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 京津冀区域被看作是继 “长三角” 和 “珠三角” 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 展的第一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 程度的加强,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哪些因素会 引起人才流动和集聚,这些因素在人才集聚过程中将会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 加强该区域内人才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发挥对周边 广大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应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区域人才 集聚的特点、过程、相关影响因素及区域人才集聚产生的动力机制,以及促进人 才合理流动和集聚的政策建议等内容。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区域人才集聚理论, 另一方面为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和政策制订提供有益的参考, 提高区 域综合竞争实力。 本文首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推拉”理论分析影响 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建立人才集聚环境及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 过对动力因素的评价研究,建立区域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模型,并对动力因素之间 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继而针对人才集聚环境和人才集聚水平指标体系, 选取京津冀区域相应变量和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动力因素主因子,并构建 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宏观环境因素对人才集聚的影响;最后在人才集 聚动力系统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 针对京津冀各地区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 分布特点,分别提出三省市人才集聚的直接调控机制。 关键词:关键词:人才集聚、动力系统、动力机制、因子分析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ii research on dynamic mechanism of human capitalaccumulation in beijingtianjinand hebei abstract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region is seen as the third grade of chinas economy growth fo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ontinues to increase. while the human resources as the first economic resource plays a vital role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strengthening degree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how to attract more talented people for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which factors would cause people flow and concentration, and what effect these factors will have in talent gathering process, as well as how to strengthen the labor cooperation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gion, play the role of lead and radiation for surrounding region, these questions are having been attracted broad attention to everyone.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cess, related factors, dynamic mechanism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flow and accumulation for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basing on human capital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theory. on the one h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improve the theory of regional talent gather, on the other hand, is to improve the regions overall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e first, drawing on human capital theory, economic geography theory and push - pull theory,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momentum factors, establish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n environment and degree of regional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dynamic factors, and then constructs a dynamic system model of regional talent gather and in-depth analyz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dynamic factors. the second, it selects the appropriate variables to demonstrate the empirical model, extract the main factors according to factor analysis method, build a multi-line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regional macro-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impact of tal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dynamic system model and empirical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proposes direct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separately. keywords: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dynamic system, dynamic mechanism, factor analysis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依据1-1 研究背景及依据 京津冀区域被看作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随着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而人才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对区 域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程度的加强,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 人才为其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服务, 哪些因素会引起人才流动和集聚, 这些因素在人才集聚 过程中将会发挥什么作用, 以及如何加强该区域内人才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 增强区域整 体竞争实力, 发挥对周边广大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 区域人才集聚问题一直是人力资源学家和区域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主题。