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倍 受人们的关注。产业集群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人才的聚集,支撑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 展。调查研究显示,产业集群人才聚集的环境里,人才具有显著的成长性。因而, 研究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内在机理,对促进地区集群经济的持续、健康 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本文在针对佛山及顺德地区家电、家具、陶瓷三大产业集群进行了实证 调研,提出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四个要素: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 协作效应和激励效应,并就此四要素的内涵与特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产业集群人才 共生效应分层次发挥作用的特点,并据此构建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洋葱模型。 其次,为了进一步研究产业集群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本 文类比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结论,探索人才共生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研究假 设,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指出人才共生结构对人才共生效应所发挥的 作用。最后,本文指出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的特征,构建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 系统模型,探讨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模型的环境构成,并据此提出促进产业集群人 才共生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集群 人才成长 人才聚集 人才共生效应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dustrial cluster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motiva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is being paid much atten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accompanied with the agglomeration of human talent.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human talent demonstrate better growth in agglomeration status. moreover, industrial clusters in china are now facing challenge of lacking human talent. in this case, it makes great sense to study the effect that talent agglomeration has to the growth of human talent. firstly, this dissertation carries on an empirical study to three important industrial clusters including domestic appliance, furniture and chinaware, based on which four factors of effect of talent symbiosis including knowledge overflow effect, information sharing effect, cooperation effect and motivation effect are concluded. additionally,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a deep look into the connotation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ffect. secondly,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symbiosis theory to discus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the level of effect of talent symbiosis and proposes research hypothesis. then all the hypothesis are testified with empirical study results. finally, 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e qualifications of talent symbiosis system in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establishes a system model of talent symbiosis in industrial clusters. then several suggestions and proposals are popped up according to the model.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 talent growth talent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alent symbiosi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 ,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序序 论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不仅在经济发达国家存在,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以 后,随着美国硅谷和 128 公路电子,德国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法国布雷河谷的香 水玻璃瓶等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中国产业集群出现的历史久远,有 1400 多年历史的景德镇就是一个陶瓷产业集 群。中国产业集群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改革开放以后,产 业集群发展所需具备的条件逐渐成熟,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广东珠江三角洲 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地区的传统特色产业集群、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 业集群为代表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 年浙江共有 519 个产业集群,企业 23.68 万家,总产值达 5993 亿元,从业人员 380.12 万;2004 年 苏州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已达 23 个, 集群企业 7000 多家, 年销售收入达 4000 亿元。 