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角度_第1页
新闻报道的角度_第2页
新闻报道的角度_第3页
新闻报道的角度_第4页
新闻报道的角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9 新闻报道的角度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论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姓 名: XX 指导教师:汪建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零八新闻学 提交日期: 2016 年 11 月 目 录 中文摘要 ?3 外文摘要 ?4 引言 ?5 一、新 闻报道角度选择现状与内含 ?5 二 、 新 闻 报 道 角 度 选 择 的 成因 ?7 1.政治形态 ? ?7 2媒体性质和目标受众 ?8 3.记者的职业个性 ?10 4.社会文化价值观 ?10 5.新闻法规 ?11 三 、 新 闻 报 道 角 度 选 择 途2 / 19 径 ?11 1.从新闻事实本身找角度 ?11 2. 提 升 记 者 自 身 水 平 找 角度 ?12 四 、 新 闻 报 道 角 度 选 择 的 方法 ?13 1. 如 何 才 能 选 择 好 新 闻 报 道 的 角度 ?13 2. 选择时新闻报道角度应该注意的问题 ?15 五 、 选 择 新 闻 报 道 角 度 发 现 新 闻 线索 ? ?15 1. 旧闻里面提炼新闻 ?15 2.大新闻里提炼小新闻 ?16 3.共性新闻里提炼独家 ?17 4.把典型新闻拉长拉大 ?17 结 束 语 ?18 参 考 文献 ? ?19 致谢 ? ?20 浅论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方慧 指导老师:汪建 3 / 19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传媒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的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繁荣的具体要求。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代表,我们的传媒行业肩负着的这样时代的重任,怎么样繁荣带动我们的民族文化产业,推动华文媒体向世界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成 为我们摆在传媒行业面前的重要议题。本文主要从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出发,探求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下如何摆脱当前同质化的竞争,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精彩独到,从而脱颖而出,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究了影响新闻角度选择的因素,并结合相关新闻案例介绍了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关键词:新闻报道角度;新闻报道选择;新闻视角 On the choice of news angles Fang hui Director: Wang ji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Anhui, 245041)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media industry has made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which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prosperity of the 4 / 19 specific requirements.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our media industry shoulde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is era, how to drive our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to promote the Chinese-language media to the world of our own voices, as we put in fro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an important issue . This article from the news point of view the choice of departure to explore in todays competitive media environment, how to get rid of the current homogenization of the competition, making the news more exciting unique to stand out, have a goo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hoice of news angle, combined with news case describes how to choose the news angle. Key Words: News angle; News selection; News perspective 引 言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快速进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更是把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做为一项国家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和鼓励的措施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尤其是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出竞相出台各种保护措施,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园来培育文5 / 19 化产业,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作为的文化产业的重要一员媒体行业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各地的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纷纷做大做强,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可 避免的出现了新闻同质化、肤浅化、表象化的倾向。