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负数(一)教案2 苏教版 教学内容书本第13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16题。 教 学 目 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负数。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并能初步进行大小比较。3.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联系;渗透集合、数轴、区间、无限的思想。小学:xj5u重 难 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教 学 资 源1.学生已经比较深入地认识了自然数,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对数表达的意义、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等各方面都有了相关积累,数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都为本科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储备。2.生活中负数广泛存在。3.PPT课件。预习设计根据下面的话,请说出与它意思相反的话。(1)向上看。 (2)向前走200米。(3)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4)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 (5)零上10摄氏度。小学:xj5u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提示课题,认定目标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2.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建构模型1. 围绕预习作业中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的汇报,不规范的地方教师引导或请教书本。2.学生交流汇报。3.讨论:怎样的数是正数?怎样的数是负数?它们是以谁为分界的?负数和正数在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关系?三、组织练习,内化提升1看图读一读,再写一写。(书本第3页练一练第2题)2.完成书本练习一第36题小组交流,展示成果,提出质疑。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1见作业设计中的课堂作业。 2集体交流。3质疑问难,总结本课【板块一】1.出示预习作业单。2.择机揭示课题。【板块二】1出示例1。介绍温度计的知识。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例1部分的内容。2.出示书本例2上的情境组织交流预习作业中的例2部分的内容。3.小结:像+4、+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省略,但“-”一定要写。【板块三】1组织学生练习,要求学生直接填写在书上。2.组织交流,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问题,集体交流时重点讨论。【板块四】1组织学生做课堂作业,及时了解练习情况。2即时批改,组织交流。3引导学生反思本课,提出疑问,总结本课收获。作业设计一、课堂作业:必做题: 补充习题第1页第14题。选做题: 补充习题第3页第1题。二、创编题:甲地海拔高度是30米,乙地海拔高度是20米,丙地海拔高度是-10米,哪个地方最高,那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米?三、家庭作业:必做题:一课一练第1页第1、3题。选做题:一课一练第1页第 2、4题。一课一练第1页智力冲浪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负数(二)教学反思1教学反思今天上了认识负数的第二课时,教完后感觉还可以,但是也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认识负数归根到底就是用正负数来表示一对意义相反的量,教材出现负数的知识更多地是从生活应用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理解的,纯粹的数学上的意义反而不是那么的浓,因此,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也是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也比较生动的,但是似乎编者忘记了自己的初衷,变得有些刻意地追求某些变化与新颖。有些题目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如:教材中的例二就让我觉得有点疑惑,到底编者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思想呢?你想让学生通过练习与学习得到些什么? 教参上是这样解释教学意图的:“教学例4时,可以先出示完整的平面图,让学生说说从平面图上能知道什么。接着提出问题: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了什么地方?”然后,进一步提问: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最后,放手让学生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向南或向北走1240米的路程,并在小组里交流。数学上讲究一个承递性与序列性,这道题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示例掌握类似表相背关系量的正负数表示方法。而一般教师在教学是都在第一课时就已经渗透了能用正负数表示的量的特点,那么这一例题出现在这里时有什么作用呢?我的直觉是小题大做了,反而是试一试中的题目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说具有着挑战性,具有着新颖性,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加以扩充和补益,因为在数轴上能够清楚地看出对应关系,能够清楚地用距离来反映正负数与零之间的这种大小关系、序列关系,这道题目才真正值得教师来花时间、花精力带领学生去钻研,去探索。由此题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为什么5小于1,为什么2更接近0,而不是2。为了增加学生对负数大小关系的认识,我还补充了一些题目如:某日傍晚,茅山的气温由中午零上5下降了7。这天傍晚茅山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预想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与历练,肯定会遇到困难,果然在让学生尝试练习中,大部分学生时间到了还在思考,而只有少数学生做了出来。由于预想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这一情况,我课前制作了动画,用红色的条形动态地展示气温下降的过程,自我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此之后的模仿练习正确率是百分之百。另外,图中的“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到了什么地方?”这句话让初读的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尤其“到了什么地方”这句,含“肯定、明确”的意思在内,而作为数学问题,其严谨、准确和科学性是必须要具备的,当我们想让学生达到某个目标的时候,就不要额外地制造障碍,因此,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补充为“可能到了什么地方?”。教学中这些细节部分可能不会对教学的最终效果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但是如果能够减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不必要的精力的付出,为学生减少一些负面影响,让学生更顺利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是更好吗?在课前进行练习设计时,我就想:这一节中负数的概念是用生活实例来支撑与完善起来的,因此,我们练习所用的设计要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提炼出典型的事例来,从这些事例中来丰富与丰满负数的形象,充实其内涵。并且有可能的话或者时间来得及的话尽可能用与正负数有关的生活题来让学生更多地探测到负数的内核,比如说:数轴上的负数,负号后的数越大,这个负数就越小,这个现象与温度、与海拔是有相同的道理。而在有些生活事例中就不是如此,如收入与支出。这些都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就如同一个人物素描,起初只是轮廓,然后是面的区分,再是细部的渲染,最后出现的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因此,我补充了关于楼层的实例:一幢大楼,地面以上有30层,地面以下有5层。如果地面以上的楼层记为正数,大楼的层高是3米。(1)3层表示什么意思?(2)从1层坐电梯到20层,上升了多少米?(3)从1层到1层,电梯下降了多少米?(4)从1层坐电梯下降了9米,到了哪一层,这一层记作什么?这里着重让学生清楚楼层与层楼的关系,以及没有0层这个常识。虽然如此,一节课堪堪完成任务,就下课了。结果,更珍贵的“补充习题”上的内容没有加入进去,补充习题上的练习非常好: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海拔( )。这道题目如果在课堂上加以练习,效果比课后做要好得多。其实这道题目也不是没有机会在课堂上讲,在让学生做与温度计有关的题目时,就可以加以拓展,或者将相关的题目串联成一个题组,这样系列练习与直观相结合,效果可能会“一举数得”吧!今天这节课的一开始,学生还比较兴奋,但随着一系列练习的展开,到最后要结束时,我问学生:你们有收获吗?你们开心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防工程使用登记管理方案
- 燃气管道防腐处理技术方案
- 水厂水泵机组安装技术方案
- 古迹修复工程文明施工措施
- 水库工程建设资金使用管理方案
- 老旧小区外立面施工安全防护实施细则
- 水土流失防治的植被恢复措施
- 建筑设备故障智能诊断与维修方案
- 照明工程项目进度精细化管理方案
- 供水工程施工进度精细化管理方案
- 铁路专项病害课件
- 开学安全教育课件
- 桥梁养护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学历类自考专业(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日本设备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大学生宪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5山西阳泉平定县从社区专职网格员中选聘社区专职工作人员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云南昭通昭阳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招聘编外工作人员5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高一数学暑假检测卷(学生版)-2025年新高一数学暑假衔接讲练 (人教A版)
- 电工与电子技术的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