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_第1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_第2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_第3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_第4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学习中心: 内蒙古学习中心 学 号: 090F29131006 姓 名: 于泽江 专 业: 资源勘查工程 指导教师: 李婷 2015 年 9 月 10 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意见表学生姓名:于泽江 学号: 090F29131006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 指导教师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于泽江同学的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一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为研究对象,对当地矿质特征及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论题鲜明,有意义。论文总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区域矿化特征;第二部分是矿区地质特征;第三部分是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第四部分是结论。全文写作较为规范,语言较流畅,文献资料查阅也较新,但文中也有些不足之处,介意将摘要部分结构进行调整,有些内容不必出现在摘要部分,应更为精略。指导教师结论: 合格 (合格、不合格)指导教师姓名李婷所在单位乌兰察布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时间2015-9-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教师评阅意见表 学生姓名: 于泽江 学号: 090F29131006 专业: 资源勘查工程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 评阅意见:(请对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简要评述。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所用资料、实验结果和计算数据的可靠性;写作规范和逻辑性;文献引用的规范性等。还须明确指出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该生论文写作大体符合毕业生毕业论文要求,结合自身情况选择论文方向,选题切合实际,没有泛泛而谈,这个值得肯定。参考文献八篇且标注较为规范,文章行文思路较为清晰。写作规范大致符合要求,仍存在一些细节错误,望参照学院有关规定自行修改。总体来说,这篇论文以自己熟悉的工作为切入点,联系当前最新的社会动态,论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文章不足:文章部分章节格式欠规范,文中已批注部分,余者作者可以参阅学院有关要求进行修改;文章的论述深度有待提高。修改意见:(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评阅成绩合格,并可不用修改直接参加答辩的不必填此意见。)1、正文行间距22磅,段前段后0行;2、结论部分首先应对全文各章节进行总结,而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结论;3、文章的论述深度有待提高,希望作者能大量阅读同类期刊文献,以期能在这方面有所提高,论文不在乎大而全,更在于小而精;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成绩 (百分制): 67 评阅结论: 同意答辩 (同意答辩、不同意答辩、修改后答辩)评阅人姓名胡振所在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评阅时间2015.10.19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文更西矿区超贫磁铁矿地质特征,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于泽江日期:2015年9月10日摘要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铁矿资源,既满足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需求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利国利民。