在珠江三角洲,上世纪 80 年代初 ,随着广东省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一些市县如 深圳、珠海、中山、顺德 、南海、东莞等利用优惠政策吸引本地在海外、港、澳的 众多亲朋回乡开展 “三来一补”业务,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镇。目前,珠江三角洲 的 404 个建制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了四分之一。例如顺德的家电集 群、中山市古镇的灯饰集群、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业集群、南海市的布绒玩具集群 等 1。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成为了地方经济起飞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总会伴随着人才的集聚。产业集群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 对各种资源,尤其是对集群发展存在着决定性作用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由此 引发人才聚集现象。例如,意大利萨索洛地区瓷砖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瓷砖产业 的工程师、生产技师、设计人员等专业人员也在不断集聚。在美国硅谷从业的高科 技技术人才大约有20万人, 而北京中关村具有大学学历(或工程师职称)以上从业人员 达到37万人之多(李建军,2005)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拥有308万大学程度以上的 人才资源,包括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队伍,支撑该地区产业集群的不断形 1 数据来源:姚玉洁,包永辉.美刊揭密中国产品竞争力 产业集群打造中国价格eb/ol. http:/news. fortune,2005-07-12./content_3209340.htm,2006-03-2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成和进一步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人才聚集的高地。 根据我们对佛山及顺德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回顾过往两年在本地产业集群的 工作生活, 从人才成长的内在指标来看, 97.6%的人才认为, 其知识面有大幅度扩展, 专业知识得到了极大深化;91.8%的人才相信,在产业集群内工作很大程度上丰富了 他们的工作经验;92.2%的人才在能力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另一方面,从人才成 长的外部化指标来看,在过往两年中,被调查人才的平均工资涨幅为21%30%,而 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超过75%的人才获得了至少1次的职位升迁。数据显示,产业 集群人才聚集的环境下,人才具有优越的成长性,因而,产业集群人才聚集对于人 才成长的作用机理就成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对于现代经济来说,经济增长必须依 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己不再成为事实。人才的成长表现为人才知 识、能力等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 更重要。同样,产业集群内的人才资源对集群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地方产业集 群要想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在其高级生产要素人才要素方面具有优势。然而,我 国传统产业集群繁荣的背后已经面临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困境,其中人才问题已 经成为产业集群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对人 才的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作 用的内在机理,对解决目前我国产业集群扩张与产业层次升级的问题,促进地区集群 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产业集群的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先提出的, 他通过外部经济理论解释 了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的现象。后来,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29) 、美国经济学家胡 佛(1948)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1991)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提出了“规模报酬递增”模型;美国战略 管理专家波特(1998)从竞争优势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经济性导致的,集群有利于集群内企业享受更多的 外部经济。其中外部经济包括以下三种: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克鲁格曼发展了马歇尔的外部经 济理论,他认为集聚有以下三个优势:本地专业化的劳动力发展;大量增加的相关 企业和生产服务活动对核心产业的支持;频繁的信息交流对创新的贡献。 韦伯认为,集群是企业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在某一地域范围内相互联系的集 聚体。在考虑了运输、劳动力成本对区域选择的影响后,韦伯指出企业通过分享公 共设施、专业化劳动力资源、销售市场等,获得集群经济效益。同时,韦伯将产业 集群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仅通过企业自身的扩大而产生集聚,高 级阶段则是各个企业通过相互联系的组织而地方工业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集 群化。胡佛认为集群经济是生产区位的一个变量,指出产业集群是某产业在特定地 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同时,他将某种产业的规模经济分为三个层次: 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决定的经济;单个公司决定的经济;该产业某个区 位的集群体的规模所决定的经济。 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1998)发表了产业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从竞争 优势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产业集群理论。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特定领域内相互 关联地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地集中。产业集群包括一系列地相关产业和其他重要竞 争主体。波特认为以下三个原因可以解释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形成:第一,产业集 群能够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率;第二,产业集群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持续创新 的能力,支持集群生产率的增长;三是集群能够降低企业进入风险,促进企业的产 生与发展,这也扩大和强化了集群本身。 