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有关集聚经济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这就是用规范的经济学工具和方法来研究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并且超越传统的产业集聚的范畴, 将集聚的概念发展到城市和区域的 层面,研究范围包括产业集聚、人力资本集聚和创新活动集聚等方面。国外有关人才集聚的 研究目前侧重于人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之间的互动关系方 面。国内学者则或从经济学角度、或从社会学角度对人才集聚的现象、模式、特点和对策等 问题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合对比分析看来, 目前国内对人才集聚问题的研究只停 留在表面分析层面(详见文献综述人才集聚理论研究现状) ,对引起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和 动力机制缺乏系统研究。 而怎样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才的集聚, 保证人才集聚的持续性和集聚 力度的递增性,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各经济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课题。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 研究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 分析京津冀区域内动力因子 对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的影响,以及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集聚的动力机制及政策建议等内 容。 研究成果一方面完善区域人才集聚理论, 另一方面为促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建设和 政策制订提供有益的参考,提高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实力。 1-2 研究意义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学术界目前在人力资源研究方面,一般关注的是企业微观的人力资源流动、规划,而对 宏观的区域人才问题, 则主要是政府从解决地区就业问题和由于区域产业发展而需要的劳动 力方面着眼研究的, 较少考虑到区域经济与人才的协调发展及人才的区域整合问题, 即对区 域经济、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内部结构如何协调、优化等问题研究较少。在人才集聚研究方 面,则主要针对人才流动和集聚现象,研究人才集聚模式、路径及相关应对策略,对影响人 才集聚的变量因子及作用机理缺乏系统分析。 本文从区域经济与人才协调发展视角, 研究影 响区域人才集聚的相关因素,并利用因子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2 等方法, 研究各动力因素对人才集聚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研究结论, 为完善区域人才集聚理 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人才集聚不仅是一种重要社会现象, 而且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 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分析和考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人才集聚过程的分析及其特 点的考察, 科学深入的认识人才集聚规律; 通过分析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因素及其对人才集 聚动态过程的作用机理,建立动力系统模型;依据京津冀区域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并 针对该区域人才分布特点提出人才集聚的直接调控机制。该研究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不同梯 度、不同产业的人才集聚,完善该区域人才优化配置状况,加快人才一体化建设,提高区域 整体经济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1-3 研究目标、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1-3-1 研究目标 本文试图通过对人才集聚过程的分析及其特点的考察, 深入认识区域人才集聚规律; 研 究影响人才集聚的动力因素, 建立人才集聚宏观环境及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并以此 为依据,构建区域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模型,以便深入分析动力因素之间的作用机理;依据京 津冀区域相关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 并针对三省市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分布特点分别提 出人才集聚的直接调控机制。 1-3-2 研究内容1-3-2 研究内容 本文应用人力资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重点研究区域人才集聚的特点、过程、相关 影响因素及区域人才集聚产生的动力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博弈理论和“推拉”理论分析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 因素,建立人才集聚环境及人才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 提取主因子。 (2)通过对动力因素的评价研究,建立区域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模型,并对动力因素之 间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人才集聚动力因素演进规律及不同阶段的人才流动特点。 (3)针对人才集聚环境和人才集聚水平指标体系,选取京津冀区域相应变量和数据, 对模型进行实证; 以提取的主因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分析区域宏观环境因素对人才集 聚水平的影响。 (4)基于上述人才集聚动力系统模型和实证研究结果,针对京津冀各地区人才发展战 略和人才分布特点,分别提出三省市人才集聚的直接调控机制。 本文的具体研究框架如图 1.1 所示: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图 1.1 论文研究框架图 fig.1.1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1-3-3 本文创新点1-3-3 本文创新点 (1)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搜集三大经济圈人才流动和发展数据,找出影响区域人才集 聚的动力因素, 在综合评价动力因素基础上, 构建了区域人才集聚环境与人才集聚水平评价 指标体系。 (2)以人才集聚环境与人才集聚水平指标体系为依据,建立了区域人才集聚动力系统 模型, 深入分析了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并对动力因素演进规律及不同阶段的人才 流动特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究。 (3)以北京、天津、河北 3 省市的数据为样本,对人才集聚环境及人才集聚水平各要 素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因子,并利用主因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宏观环境 各要素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程度。 (4)以实证结果为依据,针对京津冀各地区人才发展战略和人才分布特点,分别提出 人才与项目、产业互动发展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健全人才宏观调控机制、降低交易费用完善 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等一系列政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4 1-41-4 研研究究方方法法和和技技术术路路线线 本文根据京津冀区域人才发展的实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人才需求、人 才流动、人才集聚等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详细阐述了区域人才宏观环境 对人才集聚的影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博弈论、系统 动力学、因子分析法、spss 统计回归等计量方法定量分析了区域经济环境、人口环境、生 活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才集聚的影响程度, 并对区域人才集聚动力因素演进机制进行了定性 分析,为该区域未来人才发展政策制定提出机制建议。 本文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图 1.2 论文技术路线图 fig.1.2 technical line of the research 统计回归 区域人才集聚动动力力因因素素分分析析 及及指指标标体体系系构构建建 动力因素与人才集聚 形成的因因果果关关系系分分析析 人才集聚动动力力机机制制模模型型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实实证证分分析析 系统动力学 因子分析 线性回归 区域人才集聚动动力力因因素素分分析析 及及指指标标体体系系构构建建 动力因素与人才集聚 形成的因因果果关关系系分分析析 人才集聚动动力力机机制制模模型型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实实证证分分析析 系统动力学 动动力力机机制制分分析析 区域人才集聚动动力力因因素素评评价价 及及指指标标体体系系构构建建 区域人才集聚 动动力力系系统统模模型型 动力因素之间及与人才集聚 形成的作作用用机机理理分分析析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实实证证分分析析 区域经济学 供需理论 系统动力学 博弈理论 动动力力机机制制分分析析 目标层次 分类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第第二二章章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集集聚聚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综综述述 2-12-1 人人才才界界定定及及统统计计口口径径 人才是指人力资源中素质层次较高的那一部分成员的总称。 区别于作为一般劳动力的人 而言,人才指具有某种特定技能的人力,它是隶属于一般人力的一部分,区别在于其具有某 种特定的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 1。1978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学历和职称”为主要内涵 的人才概念,他提出人才是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2。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是指具备一定的知识 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无论在任何工作岗位上都能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 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能做出积极贡献的人 3。 ” 这个含义强调了判别人才的标准,提出辨别和任用人才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 而唯能力和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不能仅看学历或职称高低的“大人才观” 。 国际人才评价标准主要根据系统的学校教育状况, 以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为基础评价国 家人才资源状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将各级教育的入学率和成人 识字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则包括成人文盲率、理工科大 学生数量、技术开发人才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等众多要素;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劳 动力市场指标体系 中将 15-64 岁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等作为评价人才的主要指标; 经 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则将科技人才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根据 oecd 堪培拉手册 , 科技人才主要根据“资格”和“职业”两个指标确定 4。 “资格”是指科技人才应完成科技 领域的第三层次教育(大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教育); “职业”是指本人是否实际从事过科 技职业。据此,科技人力资源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别:大学级和技术员级科技人才。两者的区 别与技能水平存在密切关系, 主要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 这一标准与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统 计范围非常相近。如图 2.1: 图 2.1 oecd 科技人才的范围 fig.2.1 the scope of technology talents oecd 关于人才的统计口径,从社会学广义上讲,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 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某一工作中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根据 1982 年国家提出的 “学历在中专以上,职称在初级以上就是人才”的说法,具体人才统计口径应该是指具有中 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或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 这 是旧人才标准下的人才界定。而最新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需坚持以德才兼备为原则, 应该把品德、知识、业绩和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5。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6 由于本文需要对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了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 便于调查、统计、分析,因此本研究中的人才特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取得初级以上职称的 专业人才和企业家人才。 2-22-2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现现状状 1986 年美国学者 mahoney 和 desktcap 首次将人力资源管理划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两个分支。