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奇遇记_第1页
深山奇遇记_第2页
深山奇遇记_第3页
深山奇遇记_第4页
深山奇遇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7 深山奇遇记 深山奇遇记 我在凤县石山坪插队锻炼时,那里的人们烧水、做饭都是烧木柴,可以说柴禾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资料之一。每到过年前,生产队都要给社员放几天假上山打柴,备足来年的燃料。 1970 年年初的一天凌晨,寒星还在夜空闪烁,女生就起床开始摊玉米饼,给我准备干粮。我赶忙起床,腰别一把“ 开山斧 ”, 草草吃了点饭,便从知青老屋出发。我披着晨雾,踏着露水攀爬在屋后陡峭的山崖上。约莫过了个把小时,来到了当地颇有名气的文家大院。说它有名,是文家的先祖原先在乾隆年间做官,据说官 至州府,因不满官场勾心斗角,携带家眷来到深山老林隐居。文家院坐落在地势开阔的阳坡上。站在这里,放眼环顾,巍巍群山,层林尽染,古藤灌木倒挂山崖,参天大树遮天蔽日,让人心旷神怡,有一种离开尘世、超凡脱俗的感觉。院内空无一人,破败的房屋早已废弃了,它仿佛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耄耋老人,一生饱经忧患,隐匿着无数故事。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整幢建筑虽已破旧不堪,但依然气势恢宏,往昔雕梁画栋的色彩依稀可辨,一尊又高又大的石碑耸立在院内。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碑石上字迹除隐约可以看到 “ 乾隆 ” 、 “ 陕西巡抚 ” 几个2 / 7 字,大多数字迹已 斑驳、脱落,无法辨认了。 离开文家大院,一路攀爬,终于来到山顶。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脚下白云缭绕,雾气升腾,远处的山峰在云霭里若隐若现,亦幻亦真,犹似海市蜃楼,人间仙境。打柴任务在身,我无暇欣赏美景,便向大山背后的坡下走去。这里人迹罕至,山林寂静,甚至让人有些害怕。有的树木枯死了,有的被雷电劈成了半截,目望着这些站立着的 “ 柴 ” ,我心中一阵窃喜。 事不迟疑,说干就干。我抡起 “ 开山斧 ” ,向那一片枯树砍去,手起斧落,树木应声而倒,数十颗树木很快就被利斧砍倒。紧接着,动手砍掉枝枝杈杈,用 牛皮绳把它们捆牢,沿陡坡拖着向山顶滑道挪动。 拖树可是一件费力的活儿,砍倒的枯树离滑道足有百米之遥,我气喘吁吁,衣裳湿透,体力也明显不支了。当把这几十棵枯树拖到滑道边的时候,便一屁股瘫坐在地上。晌午已过,才猛然想起从早晨到现在滴水未进,饥饿就像一只受惊的野鹿在腹中乱撞,搅得人眼冒金星,赶紧从挎包里掏出干粮,没想到玉米饼碱量过大,苦涩难咽,无法下肚,只好喝了几口水,继续忍受饥饿的煎熬。 这时,不远处传来奇怪的声音,我顺着发出声响的地方走去。突然,一只大蟒蛇窜了起来,弓腰拦住我,它脖子一甩, 蛇头击中了我的胸口。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没等我站3 / 7 稳,大蟒蛇再次将我扑倒,我只好匍匐前进,迂回去拿斧头当武器。我刚爬起来,它又蹿过来了,蛇头一勾,把我的上身缠住。此时,我就地打滚,碾压它的身体,用斧头击打它的头部。蟒蛇不堪忍受痛疼,钻进丛林溜掉了。后来听乡人说,山背后有一汪水潭,深不见底,潭里原先有两条一雄一雌两条蟒蛇的,从不伤人,你 “ 遇险 ” 的原因可能是那条雄性蟒蛇死了,只剩下一条雌性蟒蛇孤零零地盘踞在那里,不愿离去。你是生人,寂寞的蟒蛇想和你开玩笑, “ 躲猫猫 ” ,你却以为是 “ 遇险 ” 了。我去年回乡,又和朋友谈起 此事,他说: “ 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山坪从那水潭里引水,铺设自来水管,给各家供水。自从通水后,再没人见到那条蟒蛇了,据说它翻山越岭,迁徙到山后 50 里岩湾乡的一条山沟里了。 惊魂散去之后,我顺着滑道向山下放送木柴, “ 嗖、嗖 ”的声音就像一首悦耳的歌曲,我的饥饿感也暂时消退了。突然, “ 歌曲 ” 停止了 “ 吟唱 ” ,我不顾自身危险,双手撑着滑道的两边,身子慢慢向下挪动、观察,原来树木放得太快,被卡住了。我无法腾出双手,只得用脚去蹬,不料震动了松动的山石,拳头大小的石头呼啸着越过头顶,我双手紧紧护住头,听天由命,成了一 只待宰的 “ 羔羊 ” 。 暮色苍茫,该下山了。归途中又过文家大院,我实在困乏不堪,便坐在老屋外的石阶上休息。