文更西矿区磁铁矿体产于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地层中,其岩性为含磁铁矿黑云斜长片麻岩,矿体形态主要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相同,属于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各矿体均为易选的超低品位磁铁矿石,各矿体规模较小。开发前应加强市场调查充分论证,以降低投资风险。关键词:文更 磁铁矿 地质特征 目 录一、区域矿化特征1(一)区域地质特征1(二)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1(三)地球化学特征6(四)区域地球物理特征6(五)变质作用8(六)区域矿产8二、矿区地质特征9(一)地层9(二)构造9(三)岩浆岩10(四)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11三、矿床成因找矿标志12(一)矿床成因12(二)找矿标志12四、结论13致谢13参考文献14一、区域矿化特征(一)区域地质特征勘查区隶属白云鄂博宝昌元古代、燕山期金、铁、稀土、锡成矿带西北部,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槽中。北以槽台断裂与乌力吉-锡林浩特成矿带为邻,南与朱拉扎嘎-甲生盘成矿带及乌拉山-集宁-阜新相毗邻。在华北地台北缘中-新元古代巨型裂陷槽内堆积了一套复理石建造白云鄂博群,早期有碱性火山岩喷发活动,并有含钠长石的正长岩侵入。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裂陷槽由受断裂控制、规模不一的断陷盆地构成,而且在三级断陷盆地中发生喷硫沉积铁、稀土成矿。晋宁运动使得裂陷槽闭合,白云鄂博群成为华北地台准盖层。晚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闭合造山成陆,本区有较为强烈海西期岩浆活动。中生代受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伴随金、钨成矿作用。本区经历长期复杂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地壳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良好成矿地质背景和潜力。勘查区东南外围产有著名的白云鄂博超大型铁-稀土元素矿床;南侧外围地区发育有一系列铁、铜、金、萤石、水晶等矿床(点),显示该区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及一定的找矿前景。(二)勘查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条件1、地层地层除少量的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4al)外,主要出露太古界乌拉山岩群暗色片麻岩组(Arwds)和中晚元古界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Jxb3),地层北西向展布。(1)乌拉山岩群暗色片麻岩组(Arwds)主要分布在普查区的西部腰带高勒、东南部阿勒塞勒木、牙马图一带,是普查区出露面积最广的地层,约占普查区面积的五分之二。地层走向北西近南北向,倾向4070,倾角4560。由于受岩浆重熔(溶)及岩浆活动影响,该地层边缘已发生混合岩化作用,形成条痕状、条带状、肠状、眼球状混合岩,混合岩化作用随远离岩体而减弱,脉体减少。在华力西旋回中、晚期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接触带附近见有明显的褐铁矿化、硅化。与地层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接触线多呈锯齿状,接触面产状外倾。在内、外 接触带附近见有石榴子石等变质矿物。(2)白云鄂博群比鲁特组(Jxb3)主要分布在普查区的北部、中部道德腰带带和音温都尔一带。被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岩体分割为零星小面积出露,或者以捕掳体、顶垂体的形式出露,为一套浅变质岩石组合,与地层周边岩体呈侵入接触关系,在拱曲、拱裂、拱顶的部位及边缘旁侧,多见有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硅化。个别出露地段与暗色片麻岩组地层为不整合接触。该组主要岩性,下部灰黄色变质长石砂岩夹砂质板岩、碳质板岩;中部深灰色长石、石英砂岩夹黑色板岩;上部深灰色中厚层状、厚层状泥质、硅质灰岩夹变质石英砂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后,尚保留有原岩的结构、构造。地层产状倾向 40o50o,倾角50o55o,局部地段发生扭转。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浅灰黄色,均粒粒状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石英含量大于长石含量,见少量星点状黑云母。碳质板岩:灰灰黑色,隐晶质结构,板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石英、绢云母、绿泥石,板理面平滑而脆硬,板理面上的绢云母呈丝绢光泽。