根据对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外部收益理论的认识,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以美国 为代表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关注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管理活动 6。 而在我 国,自 1982 年国家制定了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开始,宏观方面的区域人力资源管理研 究才日益得到重视。 2-2-12-2-1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与与经经济济发发展展的的关关系系研研究究 武燕玲、孙建平、吴淮平等人和一些地方区域人事部门,从不同角度对宏观人力资源管 理理论及方法、政策进行了相关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总结如下: 地方人事局课题: 苏州市人事局课题组对苏州市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关系进行 了系统研究 7;深圳市人事局课题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深圳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才资源与 经济发展的依存度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研究 8; 代表人物及相关成果: 武燕玲等人总结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发展依存度关 系及双向过滤性模型 9;方春英博士对中部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 究,概括出了区域人力资本的定义 10;刘德顺、郑照宁、贾蜻轩和武玉英等人开创性的运用 数据包罗分析(dea)方法,对县域乡镇人力资源配置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 11;叶世绮、 颜彩萍等人随后也应用此方法分析了人才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影响 12。 2-2-22-2-2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预预测测方方法法研研究究 对于区域人才预测方法的研究,在众多的相关文献中,比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国外学者:1945 年美国学者 h.l. sea 首次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并预测了人才分布的演 变与不同分类人才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13;随后,荷兰学者 c.t.verlloven 提出:替换模型 可以把人才拥有量预测模型及其匹配过程相互融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14。 国内学者:左小德、顾培亮等人将“多元替换模型”用于研究国内人才结构的预测和优 化等问题 15;有关人才预测方法论问题的研究,刘凤朝和王菊香等人提出关联度模型、弹性 系数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人才预测方法 16; 孙枫林运用关联度模型比较充分的分析了 人才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17; 王玉梅和田也壮等人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人力资本规模 优化多目标组合模型 18。经过总结发现,多元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传统预测分析方法19。 区域应用:陈翔等人成功运用弹性系数法预测了 2005 年江西水利科技人力资源发展及 分布,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20。王鹏涛和高喜珍等人通过弹性系数预测方法及重构分析法,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定量分析并动态预测了 2000-2010 年天津市电子行业科技人才结构、 需求量和人力资源质量 21。叶仁荪、黄辉、张诚等人引进美国 sas 系统,对我国铁路运输业人力资源规模及结构进 行了科学预测 22。 2-2-32-2-3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政政策策研研究究 近年来我国在区域人才政策研究方面代表人物主要有马凌 23、张鑫24、郭庆松25等人。 区域人才发展问题在“长三角”地区很早就被提到了战略高度。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市政府早 在 1997 年就提出了构筑人才建设高地的设想,2000 年又出台了十项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措 施,提出把最优秀的人才留在上海。2002 年又提出要突破制度瓶颈,实现人才资源开发跨 越式发展的思路。京津冀区域人才政策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吴良镛 26、王建强 27、杜瑜28等。在京津冀地区,区域人才配置问题也引起了高度重视,北京把“实施人才 战略, 建设人才之都” 作为奋斗目标。 2002 年由政府出资 6000 万元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基金, 给每位创业人员 10 万元的无偿支持,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西部大开发当中,西安市根据人 才资源智力密集的特点,也提出了构建区域性人才高地的设想 29。 2-2-42-2-4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其其他他方方面面研研究究 牛冲槐、芮雪琴、王聪 、樊燕萍、郭丽芳等人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对人才集聚效应的 影响 30;贺旻博士主要研究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开发策略31,提出了区域人力资 本的定义,即区域人力资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每个人通过教育、培训、健康、迁移 流动等方式投资所获得的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 技能、 健康等因素的总 合; 义旭东博士主要对区域劳动力、 资本、 技术、 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 32; 阎何清、候风云 33、唐吉安34、肖耀球35等人就区域人力资本均衡配置及制衡机制问题进 行了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区域人才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经济、政策、供给需求预测、战 略及人才流动与均衡配置等方面,对区域人才集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2-32-3 人人才才集集聚聚理理论论研研究究现现状状 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人才集聚是一个点的问题,而不是面 的问题。马歇尔以后,西方理论学界对人才集聚的研究,根据集聚的机理可以划分为集聚的 经济结构分析和因素结构分析,根据集聚的类型划分为横向人才的集聚(同一类型人才的集 聚)和纵向人才的集聚(不同类型人才的集聚)。 在人才集聚的经济结构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知识共享和外部经济横 向人才集聚发展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中, 人才作为核心生产力,是知识的载体,人才可以基于 知识的外部性和共享性形成强化性集聚,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此研究提供了人才与知识外部性 及共享性的逻辑分析架构,对生产成本、交易费用、知识共享性和外部经济性四者之间的相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8 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演绎,是新人才集聚理论的核心。