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doc_第1页
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doc_第2页
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doc_第3页
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doc_第4页
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看图计算综合试卷一填空题。 (34分)1. 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 )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表面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2.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 方分米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4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0.2平方米,高是8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长是5厘米,高是3厘米,宽是( )厘米6做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 )厘米。在这个框架外糊一层纸,至少需( )平方厘米的纸,这个纸盒的体积是()立方厘米。7、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前面的玻璃被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 )。8、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9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它的表面积是( )平方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10、至少要( )个小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如果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那么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1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就扩大( )倍。体积就扩大( )倍12、把两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表面积最少减少( )平方厘米。13、把一个横截面的边长为5厘米,长为2米的木料锯成4段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 ) 平方厘米。14、将一个表面涂有红色的长方体分割成若干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其中一点红色都没有的小正方体只有3块。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15、一种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可能是( )平方厘米,也可能是( )平方厘米。16、一个长2米的长方体钢材截成三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2.4平方分米,这根钢材原来的体积是( )。17、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4平方分米,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18、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6平方厘米,把它放在桌子上占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19、用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表面积尽可能小的正方体,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20、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之和是( ) 立方厘米,表面积之和是( ) 平方厘米。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分)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进行计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4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5长方体的表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6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7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8.长方体有6个面,可能会有4个面面积相同。( )9.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体积与表面积一样大。( )10.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纸盒放在桌面上,纸盒所占的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20分)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 )倍A 2B 4C 6D 82表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比,( )正方体体积大长方体体积大相等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A 2B 4C 6D 84表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比,( )A正方体体积大B长方体体积大C相等5我们在画长方体时一般只画出三个面,这是因为长方体( )。A只有三个面 B只能看到三个面 C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6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7用一根长( )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A28厘米 B126平方厘米 C56厘米 D90立方厘米8一个菜窖能容纳6立方米白菜,这个菜窖的( )是 6立方米A 体积 B 容积 C 表面积 9如果把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这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来的正方体表面积( )。 A.增加了 B.减少了 C.没有变化 10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小正方体的4倍,那么大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小正方体的( ) A.2倍 B.4倍 C.6倍 D.8倍四、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单位名称(16分)9600立方厘米=( )毫升=( )升8500立方厘米=( )毫升=( )升47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270毫升=( )升=( )立方分米4.5立方分米=( )升=( )毫升0.8升=( )毫升1个药水瓶的容积是20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1间教室大约是160( ) 1罐椰子汁大约是250( ) 1瓶果粒橙大约是1.2( )1本数学书大约是180( ) 五、计算下图的体积(单位:分米)(10分)六、解决问题(30分)1 一盒饼干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现在要在它的四周贴上商标纸,这张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在一个长10米、宽3.5米的长方形客厅的地面上铺设2米厚的木地板,至少需要木材多少立方米?铺好要在地板上涂上油漆,油漆面积是多少?3要制作50块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至少需要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材?4学校要砌一道长20米,宽0.24米、高2米的墙,每立方米需要砖525块,学校需要买多少块砖?5在棱长为90厘米的正方体玻璃缸里装满水,将水倒入长120厘米,宽81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里,这时水深多少?附送:2019年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58-60页旅游费用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目标: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2、发展在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表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中生成问题1、师:我们的祖国富饶美丽,有许多名山大川,在陕西省眉县就有风景秀丽的太白山,今天,老师给给大家带来一些太白山风光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师问:你们觉得美不美啊?3、师谈话:真是一个旅游的好去处!现在去太白山旅游购买门票有两种优惠活动。课件出示两种优惠方案大家一起读一遍A:太白山一日游 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B:太白山一日游 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 师:B方案中“团体5人以上(含5人)”是什么意思啊?4、师问: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去太白山旅游的方案,我们需要考虑那些问题呢?5、学生思考后汇报,提出问题:(1)一共几个人?(2)选择哪个方案?