综合上述研究,产业集群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某产业内部和相关 企业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和获取更大的外部性而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集中。 1.2.2 产业集群与人才聚集产业集群与人才聚集 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总是伴随着人才的集聚。 所谓人才集聚是指人才由于受某种 因素影响, 从各个不同的区域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过程。 波特 (1990) 、 朱杏珍 (2002) 等对人才集聚现象的描述与分析,陈振汉和厉以宁(1982) 、李刚和牛芳(2005)等 对人才集聚原因的探析,杨长辉和高阳(2003) 、汪华林(2004)等对产业集群与人才 聚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的探讨,孙健(2004) 、赵丽和张振明(2005)等对人才集 聚政策与环境的研究,都对研究产业集群的人才集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波特指出, 随着意大利萨索洛地区瓷砖产业开始成长繁荣, 许多有技术的工人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工程师闻风而至,涌入这些成功的企业中工作。波特认为机会是吸引优秀人才迁移 到产业集群的最主要因素,同时产业集群的成功故事也会吸引最优秀人才的加入。 我国学者朱杏珍引入“羊群行为”理论对产业集群中的人才集聚现象进行了分析, 所谓“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是指一种特殊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 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 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信息的行为。由于人才拥有的产业集群信息是不完全的, 而且每个人对于这种信息处理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羊群行为 现象。 陈振汉和厉以宁(1982)指出某个行业越是需要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就越有可能 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为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对于工作地区的收入以外的条件更 加关注,例如工作区域的社交生活、科学与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的便利程度、子女 受教育的环境等。朱杏珍(2002)指出,人才集聚是由利益因素、精神因素和环境 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刚和牛芳(2005)指出人才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成本的 降低、科研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集聚效应的反馈作用是导致人才向某地区集聚的 原因。 我国学者杨长辉和高阳(2003)在“人力资源集群与虚拟团队”中提出了人力 资源集群的概念,认为在某一相近或离散区域、某一特定专业领域集聚了许多人力 资源。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指出:产业集群是人力资源集群形成的基础,人力 资源集群是为某一区域的产业集群服务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可以通过人力资源 集群得以良好的实现。汪华林(2004)指出人才聚集是发展产业集群的基础保障,人 才聚集有利于集群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增强集群的竞争能力,集群区域社会化协作 以及集群的技术创新。 孙健等(2004)指出战后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是走以人才集聚为依托 的经济发展道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经济时代产 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巩固基础教育积极投资高等教育事业;科技财力资源和科 技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施人才回流政策;实行以人才集聚为目的国际合作。 至于人才集聚的环境方面,赵丽和张振明(2005) 、朱杏珍(2002)等指出,人才集 聚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措施: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营造优于人才原地的政策环 境;升级企业用人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增强人才集聚能力;加快人才载体 建设,不断优化创业平台;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市民包容性。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综上所述, 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才聚集的过程。 人力资源的聚集与产 业集群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人才向产业集群集聚的原因既受外部环境因素 的影响,又受到人才自身因素的影响。 1.2.3 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产业集群的人才聚集效应 目前,国内外对产业集群人才聚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人才聚 集经济效应分析。经济学家罗森(roser, 1978)认为:人与人的关联性的增加可以扩 大社会的生产和知识累积的能力,由于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增加,使得代表生产率的 生产可能性界限会产生非连续的跃进。 不同的学者对于区域人才聚集效应有着不同的概括。porter.m.e.(1998)指出, 集聚区域内的学习与创新效应激励了人才才能的不断提高。赵祥宇(2004)认为,人 力资本区域聚集的经济效应包括:专业化、协作与分工,人力资本聚集具有物质资本 和人力资本聚集的双重功能。杨长辉和高阳(2003)则认为:集群内人才聚集有利于 知识的积累,并产生竞争效应,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汪华林(2004)指 出,人才聚集效应促进集群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和技术创新。牛冲槐(2006) 将集群人才聚集效应概括为:创新效应、区域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激励效 应、信息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集体学习效应。罗永泰(2005)则将集群人才聚 集效应概括为:竞争和合作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品牌与名人效应、马太效应。 张体勤(2005)指出,区域人才聚集效应可分为: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和负效应。 