二是以交易成本为基础的纵向人才集 聚模式。scott 和 storper 的研究表明,处于增长中心的高新技术是形成巨大人才集聚辐射 力的主要来源,生产中的知识分工和公司间活动的结构内生性,衍生出纵向人才集聚模式。 scott 的研究表明,交易成本是人才纵向集聚的重要解释变量,当交易成本、信息费用与转 移支付相互作用时, 交易成本和信息费用则成为解释纵向人才集聚理论的基础。 三是基于 “中 心外围” 模式的横向人才集聚模式研究。 新国际贸易理论模型首先假定人才自由流动不 能自动发生,然后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假设下,考察并分析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学发展机理。 根据 paul krugman 的研究,人才集聚可由历史中的“偶然事件”引起,接着是继发的因果累 积效应。 在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构研究方面, taylor 和 ljeheron 区别研究了五种主要推动人才集 聚的力量,依次为: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雇主识才、用才的能力;容易识别的供应者 经纪人和中介状况; 企业家能力产生的可能性雇主的可模仿性; 创造性工作的丰富 程度就业或创新机会的多寡;未来的提升空间等。他们认为: “人才集聚能够培育产业、 培养企业家能力和形成有利的商业环境,进而促进人才集聚。 ”随后,palivos 和 wang 提出 了人才集聚的向心力,主要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地方公共货物供应、地方政 府政策和工资水平、知识溢出效应等因素。 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在依据国外理论的基础上, 对国内的人才集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 出相关建议。 其中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为研究框架, 范建勇等人详细分析了非 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过程中,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区域跨省流动转移等问题,对 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协调并进、 共同发展等问题也进行了阐释。 徐国祥等对人才指数体系进 行了分类,并运用数学模型对上海市人才指数体系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 究,初步建立了人才集聚与城市化、产业水平以及经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王锐兰、刘思 峰等通过探索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与创新人才集聚之间存 在着良性互动关系,而恰是这种关系,构成了区域经济稳步发展的助推器,从而把人才的集聚 与产业集聚有利的联系了起来。 2-3-12-3-1 人人才才集集聚聚与与经经济济增增长长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 w 舒尔茨和 g.s.贝克尔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 “以人为本理论” , 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人的素质对现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其后 e丹尼森、 pm罗莫、rejr 卢卡斯等学者都把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内生变量。以 人力资本理论为研究基础,1961 年,舒尔茨(t.w schultz)提出,个人将根据其拥有的人力 资本报酬概率分布与转移成本比较结果做出判断从而选择发展区域, 而收入差异可能是用以 解释这种效用差别最重要的变量。19 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他的 著作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沉重的负担、受歧视、受压迫、气候不佳和生活条件不 适宜都是促使人才流动的原因, 而其中经济因素是导致人才转移流动的主要原因。 唐纳德 博 格的“推拉”理论认为:农村人才向城市转移决策是在权衡推、拉两种力量的基础上作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出的。推的力量是指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拉的力量则指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当拉的 力量大于推的力量,就会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 国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大致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展开,90 年代以来这一问题更是成 为研究的热点之一,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概念、产权,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形式,人 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关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除了介 绍新经济增长模型外, 主要引用一些实证资料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也有的将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内在机理作为分析重点。 其中, 我国学者高国立提出了区域经济 发展不平衡论。 他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 转移的影响因素分为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和经济结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人才转移越活 跃,其流动转移水平也越高。此外,他还指出人才转移的动机除了追求高额收益外,追求理 想的就业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就业机会除了与经济增长速度有关外, 主要依靠当地的 就业结构, 而就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结构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区域经济结构差异也是影响区域 间人才流动转移的重要变量。 目前方伟、 韩伯棠、 王栋 36等人就科技人才的分布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进行 了深入研究。姚伟峰、王少军等将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主 要揭示了人才资源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 37。 其中, 王少军主要对高新技术产 业人才资源结构问题进行研究,而姚伟峰则主要将结构研究应用到人力资源系统。王汉斌、 吴向民 38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人才聚集模式及人才政策;孙富安39、罗润东40、 张喜照 41、周亚42等人重点研究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协整关系,而顾家宁43、周立新44、 李明英、张席瑞 45等人则主要探讨了人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集聚模式选择问题。 