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亲(下).doc_第1页
我和我的父亲(下).doc_第2页
我和我的父亲(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第二年的夏天,大队预制厂需要大量的石子。大队把任务分配给生产队,生产队又把任务分配给社员,社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四处去河中淘石子。那时候河道属于公共场所,所以拉沙、淘石子之类的事情还没有人去管理,正所谓“有理街道,无理河道”。淘石子虽然是苦力活儿,但是按方计分,可以多劳多得,淘得多就能够多挣到工分。除此之外,凡是去淘石子的,生产队每人中午还发给一斤白面,作为中午的“午餐补贴”。父亲身高体壮,这活儿自是不在话下。刚好是暑假,父亲就带上我给他做个小帮手。我其实帮不了什么大忙,也只是能够在回来的时候给父亲在车的一旁用绳出个稍,搭把小劲儿而已。一切准备停当,父亲便拉上架子车,我们出了门。先去生产队领了白面,我自然是不会算个人头的,所以白面也只能够领到一份,但一斤白面也够我和父亲吃上一顿的。去时是空车,自然不用我出稍,父亲让我坐在车上。那时候,我们农村孩子真的很可怜,我长那么大,从来没有坐过汽车,更别说火车什么了,就连见都没有见过,所以,我们这些孩子,有架子车坐就已经是非常高级的享受了。路上我们要过一道彩门,所谓彩门,就是在路两边竖起四根木头,上端再横架上两根木头,木头都是有小碗口那么粗细,六根木头搭成一个门框,然后在门框上编插上柏树枝叶,门框上方的正中间端放着“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铜板像,门框的两边则是革命对联,上联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下联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这样的彩门,每个大队都有,就像现在的公路上要竖上“什么什么人民欢迎您”的入境大门一样,中国人历来喜欢搞这样的名堂,只是时代不同了,内容和形式不一样罢了。每个彩门旁都是有“革命小将”把守的,过彩门可不是一件儿轻易能通过去的事情,小将们会手握红缨枪横栏在门前,但是你不要怕,他们不会要你留下买路钱,只是要求过路人要背一条毛主席语录,或者答一句“革命暗语”。如若背答不出来,就要跟着小将们学背一条毛主席语录才能通过。小将冲着我父亲说:“一把伞!”父亲立刻答道:“毛主席去安源!”小将又冲着我说:“你,背一条毛主席语录!”我毫无迟疑地背道:“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我们那个时候,每个孩子的小肚子里都会装着许多条毛主席语录,因为在学校,毛主席语录是当做课文来背诵的,背不下来,老师就不让回家吃饭。在河里淘石子,对父亲来讲也许是一件非常出力的差事,但对于我则是一件既快乐又开心的事情,我如鱼得水,自始至终都只是把淘石子当成一种有趣的“玩儿”。父亲在水中用三根木棍搭起一个三角形的架子,然后把用来淘石子的铁网筛子吊在架子上,我的任务只是负责扶着筛子,看着父亲弓腰在水中用簸箕大的铁锨把河底的沙石一锨一锨地挖起来,放进铁筛中。从流动的河水中挖沙石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一大锨的沙石被父亲端出水面的时候,就被流水冲走了一半儿。等筛子中有了半筛子沙石的时候,父亲就会放下铁锨,双手把住筛子的两边,先是左右转着筛一会儿,然后是来回摇晃着筛。不多一会儿,漂浮在水面的筛子里,原先的细沙便借着河水的冲力,慢慢地被冲淘去了,留下的全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小的像鹌鹑蛋,大的像鸡蛋,有白的、黄的、黑的、红的,还有花的,看上去明亮亮、油光光的,煞是可爱。父亲看着我冲着各种稀奇古怪的石子不停地惊喜喊叫,虽然头上的汗水不停地顺着面颊流下来,父亲也不停地掬一捧河水冲洗去咸汗,可他满脸惬意的笑容里所保函的那种天伦之乐,恐怕只有做了父亲的男人们才能够深深地感受得到。后来不等父亲来筛,只要他把一锨沙石倒进去,我就学着父亲的做法不停地晃筛着,倒进去一锨,我就筛出一锨,再倒进去一锨,我再筛出一锨。这样,我们淘石子的速度就大大地提高了。其实,一锨沙石借着河水的浮力,筛起来也不是非常吃力。等筛子里的石子积攒多了,父亲就把石子端到河滩上倒成一堆。中午,父亲把从生产队领到的一斤白面拿到河岸上的那个看瓜人那里,用看瓜人的灶和看瓜人合伙做饭。看瓜人的瓜庵和父亲当年看萝卜地住的草庵一模一样。父亲用水把面和成一团,然后又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做成耳巴子(我们那一带把锅贴形象地说成是耳巴子),贴在看瓜人的锅上炕熟,借着看瓜人的开水,我们三个一起吃了一顿晌午(我们那里对中午的称呼)饭。虽然没有菜,但那个年代,吃白面就像吃肉一样香,所以,那顿饭也吃得有滋有味的,令人终生不能忘怀。饭后,看瓜人也非常热情,从瓜地里摘来了两个“三棱白”甜瓜,让我和父亲拿去吃。父亲让我拿上两个瓜,谢了看瓜人,回到了我们筛石子的地方。在那里,我和父亲吃了一个瓜,另一个瓜父亲说带回去给我小弟和小妹吃哥哥那个时候不在家,被父亲托人安排在一个公社的面粉厂里当临时性的工人吃完瓜,我的小肚子已经饱胀得像一个大西瓜,我用手“咚咚”地敲着肚皮,满足地打着饱嗝。在河堤树下的荫凉里,父亲把草帽枕在头下,躺在地上稍作休息,我就在河堤的小树林或沙滩里跑着玩,捡拾了不少形状各异的贝壳。有长的,有圆的,还有螺旋状的;有大的,也有小的。我把这些当成了难得的宝贝,带回家里给弟弟妹妹两人各分一些,他们也都如获至宝。下午,父亲带着我没有干多长时间,我们就收兵卷旗,满载而归了。车厢上扎着圈苫(一种用麦秸秆编织而成的茓子,比车帮高,用时围在车厢周围,可以增加架子车的承载量),石子几乎装满了一车。