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doc_第1页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doc_第2页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doc_第3页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冠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文词言简意赅。宋人郑有贤说: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所谓包四种,即包举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的特色;所谓笼百家,即囊括诸子百家的精华。正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体系,因此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认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下分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革新进步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开章明义即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当时,战争是社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孙子看到,诸侯列国互相兼并,亡国破军的惨祸不断发生,因此,他告诫国君要把战争问题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引起重视。兵凶战危,不是儿戏,只有深刻地认识战争。才能慎重地对待战争。孙子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 良将警之。国君慎,即主不可以怒而兴师,不要轻启战端;他要将帅警,即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不要妄动干戈。 军事是科学,战争是艺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孙武天才地发现胜可知,同时也胜可为,并且对探求战争胜利的规律作了明确而辩证的表述。 首先,他认识到客观物质力量是战争胜负的基础,这物质力量他概括为五事-道(政治)、天(天时)、地(地理)、将(将帅)、法(法制),并进一步归结为称这一概念。称就是军事实力,甚至可以译为综合国力,请看孙子的解释: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即是说。称是从土地、物产、兵源等诸因素综合推算出来的。在孙子看来,要夺取战争的胜利,我与敌之力量对比应当如同以镒称铢那样处于绝对优势。 孙子一方面重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且对二者加以辩证的分析,他说: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所谓计利,是指根据对敌我双方五事的对比分析所提出的作战方针,这一方针还只具有胜利的可能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加上主观的努力,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为胜利的取得创造现实的条件。孙子所说的造势,便是指靠指挥员能动地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和凌敌威势。 孙子论战争,看到了政治因素的重要作用,例如他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修道而保法。但是,他毕竟还未能区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质,只是停留在功利主义的认识上。在他看来,只要有利就可以兴师,就可以进攻,即所谓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是孙子在战争观上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第二,异彩纷呈的制胜之术 孙子兵法揭示出一系列指导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若干著名的军事原则和军事范畴,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孙子兵法之所以受到后世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他从战争指导规律的角度,提出了在全胜思想指导下的一系列制胜之术。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而不通过直接交战迫使敌人放下武器,屈服归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孙子称之为全;战而胜之,他称之为破。全为上策,破为下策。因此,他明确指出:百战百胜,非各之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个方面是在作战过程中,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通观孙子兵法,其绝大多数篇幅是论述如何战而胜之的。 对于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孙子作了完整而系统的论述。 在战争准备上,他提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要求确有胜利的把握才可求战。他还提出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即自己必须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自己占有优势,但这还只是具备了一半的胜利条件;能否战胜敌人。还要看敌人是否有隙可乘。因此,孙子在指出先为不可胜之后,紧接着指出以待敌之可胜,要待敌之隙,待敌之虚,等待敌人犯错误,等待敌人暴露弱点。 在作战指导上,孙子主张因敌制胜,灵活多变。为了作到这一点,他非常重视对敌情的了解,强调知彼知已、知天知地,要求通过五间俱起,了解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定下正确的决心。孙子十分反对将帅打莽撞仗,有勇无谋。他指出将有五危,兵有六过,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必须是静以幽,正以治,具有沉着镇定、机智果敢的军事素养。在指导战争时,作战方向要正确,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即将主攻方向指向敌人薄弱的翼侧,攻击点必须是敌人的关节部位、要害部位,即所谓避实击虚,先其所爱。兵力优势就应当进攻,守则不足,攻则有余,而实施进攻作战就要速战速决(兵之情主速),突然袭击(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快速行动(动如脱兔),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孙子强调,一个五德具备的指挥员,在复杂惨烈的战争环境中,要善于害中见利,利中思害,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胜不骄,败不馁,始终注意通过示形惑敌之法,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 第三,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孙子在军队建设上,为了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进行战争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建设封建军队的治军主张,其核心是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就是奖赏,重赏有功的官兵,提拔立功的将士。爱兵也是文的重要内容,孙子主张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在奴隶制时代的春秋末期能提出爱兵和优待俘虏(卒善而养之)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武是惩罚、是严刑。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文武并用,恩威并施,这就是孙子治军的基本主张。 对于士兵,孙子提出了士卒孰练、兵无选锋则北等问题,但是比较他对将吏的要求,则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分量上都大不相同。孙子认为将者,国之辅也,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是国家安危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