2-3-22-3-2 人人才才集集聚聚与与产产业业集集聚聚 目前国内有关人才集聚与产业集聚互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 高品质的人力资源、 技术 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和集聚经济是影响高科技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汪华林 等从理论上分析人才集聚对于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46; 王铮等探讨人力资本集聚对高新技 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47;张永林、侯红娅、李子奈等人分析农业技术与人力资本挤出问题,提 出技术与人力资本和要素的内生化产生了规模效应 48;王琦提出了企业人才集聚的方式方 法,指出跨国公司促进了人力资本集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 49;孙 健、赵旖旎、赵涛从人力资本投资、考核、选拔等机制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的 影响 50; 赵祥宇、 姜宇指出产业集聚区域中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对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非农产业的高度分散性致使高技能人力资本供给弹性极小, 因此要 进行制度变迁,人才集聚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 51。另外,波特、张西奎、朱杏珍52、魏下 海 53等对人才集聚现象的描述与分析,陈振汉和厉以宁、牛冲槐5455等对人才集聚原因的 探析, 李刚和牛芳等人对人才集聚政策与环境的研究, 都对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内的人才集聚 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10 2-3-32-3-3 人人才才集集聚聚与与环环境境 中国各地对人才集聚环境的关注从早就有,但建设目标不同。早在 1996 年上海市人事 局就进行了“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建设政策研究” ,在此项研究中主要提出了五大政策体 系,包括:人才教育引进政策、培养政策、使用政策、激励政策、保障政策等;2002 年上 海人事局又进行了“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对策研究” ,将人才发展环境作为构筑国际人才 高地的五大指标体系之一,提出由“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 ,创造一个中西方文化交 融的良好国际人才发展环境,环境建设从“硬环境”走向“软环境” ,实现人才素质整体提 高;2007 年河北省提出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人才一体化协作的规划建议 56;2008 年 中国人才刊登的“人才工作的强磁场青岛开发区人才工作纪实”中指出,引进高校 育才相关经验,要以优惠政策引才、以诚信政府留才; 商业研究刊登的“浅论人才集聚 机制”中指出:人才集聚因其具有实现人才自我价值、产生集聚累积效应、使集聚地先行发 展的作用而备受人们瞩目,提出要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应从制度环境建设入手,即建立人 才集聚配套机制,包括物质利益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法治体系制度等观点。 王荣科、吴元其、段华洽指出人才与人才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选择、相互制约的关系。 查奇芬教授指出人才环境是由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自然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状况等构成的有 机整体,因此人才环境包含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服务状况、城市发展状况、科技教育和 国民素质状况、 人才创业状况等五大类因素。 王瑛博士认为人才环境应当包括软环境和硬环 境两大部分,其中软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满意度、基础社会环境满意度、自然环境满意度、法 制环境满意度四个方面;硬环境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服务状况、城市发展状况、科 技教育和国民素质状况、人才创业状况、人才中介服务状况六个方面。而教授朱达明则从基 础、主导、驱动三个层面分析了人才发展环境。其中基础层面包含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经 济结构、教育投入、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主导层面表现在管理服 务整合社会资源的内在功能, 需要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高品味的生活质量、 鲜明的文化特色、 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驱动层面则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文化观念形 态以及公众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修养品味等。 2-3-42-3-4 人人才才集集聚聚研研究究现现状状述述评评 综合以上研究现状可以看出, 目前国内外对人才集聚问题的研究, 根据集聚机理可分为 经济结构分析和因素结构分析, 根据集聚类型可分为横向人才集聚和纵向人才集聚。 有关人 才集聚动力的研究,主要从经济集聚的角度分析人才集聚的原因,涉及区域经济极化增长、 产业集聚、环境政策差异等几个方面,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然而, 由以上研究可以发现, 当前学者对人才集聚动力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 对于人才集聚环境的 研究也多侧重于人才宏观环境的定性分析,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定量评价。因此,本文 将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方法定量测量人才集聚环境各要素对区域人才集聚的影响。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42-4 区区域域人人才才集集聚聚动动力力机机制制研研究究理理论论基基础础 2-4-12-4-1 人人力力资资本本投投资资理理论论 人们对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初,因其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内容而 被融入主流经济学。在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瑟 尔, 他开创性的建立了个人收入分配与其所接受的培训之间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 57。 在其发 表的在职培训:成本、收益与某些含义一文中,明瑟尔分析了劳动者个体收益差异,据 此估算出了美国在在职培训方面的投资总量,以及此种投资带来的私人收益率情况 58。 舒尔茨在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问题时指出, 通常人们在现实中称之为消费的东西, 实际上 均属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因为这些活动可以增进人 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并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 59。舒尔茨对 1929-1957 年美 国经济增长与教育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投资所产生的平均收益率为 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 70%,占国民收入增长的 33%。因此,他认为人 力资本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60。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分别于 1990 年发表了人力资本、生育和经济增长 61、1992 年 发表了劳动分工、协调成本与知识 62等经典著作,他在研究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培 训等投资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奠定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贝克尔 认为: “人力资本投资途径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以及人口迁移等多种形 式。 ” “一些活动影响未来的福利,另一些活动影响现在;一些活动影响货币收入,而另一些 活动影响心理收入, 即在职培训主要影响货币收入, 而高等教育既可以影响货币收入又影响 心里收入。 ” 爱德华.f.d 丹尼森利用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通过估算和分析得出:劳动和资本会 对国民收入增长产生贡献, 但其中又会产生大量未被人熟知的、 不能由劳动和资本投入来解 释的余数。丹尼森认为,1929-1957 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中,单独归因于美国教育的发展的 份额占到 3% 63,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每人工小时产出增加超过 29%64。 g.萨卡罗坡洛斯以舒尔茨和丹尼森的研究为依据,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投资收 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 65。b.杰恩(jain b.)的研究结论表明,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教 育投资收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动趋势, 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舒尔茨等人关于初等教育投资收 益率高于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观点 66。 2-4-22-4-2 区区域域的的非非均均衡衡发发展展与与经经济济的的非非均均衡衡增增长长理理论论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由 1930 年以前的均衡增长理论,到 1930-1950 年代中期发展成主 流思想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即“非均衡理论”的重大转变。与此同时,区域发展理 论也历经了由注重区域平衡发展到促进区域极化发展的转变过程,即从“区域均衡发展”到 “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理论转变。此非均衡理论是在对当时占主流地位的“瓦尔拉斯一般均 京津冀区域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研究 12 衡理论”批判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建立起来的,它源于伟大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发表的 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该书中,凯恩斯以市场的非均衡 状态为基础,以经济资源的非充分利用,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为出发点,引进了若干数学变 量信号。他在消费函数中引进“收入”变量取代“价格”变量,着重分析了商品市场、货币 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由此而产生的“溢出效应” ,构建了现今非常著 名的“非均衡”宏观经济理论。而“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实际上只是描绘了一种特殊的状 态,与凯恩斯的理论相比,具有很大局限性。 此后的经济学家们纷纷把非均衡理论与区域发展理论相结合, 继而形成了诸多的区域非 均衡发展理论流派。20 世纪 50 年代,罗森斯坦罗丹提出“大推进理论” ,指出要从根 本上解决部分地区贫困落后等问题,就必须全面的在各地区、各部门之间进行大量投资,使 各地区、各部门互相依赖,互为市场,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67。 纵观非均衡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其变化趋势已非常明显:区域经济从“平衡发 展”到“极化增长” ,在一个经济区内先“极化”后“平衡” ;而对于特定几个综合经济区乃 至全国而言,则既存在着“极化”中增长,又存在着“极化”中“平衡”的发展趋势。然而, 区域经济的“极化平衡”发展与人力资本需求有哪些关系,又有哪些必然联系?这些都 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68。 2-4-32-4-3 “推推拉拉”理理论论 “推拉” 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非常普遍, 很多事物的运动都是在推力和拉力的共 同作用下形成的,最早的“推拉”理论是由唐纳德伯格(d.j bgoue)提出来的 69。其 中在区域人口流动与移民问题中, “推拉”理论应用已非常广泛,其主要思想是:以市 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为先决条件, 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迁移或搬迁等形式而使 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于是,流入地中那些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因素便成为人才流动的拉力, 而流出地中那些对人口生存不利的经济生活条件就自然成为人才流动的推力, 显而易见人口 流动和迁移就是在这两股力量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现实生活中,影响“推力” 、 “拉力”的因 素很多并相互转换,诸如丰富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优裕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机会 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等等都是形成“拉力”的积极因素。然而,如果这些条件长期 落后而得不到有效提高或改善, 将会使人才迁移至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转移到其他行业, 由此 形成人才流动的“推力” 。 另外, “推拉”理论还有很多量化模型,1946 年,美国社会学家吉佛将“牛顿万有 引力定律”引入到“推拉”理论中,他认为,两区域间的迁移总人口与两地人口数量的 乘积成正比,而与两区域间的距离成反比,从而使“推拉”理论由定性描述转变为定量 分析,其“引力模型”以下公式所示: () ij ij a ij p p mk d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其中, ij m 为人口迁移量,pi、pj分别为两地人口数,dij为两地距离,k、a 为常数。 1949 年,康费斯(pdconverse)提出“城市综合实力引力模型” ,其公式为: 12 2 p p fk d ,此公式与吉佛模型极其类似。对比以上两个模型可以得出:人口流动量 mij 在模型中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引力,而在康氏模型中,p1、p2可以看作是两区域的综合实力, 其中包括经济、产业和区域环境实力。 随后,美国人口学家罗里也在吉佛“引力模型”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与小时工资、失业 率、两地距离及非农业人口数量等因素有关的新“引力模型”: ij ii ij jjij l l uw mk uwd 其中, ij m 表示从 i 地迁移到 j 地的人口,k 为常数,ui、uj为此两地的失业率,wi、 wj为两地每小时工资(以制造业为例) ,li、lj为两地非农业人口数量,dij为两地之间的距 离。所有以上这些公式或模型都是“推拉”理论的具体化数量关系表现形式,为该理论 的提出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2-5 本本章章小小结结 本章首先阐述了本文对人才的界定及统计口径; 其次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对区域人才 理论及人才集聚理论的研究现状, 总结了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对本文研究的理论 基础作了简单介绍。 通过研究发现: 目前学者对区域人才的探讨主要侧重于人才与区域经济 发展的关系、 区域人才预测方法及区域人才政策制定等方面, 而对区域人才集聚理论却很少 涉及,这为本文的研究埋下了伏笔;同时,在人才集聚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内外专家主要 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