(3)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物(Q4al)主要分布于普查区南北向沟谷及洼地中,主要由砂土、砂石、砾石等组成。2、岩浆岩主要有华力西旋回中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P22)及似斑状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P21)分布于勘查区中部。侵入于乌拉山岩群暗色片麻岩组(Arwds)地层中,与其呈侵入接触。勘查区花岗伟晶岩脉、正长斑岩脉、花岗细晶岩脉、石英脉等发育。成群成带出现,展布方向多为北西向,沿走向尖灭再现现象明显。脉岩往往沿地层及构造薄弱部位侵入,早期岩脉有被晚期岩脉穿插、切割现象。3、构造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后期断裂对先期断裂既有继承,又有切割。断裂构造可分为北西向、近东西向、北东向三组。北西向、近东西向既有逆断层又有逆掩断层。北东向断层多为平移断层,北东向断层常切割北西向、近东西向断裂。成矿主要与近东西向断裂及与此有关的次级断裂有关。勘查区南部萤石矿点就赋存于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中,破碎带长3000m,宽20-50m,破碎带内高岭土化、褐铁矿化、萤石化及硅化发育,控制着该区矿体的分布。4、矿(化)体特征及成矿条件经前阶段地质工作,初步查明了多条(银)铁矿化体的产状特征,其走向一般近东西向或北西向,规模最大者长约600m,宽110m,一般长100300m,宽13m。勘查区断裂构造发育,铁矿化多见于断裂带中,银矿化多于石英脉关系密切,矿化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形式出现,分布范围广。围岩蚀变主要有高岭土化、褐铁矿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等。其中高岭土化最为强烈、分布最广,其次是褐铁矿化。银矿(化)体与硅化、高岭土化;铁矿(化)体与褐铁矿化、硅化关系密切,蚀变带是矿化体直接产出部位,蚀变范围和蚀变强度与断裂带及石英脉规模成正相关性.根据地质填图过程中随机捡块样化验结果,以矿石品位 Ag510-6、TFe1010-2 为圈定矿化体指标,普查区暂时圈定出14条铁伴生金、银、铁矿化体,其中铁伴生金矿化体一条,银矿化体8条,铁矿化体2条,银、铁矿化体3条(详见表3-1)。(1)铁伴生金矿化体其坐标:(X=464182.02,Y=58527.89)矿化蚀变带位于北西向构造破碎带内,长300-400m,宽1-3m,铁含量60.4%,Au为0.29g/t。(2)银矿化体Ag-号矿化体:含银石英脉,长约50.00米,宽5.00米,蚀变为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英脉两侧较破碎。产状:250o50o。品位:Ag品位:8.0010-6 , TFe 品位:6.2110-2。(坐标X=4641273 ;Y=585528)Ag-号矿化体:含银破碎蚀变带,长约100.00米,宽约 5.00米,走向与接触带平行,破碎带内主要为高岭土化、褐铁矿化,Ag品位 7.00g/t10-6 , TFe品位 8.42%10-2(坐标:X=4641252 ;Y=586339)Ag-号矿化体:含银石英脉,长约100米,宽24米,锰、铁矿化强烈,产状30 o55 o。Ag 品位: 5.0010-6,TFe 品位:8.9710-2。(坐标:X=4640585 ;Y=589056)Ag-号矿化体:含银石英脉,长约80米,宽12米,呈脉状,褐铁矿化强烈,产状65 o53 o。Ag 品位:18.0010-6,TFe品位:4.6910-2。(坐标:X=4639535 ;Y=585618)Ag-号矿化体:含银石英脉,长约300.00米,宽23米,呈脉状,蚀变为褐铁矿化。 Ag品位:7.0010-6 ,Cu品位: 0.0210-2 ,TFe品位:7.3110-2。(坐标:X=4639369 ;Y=587189)Ag-号矿化体:含银石英脉,红褐红色,呈角砾状、蜂窝状,长100.00米,宽12米,呈脉状,产状60 o78 o。Ag品位:9.0010 -6 ,Cu品位:0.0110-2, TFe品位:3.0410-2。(坐标:X=4638641 ;Y=586000) Ag-号矿化体:含银破碎蚀变带,主要蚀变为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其带内见细小石英脉充填,长约 50.00米,宽约 15.00米,走向与接触带平行,破碎带内主要为高岭土化、褐铁矿化,产状70 o70 o。Ag品位: 6.00 10-6 , Cu品位:0.0110-2 , TFe品位 :8.0010-2 。(坐标:X=4638734 ;Y=587811) Ag-号矿化体:含银破碎蚀变带,褐红色,呈角砾状、蜂窝状,弱褐铁矿化。长约800.00米,宽约 5.00米,产状150 o77 o。 Ag品位: 5.0010-6 , TFe品位: 6.8310-2 。(坐标:X=4638652 ;Y=590062) (3)铁矿化体 Fe-号矿化体:含铁破碎蚀变带,长约100.00米,宽4.00米,内含磁铁矿颗粒,褐铁矿化强烈,围岩有高岭土化、碳酸盐化。产状:10o47o。TFe品位:14.2210-2。