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iii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 要 在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的弊端日益凸现的今天,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 了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企业 界和理论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和关注也在逐渐升温。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传播和促进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需 要社会各种力量以多种方式来参与,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即社 会业绩进行评价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而无论是企业的自我评价还 是社会对企业的外部评价,都离不开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构 建相应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一种必然。 本文首先依据理论分析提出了一个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利 益相关者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开放性问卷调查、现有指 标归纳和专家意见调查等方法,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评价体系等理 论知识,开发出一个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随后,通过层次分 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 最终构建出一个中国企业社会业绩 评价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为员工、投资者、顾客、供应商、政府、 竞争者、社区和环境。 其中,员工包含了八个二级指标,它们是雇佣、纪律与处罚、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iv 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福利及利润分享、沟通与决策、员工发展和 终止劳动关系;投资者包含了红利、信息沟通(披露) 、公司治理和 长期回报四个方面;而顾客的二级指标为市场调研、产品/服务、价 格、销售渠道、促销和客户关系;供应商包含了供应商选择、与供应 商的沟通和与供应商的关系三个二级指标;政府则体现在纳税、获取 政府的优惠政策、 参与制定及贯彻公共政策和国家尊严和国家利益四 个方面;竞争者主要由公平竞争和行业建设与发展两方面组成;社区 的二级指标为公益事业、公共安全与卫生和社区活动;环境则下属了 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两个二级指标。 本文还对各个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了相应的权重赋值。 关键词:企业社会业绩,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v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bstract as more and more side effects appear today due to the companies simple pursui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becoming a world wide hot topic. with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raw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both business and academic circle. to promote csr concept and motivate companies to practise their csr program, various social powers are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different ways. evaluation of companies social performance (csp)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among these effort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valuation of csp. therefore,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csp is necessary. in this thesis,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is firstly proposed to set up the csp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through the conducting open questionnaire survey, sorting of current indicators and expert opinion survey, an index system i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the final evaluation model to be applied in chinese companies is completed by ahp method which helps to allocate the relevant weight for indicators in the first level and second level.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s in this system include employees, investors, consumers, suppliers, government, competitors, community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model, employees as the first level indicator includes eight secondary indicators such as employment, discipline and penalty, working environment, working time, compensation and profit- sharing, communic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ermination of the labor contract.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investors have such four aspects as bonus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long- term return. the secondary indicators of consumers include the market survey, product or service, pricing, channels, promotion and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vi customer relationship. indicator of suppliers includes three secondary indicators such as the supplier selection,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ship with suppliers. indicator of government includes four secondary indicators such as the tax- paying, acquiring governments preferential policy, participation in formulating and carrying out public policies, country dignity and benefit. indicator of competitors is consisted of two aspects like fair competition and efforts to promote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dicator of community is consisted of public affairs, public security and sanitation, community activities.