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过秦论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2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预习全文疏通文句了解大意 2学习课文第一段 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 1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3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 明确:文章开始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4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2熟读课文 3书面翻译第1段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课文第2、3自然段 3继续重点讲授文言文翻译方面的知识 3从分析段内层次入手学习运用材料为中心服务的技巧 检查讲评作业: 重点讲评文言翻译中一些修辞方式的处理本段突出强调两点:其一如上节所讲同义叠用的“凝缩”原则;其二夸张修辞格的处理即意译或添加语词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译成“毫不费力地夺取了”或“拱手之间就夺取了” 研习新课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明确: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泽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注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2指名让学生口译第2段其他学生(或教师)订正 3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1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2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3层其余是第4层 (2)分2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1层其余是第2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3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提示: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文、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作者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评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3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3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说明:若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把前三位国君合写而不一独段分写亦可参看上面分析从中找出答案) 4提问: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2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3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5指名或集体诵读第3自然段(有条件的可跟随录音读几遍)然后从本段挑出典型的例句附上或正或误的译文让学生指出正误说明理由(可用小黑板出示例句口述所附译文) 附例句并译文(例句下A、B为译文): (1)振长策而御宇内 A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 B举起长鞭来奴役天下百姓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A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B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3)乃使蒙恬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A于是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并且守卫边防 B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 (4)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B收集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 (5)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A(秦始皇)踏着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十分坚固 A(秦始皇)凭借华山和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 提示:要做到译文的“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译文中有没有译错的语词或遗漏的语词;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附参考答案 (1)A、B均有误A中“御”译为“奴役”为好;B中“宇内”理解有误联系下面(2)句可知(2)A为意译正确;B有误“敲扑”是借代用法代指刑具引申为刑罚修辞问题未处理好(3)A句正确;B有误藩篱比喻边境、边防今人无“像篱笆一样重要”的比喻说法(4)A有误“兵”不指“军队”而指兵器“之”亦应代指兵器“锋镐”是借代代指兵器;B正确 (5)A有误原文“践”不是课文注中的“践履”(课文注释有误)而应是康熙字典引释文的“践借也”当凭借讲;“城”作城墙、城堡为好“固”的理解亦不妥B正确6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些文字是写其“攻”的些是写其“守”的 明确:“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井吞八荒”之举 7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提示: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眼务的 布置作业: 1背诵第3自然段 2书面翻译课文的最后两段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研习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 2学习本文从对比中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进一步加强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翻译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背诵第3自然段 2检查第4、5自然段的译文着重检查容易误译的典型句子的翻泽 附误译举例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译文:然而陈涉不过是一个用破瓮遮住窗户用绳子系住户枢(这样贫穷人家)的子弟是甿、隶一类的(耕田)人而且是被迁谪戍边的征夫 (2)才能不及中人 泽文:才能不如中等人才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译文:(他)又是脚踏在戍卒行军的途中又是在阡陌纵横的行途中举事 (4)天下云集响应 译文:天下人如同阴云一样集聚起来如同回声那样应和他 (5)函之固自若也 译文:山与函谷关的险固自然与以前相同 (6)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文:(又)不及九国的士人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译文:一个匹夫发难而天子的七庙被毁坏 说明:以上译句均引自人教社教参其中各有微瑕试指正如下:(1)“瓮牖”解释如课本注释不当“用破瓮遮住窗户”讲“甿”即耕田人课本已有注解译文中括号内字多余(2)“中人”课本注“平常的人”能够讲通译文不必标新立异应尽量与注释吻合(3)“蹑足”应取引申义“行伍”译为“戍卒行军途中”不妥整个译文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不达不雅(4)“云”译为“阴云”与原句所表达情感不一致(5)“自若”的“自”不是“自然”的意思辞书注“自若”为“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向时”应译出可译为“不能赶上先前九国的土人”(7)“夫”即“人”“匹”“一个”的意思用“一个”限制“匹夫”没有必要“七庙”属借代应在译时直接用本体事物名词“国家” 检查方法:可采用上面办法或让学生解释有关文言词可以让学生读某句自己的译文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订正或老师讲评 继续研习新课: 1第4自然段导读:如课本“预习提示”所言“写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迅速灭秦”这和“过秦”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评写陈涉出身之低下、起义的仓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钝劣以及“天下云集响应”的形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联系上下文通过比较来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为了帮助同学们学会这种比较我们先来做如下练习: (1)读本段和上段有关内容填写下表: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陈涉 秦始皇 (2)我们之所以将陈涉与始皇作比较是因为陈涉起义时虽然“始皇既没”但“”说明秦当时国势未衰从比较中可以看到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因为陈涉也不是因为秦国的不强大和条件发生了变化 (3)从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可以看出陈涉起义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从本段对陈涉的地位、出身等叙述看陈涉反秦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说的因为秦“”和“”而是因为秦“” (4)从第2自然段中知山东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招致人才的办法是“”;从本段“天下云集响应赢穆而景从”来看“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陈涉有“”之贤、“”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等总之一句话如下段所说的是因为秦“” 2第5自然段导读: 课文“顶习提示”指出:“第五段转入议论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作者是如何议论的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议论如“提示”所言“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用来对比的材料分别见于上文一段作者的结论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该如何评价这一结论这些都是我们阅读时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们仍通过练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练习: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这是作者进行比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国家变小变弱的原因这句话是对前文叙述事实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断这些事实通过文中这些语句可看出来:第段的“”及“”;第段的:“”、“”及“”;第段的:“”及“”;第段的“” (2)陈涉与“九国”的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的比较从第段中我们知道昔日作为一国诸侯的秦与拥有“”的九国较量的结果是而不是败;而今与陈涉这位不能与九国“”的甿隶之人较量竟然失败!这就告诉人们:一个国家疆域广大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永远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决定的因素呢读者在对比之后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政管理专科应试策略试题及答案汇聚
- 2025年经济法概论备考材料及试题答案
- 卫生资格考试热点话题试题及答案揭晓
- 2025年执业药师与公众健康的紧密联系试题及答案
- 指导患者用药的要点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文化概论内容的扩展与试题及答案总结
- 自考行政管理经典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士执业考试试题及答案深层研究
- 行政管理法律解析试题与答案
- 理解国粹的试题及答案
- 2024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400人(第三批)重点基础提升难、易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计算机三级《Linux应用与开发技术》考试题库大全(含真题、典型题等)
-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 家长会课件:中考前百日誓师家长会课件
- 固肾生发丸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2023-2024学年小学六年级语文毕业检测指导卷含答案
- MOOC 音乐导聆-山东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农行超级柜台业务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农产品加工工艺培训PPT创新农产品加工工艺与技术
- 精神病患者藏药的护理措施
- 提高中医技术使用率品管圈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