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1页
《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2页
《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3页
《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4页
《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舟记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的方法 二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巨大成就和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 三领会和掌握本文一些实词的意思比较少数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3教时 二为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讲完石壕吏以后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能参看注释 查阅工具书试作书面翻释;上课时抽查上、中、下三类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 三描述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是教学重点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少数几个句子是教学的难点 四布置预习解答下列问题: (一)“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二)划分本文段落概括段意 (三)本文重点在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重点 (四)正音和正形(戌、戍;钩、钓;椎、推;楫、缉、揖) 五作背诵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解题:检查预习笔记;指导学习课文第一、二节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和解题 解题:核舟记即用文字记叙用桃核雕刻成的一只小船标题醒目它概括了全文所写的内容是一篇描写具体物象的文章 作者魏学(约公元15961625年)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省嘉兴县)人小时候就刻苦学习好写文章著有茅檐集 本文通过对古代一件工艺美术品核舟的介绍和说明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巧和才能 王叔远名毅明代虞山(现在是江苏省省熟县)人 二检查预习 (一)正音和正形: 正音:轩()、糁()、诎()、属()、罔()、黍()、袒()、髯()、为()、髻()、虞()、篆()、啸()、褶()、壬()、弥() (二)教师巡回检查学生预习笔记了解预习情况确定难点;对预习情况加以简要讲评表扬好的帮助差的并且再次强调预习的作用 三指导学习新课 (一)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 (二)提问: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本文是从整体到部分又从部分到整体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和人、物的主次依次加以描述的文章以概述起头用归纳作结中间主体部分的描述按船仓、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加以描述 (三)提问:本文重点在里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重点明确:重点在第二段的第二层(第3节)这一层中又以苏东坡为中心因为这是核舟雕刻的主题所在这说明写文章一定要紧扣题目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四)提问:本文篇幅较长怎样才能较快地背诵出来 明确: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更好就本文来说应当先抓整体即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至于每一节也有背诵的规律可循掌握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背诵出来这一点放到讲每一节时再来提示 (五)指名学生翻释第1节(要求分三步完成:先朗读一句然后逐字解译最后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下同) 教师补充:明:明朝“有”:后面可以加上数词“一”奇巧:(手艺)奇妙精巧曰:在这里是活用释成“名叫”、“叫做”不能释成“说”以:介词用径寸:直径一寸之:结构助词的为:动词做在这里是“雕刻”的意思罔:否定副词没有;罔不:没有不无不因:动词顺着、按照势(木头的);样子象:动词模仿形:名词(雕刻物体的)形状具:动词备、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成现代汉语是:没有不顺着木料原来的样子模仿所雕物象的形状来雕刻使雕刻出来的艺术品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时间副词曾经余;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单数我核舟一:一只核舟数词放在名词之后表数量盖:句首发语词表示肯定语气译成“原来是”云:句末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不必译出这一节是总叙先介绍王叔远是一位精于雕刻的手艺人接着引出他送给作者的核舟最后点明核舟的主题注意这一节小层次的安排有助于背诵 (六)指名学生翻译第2节教师补充 开头一句总写核舟的概貌有:同“又”读奇:零数黍:古代制尺以一个黍粒的纵长作一分的长度这一句给人以整体感并与上节“径寸之木”相照应接着分四层描述核舟的各部分 第一层(第2节)先写船仓者:代词与形容词“轩敞”组成名词性词组为:是之:代词指仓这里先写船仓中部的外观然后随着观察视线的移动依次分写船窗、船栏、对联“旁开小窗共八扇”点明窗的位置和数目以上都写舟外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开用一“启”字又引导读者从舟外到舟内观:集中目力看 “闭之石青糁之”“闭”与上文的“启”相应用一“闭”字又从舟内回到舟外上面写窗只概括点明它的位置和数目这里写窗却细致地介绍了窗上的文字 提问:上面两个“之”意思相同么 明确:不相同前一个“之”代小窗后一个“之”代窗上刻的字 提问:窗上的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摘录下来组成对联刻在小窗上不仅与上节“大苏泛赤壁”相应非常切题而且也可以启发读者联想到核舟外的赤壁景色同时作者真切地将它们描述出来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归纳:第2节主要写船仓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以写船仓为主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这点也可视具体情况启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 板书;概貌;首尾长分八有奇高可二黍许 船仓:篛篷、小窗、栏杆、对联 (七)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引导学生第1.2节的层次(不看书)然后教师念一句译文学生朗读一句原文(反复两到三次)再要学生合上课本教师译一句译文学生背诵一句原文 