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角度的选择尤为必要,一个好的新闻报道的角度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对同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结果也不一样。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记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观察事物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 我们往往会看到一些经验报道,会议报道会流于模式 化;有些民生新闻经常写成政府政绩的宣传报道,而非从百姓的角度去做;一些重大活动的报道,完成了何人何时何事的报道就结束,没有去挖掘一些受众真正需求的信息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没有选取一个最好的合适的角度去报道新闻。 当下新闻媒介的竞争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多的是新闻角度的竞争,角度的不同往往是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对于新闻角度,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个静止的概念来理解,或者说,它不仅仅是新闻文本呈现出来的叙事6 / 19 角度,而应该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把握,惟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判 断和选择新闻事实,创造出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 一、新闻报道角度选择现状与内含 我国的新闻报道工作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闻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走出了繁荣的发展之路,报道上日趋成熟,各大媒体都把新闻的时效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新兴的网络媒体在时效上和传播途径上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迫使传统媒体另辟蹊径,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南方周末,同时各大同质媒体之间比如报纸和报纸之间 ;电视和电视之间;网络和网络之间竞争也是日益激烈使得新闻从业者积极的探究胜出之道。除了时效性竞争之外,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的竞争。 新闻写作角度与选择 写作角度或称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写作时选取和表现新闻事实的出发点和切人点。 同是一条新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挖掘的深浅就不同,表达的思想意义也不同,新闻价值也就不同。一个优秀的记者,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角度来表现新闻主题。 7 / 19 新闻的写作角度,又可以粗分为两类。 一是观察新闻材料、 掂量新闻材料的角度,或者叫思辨角度。这种思辨角度,有时在写作之前的采访过程便已经完成。高明的记者,往往在采访的同时,便酝酿写作角度,做到边采访边思索 ?心中有数。甚至一俟采访结束,文章结构已酝酿成熟,各段之间的起承转合已经想好,下笔立就。也有的在采访之后,面对一本子材料,反复琢磨、分析,梳理、判断、选择。 二是表现的角度,多指技巧而言,也即如何选准切入点而言,往往比较具体。但两者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章将两者结合起来谈。 一、全局高度找角度 常常有这种情况,当我们通过采访 ,记了满满的一本子材料,脑袋里却乱成一团浆糊,不懂得从何下笔,苦思冥想,总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换句话来说,就是不懂得通过哪个侧面去表达。 好些材料,孤立地看,静止地看,在一个部门、一个局部,可能是新鲜的,先进的,有意义的。换句话说,可能是新闻。但是,用发展的观点去看,拿到全局的这个天平上称一称,又可能不是新闻。 对发生在某个地区的一件事,你可能是 ?司空见惯未足奇 ?,认为不算新闻,该写的没有写,换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可能是 ?想断苏 8 / 19 州刺史肠 ?,会上头版头条。同样,你是 ?想断苏州刺史肠 ?,别人则可能是 ?司空见惯未足奇 ?,你把别人的旧闻当作新闻来写,自然没有命中率。这里头的学问,除了新闻敏感外,与记者站得高不高,看得远不远,心中是否有全局、有大局有关。因此,在选择新闻角度时,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俯视的角度,来衡量所采写的文章是否有新闻价值,是否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所谓全局的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包括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总方针、政策,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思想动态,较大范围的客观性情况,发展趋势、趋向等。这些构成了新闻的社会背景,没有这些大背景,便无法判断 其新闻价值的大小。全局在胸,才会统筹帷幄,才能 ?