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 includ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this thesis also gives weight to indicators of first and second level.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takeholder,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4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 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 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骆南峰 日期: 2007 年 1 月 24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5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 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上海交 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骆南峰 指导教师签名:骆南峰 日期: 2007 年 1 月 24 日 日期:2007 年 1 月 24 日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经济体交往紧密、联系频繁, 并且相互影响。经济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商业、经济和管理的触角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 个角落,每一天这方面的资讯可谓铺天盖地、无所不及。企业这一组织形态,作为一支重要 的社会力量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重大影响力。 那么,企业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社会现实使人们认识到经济 的发展并不是人类发展的唯一目标, 同样的, 企业存在的理由也并不是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 化。重新定位企业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责任及作用范围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必然需求。人 们认识到企业应该承担更为广泛的责任, 而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上的兴起和发展正是顺应了 这样的历史需要,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受到政策决策层、企业界、理论界 和一般公众的广泛认同也在情理之中。 许多国际组织以及政府都已经或正在纷纷行动以规范企业行为,督促它们履行相应的 社会责任。例如,国际劳工组织在 1998 年 6 月通过的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确 定了 8 个核心公约;1999 年 1 月,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出“全球协议”计划,并于 2000 年 7 月在联合国总部正式启动;1999 年,aa1000(accountability 1000)标准推出; 2002 年,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出了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 国际标准组织对 iso14001:1996 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作了修订,修订后的 iso14001:2004 版标准已于 2004 年 11 月 15 日公 布;而 sa8000 标准在 1997 年推出,这是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 准。 与此同时,一些优秀企业开始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表率,瑞士的 ciba- geigy 公司 在 1992 年发布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社会报告。如今,世界上许多知名的公司都在发 布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报告,根据毕马威咨询(kpmg)2005 年对财富 500 强中的前 250 名公司(g250)和 16 个国家中各个国家的前 100 名公司(n100)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披露情 况的分析表明,52%的 g250 和 33%的 n100 的公司有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如果算上年报 的话,则 64%的 g250 和 41%的 n100 的公司有社会责任内容。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众多知 名企业意识到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已经切实付诸于实践。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 112 中国背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国家理念。在中国的“十 一五”计划中,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 实“五个统筹” ,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新华网,2006) 。和 谐社会的构建无疑要求企业守法经营、尊重道德规范,注重商业伦理、以人为本和履行企业 社会责任,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 与此同时,商务部、国资委把企业强化社会责任作为 2006 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企业 社会责任相关的论坛相继召开, 各种专业性杂志和网站纷纷出现。 2005 年, 中国新闻周刊 评选了“最具责任感企业” ,而由二十一报系主办的“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评选”则已经连续 在 2004、2005 和 2006 年举办了三届。在政府监管部门方面,2006 年 9 月 25 日, 深圳证 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出炉, 对深交所上市公司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作 出了相应规定。 总之,企业社会责任正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推动企业履行社会 责任已成为国际国内社会的一致愿望和共同任务。 12 研究意义 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需要企业和外部社会两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企业角度看, 它们需要了解自身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状况,一方面要向公众报告,许多跨国公司,每年 都发布这类报告, 我国国家电网公司、 宝钢集团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也已经分别发布了企 业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即使不发布,也要了解现状、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从 社会角度看, 需要从增强动力和压力两个方面, 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良好环境, 比如, 评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出版消费指南, 向消费者推荐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及其生产的 产品(如美国经济优先委员会 1986 年、1994 