一些学者对产业集群人才聚集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j.h.love 和 s.roper(200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集群人才聚集与集群技术创新活动呈现出明 显的正相关性。巴普提斯塔(1996)指出,当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市场在地域上 聚集之后,技术创新活动变成了一个反馈的过程,客户不仅和开发人员直接进行交 流,还可以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流,直接传达自己的需求,这就使得技术创新活动在 集群内大量发生。 产业集群人才集聚促进了人才之间知识的交流。马歇尔(2001)指出,集群人才的 集聚使得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 多秘密。赵祥宇(2004)认为,大量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在地域上的集中,为知识 的学习与交流建立了良好的环境,激发了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的热情,扩大 了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的范围。王缉慈(2001)指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人才之间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互动以及频繁的人才内部流动,为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天然的平台,形成 了知识溢出效应。因为隐性知识的实用性,先进性等特点,这类知识成为产业集群 人才非正式交流中的最主要部分。gelsing和braendgaard(2003)通过对norcom产业 集群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人才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非正式交流与协作。人 才通过彼此之间的非正式沟通,交换对自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信息和知识。非正式交 流已成为产业集群人才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有利于人才成长。 集群人才聚集对人才成长存在激励效应。dalum(1993)认为,产业集群中人才的 联系更加紧密,人才与人才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竞争促使人才不断成长。李新生 (1998)认为,人才聚集体内人才之间的心理共振对人才成长产生激励效应。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人才聚集所产生的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 面上,至于产业集群人才聚集对于人才自身成长的作用却缺乏针对性研究。 1.2.4 共生理论综述共生理论综述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最早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指的是由于生 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 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共生是两个或多个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 程度达到平衡的状态(scott,1998)。原生动物学家dale.s.weis(2001)将共生定义 为几个合作者之间的稳定持久、亲密的组合关系。国外的一些共生生物学家认为: 共生是一起生活,暗示了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的物质联系。德国的保罗布克 纳(prototaxis,1994)对生物之间共生的内在联系,即“内共生”进行了深入研究, 曾定义“内共生”为两种不同物种参与者间有规则且不受干扰的合作生活。 随着共生现象研究的深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后, “共生”的 思想和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生物学领域,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甚 至政治家的关注。2002 年,袁纯清出版了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首次将 共生现象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了共生理论研究框架。根据他的理论,可将共 生现象归结为以下几点:合作是共生现象的本质特征之一,共生并不排除竞争; 共生过程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 深刻本质。共生为共生单元提供理想的进化路径,这种进化路径使共生单元在相互 激励中进化;共生关系的本质还表现在共生过程所产生共生能量,不产生共生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量的共生关系是不存在的。他还采用“共生度” 、 “共生密度” 、 “共生维度” 、 “共生 界面” 、等概念来描述了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关系。 吴飞驰(2002)从思考对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入手,发现人类一条伟大的生存规 律,即共生律:“人总是寻求生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共生总是生 存成本最低,生存快乐最高的生存方式。 ”他指出,人是共生的人,社会是共生的社 会,人类社会的演化遵循共生律。通过人类生存技术和生存制度的相互作用而 不断演进。 目前共生理论在工业生态学中的应用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而其中生态工 业园又被认为是其在工业学中最成功的应用。另外,研究较多的还有关于企业的共 生问题。除此以外,还被一些学者应用到解释全球化以及发展旅游业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营销、财务、金融等许多经济领域的问题。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本文的逻辑框架如图1-1所示。 首先,本文分析了产业集群人才聚集与人才成长现状,提出了研究产业集群人 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作用机理的重要意义,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 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本文运用实证调研的方法,提出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对人才成长的推 动作用: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协作效应和激励效应,并且深入探讨这四 大效应的内涵及特征。 第三,为了进一步探讨产业集群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促进作用的内在机理, 本文类比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结论,结合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影响人才共生效应 产生和发挥的因素。