游刃有余 ?,对所要报道的事实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观察和分析,从中选准最佳角度,写出最有价值、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新闻来。 1987 年,海南建省的信息传出,引起全国各地极大的兴趣,形成了轰动一时的 ?海南热 ?。作为隔海相望的广西,如何利用这个机遇,顺应 ?海南 ?这个大潮做足文章,这是广西人最为关注的。 当时,广东开放势头正猛,广西提出 ?借粤兴桂 ?。为此,广 西日报社领导要我和张承工同志到海南及两广边境跑一趟。于是,我们跑了半个海南,走机关,看市场,采访了 因 ?汽车事件 ?正赋闲的海南特别行政区原秘9 / 19 书长陈玉益,更多的则是向沿途碰上的广西各级考察团请教对策。采访很认真,记了满满的两个笔记本,到动笔时却犯了难:不知从哪里人手 ! 可写的题材和角度很多:可以写海南的开放政策,经济形势;可以写广西人和广西商品在海南;可以写海南的物产资源、旅游名胜;甚至可以发怀古之幽思,写那位刚直不阿、千古敬仰的海南人海瑞。 作为省报记者,虽然从这些角度写,都有可能见报,但总觉得未把文章做足,未免可惜。 在海口市政府招待所,我们经过两天的苦苦思索、分析,决 定把文章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写。只有站在两省区经济发展的高度,优势互补的高度,互惠互利的高度,从两省区共谋发展、共同前进的角度出发,提出战略上的参考意见,才算是把文章做足;同时,这也是广西人民和决策者最为关心、最感兴趣的。 为了使自己开阔思路,站得更高,动笔前我们还把梁厚甫通讯评论选翻了一遍。 于是,我们运用述评的形式,调动历史的、地域的、人文的、现实的材料,对两省经济往来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对广西如何打好 ?海南牌 ?,在战略上和策略上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三点意见,即:开辟一条通道,打出一个 ?拳头 ?,调整好一个产业结构。 10 / 19 这样一写,我们感到对两省区开展经济合作、广西如何借助海南振兴自己,便有了较高的指导价值,比从其它角度来写,分量就大不一样了。 写事件通讯要用大局来衡量,要站在宏观的高度,时代的高度来分析、取舍材料,写出时代特征、全局意义。同样,写人物通讯也有个大局问题。 郭梅尼回忆她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尽管工作劲头很大,采访也很深入,但写出来的作品却屡屡被编辑部 ?枪毙 ?,而一些老记者写同 样题材的作品,却很快就见报了。原因在哪里呢 ?多年后,她回过头来总结道: ?为什么我积累了那么多材料却写不出来 ?我和笔下的人物那么近却并不了解她 ?后来我注意总结自己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逐渐明白了,并不是每一个好人任何时候都可以拿到报上来宣传的。生活 中可歌可泣的人很多,报纸上要歌颂的人物,是能够促进解决时代存在的主要思想矛盾,能够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这些经验教训使我懂得了作为一个记者,首先,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心中要有一杆时代的秤,要把你所采写的人物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来衡量,放到时代的 天平上来称称,才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它的新闻价值。 ? 那么,记者怎样才能做到 ?心中有全局 ?呢 ? 记者要想总理的事 11 / 19 ?当记者要想总理的事 ?,这是艾丰同志的名言。当然,记者不是总理,也不是任何一级领导,但记者要像总理一样;心中装有大局,站在总理的角度,去俯视、把握、掂量新闻事实:从什么角度去写,才能是全国性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新经验。 七十年代初,笔者还是个农民通讯员,常听县里搞报道的老同志说这样两句话:一是 ?上挂下联 ?,二是 ?吃透两头 ?。什么叫上挂下联 ?即是 上挂中央的精神,看看党中央提倡什么,宣传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下联当地的实际,有什么东西与中央的精神合拍,对中央的调子。吃透两头,也就是说吃透上面的精神,吃透当地的民情、社情、市情。这样才有的放矢,不放 ?空炮 ?、 ?马后炮 ?。当时没有电视,为了紧跟上头精神,摘报道的同志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听收音机,听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头条消息是什么 ?因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捎息要比人民日报等大报来得快。 我们说 ?记者要想总理想的事 ?,或者说是 ?站在中南海的高度来考虑问题 ?,也就是 ?站在天上立题,站在地上取材 ?的意思。 ?登高壮观天地间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站得高,才能胸襟开阔,视野开阔。如同站在高山之巅,远近诸山、视若培丘,山下万物,尽收眼底;公路如链如带,飘没云里山间,河流纵横交错,延绵不尽。 这就是登高效应。 12 /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新闻报道要想体现时代精神,全局精神,就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判断哪些应该报道,哪些不应该报道,从而使报道扣紧时代跳动的脉搏。 要正确估量自己所采写的事实在全局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全局的角度确立报道的主题和选择契机,使报道一锤敲到最响处 。从而见微而知著,抓住人们最常见并且见怪不怪的事,透过微观开掘具有普遍意义的报道主题,努力从事物的现状中预见到它的发展趋势,把握形势的新变化,及时采写提出事关全局的新见解,以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 以上这些问题的把握,决定于记者的宏观意识,决定于记者把握大局的能力,洞察全局的能力,以及科学预见的能力,涉及到记者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理论修养、调查的深度和知识的积累。 沉下去,浮出来,退几步 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抓住庐山不同角度有不同景观的特色,不仅把庐山的奇妙,精确地概括出来了,而且把 ?