年分别推出了两本这样的书,在引导消费者 通过购买行为对企业行为施加影响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企业自我评价,还是社 会评价,都离不开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本项目拟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 构建中国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 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研究成果不仅将丰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而且对于推广企业社会责 任理念,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中国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有积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 13 研究思路 图 1 本文的研究思路 figure 1 roadmap of this thesis 开放性问卷 调查 现有评价指 标体系和评 价模型 相 关 评 价 体 系、学科知识 和法律法规等 初步的企业社 会业绩评价指 标体系 正式的企业社 会业绩评价指 标体系 专家意见 完整的企业 社会业绩评 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设定指标权 重 理论分析:利 益相关者框架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 按上图所示,本研究拟计划先主要运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从逻辑上 选取利益相关者作为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并以相关的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级指标。 随后开发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而初步指标体系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企业的负责任和不负责任行为。在中国背景下,对一定数量的被调查者进行开放 性问卷调查,获得一系列企业的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典型行为。 (2)现有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中的指标集合。收集现存具有代表性 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及其包含的各级指标,通过对现有指标的归纳 和分析,寻找出已有的学者或机构所认可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 (3)相关评价体系、学科知识和法律法规。相关评价体系和各学科知识不仅是指标体 系构建的理论依据之一,也是指标的重要参考资料。相关评价体系包括营销道德评价模型、 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投资者关系管理评价指标等,学科知识为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 公共关系学等,而法律法规则有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等。 对由这三部分来源所获得的测量指标融合,进行相互比较和权衡,通过选取、删除和组 合等方式,整合形成一个测量企业社会业绩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 随后, 请若干专家对该企业社会业绩初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设置合理性评价, 征询 专家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出适当地修正,形成正式的指标体系结构。其 中,专家有两种类型,一是企业或其他组织资深的实践人员,二是企业伦理学和相关领域的 学者。 最后, 采用层次分析法来对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对一定数量专家进行问 卷调查,由专家对同一层级内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获得判断矩阵后,通过相应 的数学分析, 计算出各级指标各自的权重, 从而最终构建出一个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社会业绩及相关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响应及企业公民 (1)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英文术语为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为 csr。一般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就直接简称为 csr,但是,为了与企业社会响应的英文简称(见下文)相互 别,所以将其命名为 csr1。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定义。按照 carroll(1979)的论述,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wendell wilkie 就提出“帮助教育商人对社会责任进行新的理解” (cheit,1964,p157,引 用自历史学家 william leuchtenbury) 。至少在 1950 年代,关于商业、企业和管理者的社会 责任就已经在学术文献中开始讨论了, 目前, 企业社会责任在管理学文献中已经占据了至关 重要的地位(de bakker 等,2005) 。 现代社会责任研究的标志应该是 howard r. bowen 在 1953 年的著作 商人的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man) ,它被视作该领域第一本权威性的书籍。bowen (1953) 指出企业决策过程不仅需要考虑经济维度, 也需要考量企业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他对商人的社会责任的定义如下:它与商人的义务相关,即追求的政策、作出的决策、或者 遵循的活动形式是与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相称的。 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定义。周祖城(2005a)认为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存在两 种看法:一是把社会责任理解为经济和法律责任以外的一种责任,即独立责任说;二是把社 会责任视为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综合责任,其中,以 carroll(1979,p500)的观点最具代表 性,即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而企 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道德责任。 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则将企业社会责任仅仅看作是企业的公 益慈善活动,例如,菲利普科特勒和南希李(2006,p2)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通 过自由决定的商业实践以及企业资源的捐献来改善社区福利的一种承诺” 。 本文这里采用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综合说。 (2)企业社会响应 企业社会响应所对应的英文术语为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简称为 csr2,它 也被译作企业社会回应(田书军,2006) ,本文采用企业社会响应这种译法。 这一概念出现于 1970 年左右,frederick(1994,p154)将企业社会响应视作“一个企 业应对社会压力的能力” ,他认为这一概念是自企业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新阶段,它将企业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 社会责任领域的学术和管理思考引向管理实施。 如果说涉及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是哲学讨论 的话,企业社会响应则转向了管理方法,它是行动导向的管理概念。社会响应的过程被定义 为企业应对社会问题的战略或姿态。wilson(1974)认为企业有四种可能的响应战略,即被 动型、防御型、适应型和主动型。 (3)企业公民行为 企业公民行为所对应的英文术语为 corporate citizenship,简称为 cc,它是在 1990 年 代由实践工作者首先提出的。