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进行系统性研究,指出产业集群人才共生 系统的特征,构建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模型,并据此提出促进产业集群人才共生 的建议与对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图 1-1 全文逻辑框架 本文的写作力求融合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从而使研究结果能更具备客观性、 科学性和现实意义。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本文在对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问题进行研究时, 主要参考了相关的产业集群理 论和共生理论研究成果,并根据研究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借鉴和梳理。在此基础上, 文章对所研究问题在广东佛山及顺德地区家电、家具及陶瓷三大产业集群进行了深 入的实证调研,收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专家意见,对研究进一步予以支持和验证。 2)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分析过程中,针对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内容与影响因素,本文采用了定 性分析的模型框架。同时,本文以佛山及顺德地区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大量 问卷及资料统计,应用 spss12.0 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 究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对其进行定量的数理分析。 在定性研究及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问题的提出 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 内容 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 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 构建 结论启示 理论综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内容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内容 产业集群内人才因其空间上的接近性,彼此之间联系的紧密性以及交流碰撞的 频繁性,人才与人才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本文将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现象定义为: 产业集群内,在区域上聚集的人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朝向共 进化方向发展的现象。在这种共生现象中,产业集群中的人才构成了共生关系中的 共生单元,而产业集群这一人才聚集高地则为人才共生提供了良好的共生环境。在 这个定义中,既强调了共生单元即人才在空间上的亲近性,即聚集度,更突出了产 业集群人才之间的互动性,即共生度。并将人才共生系统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定 义为人才共生效应。 2.1 产业集群的四大人才共生效应产业集群的四大人才共生效应 为探索产业集群人才聚集共生所产生的促进人才成长的作用,我们运用实证研 究的方法,对产业集群的人才共生效应进行探索。根据对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 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首先设计出了有关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 的问卷条款,采用利克特 5 级量表的形式,其中“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 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要求被调查者根据所在集群的实际情况评价 集群所存在的各项人才共生效应情况。对该部分数据,我们采用 spss12.0 统计软件 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因子,并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来判 断各因子对于人才成长的影响程度。 2.1.1 问卷设计问卷设计 深入分析前人的研究结论,剖析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促进人才成长的内部机 理,专家意见及实地访谈结果显示,产业集群人才共生互动所产生的促进人才成长 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人才之间信息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分工与协作效应 以及相互之间的激励作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在信息共享方面,陈云(2004)在“产业集群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创新研究”一 文中指出,产业集群内人才之间的信息共享主要包括: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合作 者信息以及竞争者信息的共享。同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产业集群人才之间的 沟通和互动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招聘信息。因而,我们在问卷设计中包含了市场信 息的共享、技术信息的共享、合作者信息的获取、竞争者信息的获取以及招聘信息 的获取五个指标。 在知识学习方面, 李琳(2005)将产业集群中所存在的知识流动划分为: 技术知识、 管理知识、前沿知识以及行业知识的流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产业集群频繁的人 才合作与互动更是为人才提供了隐性知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即相互之间经验的交 流与学习。所以,在知识学习方面,我们设计了以下五个指标:技术知识的学习、 管理知识的学习、前沿知识的学习、行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工作经验的交流。 在分工与协作效应方面,王缉慈(2001)指出,在产业集群背景下,人才之间的协 作有利于人才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分工。gelsing和braendgaard(2003)通过对 norcom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人才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正式及非正 式协作。牛冲槐(2006)认为人才之间的协作,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在协作中 促进创新。因此,结合实地访谈的结果,我们设计了个指标,分别是:角色定位、 工作领域划分、非正式协作机会、正式协作机会、协作中的创新效应以及协作中人 际关系的改善。 在人才间的激励作用方面, dalum(1993)认为, 产业集群中人才的联系更加紧密, 人才与人才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竞争激励人才不断成长。李新生(1998)认为,人 才聚集体内人才之间的心理共振对人才成长产生激励效应,人才的工作热情与创新 精神会影响和激励其周围人才的成长。