车被父亲拉着,我在旁边拴上一根绳拉稍。一路上,我尽力使出全身的力气尽管父亲说不用那么大的劲儿,可我还是把稍绳拉得直直的,一刻也不肯松懈我一心只想着,只要我多出一点儿力,父亲就会少流一点儿汗。七为了这个家,父亲挣起工分儿来可以不要命,但要让父亲在自己身上花掉一分钱,都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勤俭持家,是父亲的本色。多年的田间劳作,从父亲身上早已经看不出半点儿曾经的知识分子影子。父亲那被太阳炙烤成古铜色的皮肤发着油光,仿佛覆盖着一层釉彩,裸露的身躯看上去就像是一尊劳动者的精美雕像。头戴的一顶旧草帽,也不知道陪伴着父亲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了,它不仅可以为父亲遮阳挡雨,父亲累的时候可以放在地上当座儿,父亲热的时候可以握在手中当扇。身上的粗布衣服总是打着几个补丁,总是把长袖衣服穿成了短袖,长裤子穿成了大裤衩子,确实再也穿不成了,就被母亲扯成布条,或者用来搪袼褙做鞋帮,或者直接用来垫鞋底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语叫循环经济,其实在那个生活艰苦的年代,老百姓早已经懂得“循环”了。即便是旧布条子做成了鞋,一旦穿在父亲的脚上,仍然是穿了又穿,补了又补,被穿成了鳄鱼的嘴巴也不忍心扔掉,父亲说,这样还可以当拖鞋穿;为了增加鞋底的耐磨性,父亲每双布鞋的鞋底还都用架子车的废旧轮胎钉了掌,这样鞋底就不会被轻易地磨破。父亲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我生活观的形成,成了我一生也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手掌大的扁圆形小铁盒,是当年装女人们擦脸油用的,里面的油脂用完,盒子便成了我的宝贝。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农村娃哪里知道储钱罐是何物,这个小铁盒就是我的“储钱罐”。我把平时买作业本或者铅笔剩下来的一分两分的硬币积攒在盒子里,又把盒子悄悄地放在我睡的小床上方的墙洞中。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有一次,家里没有吃的盐了,父母发愁如何买盐的事情。这个时候,我悄悄地去取来那个藏了已久的小铁盒,交到父亲的手中,让父亲打开。父亲疑惑地打开盒子,猛然间的惊喜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父亲数了数,居然有一块多钱。那时候,五分钱就能够买到一斤盐。看着父母开心的样子,幼小的我感到非常自豪,仿佛自己就是腰缠万贯的小富翁似的。当时我就暗下决心,长大了我要多多地挣钱,让父母天天开心。等到自己真的长大了,才知道要实现这个愿望哪会是一件儿容易的事情啊!七九年我考上了大学,虽然我们那个时候上大学不需要交学费,就连生活费也是国家承担,自己就是出个日常开销,就这我们的家底都很困难。为了供我上学,父亲一如既往地支持我,每学期都要借钱供我,父亲总是那句话,你只管读你的书,上你的学,其他你啥都别管,车到山前必有路。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我从各个方面尽力节俭着,从不和同学们攀比吃穿用什么的。当年那种用木条钉起来的装农药瓶子的简易箱子,里面糊上一层桑皮纸,就成了我在学校放换洗衣服的箱子。生活费虽然由国家管,但也不能无节制地花,否则那点儿补贴也是不够怎么吃的;想着父亲到处跑着为我借钱的事情,我大多时间就只买五分钱一份儿的酱萝卜丝,而且一份儿菜可以吃上三四顿,这样每月就可以省下一些餐劵来,积累多了还可以换回一些零花钱。那个时候,我处世不深,还体会不到父亲为我借钱时的辛酸。后来我也成了父亲,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我才慢慢体会到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那种肝脑涂地、舍得一身剐的父爱。我曾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一位秉性善良耿直的父亲,平时从不愿去祈求别人什么,但为了替儿子还债,却不惜屈尊去给一个老板下跪。看到这里,我禁不住唏嘘不止。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想到了父亲当年为供我读书去到处借钱的情景,想象着父亲是怎样地委屈着自己耿直的性格,为儿子所表现出的善良之心。“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无论什么时代,世界上的父爱都是相通的,伟大的,不折不扣的。我这一生,心中感到最亏欠的就是我的父亲。父亲为我为我们兄妹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太多太多,可得到的回报却太少太少。我大学毕业工作了,吃了“皇粮”,有了收入虽然那个时候工资少得可怜,但毕竟家里有了一个每月领工资的人可是劳累了一辈子的父亲却一下子病倒了亲爱的父亲,可怜的父亲,不幸的父亲,伟大的父亲啊!你不是说过“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吗?伯呀,父亲啊,你倒是站起来呀!可是父亲这一倒就再也没有站立起来,父亲没有享受到我们兄妹的一天福,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生当作父杰,死亦为鬼雄!”我把古代诗人的两句诗改换了一个字作为对联写在父亲的遗像两边。父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