其中,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将其定义为: 一个企业通过其核心的商业行为、 社会性投资和慈善项目以及参与公共政策而对社会做 出的贡献。企业管理其经济、社会和环境关系的方式,以及关系其与股东、员工、顾客、商 业伙伴、政府和社区的关系的方式决定了其影响(world economic forum,2003) 。 gardberg 和 fombrun (2006) 认为, 按照这一定义, 企业公民活动 (citizenship activities) 包含了企业在慈善、环境保护等活动的时间和金钱投入,而这些活动就是通常企业“社会业 绩” (wood,1991)所描述的成份。 所以,虽然有人希望用“企业公民行为”这一名词来代替“企业社会责任” ,但是,总 体来说,正如 valor(2005)在论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的相似处和差异时所指出的那 样,文献中对企业公民的定义并不清楚,从理论上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一个佐 证就是同一个学者在其不同的甚至同一篇文章中交替使用这两个名词。 212 企业社会业绩 企业社会业绩的英文名称为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周祖城,2005b,p59) ,其又 被翻译成企业社会绩效(例如,陈维政,吴继红,任佩瑜,2002;朱火弟,蒲勇健,2004) , 或者企业社会表现(田书军,2006) 。 关于企业社会业绩,国际学术界有四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它们先后发表在国际顶级的 管理学刊物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在 1979、1985、1991 和 1995 年的期刊上,并 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推动着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 (1)carroll(1979)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业绩包含了三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响应哲学和社 会主题。其中,社会责任类别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由处理责任(慈善责 任) 。社会响应指应对社会责任和社会主题的企业哲学、模式和战略。carroll(1979)的模 型中借用了 wilson(1974)所提出的四种可能的响应战略。而社会主题是指与企业社会责 任所相关的社会问题或主题领域,环境保护、员工歧视等都是典型的社会主题。 (2)watrick 和 cochen(1985)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watrick 和 cochen(1985)则从概念演变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社会业绩。在企业社会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 相关的研究领域中,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主要的挑战来自三个方面,即经济责任、公共责 任和社会响应, 学者和实践人员提出这三个概念原本都是试图将它们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这个 概念的替代者。而 wartick 和 cochran(1985)发现这三个方面都可以整合入 csp 模型。他 们在 carroll (1979) 的模型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提出了一个新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见表 1) 。 他们的模型主要是用政策替换了 carroll 模型中的社会主题,社会主题管理的提出使得企业 社会业绩的研究增添了企业管理措施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 这两个模型中企业社会响应的内 涵还只是体现企业在应对社会期望上的战略的话,社会主题管理则是社会响应的直接延伸、 是具体的管理步骤,它使得企业在行动上更具有操作化(watrick 和 cochen,1985) 。 企业社会责任、响应和主题之间并不是分离的,企业社会业绩反映了社会责任的原则、 社会响应的过程和实践社会主题的政策开发三者之间是交互作用的。 表 1 watrick 和 cochen(1985)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原则 过程 政策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响应 社会主题管理 (1)经济的 (1)反应型 (1)确认主题 (2)法律的 (2)防御型 (2)分析主题 (3)道德的 (3)适应型 (3)采取主题 (4)自行处理的 (4)主动型 针对 针对 针对 (1)企业社会契约 (1)对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的反应 能力 (1)使突发状况最小化 (2)道德代理人 (2)采取对策的管理方法 (2)确定有效的企业社会政 策 哲学导向 制度导向 组织导向 (3)wood(1991)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另一位学者 wood(1991)认为,之前学术界对企业社会业绩的定义并不能完全使人满 意,wartick 和 cochran(1985)对 csp 模型的定义代表了研究者在考虑企业和社会间的关 系上的概念发展,但其将企业社会业绩的定义存在一些缺陷: (1) “业绩”一词表示行为及 其结果,而非指交互作用或者整合,因此 csp 模型的定义中必须加入行动的内容; (2)该 模型把社会响应看成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非一个过程的集合; (3) 模型的第三部分有太严格 的限制,实施社会主题的政策仅是一个可据此评价企业社会绩效的因素之一; (4)该模型似 乎指企业社会绩效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做,不负责任的企业就不做,但实际 csp 本身是中 性的(wood,1991) 。 由此,wood(1991)将 csp 重新定义为“商业组织的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响应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 政策及活动、企业与其社会关系相关的可观察结果的集合体。 ”其中, (1)企业社会责任原 分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原则、组织原则和个体原则; (2)企业社会响应过程包括环境评估、 利益相关者管理和社会主题管理; (3)企业行为的结果包括社会影响、项目和政策; wood(1991)的模型指明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做什么、怎么做以及结果如何的三 个方面,这样的思路是连贯而明确的,形成了一个整体,特别是其提出了业绩的“结果”方 面,是其模型的一大进步。 (4)swanson(1995)的企业社会业绩模型 swanson(1995)的模型由四个大的研究方面组成: (1)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原则; (2) 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原则; (3)企业文化; (4)社会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原则分为制度层面和组织层面两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原则 则是执行人员的决策、伦理和个人的价值观。同时,这一模型将执行者决策和企业文化联系 起来。 它还将产生于企业文化的规范过程和企业的社会影响联系起来。 社会影响是由企业的 经济化、 生态化和寻求权力的增加或减少来描述。 双向的箭头标明执行决策以及社会项目和 政策都会受到企业对其社会影响的外部事务评估的影响。 (5)从结果的角度定义企业社会业绩 与企业社会业绩的理论模型不同,一些学者,如 frederick(1994)视企业社会责任为 原则、企业社会响应为企业在这方面的行动,而企业社会业绩则是这些行动的结果,而 clarkson (1995) 同样认为应该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方面来对企业社会业绩进行评价。 (6)本文对企业社会业绩的定义 四个企业社会业绩理论模型都认为企业社会业绩是包含多个内容的集合, 其中, 企业社 会责任这一概念必不可少,即使像 wood(1991)虽然已认识到业绩表示行为及其结果却亦 是如此。