(3)怎样最省钱?6、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旅游费用7、你设计的方案中共有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8、学生汇报,教师随机和学生解决少于5人的选择方案问题,并据学生的汇报梳理板书学生5人或多于5人的想法想法(共几个人、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案例简析】在创设情境中生成问题这一教学环节中,以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首先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学情境,逐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现和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随机解决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把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作为探究的内容,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更是对学生的挑战。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围绕问题高速运转,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二、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1、选择大人多、小孩少的方案,共同尝试解决。(多于5人,选B方案)(1)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应该选择A方案还是B方案?为什么?(2)学生汇报各自的思路和结果,教师随机引导:先计算每种方案需要的钱,再比较。2、选择小孩多、大人少的方案,共同尝试解决。(多于5人,选A方案)3、学生汇报方法和结果,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计算比较法4、比较两个问题的结论,提问:你觉得A方案省钱还是B方案省钱?5、学生谈想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6、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P58“试一试”7、教师创设情境:现在,老师想设计一个组织全班同学租车去太白山旅游的方案,要求每位同学有一位家长陪同,我们一共有多少人啊?8、现在有两种车可以选择,租车的时候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大客车:限乘客40人,每天每辆1000元小客车:限乘客25人,每天每辆650元。(1)能不能有的人没有座位?(2)每辆车上正好坐满,最好没有空位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设计一个租车方案9、学生尝试自己设计方案,要租几辆大客车,几辆小客车,一共需要多少钱?10、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最省钱的租车方案11、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12、学生思考,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出列表法的表格大客车/辆3210小客车/辆0235乘客/人120130115125每天租金/元300033002950325013、学生用教师课前发放的表格解决问题14、小结归纳:列表法【案例简析】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操作有两个关键性的条件,一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二是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的及时恰当的引导。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就达不到探究活动的预期目的,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恰当的予以引导,就会使探究活动停滞不前,甚至影响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学生的探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方法。本节课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独立思考、自主验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解决的问题灵活选择不同的探究形式。每一个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更是问题探究法课堂教学模式中提出问题的一种有效形式,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些问题,因势利导的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三、实践应用中拓展问题1、师:我们刚才设计的全班同学、家长和老师共112人去旅游的方案,怎样买门票最省钱?2、学生尝试解决后汇报。3、引导:能不能同时选择A和B两种方案呢?4: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大人多选择B方案,小孩多选择A方案5、教师归纳:在生活中,把多种知识综合应用,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案例简析】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阶段。在习题的设计上,遵循循序渐进,梯度上升的原则,先掌握最基本的通过比较选择方案,再自主设计方案,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综合应用和选择方案。在习题出现的形式上,可以是学完后再练,也可以是边学边练,本节课中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四、谈话小结本节课学生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 例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的有效性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案例刘淑芬 .10.10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的有效性,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我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这课中,进行了尝试,对提高课堂有效性颇有感触。一、尝试猜测,激疑引入学生对未知的探究一般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们常常借助已知对未知进行猜测、实验、推理,并作出解释。“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2、 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伊始,我试着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同学们受2、5的倍数的特征影响,只是从个位上的数去思考,猜测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说:“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3的倍数。”还有学生说:“个位上是0、2、 4、6、8的数是3的倍数。”在未得到正确答案前,同学们都以期待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提醒他们:“找3的倍数的特征用找2、5的倍数的特征的老办法是行不通了”。于是同伴之间相互质疑,学生就在这样一种想知而未知、想得而未得的气氛中进入探索状态。二、全体参与,经历过程有效的探究应是全体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因为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究材料,并为学生创设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具体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圈一圈,想一想。同桌两人合作在一张1-100的“百数表”上圈出3的倍数并仔细观察,想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吗? 【案例简析】通过仔细观察与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3的倍数不完全跟个位数有关,个别学生提出了“可能跟每位数字都有关”的大胆猜想,激发了大多数孩子的探索热情,他们跃跃欲试,想弄个明白。(二)拨一拨,填一填。同学们先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几个(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思考后再拨几个较大的3的倍数,看看各用了几颗珠,并填在下表中。拨出的数所用珠的颗数【案例简析】让学生把拨珠与填表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地感知3的倍数与所用珠子的颗数有关。(三)想一想,说一说。对照“百数表”上圈出的数和上表的结论,思考三个问题:1.每个3的倍数所用珠子的颗数有什么共同点?2.计数器上珠子的颗数是怎么得到的?3.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及全班讨论交流。同学们通过观察、推理、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顺理成章地初步发现了“3的倍数与各位上数字和有关”的特征。【案例简析】学生探究的成功,得益于上述新问题的引导,尤其是第二个问题,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把珠子颗数与每一位的数字和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四)实验验证。学生的探究虽不同于科学研究,但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新发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应反复验证。在学生初步发现规律后,我要求学生进一步举例验证。分两个层次进行:1.正面验证。让学生举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四位数,看看这些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2.反面验证。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看看这些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案例简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其发现的规律确信不疑,还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三、应用规律,分层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练习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练习不仅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的练习。(一)基础练习。1.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