同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顺德产业集群 的企业数量每年都以 30%的速度在增长,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业集群所漫溢的成功 创业先例激励着更多的人才在产业集群内开创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设计了个 指标:创新氛围的激励作用、成功标杆的激励作用、失败经验的激励作用、工作热 情的激励作用以及人才间竞争的激励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调查问卷中有关人才共生效应的量表,共包含 21 个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目,如表 2-1 所示。 表-1 人才共生效应量表的主要条目 编号 指标 编号 指标 1 市场信息的共享 12 技术知识的学习 2 技术信息的共享 13 管理知识的学习 3 合作者信息的获取 14 工作经验的交流 4 竞争者信息的获取 15 前沿知识的学习 5 招聘信息的获取 16 行业知识的学习 6 角色定位 17 创新氛围 7 工作领域划分 18 成功标杆 8 非正式协作机会 19 失败经验 9 正式协作机会 20 工作热情 10 协作中的创新效应 21 竞争 11 人际关系的改善 2.1.2 样本分析样本分析 本文以在产业集群中工作的人才个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在佛山陶瓷产业集群、 顺德家电产业集群、顺德家具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市非集群区域发出问卷 600 份,收 回 520 份,其中有效问卷 502 份。有效问卷中,佛山陶瓷产业集群共 74 份,占有效 问卷的 14.7,顺德家电产业集群共 140 份,占有效问卷的 27.9,顺德家具产业 集群共 61 份,占有效问卷的 12.2%,非集群区域共 227 份,占有效问卷的 45.2%。 从工作年限上看,工作 10 年以下的样本占样本总数的 80,其中工作年限为 4 6 年的样本数最大,共 140 人。从职称上看,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人员占样本总数 的 54.1%。同时,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样本接近样本总数的 85。具体数据见表 2 。 表 2- 有效样本的所属集群类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结构 选项 家电 家具 陶瓷 非集群 未填写 集群 类别 数量(百分比) 140(27.9%) 61(12.2%)74(14.7%)227(45.2%)无 选项 高中 大专 本科 硕士 博士 未填写 学历 数量(百分比) 74(14.7%) 171(33.9%)202(40%)37(7.3%) 4(0.8%) 17(3.4%) 选项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暂无职称其他 未填写 职称 数量(百分比) 46(9.1%) 132(26.1%)87(17.2%)207(41%)18(3.6%) 15(3%) 选项 1 年以内 13 年 46 年 710 年 11-20 年 20 年以上 未填写工作 年限 数量(百分比) 45(8.9%) 92(18.2%)140(27.7%)122(24.2%)82(16.2%) 18(3.6%) 6(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2.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 我们采用 spss12.0 统计软件的因素分析方法提取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因 子。 1)效度与信度检验 为检验实证研究所采用的的效度和信度,我们选取了部分企业的问卷进行了测 试,其中佛山陶瓷产业集群 20 人,顺德家电产业集群 34 人,顺德家具产业集群 15 人。本文通过 spss12.0 统计软件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和信度分析。 (1) 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人才共生效应量表的结构效度。因素分析的核心是用 较少的相互独立的因素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一般通过 kmo 检验统计量检 验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当 kmo 检验统计量值在 0.9 以上时表示非常适 合;0.8 表示适合;0.7 表示一般;0.6 表示不太合适。一般而言,只有因子载荷大 于 0.50 的指标项目是可接受的。经分析,本文提出的量表的因子载荷均在 0.570 0.793 之间,表明各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效度,符合评价要求。各个指标的因子载荷 如表 2-所示。 表 2- 因子载荷表 编号 指标 因子负荷 编号 指标 因子负荷 1 市场信息的共享 .771 12 技术知识的学习 .682 2 技术信息的共享 .793 13 管理知识的学习 .722 3 合作者信息的获取 .793 14 工作经验的交流 .699 4 竞争者信息的获取 .683 15 前沿知识的学习 .630 5 招聘信息的获取 .639 16 行业知识的学习 .711 6 角色定位 .544 17 创新氛围 .570 7 工作领域划分 .499 18 成功标杆 .624 8 非正式协作的机会 .651 19 失败经验 .762 9 正式协作的机会 .650 20 工作热情 .786 10 协作中的创新 .657 21 竞争 .722 11 人际关系的改善 .62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2)信度分析 本文通过克朗巴哈系数测度指标体系的内在信度。一般而言,克朗巴哈系 数大于 0.9 则认为量表内在信度很高;如果克朗巴哈系数大于 0.8(小于 0.9)则 认为信度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克朗巴哈系数大于 0.7(小于 0.8) ,表明量表设计 存在一定问题,但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果克朗巴哈系数小于 0.7,则认为量 表设计存在很大问题应考虑重新设计。经分析,量表各项目的克朗巴哈系数均大 于 0.8,量表的信度是可以接受的。 表 2- 克朗巴哈系数表 变量 均值 项目间相关系数 alpha 系数 信息共享 3.8705 0.6362 0.8958 知识溢出 3.7248 0.6085 0.8849 协作效应 3.7242 0.5149 0.8641 激励效应 3.6705 0.5373 0.8538 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结果显示,人才共生效应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因子分析的前提条件检验 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计算原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和 kmo(kmo and bartletts test)检验 判定原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 kaiser 给出的 kmo 度量标准,kmo 值 在 0.9 以上表示非常合适进行因子分析, 0.8 表示合适, 本研究中原有变量的 kmo 值为 0.89, 高于 0.8, 接近 0.9,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4934.084, 相应的概率 p 接近 0,远低于 0.005 的显著性水平,故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太可 能是单位矩阵,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3)因子提取 确定因子数目的方法有因子的特征根值和累计方差贡献率两种。 表显示了 初始因子解、因子解和最终因子解三种情况下因子的特征根值、方差贡献率和累 计方差贡献率。