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_第1页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_第2页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_第3页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_第4页
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8 第 20 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点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其作用;手工业进步的表现;商业繁荣的表现、特征;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了解清朝实行 “ 闭关锁国 ” 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能力目标 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 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 “ 闭关锁国 ” 政策后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自备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强化 “ 左图右史 ” 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和相关史料,观察图片,培养学生从书和史料中寻求答案的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2 / 18 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通过设疑讨论、辩论会、表演小品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通过查阅资 料、准备小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 “ 闭关锁国 ” 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处理方法 重点: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 闭关锁国 ”政策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 课前导学 通过小学、初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的学习及影视、课外书等的熏染,初一学生有一些历史知识的积累,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 动性都很高,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愿望也很强。但是本节课的内容涉及的是抽象的经济现象,是学生知识点和兴趣的 “ 盲区 ”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法上多探讨。 教学策略和方法 复习提问法:既巩固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又可导入新3 / 18 课,还可以满足初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良好愿望,加强师生互动 重点讲解法: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学生较陌生,教师需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 材料辅助法:将书中的相关史料和图片用多媒体、投影等形式预先处理,让学生表演施复夫妇经营史一段。 重点讲解法:经济领域的相关知识学 生较陌生,教师需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材料辅助法:将书中的相关史料和图片用多媒体、投影等形式预先处理,让学生表演施复夫妇经营史一段。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自古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早在半坡和河姆渡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培育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学生回答),商朝时有了五谷(稻、黍、粟、麦、豆)(学生回答),汉朝时中原和西域互通有无,传入了葡萄、 石榴、核桃、苜蓿、胡萝卜等(学生回答),北宋时我们又从国外(吕宋岛)引进了高产的水稻占城稻(学生回答)。 4 / 18 到了明朝时期我们又从国外引进了多种农作物,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学生进行争论,表明自己的观点:陆续回答出问题。 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 农业(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让学生找出引进的农作物)玉米 、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农作物品种增多 玉米:(教师讲解)明朝文献中又称 “ 御麦 ” 、 “ 玉麦 ” 、“ 西番麦 ” 等,原产美洲大陆从美国南部经墨西哥直到秘鲁和智利的狭长地带。 1494 年哥伦布从美洲归来时把玉米果穗作为珍品奉献给西班牙国王,玉米开始传入欧洲,而后向世界各地传播。 16 世纪时引入我国,开始时在山区种植,到明末,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河南、河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都有种植。 甘薯:(教师讲解)甘薯又名 “ 番薯 ” 、 “ 地瓜 ” 、 “ 金薯 ” 等,分红、白、黄、紫等多种。甘薯的引进,改善了 我5 / 18 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 “ 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 。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 “ 先薯亭 ” 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为了纪念陈振龙,人们将他誉为我国的 “ 甘薯之父 ” ,国际上也将他带苗回乡的时间定为甘薯传入我国的时间。 马铃薯:(教师补充)大约在 1573-1620 年传入我国。由于它高产,成熟条件要求低,因此成为世界上种植范围最广的作物,解决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人口的粮食问题。 花生:(教师讲解)又称落花生、地豆、番豆、长生果、万寿果等,原产 南美。我国也是花生的原产地之一,不过一直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油料作物,直到美洲的新品种传入以后,它才成为我国许多地区的主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学生可答出又名葵花) (教师讲解)又称朝阳花,原产美洲, 17 世纪从 东南亚传入我国,时称 “ 西番葵 ” 、 “ 丈菊 ” 等。 我国在先秦时代已经知道这种植物,古人也已经 食用葵子,但它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明代引 进美洲新品种以后的事了。 (教师小结)这些农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 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6 / 18 学生从书中找出引进的农作物,拿出带来的实物 引导学生看世界地图,找到相关国家,弄清引进线路 学生朗读材料 引导学生看中国地图 7 / 18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相关内容,也可找学生朗读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回答出玉米、甘薯、马铃薯别名 资料,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1 这些农作物为什么都来自美洲? 教师可简单介绍美洲 15 世纪末西欧殖民者入侵前印第安人创造的文明,其中居住在中、南美的印第安人数目较多,有的比较先进,曾创造发达的农业文化,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2 明朝为什么要大量引进高产的8 / 18 农作物? 教师讲解 一是郑和下西洋后明朝的对外交往日趋频繁,大量农作物的引进是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表现:二是明朝时人口粮食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需要高产农作物解决人口粮食问题 (教师导语)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呢? 2 手工业(教师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概括) 棉织业:由南到北形成一批基地 (用多媒放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嘉善县城所在地)纱 ” 的民谣。) 丝织业:苏州南京 制瓷业:瓷都景德镇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或投影 “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 )讲解:始于宋、成熟于元的青花瓷,鼎盛于明代。 教师导语)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进步,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中相关内容,概括出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 3 商业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大商人出现徽商和晋商 9 / 18 投影显示:皇都积胜图 (教师详解)这是明朝人绘的反映明代中后期北京商业繁荣的图卷。全图长 2182 厘米,纵 32 厘米。画面 从卢沟桥经广宁门 (今广安门 )进入北京城区,又经正阳门、棋盘街、大明门、承天门 (今天安门 )、皇宫等街市,向北延伸至居庸关。描绘了北京繁华市 区的商业街道面貌。街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杂技演场聚有大群看客。在效区的一条大街上,人们马驮、车载、肩挑、手提着各种物品,来来往往。正阳门和大明门之间的 “ 朝前市 ” ,出售着布匹衣裳、毛皮绸缎、陶瓷器皿、书籍字画等种类繁多的商品。游人顾客边走边看、非常热闹。此图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徽商和晋商的相关内容,看徽商的房舍图,解释:商人赚钱后修建精美的家宅,购置大量良田。也有一部分投资从事手工业生产。 10 / 18 教师解释: “ 东西两洋 ” 是指东洋和西洋, “ 西北两口 ” 指张家口和古北口。该图反映 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广泛性,是当时商品 经济繁荣的一个缩影。 学生通过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看松江出产的精美棉布图,请学生朗读 1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概括。 11 / 18 2 引导讨论书中 “ 动脑筋 ” 中的问题,最后形成 “ 纺纱织布不仅要求一定的温度,更重要的是要求有一定的湿度 ”的结论。 3 学生看书中或投影 “ 青花海水行龙纹扁瓶 ” 4 学生看书中相关资料 5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南都繁会图,学生能答出 “ 南都 ” 是南京 学生对明清高超的手工技术赞叹 12 / 18 活动与探究: 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教师讲解)从刚才同学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明朝丝织业中小生产者两极分化:有的因经营亏损而失败,沦为受人雇佣的机工,有的则善于经营,不断赢利,积累数千金的资产,织机由三、四张增至三、四十张,雇佣众多机工,从小手工业者发展为机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施复夫妇就是早期的资本家(学生答),受雇佣的机工就是 工人(学生答),他们靠劳动计日领取工资(学生答)来维持生活。那么这种雇佣关系的出现就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的明朝则表现为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 。 (教师引导)明朝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并没有大踏步的向前发展,而是举步维艰。为什么?(学生通过看书可找出 “ 闭关锁国 ” 这个词) 三 “ 闭关锁国 ” 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原因三条:传统观念、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防范外来侵略 过程三步: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 (教师可适当补充清政府实行该政策的一些 资料来 加强学生的理解) 13 / 18 影响三句:消极自卫、阻碍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与 世隔绝最终落伍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 “ 动脑筋 ” ,组织讨论 对比郑和下西洋、引进外国农作物和清朝闭关政策的不同后果,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 想法 ” 大致思路: 1 吸取 “ 闭关锁国 ” 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2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3 今天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三个内容:明清经济的 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清朝的 “ 闭关锁国 ” 政策(学生回答)。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教师应强调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者之间的关系 前提条件和结果)。但是清朝 “ 闭关锁国 ” 的政策却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致使中国近代与世隔绝、迅速落伍。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14 / 18 学生议论,自由发言。 1.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中施复夫妇 经营丝织机房图和旁边的补充资料 ,重点提示学生看他们开始时的规模 ,后来的经营规模 . 2.给出几分钟让学生讨论 3.自由组合把施复夫妇的经营史进行表演 .学生基本能表现出自己织丝、善于经营、再投资、扩大规模、雇人等点。 4.在老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5.学生通过看书可找出 “ 闭关锁国 ” 这个词 6.教师可引导学生看书、理解乾隆帝致英王的信,讨论回答该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