物画的图片资料,教学演示的工具。 18 / 24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引言:中国画的类型常根据表现题材的不同分为山水画、花鸟画与人物画。人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宋代的梁楷到现代的蒋兆和、周昌谷、刘国辉等都擅长画水墨人物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墨人物画 出示课题水墨人物画。 2.引导分析,了解特点。 ( 1)出示课本中梁楷、刘国辉、蒋兆和三位画家的三幅水墨人物画作品,教师简单说明三幅画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与分析:他们与一般人物画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三张画在表现技法上有什 么不一样?分别给了你怎样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表现方法,为什么? 学生观察讨论,师生展开交流。 ( 2)教师出示一些其他的水墨人物画作品,学生进一步欣赏,增加感受。 3.表现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 1)出示一幅水墨人物画作品,也可以是课本中的范画,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它运用了哪些水墨画的表现技法?作画的步骤是怎样安排的? 交流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教师要充分地肯定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同时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补充。 19 / 24 ( 2)教师现场示范基本的表现技法与步骤,如勾写造型、变化墨色、着色方法、背景处理等。 ( 3)学 生交流自己的一些见解,补充相关的问题:如 “ 有其他更好的表现方法吗 ” 、 “ 画面中怎样安排人物形象才好看 ” 等。 4.布置作业,鼓励创作。 欣赏一些学生的人物画作品,可以着重欣赏人物半身像的作品,引导学生有所借鉴。 要求学生根据一些人像的照片资料,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作品,也可以选择课本中的水墨人物画作品进行临摹。 5.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作品展示,评价分析。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水墨人像作业,介绍表现的人物,共同评价作业的优点与不足,总结表现的体会与经验。 7.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中国画的工具,收集一些人物图片资料。 (教师)学生作业、教学课件、教学演示的工具与材料。 教学过程 1.作品分析,总结经验。 出示若干张上节课的学生作业,简要点评作品的优点,指出20 / 24 在这一节课中要注意的地方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2.提出要求,激发兴趣。 ( 1)教师明确本课学习的任务与要求:表现全身人像,构思与表现有主题的画面。 ( 2)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几幅学生创作的主题性人物画与周昌谷的作品两只小羔羊,肯定这些作品主题表现的意义。 3.分析画面,研究作品的表现形式。 仔细观察上面出示的几幅作品:主体人物是怎样安排的?画面主要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他们在表现上分别有什么不同? 展开交流与总结:如主题要突出,要考虑画面的主体,落款与背景的关系等。 4.指导构思,确定表现主题。 ( 1)交流学生带的人物资料:你想选择哪个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形象?可以构思一个怎样的主题画面? 引导展开充分的交流,帮助学生选择与形成自己的表现主题与构思。 ( 2)交流与解决一些表现中学生可能会碰到的问题:如 “ 人物形象的水墨表现 ” 、 “ 背景资料的表现 ” 等,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常见背景资料的水墨样本,供 学生参考。 5.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1 / 24 6.作品展示与评价。 可以创设一个有趣的展示与评价活动,如 “ 作品拍卖 ” 、“ 艺术鉴赏会 ” 等,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交流感受:如“ 你最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 、 “ 谁的作品最有水墨的韵味? ” 、 “ 谁作品的中人物最有意思?具体说说 ” 等。 进行学习主题小结: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的体会,或教师设计一些总结语作为学习的结束。 第九课齐白石笔下的蔬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欣赏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作品,感受齐白石作品的艺术趣味与艺术特点。 2.通过研究与尝试,以临摹或创作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的蔬果形象,初步掌握表现的基本技巧与步骤,提高水墨画的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与表现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察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艺术审美素养。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齐白石是我国近代伟大的艺术家,他笔下的花、鸟、虫、鱼、蔬果等充满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美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分析,开展感受与表现活动。教材给我们呈现了齐白石的肖像和几幅蔬果作品,意在让学生在了解齐白石生平及其作品22 / 24 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建立起对中国画艺术的感受与理解。蔬菜与水果是生活 中常见的题材,学生都有生动的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