如表 25 所示,初始因子解情况下,因子特征根值大于 1 的因 子共有 4 个,其累计方差贡献率 69.070。所以提取 4 个因子可以解释原有变 量的大部分信息,且信息丢失量较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表 2-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初始特征值初始特征值 因子方差载荷因子方差载荷 旋转的因子方差载荷旋转的因子方差载荷 因素因素 总计总计 方差百分比方差百分比 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方差百分比总计总计 方差百分比方差百分比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方差百分比总计总计 方差百分比方差百分比 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方差百分比 1 8.648 41.180 41.180 8.64841.18041.180 3.94418.780 18.780 2 2.819 13.423 54.603 2.81913.42354.603 3.80818.134 36.915 3 1.873 8.919 63.522 1.8738.91963.522 3.66017.427 54.342 4 1.165 5.548 69.070 1.1655.54869.070 3.09314.728 69.070 5 0.929 4.425 73.495 6 0.684 3.256 76.751 7 0.535 2.550 79.300 8 0.511 2.431 81.732 9 0.479 2.280 84.012 10 0.436 2.075 86.087 11 0.427 2.033 88.119 12 0.385 1.835 89.955 13 0.346 1.650 91.605 14 0.311 1.480 93.085 15 0.293 1.395 94.480 16 0.269 1.281 95.761 17 0.241 1.149 96.910 18 0.219 1.042 97.952 19 0.173 0. 823 98.775 20 0.142 0.676 99.451 21 0.115 0.549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4)因子命名 从表 2-中可以看出,软件共提取 4 个因素来描述集群的人才共生效应。正式 协作的机会、协作中的创新、工作领域的划分、非正式协作的机会、角色定位、创 新氛围、人际关系的改善七个因素在第一个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第一个因子主要解 释了这七个变量。我们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协作效应” 。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行 业知识的学习、管理知识的学习、工作经验的交流、技术知识的学习以及前沿知识 的学习, 我们将其命名为 “知识溢出效应” 。 第三个因子主要解释了市场信息的共享、 技术信息的共享、合作者信息的获取、竞争者信息的获取以及招聘信息的获取这五 个指标,故将其命名为“信息共享效应” 。工作热情、竞争、成功经验、失败经验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第四个因子上有较高的载荷,将其命名为“激励效应” 。 表 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项目内容 因子 1 因子 2 因子 3 因子 4 正式协作的机会 0.780 协作中的创新 0.771 工作领域的划分 0.745 非正式协作的机会 0.731 角色定位 0.664 创新氛围 0.627 人际关系的改善 0.622 行业知识的学习 0.793 管理知识的学习 0.780 工作经验的交流 0.763 技术知识的学习 0.747 前沿知识的学习 0.698 市场信息的共享 0.869 技术信息的共享 0.868 竞争者信息的获取 0.844 招聘信息的获取 0.704 合作者信息的获取 0.654 工作热情 0.800 竞争 0.776 成功经验 0.773 失败经验 0.654 从因子分析的结果来看,产业集群人才聚集产生四大促进人才成长的效应:协 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以及激励效应。从因子方差贡献率来看,四 大人才共生效应的影响效果并不完全相同,其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协作效应、知识 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以及激励效应。四大效应对人才成长都存在重要影响,其 中,协作效应与知识溢出效应所发挥的作用最为突出。从表 2-5 可以看出,协作效 应的方差贡献率为 41.18%,表明人才共生系统对人才成长的推动作用中,协作效应 发挥着最为显著的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方差贡献率为 13.42%,对人才成长的促进 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信息共享效应与激励效应对产业集群人才成长影响程度相对 较小, 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 8.919%和 5.548%, 对人才成长同样存在不可忽视的作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2.2 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内涵产业集群人才共生效应的内涵 实证研究的结论表明,产业集群存在协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以 及激励效应。我们对四大效应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2.2.1 协作效应协作效应 在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中,人才聚集为人才之间更为明确的分工与更为广泛 的协作提供了基础。一方面,分工可以使每一个人才更专注于自己的工作领域,有 利于提高工作和创新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人才相关显形知识以及隐性知识即经验的 累积。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人才共生系统更强调人才之间互动性的协作,尤其是形 式多样的团队协作。 “新熊彼特主义” 视角认为,知识创造是一个“集体过程”, 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必须与其他专业化知识进行重新组合才能产生创新结果(belussi f,pilotti l,2001)。因此,人才与人才之间必须交换各自的专有性知识,以便从新知 识生成的所得中获益。人才与人才之间在协作过程中显性知识的共享与隐性知识的 碰撞,将产生更多创新的火花,促使人才以更快的速度成长。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 题是,人才在协作过程中所建立的友谊,也成为了促进人才成长的心理动力。 以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为例,园区内存在着高度的协作文化和精神。由 于区内的人们认识到经济的全球化过程中,全球竞争力的获得靠的是区域整体优势 的发挥,所以,中关村发展的真理是:竞争要求持续创新从而要求相互的协作。 而且,区域内的协作文化渗透在区域内的各个角落,既包括老员工给予新员工鼓励、 建议,也包括各公司工程师之间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公司内部各层次人员间 所保持着的非正式但却较经常的联系与合作。技术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使得企业 人才之间的面对面协作更为便捷。在硅谷,最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