然而,对企业社会业绩进行评价时,这样的定义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企业社会责 任是企业应该履行什么责任,这是一种规范性评价,且这里的“企业”是指抽象化的企业整 体(或某一类企业) ,所以,对某个个体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实证性评价是不恰当的。 可以推断, 企业社会业绩的理论模型只是为了将企业社会责任领域 (甚至可以拓展至企业与 社会这一研究领域) 的多个相关概念整合在一起, 而不是为了用于进行评价 (周祖城, 2006) 。 鉴于此, 本文并没有采纳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社会业绩定义, 而是在后续部分对企 业社会业绩关注其结果部分,即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测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结果状 况,这也是与企业社会业绩有关的实证研究所常用的操作方法之一(orlitzky,schmidt 和 rynes,2003) 。 22 现有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评述 通过文献搜索和分析,发现现有的代表性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共为 15 个。首 先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社会业绩指标体系研究领域,指标体系的名称并不统一,一些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9 将评价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 ,称作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或 模型) 。这里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相比较于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业绩,企业社会责任这 个名词出现最早,由于舆论媒体等报道率高,为一般公众所接受,采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 标体系(或评价模型)这样的名称可以直观地表明其评价的内容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 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也方便人们的记忆。但是,这样的表述也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误解,即 人们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是用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而企 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负有的责任或原则,这些应负的责任在企业之间或者至少在同类 企业之间是一样的,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被评价” 。 所以,本文在文献综述及其它部分内容中都包括了多个不同名称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 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 ,并为了方便起见,统一采用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 模型)来指代这些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 。 而按照这些指标体系的分析框架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五类,分别为 carroll(1979)的四 维度框架、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度框架、社会责任主题框架、利益相关者框架以及利益相关者 与 carroll(1979)四维度相结合的框架。 221 以 carroll 四维度模型为基础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此类指标体系主要依据 carroll 的四维度模型。carroll(1979)在回顾了众多前人的成 果后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包含四个维度: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 金立印(2006)基于消费者视角,依据这四个维度,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 运动的量表体系。这组测评体系共包含 16 个具体指标,构成回馈社会的慈善活动、赞助社 区及教育文化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 保护消费者权益、 保护环境以及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五 个维度(见表 2) 。 这一测评指标体系在家电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金融服务业、食品饮料生产行业、医药 卫生服务业等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虽然其在检验行业适用性时调查的样本数并不大 (上述 行业总共为 300 份问卷) ,但也说明了该指标体系测量具备了一定的外部效度。同时,这一 指标体系的开发和检验过程经过了多轮调查, 综合运用了多种科学研究方法, 比如文献回顾、 专家个人访谈、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指标适用性验证等,应该说已经具备 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然而,从其现有维度和指标看, “赞助社区及教育文化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应该视作 “回馈社会的慈善活动”的一个子维度,从事体育、奖学金和公共事业其实只是慈善活动的 三种表现形式,所以,将这两者作为相互并列的维度是不恰当的。可能的原因是作者在对项 目库进行过滤时,在对项目之间的涵义重叠性上的考虑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另外,金立印(2006)的指标体系是基于消费者视角的,其参照的西方学者对企业社会 责任的分类及指标主要源自于 maignan(2001) 、lafferty 等(1999)以及 sen 等(2001)关 于消费者的研究成果,所以,其体现伦理方面的责任的维度是“保护消费者权益” 。然而,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0 从一般的完整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看, 这样的指标体系是不充分的, 它导致了一些重 要的利益相关者主题的缺失, 即使仅从消费者的视角看, 类似于员工权益保护之类的企业社 会责任维度也是消费者非常关注的(mercer,2003) 。 其实,carroll(1979)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维度并不适用于 评价,后人利用 carroll 的模型来作为评价企业社会业绩的工具可能是对其观点和理论的一 个误读(周祖城,2006) 。 carroll(1979)也认为任一商业活动都可以包含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和自由处理的 动机在内,所以,如果依据此四维度来开发出具体的测量指标,则同一个指标可能会同时反 映几个责任,并不能区分出此指标对应某一特定责任,导致指标涵义之间存在交叉的问题, 这也是以 carroll(1979)的四维度为基础来开发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难处所在。 另外,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这样的顺序排列也并不是意味着对企业的 要求增加,而只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表明了人们强调的重点转变,所以,也不能直接利用这 四个维度来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差异。 