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_第1页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_第2页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_第3页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_第4页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5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十易其稿的故事 mfontsize=6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 十易其稿的故事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 6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面 菊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人课文。可试教的时候,学生们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这个 “ 秋天的怀念 ” 的画面涂抹得“ 五谷丰登 ” ,独独缺少一种 “ 怀念 ” 情愫和淡淡的哀愁。这显然与我抓的 “ 好好儿活 ” 的主题不兼容,情感的脉线没有进人深沉的基调中去感 受 “ 好好儿活 ” 带给我们的人生韵味。 到底怎么切人这个主题?真是个问题。 不妨顺风顺水,以作者简介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 54岁了。从 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 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 47 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2 / 5 己的孩子。 介绍完之后,觉得很自然,顺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诉了学生 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但是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 “ 平 ” ,而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代替。 偶然间想到 史铁生当年不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吗,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人,再把这段话改编一下,那该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 54岁了。遗憾的是,从 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 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 47 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孩子们读的还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话,如果全部引用则太长,不够开门见山,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稿中我这样修剪了开场白的前半部分 清 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 54岁了。在他 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 接下来该引用哪段话合适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这段: “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3 / 5 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 合欢树 第八稿是第六稿与第七稿合并起来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 情 ” ,而不是 “ 主题先行 ” 能够让 学生总体感觉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同时通过这段话唤起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从而激起他们体悟文字的兴趣。 然而, “ 开头 ” 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有老师举例子谈到我这堂课的设计:起承转合,课堂围绕“ 好好儿活 ” ,先体会母亲的 “ 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 ;再探究 “ 我俩在一块好好活 ” ;最后引申到 “ 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 ” 。这位老师特别提到,教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好好儿 ” 这个字眼,埋了一条暗线: “ 苦 ” 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 “ 苦上加苦 ” ,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 “ 好好儿活 ” 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 里行间体现母亲的 “ 苦口婆心 ” 、 “ 用心良苦 ” 。以至于作家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 “ 苦 ” 的韵味 人生怎一个 “ 苦 ” 字了得。 这个 “ 苦 ” 字的评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和课的开头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读合欢树中开头的一段时,学生发现了这句“ 母亲活得太苦了 ” 并谈到儿子怀念母亲好心苦(辛苦)。我没有追问学生到底说的是哪种 “ 苦 ” ,灵机一动,在黑板4 / 5 上写下了 “ 心苦 ” 而不是 “ 辛苦 ” 。让学生从 “ 心 ” 出发,以 “ 苦 ” 为线延展开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学 这就是第九稿的开头。那一次板 书时我把开场白的 “ 苦 ” 字加粗、涂黑,并郑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 “ 苦 ” 字。 故事到此仍没有终结。课上完之后我开始反思: “ 苦 ” 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么,长路漫漫,谁没有过 “ 苦 ” 的感觉?这文中的 “ 苦 ” 字让我们想到是活之苦恼、苦难。苦心 这各种各样的 “ 苦 ” 便是所谓的 “ 心苦 ” 啊。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 “ 苦 ” 中的 “ 好好儿活 ” 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 我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 “ 苦 ” 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 ? ” ,这个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 黑板擦下消失的 “ 苦 ” 字已经化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至今,这十个设计方案仍然保留在我电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十次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的。试想仅一个开头就这么 “ 麻烦 ” ,何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