忽闻屋里有用竹筒吹火烧炕的 “ 呼呼 ” 声,时而急促,时而和缓,还有人窃窃私4 / 7 语,便疾步冲进屋里探个究竟,结果毫无所获;重又走到屋外,谁知从屋里又传来女子的哭泣声,凄凉、悲怆,很是压抑,其间还伴有唧唧喳喳的嘈杂声。我从小就以 “ 胆大妄为 ” 的举止 “ 闻名于校 ” ,敢手持毒蛇空中挥舞,直至其骨松散,令全校同学叹为观止;上初中时,上生物课低头偷看文学书,被老师拎到讲台前,踢倒在地,马上鱼跃起身,端起痰盂向其掷去,痰渍溅其一身;不畏果园护林人放出狼狗追逐和火药枪弹丸从耳旁擦过;敢在刚下乡时,年轻轻的就给亡人更换老衣 。我从小起就听过许多妖魔鬼怪的故事,虽然他们作恶多端,但总有孙悟空一类的英雄豪杰将它们消灭殆尽。但是,我一人在深山老林里遇到鬼神,这还是平生头一遭。 我想看个究竟,提上一根棍棒复又冲将进去,屋里所有动静嘎然而止,遂又到房前屋后排查,除了满目青山的 剪影之外,什么也没有。就这样,周而复始,上演多次。后来,我听乡人说,文家院附近尽是坟茔,每到夜幕降临,那些野鬼不甘寂寞,就会来到废弃的院落重拾人间烟火,那里俨然成了鬼魂寻欢作乐的 “ 世外桃源 ” 了 我们离开石山坪不久,这座大院就被生产队拆除了,据说把墙土做了肥料。但我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为了一点肥力不强的墙土,非要拆了文家大院不可,其中必有隐情,何况山民迷信程度根深蒂固。 降服魔怪无果,我飞也似地向山下知青老屋跑去。当我5 / 7 拖着极度疲惫和饥饿的身子回到住处,见到制做干粮的女生时,我顿时火冒三丈,怒斥其厨艺丑 陋,让我挨饿一天。随后,匆匆扒了几口晚饭,倒头就睡,直到晨鸡报晓。 连续几天,我身缠牛皮绳儿,爬上后山的坡下,去拖砍下的枯树。望着堆满院落的木柴,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人到这个世界上来,要承受多少磨难啊。不管身份贵贱与否,生存总是第一位的,舍此,一切无从谈起。 XX 年 8 月,我第五次回到梦绕魂牵的第二故乡。回乡前,我脑海里还在想,现代社会发展真快,城里人早已用上了天然气,石山坪的乡亲们总该用上液化气、电磁炉了,再不济也该用上煤了吧?但是,现实让我难以置信:时至今日,那里的人们仍然是用柴 禾做饭,袅袅炊烟漂浮在山村上空。有一天,我正在山坳里观赏风景,突然看见远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赶着一头黄牛,他的背上还驮着一梱捡拾的柴棒,蜗牛般地在崎岖山路上挪动。我发现他背的是灌木柴,并不耐烧,就问他: “ 老人家为啥不砍些乔木当柴呢,毕竟耐烧得多呀? ” 老者答曰: “ 现在退耕还林,不允许砍伐树木,只有如此这般了。再说,烧柴不要钱,可以随时砍呀。你们城里人,干啥都要花钱,听人家说连上厕所也要钱 ” 。我承认老者说的是事实,也有一定道理,但烧柴烟熏火燎,污染空气,对人体健康不利,极易引发呼吸道与肺部疾病,还会落下红眼病等 。山里人,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几乎人6 / 7 人都是 “ 红眼 ” ,我从没有看见过亭亭玉立的双眼皮者。对这些弊端,老人家都大而化之,忽略不计了。这里是秦岭深山,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人用 “ 原生态 ” 、 “ 天然氧吧 ” 等溢美之词去包装、去赞美,但它毕竟远离城市,远离文明,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后,山里人的钱包鼓起来了,但思想观念仍旧落后。 人的观念决定对事物的认知程度,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的。想当年,我们刚来到这个小山村,知青们早晨刷牙,总有人围观,指指点点 ;傍晚,我们到泉边洗澡(穿游泳裤),围观者蜂拥而至,表情古怪, 评头评足,有人笑得前仰后翻(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即:出生、结婚、辞世);知青冬季戴口罩,说成是戴 “ 牛笼头 “ 等等 。当然,我们从贫下中农那里接受了再教育,不可否认,我们也给偏远的深山吹进了一缕现代城市文明的春风,一定程度上对改变山民的生活习俗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年轮会随着树的生长慢慢增加;皱纹会随着人的衰老慢慢加深;时光会随着日月交替慢慢流淌。四十年的光阴过去了,在人生小船不断飘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