(坐标:X=4639557 ;Y=587695) Fe-号矿化体:含铁破碎蚀变带,长约150.00米,宽35米,带内伴有褐铁矿化、高岭土化。产状:150 o55 o。TFe品位: 12.9610-2 ,Cu品位:0.1410-2 。(坐标:X=4641358 ;Y=590386)(4)银、铁矿化体Ag、Fe-号矿化体:含银、铁破碎蚀变带,长约100.00米,宽3.00米,具褐铁矿化、高岭土化。产状:45 o26 o 。Ag品位:6.0010-6 , TFe品位: 12.9610-2 。(坐标:X=4639695 ;Y=588059)Ag、Fe-号矿化体:含银、铁破碎蚀变带,长约300.00米,宽5.00米,具褐铁矿化、硅化。产状: 0 o57o 。Ag 品位 :5.0010-6, TFe品位: 16.8410-2 ,Cu品位: 0.0110-2 。(坐标:X=4638233 ; Y=589979)Ag、Fe-号矿化体:含银、铁破碎蚀变带,长约600.00米,宽12米,具褐铁矿化、硅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产状: 340 o70o 。Ag 品位 :7.0010-6, TFe品位: 10.35410-2 ,Cu品位: 0.0210-2 。(坐标:X=4637563 ;Y=5898352)2012年7月中旬开始对14处铁伴生金、银铁、银及铁矿化体进行踏勘检查,并对铁伴生金矿化体进行槽探揭露,发现铁矿化体主要分布于构造断层带中,是岩石受强大动力错动,使断层面附近岩石熔化晰出铁质,并形成含铁较高的糜棱岩化带,一般510cm,宽者可达0.51m,规模甚小,地表褐铁矿含量1020%,伴生金一般在0.1g/t左右,银铁矿化体,银含量小于10g/t;8处银矿化体主要与石英脉关系密切,其次是破碎蚀变带,本区石英脉主要是二迭纪岩浆期后热液型,石英脉较纯白,规模小,矿化蚀变期次少,蚀变弱,一般银含量在510g/t之间.2010年ZK3钻孔取样中,发现一段Zn矿化,厚度1.03m,品位0.5%,达到边界品位; ZK2号孔见一层厚1.30m,品位为4.55%的石墨矿体.2011年通过地表勘查及槽探揭露,圈定石墨矿普查范围为2 km2,经一年工作求得(333334)级石墨资源储量154万吨,矿物量(固定碳)5.29万吨;同时也对锌矿做出否定,认为是锌的局部富集的结果。并对矿区西部20.37km2范围内,圈出长2000m,宽200-300m钴、镍异常及长大于1000m,宽近100m银异常进行检查,银异常经地表拣块化验结果,银最高达100多g/吨。银异常通过2011年下半年的TC8-2、TC8-3、TC8-3、TC8-4、TC8-5、TC11-1、TC23-1、TC25-1及TC27-1号槽进行揭露验证,异常是由石英脉引起,地表揭露出的石英脉规模小,蚀变弱,脉体纯白,脉体多断续呈北西向展布,经系统采样分析,银含量在15g/t,个别达到10g/t,均未达到边界品位;钴、镍异常通过2011年下半年及2012年进一步揭露验证,地表槽探钴最高含量0.062%,有三个样平均品位为0.036%,已构成工业矿体。后经TC39-4、TC15-2、TC7-1、TC8-1及TC24-1探槽以及深部由ZK8-1、ZK12-2及ZK24-1号孔验证,只有TC8-1探槽的H40号样钴含量为0.021%,H41为0.062%及H42为0.024%平均品位为0.0367%达到工业品位外,其余均未达到边界品位.后又对该基性岩脉硫、铁进行了化验,硫最高含量(单样)10.22%,一般小于5-7%,接近边界品位,铁在18%以下,达不到边界品位,均无开采利用价值。在勘查区南部的萤石矿点,经拣块化验金最高达0.7g/吨及1.34g/t。经地表勘查及系统槽探揭露,该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长大于3000m,宽2030m,最宽可达50m,且有萤石脉断续分布,该破碎带揭露出金矿化体有4条,宽13m,长100200m,其中最长是萤石矿脉内的金矿化体,断续出露1000m,宽45m,金含量在0.10.2之间,深部只有27线ZK27-1及ZK27-2号孔进行验证,ZK27-2号孔H15号样金含量为0.16g/t,萤石含量为10.26%;H16号样金含量为0.16g/t,萤石含量为20. 60%;H17号样金含量为0.12g/t,萤石含量为18.25%;该矿化蚀变带与地表TC27-1探槽的H12-H15金矿化是对应的。所以在该点有望找到库伦型金矿。在勘查区的西部腰带高勒一带附近的南北向季节性河流中有砂金矿点多处,砂金呈颗粒状、片状、桠杈状,棱角清楚,其磨圆度较差,多在山麓出水口处富集,埋藏深度010米。2010年及2011年在该区先后做了岩石光谱扫面、土壤化探剖面测量,以及经地表系统槽探工程揭露,发现金主要分布在乌拉山岩群暗色片麻岩组二岩段上部以眼球状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有黑云斜长角闪片岩及大理岩中,岩石混合岩化相对较强,脉体含量大于50%,由于混合质长英质脉在顺片麻理侵入时围岩产生的压力不均从而使得连续脉体膨缩明显,形示眼球。从所取的大量化学数据不难看出,其金平均含量高出其他岩层只少一个数量级,一般在1050PPb之间 ,平均在30PPb左右,应该说这次混合岩化作用,也使得金有一次富集,主要表现在混合岩化后期剩余SiO2沿着片麻理方向侵入,形成断续石英细脉,由于形成时温度低,又缺少硫化物,所携带的金是有限的,在槽探揭露中可以看出金最高含量在0.3g/t左右,一般只有0.10.2之间。