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液态模锻模具设计.pdf_第1页
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液态模锻模具设计.pdf_第2页
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液态模锻模具设计.pdf_第3页
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液态模锻模具设计.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型 圆筒形铜合金零件液态模锻模具设计 赵宁 李晓刚 刘立现 ( 首钢技 术研 究 院 ) 摘要为实现以液态模锻方式批量生产高质量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 ,对液锻工艺方案和模具冷却系统 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确定了液锻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提出了模具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并确定了模具冷却 系统的工艺参数。 关键词 液态模锻筒形铜合金零件冷却系统参数 De s ig n o f Liq u id Fo r g in g M o u l d f o r S ma l l Cy l in dr ic a l Co p pe r Al l o y Pa r t ZHA0 Nin g L I Xia o g a n g L I U Lix ia n ( S h o u g a n g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A b 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ma s s - - p r o d u c e h ig h - q u a l it y s ma l l c y l in d r ic a l c o p p e r a l l o y p a r t s b y u s i n g l iq u id f o r g i ng,t h e pr o c e s s p l a n o f l iq u i d f o r g i ng a n d c o o l in g s y s t e m o f t h e mo u l d we r e d e s i g n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Pr o c e s s p a r a me t e r s a nd pr o c e s s flo w o f l iq u id f o r g in g we r e d e t e r min e d De s ig n p r in c ip l e s o f t h e c o o l i ng s y s t e m o f t h e mo u l d we r e p u t f o r wa r d a nd p a r a me t e r s o f t h e c o o l in g s y s t e m we r e d e t e r min e d Ke y W o r d s l iq u id f o r g in g,s ma l l c y l in d r ic a l c o p p e r a l l o y p a r t ,c o o l ing s y s t e m ,p a r a me t e r 很多小型零件通过传统的砂型铸造方式生 产 ,精度往往难以达到要求 ,废品率较高 ,造成 材料浪费。相反 ,采用液态模锻技术生产 ,则有 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液态模锻也称为挤 压铸造 , 是一种介于铸和锻之间无切削工艺 ,这种材料成 形技术是将熔融的液态金属直接注入模腔 ,然后 施加一定的机械静压力 ,使处于半固态的金属产 生流动凝固,并伴有少量塑性变形的过程 j 。 本课题选用小型 圆筒形零件 ( 衬套 )作 为 研究对 象 ,零件公 差要求很严 ,内孔 上公差 为 + 0 0 9 to n i,下公 差为 0 ,且要去 除加 工表 面; 外径上公差为 + 0 1 2 m m,下公差为 + 0 0 9 m m; 高度上公差为 + 0 2 m m,下公差为 0 。采用液态 模锻工艺 ,内孔尺寸很难直接成形满足要求 ,但 是内外表 面均为加工表面 ,因此可 以留加 工余 量。为使衬套可以通过液态模锻的方式进行批量 优质生产 ,对其模具进行设计 ,并分析解决模具 赵宁 :硕士 ,工程师。收稿 2 0 1 5 0 9 1 7 设计 中遇到的问题 。圆筒形零件的底面 、侧面 以 及中央孔芯可 以大范围地代表实际液锻件的圆柱 形压室 、模具底面 ( 或压头) 、模腔垂直面和孔 芯等模具 的常见关键部位。因此 ,以圆筒形零件 液态模锻为对象 ,既可以充分代表非 固态加压成 形零件的服役特点 ,又可以充分反映模具结构的 共性问题。 1 液态模锻工艺方案设计 1 1 液锻方式的选择 零件材 质 为铜 合金 ( G C C u S n 7 Z n P b ) ,单 重为 6 2 g ,内径为 1 3 4 m m,外径为 1 9 mm,高 度为 2 5 5 m m。衬套零件 图如图 1所示。 由于零件体积较小 ,采用直接液锻 ,浇注难 度大 ,而且因浇注量的波动使尺寸精度无法满足 要求。因此采 用问接液锻 的方式 ,每模 2 4个 , 沿圆周均 布。这 样 ,每模 的浇 注量 可 达约 1 5 k g ,浇注容易 ,且很容易保证尺寸精度。 图 1 衬套零件 图 1 2 液锻工艺参数的计算 1 2 1 液锻力的计算 液锻力是模具设计及设备选择 的重要参数 , 计算液锻力需要先确定 比压力。