表 2 金立印(2006)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测评指标体系 构成维度 测量指标 将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分配用于捐赠活动 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用于回馈社会 超越企业企业目标仅仅是为了创造利润的层 面,尽到社会成员的责任 回馈社会的慈善活动 积极开展对整个社会有贡献的活动 建设社会体育设施 设立奖学金或奖学基金来支援教育学术事业 赞助社区及教育文化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支援建设公共设施来促进地区社会的发 展 在没有得到顾客同意的情况下不泄漏或非法 使用顾客个人信息 迅速处理顾客抱怨和退货要求 保护消费者权益 企业员工遵守社会上的各种法律法规 避免污染环境的生产行为 致力于生产环保型产品/服务 保护环境 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和保护 树立企业的长期经营计划并努力使之成功 建立健全的财务运作机制,合理合法调配及 使用企业资金 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严格控制生产成本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 222 以经济、社会和环境三维度为基础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 体系 按照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观点看,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发 展都是可持续的(比如,牛文元,2002;陈劭锋,牛文元,杨多贵,2001) 。以经济、社会 和环境三维度作为框架的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正在于此。 (1)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是由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简称gri)发布的,旨在协助企业和其他机构更好地表述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同时帮助 报告机构的利益相关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贡献。 虽然从名称看,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似乎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关系不大, 然而, 从其内容和形式考量, 它的核心内容其实主要是相关机构自我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型。 按 照它的理念, 企业报告中除了综合业绩方面的信息外, 主要的指标体系立足于被人们广泛认 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展开(见表3)。可持续发展报告 志南将其业绩指标按类别、涉及的角度和指标三个层次的架构加以编排。并且在“社会” 这一维度又作了进一步细分,包含“劳工管理事务与合理的工作”、“人权”、“社会”和 “产品责任”四大类别。 在每一个涉及的角度下都有多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 业绩指标综合采用了核心指标和补 充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比如, “经济”维度的“雇员”这一角度的核心指标为: “按 国家或地区细分的全部工资和福利(包括工资、退休金、其他福利以及裁员费) ” ,而“社会” 的“劳工管理事务与合理的工作”类别下,“培训与教育”的核心指标为:“按雇员类别计 算的每一雇员每年接受的培训时数(例如,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技术 人员、管理人员、生产人员、维修人员)”,其补充指标为:“阐述关于延续雇用和终止雇 佣关系的处理方法”和“关于技能管理或终生学习的具体政策和计划”。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指标是相对详尽和丰富的,特别是在环境方面,几乎囊括了 所有与企业相关的环境主题。 该指标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 指标中强调企业在相关利益相关 者主题上的管理政策或计划。指标可操作性强且容易获得相应信息是其一大优点。 然而,由于其直接目的在于指导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或披露,所以,某些指标 对于社会业绩评价的意义并不大,比如从“地区/国别、雇用状况、雇用类型以及雇用合同 进入劳工队伍的细目分类”这一指标可以了解企业在员工雇用方面的基本信息,但是,并不 能直接使用这方面的信息来对该企业在员工雇用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价。而类似于“因社会、 道德和环境业绩出众而获得的奖项”这样的指标则会受到其他指标上的表现的影响,所以, 这些指标之间的独立性并不令人满意。由此可见,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的指标体系尚不 能用于企业社会业绩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2 表3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2002年版分级构架 类别 涉及的角度 经济 直接经济影响 客户;供应商;雇员;资金供应者;公共 部门 环境 环境 原材料;能源;水;生物多样性;排放物、 污水和废弃物;供应商;产品与服务;法 规;交通运输;总体情况 劳工管理事务与合理的工作 劳工/管理层关系; 健康与安全; 培训与教育; 多元化与机会 人权 战略与管理;非歧视; 结社自由与集体议价权; 童工;强制劳动与强迫劳动; 纪律作业;保安实务;本地员工权利 社会 社区;贿赂及贪污; 政治捐款;竞争与定价 社会 产品责任 消费者健康与安全;产品服务;广告;尊 重隐私权 (2)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 姜万军、杨东宁和周长辉(2006)提出了一个中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他们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应当保护三个层面的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由 此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经济责任、 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其中经济责任表现指标主要包括基本 财务绩效表现和企业对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 社会责任表现指标包括企业对员工权益保护和 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 环境责任表现指标包括企业对其生产经营所在地的生态环 境影响程度以及企业大尺度资源环境影响程度。 从字面看, 这一指标体系也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社会和环境三个角度来展开构建 的。 对于环境的认识, 由于已经经过了多年各个层面的讨论, 且已经有了多个国际型的公约、 规范和认证标准,基本上在国际上达成了内涵和外延上的一致。 然而,其经济和社会维度的内涵,从它们所下属的指标集来看,与 gri 的可持续发 展报告指南的经济和社会维度并不一致。姜万军等(2006)将经济责任分析为企业历史和 未来增长、税收和吸收的就业,而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则包含了企业对于全部利益相关 者几乎所有可能涉及的经济关系。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员工工资” ,在姜万军等的指标体 系中它被认为是属于企业的社会关系方面, 而在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中则属于经济责任。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社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 为何运用相似的理论结构而最后的指标体系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个可能的解释是, 姜万 军、 杨东宁和周长辉的评价体系是将全体利益相关者归为体现经济、 社会和环境关系三大类, 即一个利益相关者只可能与企业存在三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 其中, 经济责任主要针对股 东和政府(或者说社区) ,社会责任则是对员工、消费者、供应商和竞争者负有的责任,环 境对应的是广义的社会概念。但是,这样的分析逻辑显然与企业的真实状况不相符合。 当然,他们现有的指标体系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将“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归于经 济关系中企业对外部社会的经济贡献,值得商榷。在社会关系中,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