从槽探所揭露的异常以及对砂金源的追索看,砂金的形成应该是易风化富含金的眼球状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在慢长风雨作用下,将片麻岩中金带走富集成砂金。由于砂金来源于富含金的母岩,而不是原生金矿体,所以砂金规模有限,同时也是砂金点众多的主要原因。在对金异常揭露中,TC56-6探槽中H06、H07及H08号样金含量分别为0.27、0.14及1.5g/t,它们产于蚀变大理岩与石英脉接触带中,H06号样位于蚀变大理岩内,岩石硅化、褐铁矿化强烈;H07、H08号样产于石英脉中,岩石裂隙发育,有较强的硅化、褐铁矿化。在对化探扫面异常揭露中TC40-1号槽H06金含量0.19g/t,H07金含量0.14 g/t, H08金含量0.19g/t, H09金含量0.18g/t, H10金含量3.37g/t, H11金含量0.38g/t, H12金含量0.15g/t,其中H08H12号样是连续的,水平厚5.04m,平均品位0.854g/t;TC38-1号槽H10金含量0.27g/t, H12金含量0.12g/t, H13金含量1.25g/t, H16金含量0.15g/t, H17金含量0.21g/t, H40金含量0.12g/t,其中H12、H13号样是连续的,水平厚1.69m,平均品位0.58g/t。TC32-1号槽H05金含量0.12g/t, H08金含量0.27g/t, H09金含量0.14g/t, H10金含量0.46g/t, H12金含量0.21g/t, H14金含量0.20g/t;TC22-2 H01金含量0.29g/t, H02金含量0.14g/t, H05金含量0.36g/t, H06金含量0.24g/t,由于是单工程揭露,还不清楚矿体及矿化体的规模、产状、形态等特征。(三)地球化学特征依据1:5万地质调查成果,测区位于哈日温都尔萨其萤石、铅锌多金属二级成矿远景区(B1),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编号为HS-3乙类异常区,异常组合为W、As、Bi、Zn、Pb、Cu、Co、Ni、Mo、Ag、Au异常,其中As具3级浓度分带,Mo、Cu、Co、Bi、Pb、W、Zn具2级浓度分带。通过岩石化学测量以及槽探系统揭露发现乌拉山岩群暗色片麻岩组二岩段上部金的丰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组段一个数量级。(四)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区内磁场强度较弱,表明该区乌拉山岩群、中上元古界渣尔泰山群及石炭纪岩浆岩磁性较弱。其中矿区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杂乱正磁场,总体表现为西南部和西北部高,负异常与正异常伴生,测区中零星分布较高正异常。从航磁异常的分区看,本区航磁异常特征与地质体的磁性有关。高磁异常往往与基性岩体相对应,中低强度的磁异常与中基性、中酸性岩体及乌拉山岩群、中上元古界渣尔泰山群相对应。由于基性岩体中含有较多的铁磁性矿物,这些高磁异常区中二次迭加磁异常是磁铁矿矿化带的反映,是寻找含磁性矿物的有利部位。磁力高2、磁力低3、等异常线及注记4、河流5、工作区6、重点工作区图1-1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文更地区航磁异常图(五)变质作用区内变质作用主要有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为一套区域变质岩系,属于中低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的产物。根据该群变质地层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初步确定为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另外与岩体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表现为岩体外接触带及岩体内的顶盖残留体中,常具角岩化、硅化现象,各类岩石中的角闪石普遍有次闪石化和绿泥石化现象,部分地段因受混合岩化作用影响形成各种混合岩。动力变质作用表现在部分断裂带形成了碎裂岩化及糜棱岩化带,但对矿体没有形成破坏作用。(六)区域矿产当地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矿种有铁、煤、金等,目前,煤矿、铁矿、金矿正在开采,其它矿产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尚未利用。二、矿区地质特征(一)地层矿区内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是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l),为一套中高级变质岩系,其次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固阳组(K1g)、第四系全新统(Qh)。现将各时代地层分述如下:中太古界乌拉山岩群(Ar2wl)出露面积占矿区面积的60%以上,岩性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夹少量磁铁石英岩,各岩性段呈渐变过渡相互交错关系,厚度大于1000m。