比压力 P ( 单位 为 MP a )的计算式为 : P=K 1 K 2 ( 1 ) 式中:K 。为合金种类 系数 ;K 2为液锻方式 系数 ,取 2 。 对于铜合金 ,K 1 为 6 0 MP a ,则 比压力 P为: P= K 1 = 6 0 2=1 2 0 ( MP a ) 则每个零件的液锻力 P n为 : P 0 =P A 0 ( 2 ) 式中:A 。为与 P 。垂直 的受压面投影面积 。 0取 1 7 7 m m ,则 P o为 : P 0 =1 2 01 7 7= 2 1 2 ( k N) 则 2 4个零 件 的总液锻力 为 5 0 8 8 k N 。可 见 ,所需液锻机 的公 称压力 只需 大于 1 0 0 0 k N 即可 。 1 2 2 合模力的计算 。 4 对于可分凹模 ,为防止液锻时合金液从分模 面喷出 ,则必须有足够大的合模力。合模力 P 会 ( 单位为 k N)的经验公式如下 : P合 =5 Po 则每个零件 的合模力 P 会为: P 合= 52 1 2=1 0 6 ( k N) 于是 2 4个零件 的总合模力为 2 5 4 4 k N。可 见 ,所需压机的压下力应大于 3 0 0 0 k N。 1 2 3 浇注量的计算 熔融 的铜液需要对模腔和流道进行填充,因 此可以分 2 4个模腔体积和流道体积 2部分进行 计算 。2 4个模腔体积 。和流道体积 的计算 式分别如下 : V 1 =w n h ( R 一r ) ( 3 ) v 2 =n a b l ( 4 ) 各式中:n为每模零件数量 ;h为模腔的高 度;R为模腔的外径 ;r为模 腔的内径 ;a为流 道的宽度 ;b为流道的高度 ;f 为流道的长度 。 模腔尺寸按 0 5 m m 的加工余量和 0 1 m m 的收缩率进行计算。模腔的高度为2 6 m m、外径 为 1 9 6 m m、内径为 1 2 6 m m,流道的宽度为 6 mm、高度为 5 mm、长度为 8 2 m m,则所需铜液 的总体积 为 : V =V I + = 3 1 4 x 2 4 x 2 6 X ( 1 9 6 2 ) 一 ( 1 2 6 2 ) + 2 4 6 5 8 2 = 1 1 0 4 6 6+ 5 9 0 4 0=1 6 9 5 0 6 ( m m ) 考虑到实际浇注时会产生一定误差 ,实际浇 注量为 21 0 m m 。 1 3 液态模锻模具方案 通过对衬套 的液态模锻工艺进行分析计算 , 设计得到其液态模锻模具结构如图 2所示。 1 一 模腔 ;2 - 压头 ;3 - 抽芯杆 ;4 一 压室 ; 5 一 下模冷却水道;6 一 型芯; 7 一 上模冷却水道 图2衬套液态模锻模具结构示意图 模具包括上模芯 、上模套 、上模 固定板、下 模芯、下模套、下模固定板、支铁、压头、压 室 、油缸 以及冷却水道等部件 。采用垂直位置成 形 ,浇 口位于模腔下端 ,切线引入。液锻工艺流 程为 :先把铜液浇至压室 4中指定高度处 ,而后 压头 2推动铜液开始充型 ,充型完成后 ,工件全 部在上模腔 1内,中孔芯在下模 内,开模时工件 自动脱模并留在下模腔内,然后油缸拉动抽芯杆 3并带动型芯 6向下抽芯取件。 另外 ,压室 4的直径 D 与浇注前铜液在压 室 中的高度 日不能相差太大 ,即 D H要约等于 1 。无论 比值过大还是过小 ,铜液的散热面积都 会增大 ,在浇注前会有大量铜液发生凝 固,从而 阻碍充型,因此须对压室直径进行确定 。 令 : 盯 H( D 2 ) 2=V H =D 解得 : H=D=6 3 4 ( f i l m) 取整得 : D=6 5( mm) 则由此可以得出浇注前压室中铜液的实际高 度应为 6 0 4 m m。 2 模具冷却系统分析 小型圆筒形铜合金零件的导热系数较大 ,所 以模具 的冷却至关重要 。模具冷却系统的根本 目 的在于控制模具温度 ,其具体 目的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保护模具 ,防止粘膜 ,提高模具寿命。 2 )调整零 件凝 固顺序 ,防止缩孔 或缩松 , 获得致密工件。 3 )加速凝 固,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J 。 小型圆筒 型铜合金零 件结构简单 ,壁厚 较 小 ,导热系数较大,所 以其模具冷却系统的主要 目的为保护模具 ,防止粘膜 ,以提高模具寿命 6 。 模具冷却系统 的设计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 1 )水槽位置。水路距模腔壁距离一般不能 小于水路直径的 2 3倍。水路间距 为水路直径 的 3 5倍较好。对于大中型复杂模具 ,应 以每 个浇口为中心分区域冷却 J 。 2 )水的流向。水路中冷却水的流向与熔体 流动方 向应一致 ,以便最大效率地带走热量 ,同 时有利于熔体的充填 ( 流动末端模温过低不利 于熔体充填) E s 。 3 )模具外围冷却水管直径。模具外围冷却 水管的直径要大于或等于模具 内水路的直径 J 。 4 )直通水道直径。直通水道直径一般为 1 0 1 6 mm,点冷式水道直径为与其相连的直通水 路直径的 1 4 5倍左右 。 5 )冷却水流速。确保水流是湍流状态 ,即 雷诺数 m 要大于 4 0 0 0,即 : Re=o J d , 4 0 0 0 式中:0 9 为冷却水流速;d为冷却水道特征 长度 ; 为冷却介质的运动粘度 ,2 0 水 的运 动粘度为 1 1 0 m s 。 根据 以上原则确定模具冷却系统采用环状循 环水槽冷却方式 ,衬套模具冷却系统局部结构如 图 3所 示 。 4 1 一 模腔 ;2 - 上模冷却水道进水 15;3 - 上模冷却水腔 ; 4 一 下模冷却水腔 ;5 - 下模冷却水道进水 口 注 L下模冷却水道进水 | 1 冷却水 流速均 为 0 3 m s , 水 流量均 为 4 51 0 I 4 m s 。 图 3 衬套模具冷却 系统局部结构示意图 为保证水流为湍流流动 ,冷却水流速度应不 小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