识 ?与 ?不识 ?跟诗人所处的位臵联系起来,道出了其中的生活体验,很有哲理。苏东坡不愧大手笔。 从苏东坡的这首诗中,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悟出13 / 19 道理来。这个道理,简单地说,就是 ?沉下去 浮出来 退几步 ?! 所谓沉下去,是指记者采访要深入,越深入越好,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就是这个道理。北宋大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曾记述游褒禅山华山洞: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人之愈深,其进 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句非常富有哲理的语言用在新闻采访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任何浅尝辄止的采访,都不会有丰厚的回报。 第三章 新闻角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新闻角度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意义以及选择新闻角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选择新闻角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新闻角度的意义和作用 一、新闻角度的含义 新闻角度: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 二、新闻角度的 由来 一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决定了角度; 二是媒体风格、定位决定了角度; 14 / 19 三、角度选择得意义和作用 1. 新闻角度选得好 ,新闻的价值倍增 一个角度好比一个“窗口”,从不同的“窗口”看去,所见的风景不一样。角度选准了,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容易表现其新闻价值。 2.不同的角度讲不同的话 ,有不同的报道效果 由于事实本身其有多面性,因此对同一件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报道它。角度不同,新闻价值可能不同,因此表达的思想意义也就不同 。 3.不同的新闻角度,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 新闻事物包含着多侧面、多层次的内容信息。不同的新闻角度 ,会满足不同受众对同一新闻的不同需求。 新闻角度实际上包含着这样一对基本矛盾 :即新闻事实的多样性与新闻报道必须进行选择之间的矛盾,选择恰当的新闻切入点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4.角度选得好可以出独家新闻 当今在新闻时效性的激烈竟争中,通过打时间差获取独家新闻变得越来越困难。在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中 ,受众更多关注的是谁的新闻更好看 ,谁的新闻更具有吸引力 ,也就是新闻的独家性。而要独辟蹊径,就要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别人所未走过的路径发掘出事实的新的新闻价值。获取非时间差独家新闻,便成为记者们努力的方向。 15 / 19 “要使人们真正发现美,就需换一个角度。” 第二节 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一、寻找最佳新闻角度 什么是最佳角度 ?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 ,也是选择新闻角度的坚实基础。构成事物的诸个因素和各个侧面 ,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 ,选择哪一个侧面 更鲜明、更能叩响读者的心弦 ,就应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个角度既能深刻反映报道对象的本 质 ,又能准确体现时代的需要 ,及时回答受众欲知、应知却未知的问题 这就是新闻报道的最佳新闻角度。 西方记者有这样几种选择的标准 :切中要害,最能说明问题的角度;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读者最关心的角度;时空距离读者最近的角度;最有人情味的角度。 我们注意到,除了第一条,其他四条都与读者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读者的需要就是最佳角度。 二、选择新闻角度的几种方法 角度的选择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思辨角度,即选择哪些新闻素材说明问题;二是表现角度,即从哪里下手具体切人。两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有几种选择新闻角16 / 19 度的方法可供参考 : 1.全局高度找角度 所谓全局高度,也就是宏观高度和大局念识。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寻找最佳新闻角度需要这种登高效应。 2.关注民生选角度。 如果我们的新闻抓住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报道,读者会普遍乐于接受的。受众关心的问 题 ,就是记者和新闻媒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群众利益无小事”。 用事实说话的新闻报道,对于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在客观上起着引导和监督舆论的作用。社会上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动向,群众中一时议论最多的共性话题,常常是新闻报道应选取的最佳话题。 3.人情味中选角度。 西方新闻学者把“人情味”列入新闻价值“五要素”之一。正确运用人情味因素 ,可以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新闻被称为“事学” ,事都是人做的 ,必然会有情感流淌其中。 4.时空近处选角度。 根据“接近性”原理选择最佳报道角度 新闻价值学说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