地层倾向因受后期变质、变形及岩浆活动影响变化较大,西、中部地层倾向10-70,东部地层倾向240-260,倾角较大一般在60-70之间。地层中有多期次细小脉岩注入。磁铁矿具体赋存于含磁铁黑云斜长片麻岩及磁铁石英岩中,以含磁铁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原岩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基性火山岩及硅铁质岩建造。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固阳组(K1g)分布在矿区的东北角,出露面积约10.50km2,倾向320-335,倾角近水平,厚度32m290m。岩性为一套灰绿色泥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等湖相沉积,与乌拉山岩群呈不整合接触。区域上部分地区赋存褐煤。第四系(Qhal+pl)冲洪积物:由砂、砂砾石混合沉积而成,分选差,松散,厚度在2-5米。(二)构造矿区位于内蒙古地轴白云鄂博褶皱束内。勘查区内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不甚发育,褶皱构造总体轮廓表现为不对称向斜褶皱构造,西部地层倾向北东,倾角5565;东部地层倾向西南,倾角6075,向斜构造核部被巴拉哈乌拉复式岩体侵入,地层受岩体侵入影响倾向、倾角变化较大,甚至凌乱。具体到每个详查区内,地层均呈单斜构造。矿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北西向两组。北西向F1为逆断层,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倾向北东倾角67。破碎带宽数十米,断层面上可见斜冲擦痕,故属逆断层。断距较小,对矿体没有破坏;北东向F2为逆断层,走向呈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倾角60,规模较小;北东向F3为逆断层,分布在东南角二叠纪花岗岩体内,倾向北西倾角70。具体到详查区内未见断裂构造,从控制矿体的角度看构造复杂程度属简单类型。(三)岩浆岩矿区内岩浆岩较发育,以二叠纪的花岗岩(P)、石炭纪的闪长岩(C)、辉长岩(C)及辉石橄榄岩(C)为主。勘查区内脉岩主要有花岗斑岩脉、花岗伟晶岩脉、闪长岩脉、闪长斑岩脉、辉绿岩脉。下面分别叙述各岩体的岩性特征。1、二叠纪花岗岩(P)出露面积较大,以岩基、岩株等形状产出,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岩体岩性较单一,分相不明显,均为浅红色中细粒花岗岩。岩石呈半自形它形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矿物成分:钾长石42-43%、斜长石30-31%、石英2223%、黑云母4-5%,尚有微量的锆石、磷灰石及铁质。与围岩的侵入界限清楚,部分地段具程度不一的角岩化和混合岩化。2、石炭纪闪长岩(C)分布在矿区中部,呈半环状围绕辉长岩体。岩石呈灰黄色,柱粒结构,块状构造。组成矿物为中长石、角闪石和少量磁铁矿。接触带局部见高岭土化。3、辉长岩(C)主要分布在矿区的中部,呈小岩体产出。岩石呈绿、深绿色,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斜长石6465%,辉石30-40%,角闪石5%,黄铁矿及磁铁矿13%,局部含钛铁矿。次生矿物有绢云母、绿帘石、方解石及绿泥石。矿物颗粒一般为0.05-1.0mm。岩石坚硬、致密、球形分化现象显著。4、辉石橄榄岩(C)辉石橄榄岩:黑绿、墨绿色,变余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网状结构,块状构造。橄榄石呈1.5-8.0mm半自形粒状,沿橄榄石网状裂纹蛇纹石化并析出较多的磁铁矿粉末,将橄榄石切割成网状,残留橄榄石不同程度孤岛状零星散布网状裂纹间,个别颗粒全部蛇纹石化,在蛇纹石化橄榄石周围垂直生长着纤维状次闪石;角闪石呈填隙状分布橄榄石颗粒间,多以次闪石化,局部少量残留;斜长石呈0.8-5mm半自形粒状、填隙状具不均匀钠黝帘石;微粒状磁铁矿0.1-0.3mm;尖晶石0.05-0.3mm淡绿色微粒状。含量蛇纹石化橄榄石80%,粉末状磁铁矿2%,角闪石3%,斜长石10%,次闪石5%。(四)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矿区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岩石类型有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少量磁铁石英岩。接触变质表现为接触带上蚀变花岗岩(高岭土化)、闪长岩(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等,变质作用对矿体没有明显的破坏、改造现象。矿区围岩蚀变不明显。三、矿床成因找矿标志(一)矿床成因根据主要矿体赋存空间、产出部位及与围岩接触关系,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床。其主要证据如下:1、矿体产在中元古代乌拉山岩群变质岩系之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