四课堂作业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以、曰、尝、贻、盖、云、有、许、覆之、闭之、糁之教师巡回检查以后加以补充纠正要求学生课后誊正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1、2节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习课第3、4节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誊正情况并加以讲评 (二)指名学生背诵第1、2节并加以讲评 二学习新课 第2节写的核舟的中部主要是写物第3节则是写人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3节教师补充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绝:极类:象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雕像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先总述后分述 板书:船头:苏、黄、共阅手卷佛印欣赏江景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4节教师补充 第4节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舟尾横卧一楫若听茶声然”横卧:平放说明不用“楫”;与首段“泛”字相应居站若状;像样子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呼:喊出高而响亮的声音“啸呼”可以译为“大声呼叫”抚:摸着其:指示代词那人若然:像似的、像样子然:句尾助词这一节的描述用词造句很有分寸居右者“仰面“啸呼”以动为主;居左者俯首“听茶声”以静为主一动一静绘声绘形极写核舟的奇巧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体现了作者揣摩体会细腻入微 这一切写船尾作者先写船桨便于描述两个舟子的位置他们以横卧的(楫)为界一个居右一个居左居右者在啸呼显得活泼居左者在烹茶显得很沉静 板书:船尾:舟子二个居右者啸呼居左者烹茶 三课堂作业 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髯绝类属诎衡 教师补充纠正后要学生誉写到文言词语积累本上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第3、4节(做法同前在此从略) 五课外作业:继续背诵第3、4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讲读课文第5、6节归纳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归纳本文古今词义的异同和一些语句在词序上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课 (1)检查文言词语积累本誉正情况 (2)指名学生背诵第3、4节并加以讲评 二讲读新课 (一)指名学生翻译第5节教师补充 第5节写船背上所刻的题名“船背”二字点明观察和描述的部位其:指示代词那个船者:船底交代船底较平才可以题名篆刻照应“罔不因势象形”则:顺承连词就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其上:其代词指代船的底部“其”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船底本来没有东面可以雕刻现在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雕刻艺人能充分利用桃核的空间构思精巧又一次与首节相应接着记题名内容文曰:文字是甫:也写作“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译成现代汉语是:虞山人姓王名毅字叔远 这里交代核舟制作的时间、雕刻者的籍贯和姓名以补足首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的叙述下边记题名的笔画和颜色若:像其:代词指代“文”笔画像蚊足一样细其小可知;而一钩一画又都清清楚楚又可以见出它的“奇巧”接着再写篆章的内容和颜色篆: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小篆和大篆之分初平山人:雕刻者的别号古代文人往往喜欢用某某山人、某某居士之类作别号题名的笔画细若蚊足篆章势必也是这样所以作者略去不写而图章习惯用红色印泥所以要提“其色丹”其:代词指代篆章“文” 第5节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先写题名交代制作年月和雕刻者的籍贯、姓名后写篆章补述雕刻者的别号 以上四节是本文的第二段是分叙由船仓、船头、船尾到船底层层写来井然有序而在一般的描述中又细写船头三个人的形象重点很突出;同时文章处处照应第一节紧扣“奇巧”二字行文 板书:船者:题名和篆章文字内容、字迹笔画、颜色 (二)指名学生翻译第6节教师补充 这一节是全文的总结先总结人通:共、总一:满、全、整个为:动词雕刻接着总结窗户再总结物件最后总结雕刻的字数从“为”之后数词全放在名词后面省去量词做补语表示数字的强调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译成现代汉语要补出量词以上统计足见人和物很多下边却写核舟之长而:转折连词可是其:代词指代核舟曾:副词作竟讲表示意想不到的语气核舟“不盈寸”上面竟刻了这么多的东西作者以数目之多对比体积之小更见雕刻艺人的“奇巧”接着交代核舟的原料盖:句首发语词原来是者:直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代修狭的桃核之:代词指代核舟可以不译出这里点明核舟之“核”与第2节开头相呼应作者作了上面的总结末尾以赞叹收束全文亦:也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的意思“灵怪”与音节的“奇巧”相呼应以上是第三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字等以赞叹作结再次突出艺人技艺的高超 板书:总计:人五窗八篛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题名、篆文三十四字 三指名学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水平以及雕刻艺人卓越的技巧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四指名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二)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五课堂作业 1.做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三 参考答案 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一部分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如“人、窗、手”等但是不少词现代的意思与古代的意思已经不相同了如“1”句中的“曰”现在说“叫做”“2”句中的“贻”现在说“赠、送”“3”句中的“髯”现在说“胡子”、“胡须”“4”句中的“夷”现在说“平” 2.做课文后面“思考练习”四 参考答案 词序是指词在句中的先后次序古今汉语句子中的次序大体相同 如“1”词序是相同的(不过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相应的量词“幅”);“2”词序也相同(数词“一”后面也应当加上量词“支”);“3”词序也是相同的“4”中“通计一舟”的词序相同(在数词“一”后面要加上量词“只”或“条”)但“为人五”、“为窗八”的词序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