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doc_第1页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doc_第2页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doc_第3页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doc_第4页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说课稿(道士塔)参赛选手:沈阳市回民中学 蒋爽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沈阳市回民中学的参赛选手蒋爽,我要讲的是高中语文二年级选修教材的一篇课文道士塔。我的说课流程分为六部分: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教学教法、整合点角度说过程和教学效果及感受,重点解读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本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从文本本身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敦煌文化的灿烂辉煌,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裹挟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潮流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从文章在教材编排中所处的位置分析: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品味散文的语言。从而实现能力迁移,完成阅读教学在高二阶段安排的“着重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任务。 学生分析:本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有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所以文句的疏通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融入到感情强烈的文化氛围之中。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2、了解敦煌文化的常识及文中所述史实能力目标1、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三、重难点突破教学重点1、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运用语言反映出来的激情2、体会本文内蕴丰富而又充满诗意的语言教学难点了解敦煌莫高窟发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说明:确定教学重点依据:厚重的文化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而品味散文的语言,整体把握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正是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确定教学难点依据: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高二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沧桑历史的的实际体验,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法和学法 1、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多媒体展示敦煌的壮美和莫高窟精美的壁画和雕像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先让学生对莫高窟有一清晰、直观的印象,再由此迁移到文字上的莫高窟,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突破重点也就不难了。2、对话教学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表现为一种“多向互动”的形态。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情境创设法利用符合情境的敦煌音乐作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4、讨论点拨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五、整合点角度说教学过程学生与文本共进行三次对话,四大整合点:飞天观音感受美敦煌文物体会痛寻找罪人理解恨月牙泉边激发爱(一)课前预习 两个预习作业: 1、敦煌文化是我国最灿烂的文化之一,包括敦煌石窟、敦煌壁画、敦煌文献,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宝库。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及其现状。2、朗读本文,选择文中最喜欢的一个片段记诵下来。 说明:道士塔文化内蕴深厚,安排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可有效的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同时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读后会对学生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教师应珍惜学生被唤起的这股情感激流,趁势要求他们记诵文中精彩片段,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奠定了基础。(二)导入新课 飞天观音感受美(多媒体课件)由春晚千手观音、春晚飞天、奥运飞天三个舞蹈的优美画面,引到三个舞蹈的素材来源我国灿烂的敦煌文化。说明:由已知走向未知,由熟悉引到陌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敦煌文物体会痛由学生代表总结展示网络搜集的有关敦煌、莫高窟、壁画、塑像及文献的资料成果。同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文的情境:这么珍贵的敦煌文物,却大量流失海外,我国研究敦煌学的专家们只能凭借高价买来的影印本或缩微胶卷,在放大机前展开自己的钻研。这是怎样的屈辱、怎样的悲哀啊!道士塔一文中,作者用沉重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这一文化浩劫,展示了那触目惊心的一个个片段。说明: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仅仅凭借一本书一张嘴,一面黑板一支笔向学生讲解敦煌文化的神奇壮美,可究竟莫高窟什么样,学生不去观赏,仅仅依赖书本上的文字去想象还是抽象的,印象也是模糊的。这时用多媒体放映图片,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可以对人的各个感官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接受特点,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道士塔出现在这里的不合理性。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塔的主人王圆箓是农民、道士,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一个佛教圣地。说明:让学生体会到本文强烈的讽刺意味。(三)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检查预习(诵读)要求学生将预习时最有感触的语段诵读出来,并简要说明该语段何以感动了自己。说明:为学生与文本的第一轮对话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四)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二轮对话打破从头到尾分析课文的思维格局,根据学生与文本第一轮对话的结果,教师将与文本第二轮对话引向深入。选择上述各类语段中的典型片段,组织学习小组分别深入体会,通过诵读、品味,加深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我一共设置了四个问题。说明:小组探究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归纳能力,从总体上感知了全文,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而且使刚才的阅读得到了检验。重点说明第四个思考问题:寻找罪人理解恨多媒体课件配图假如你是一个主持正义的法官,来审判“敦煌文物的流失”这个重大案件,你会审判哪些人?写下审判词,并当庭宣判他们的罪行。 人物 罪名 罪行 审判结果说明:以独特的思索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新鲜的观点和见解,进而提高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由于参与的积极性和感情的融入,使课堂创设出了希望创设的情境,对学生思想感情上的教化目的也就达到了。多媒体补充知识:(王圆箓为保护藏经洞文物所做出的努力)藏经洞发现之后,王道士首先徒步行走50里,赶往县城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送了取自于藏经洞的两卷经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引起这位官老爷的重视。可惜的是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王道士只好碰壁而返 说明:让学生了解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实质核心是民族的疮疤,是一个民族的悲剧,根源不在王道士,而是一个民族造就了一个个不得不承受的屈辱的国民。如果一个民族,尤其是当权者,珍视文化遗产,一是不可能让王道士来把持,二是发现后也不会让珍宝那样惨痛地流失。因此,作者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使命感,过渡到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五)课文的现实意义:月牙泉边激发爱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谁来弥合这个百年的伤口?(多媒体课件配歌曲大敦煌刀郎)我们,飞天的后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长城的烽火已经残败,千年风沙呼啸,千年巨石无言。敦煌呼唤着一个强盛的中华,呼唤着更多的后来者!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的梦里,也许都会有一汪溥清的月牙泉,都会有翩翩飞翔的飞天大敦煌歌词:敦煌的驼铃 随风在飘零 那前世被敲醒 轮回中的梵音 转动不停我用佛的大藏经念你的名 轻轻呼唤我们的宿命残破的石窟 千年的羞辱 遮蔽了日出 浮云万里横渡 尘世的路我用菩萨说法图为你演出 今生始终无缘的共舞敦煌的风沙 淹没了繁华 飘摇多少人家 一杯乱世的茶 狂饮而下我用飞天的壁画描你的发 描绘我那思念的脸颊我在那敦煌临摹菩萨 再用那佛法笑拈天下说明: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激起强烈的忧患意识。(六)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第三轮对话,布置作业(多媒体课件)余秋雨的散文常常把祖国的河山、民族情感和华夏文化融为一体,透过他的散文,我们会看到隐含着的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张昭君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余秋雨其人其文,读一篇余秋雨的散文,摘抄喜欢的段落,并写下自己的感触。说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通过比较学习加深印象,不仅能从更深层意义上加深对道士塔一文的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将眼光投向我们民族深远、博大的文明、文化,关照当代文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