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doc_第1页
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doc_第2页
教育学经典语录部分.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科: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从儿童来校的第一天,教师就应该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身上所有的好东西。家访不能是简单的告状,也不只是简单地要求家长管一管自己的孩子,应该多向家长表扬学生在校的优点,了解学生在家的长处。因此,家访既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更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感情投资,它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心,促使学校和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这世上有一种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当你付出的越多,你的失去并不因此减少,相反,你得到的心灵快乐就越多。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一方面,“爱的施与”对教师来说,达到自我升华;另一方面,爱在彼此存在中实现,一个真实的自我和另一个真实的自我表现在彼此互爱中联系起来,这样,一切事物才能在存在的光辉中敞亮。一个个故事,就是世人创造的一个个“智慧果”,营养丰富、有益身心。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教育,既迎合了孩子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又发人深省,促人奋发。同时也改变了旧有的“师生训练”的教育模式,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亲密、和谐的氛围中自然地受到了启发教育。整个教育过程还促进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沟通,把孩子的道德教育放在一个立体的空间中,合乎当代道德教育的新理念。个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正是从那些童年就不关心别人,而只知道享受快乐的人中发展而来。关心与个人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在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原则: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寓教育与无意之中。教师通过道德谈话向学生揭示道德美,激发学生对道德美的叹赏之情,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理想,促进品德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暗示学家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醒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化为现实,使之化为行动。暗示教育对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改进教育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促进和谐人格建构有一定的作用。但运用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形式要恰当。要善于理解“儿童世界”。儿童世界是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规律的。不了解这一点,把身心活泼的儿童视为“小大人”,教育措施必然失当,教育效果也就成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公平的小事会使人愤怒、委屈、绝望。儿童发怒是很危险的,儿童在愤怒中甚至会嫁祸于跟他的不幸毫无瓜葛的人。通向儿童心灵之路要靠友谊,靠共同的兴趣、爱好、感情和感受来铺设。活着的过程其实很有趣,整条路百转千回,经历过懂得一些再度困惑明白了,反复不已。不到那个年纪,有些道理死活不肯相信;而不遇见那些人和事,也始终没有真心的感悟。困惑中的人盼望成熟,可成熟的人,却羡慕未经世事的纯真。所以,除了享受每个时点的乐趣,承担它附带的痛苦,还能怎样?(摘自网友)过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