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i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具有集成各个组织的资源、知识、技术,进而提升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创新网络能否实现协同创新的良 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合作的有效性,而合作伙伴作为创新网络联 盟的主体和基础,其选择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但是,技术创新网络联盟 的高失败率表明合作伙伴的选择仍缺乏清晰的指导。如何依据合目的的需 求选择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集成各种创新资源, 以发挥网络的创新优势,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试图构建一套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系统理 论,为企业在创新网络联盟中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提供决策依据。本文 首先阐述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并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节点(合作伙伴)选择的内涵进行阐释,同时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创新网 络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其次,通过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风险,提出 创新网络合作伙伴的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并要考察一些相关因素。然 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企业进行界定,强调核心企业在合作伙 伴的选择中具有特权,并提出了节点选择的具体流程。最后,从技术创新 的本质知识创造的角度选取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技术创新网 络节点的合理性进行测度与评价。 关键词: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网络节点;伙伴选择 abstract ii abstract as an effective model to response to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are widely used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advantages with integrated resources,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ve ability. whether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can achiev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pends largel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rporation between partners. therefore, its essential to partners selec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twork of the league have high failure rate,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choice of partners still lack of clear guidance.how to build together the purpose of the demand for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and how to integrate range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network advantages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set of system theory about how to select partners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alliance. first,we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explain the meaning of partners selection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and discuss the impact about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innovation network partners selection.secondly,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isk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we come to know that the innovation network partners selection must comply with some criterion, and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iii consider the relevant factors.after defining the core enterprise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this article propose a specific process about how to select partners locating in the core enterprise.finally, we evaluate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partners in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at is knowledge creation.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network; network partner; partner selection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 签 名 日 期: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1 第 1 章 引 言 第 1 章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更新的加快、需求的日益差别化个性化,企业之间 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重点己经从以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为主转向以技术优势、人力 资本优势以及企业学习能力优势为主;从成本优势、质量优势为主转向以产品和服务的 差别化优势、新颖化优势以及快速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优势为主。而这种竞争导向的 转变其主要途径都是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 然而,技术创新所具有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度复杂性,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 和 不同学科、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又使技术创新的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企业仅靠 自身力量,已很难高速高效地研制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产品,迫切需要新的组织模 式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散技术创新风险,提升创新成果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 效益。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经济和网络化的组织模式共同形成了新时期的网络竞争 环境。在此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和强度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如何在管理模 式、业务能力、组织结构、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网络经济的内在要 求显得尤为重要。davenpor,w.h(1992),miles,r.e.(1992),peters,t.(1992)等认为成功 的企业正在向动态网络组织(dynamic network form)转化 1,企业内外网络是成功创新 的基础 2,创新的位置已经从企业转向网络3。企业借助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信息、 技术、思维的交流,有效地提升研究综合性复杂技术、快速开发新产品、柔性制造等单 个企业难以同时具有的能力 4,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之间短期行为的对抗竞争而转向企 业长期发展的合作竞争,它是企业组织发展的新趋势。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正是顺应这种 主客观的要求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由当今信息技术革命、组织革命和观念革命催生 的新的组织模式,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并以网络联结、以创新为灵魂的组 织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网络的分享机制,企业可以获得和利用更多的创新资源;通过创 布朗(1999)就认为创新速度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成为一场不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的时间战争。参 考文献:布朗创新之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p:66 第 1 章 引言 2 新网络的技术转移机制,获取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创新网络的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 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因 而,企业创新网络可大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它的出现,提供了一种解决企 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崭新模式,成为激烈竞争中创新企业营造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然而,人们在为技术创新网络这种新型组织模式的出现而欢呼的时候,来自于实践 的数据却令人愕然。dacin,m.t.,m.a.hitt和e.levitas(1997)在对900家合资企业开展的一 项研究中发现,只有45 的企业实现了双赢的目标5;而spekmen,r.e,a.i.lynn, t.c.macavoy和i.forbes(1996)研究表明,合作成功率仅为506;k.r.harrigan(1988)研 究了880家合作联盟组织,结果表明,仅仅45的合作组织做到了相对于所有合作伙伴 而言是成功的7。这些研究都充分表明,在分析的合作案例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能 达到预期目标,而多数都以失败而告终。简而言之,技术创新网络联盟的失败率高达到 50%-60%5-8。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可以发现大多数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 合作案例,在盟主企业开始选择伙伴时就存在不谨慎和草率的问题,为后来的合作失败 或失利埋下了隐患。尽管引起联盟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合作伙伴 的选择失误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9-10。据1997年一项调查表明众多企业在战略发展、控 制、执行以及合同谈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联盟伙伴的选择技巧方面却没有 太大的发展。1998年一项对美国750位ceo的调查显示,有关联盟伙伴选择的部分在联盟 经验中最为薄弱。大量联盟的失败都可以解释为在这一关键领域缺乏专业能力11。 因此,为了提高合作技术创新企业的成功概率,合理有效地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 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及合作的绩效和成败12。合作伙 伴作为技术创新网络的主体和基础,合作伙伴选得好,联盟各方就能配合默契,取长补 短, 取得良好的协同效应, 实现联盟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进而保证伙伴企业的收益。 相反,要是合作伙伴选择不当,或尔虞我诈,相互拆台,或互相推诿,贻误战机,将严 重影响网络联盟的运行效果,甚至影响目标的达成。可见,合作伙伴(节点)的选择是 技术创新网络联盟中的关键一环,关系到创新网络的成败。如何依据合目的的需求选择 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节点),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集成各种创新资源,以发挥网 络的创新优势,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企业技术创 新网络的节点选择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价值。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3 1.1.2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对广义的网络组织或创新网络的成因、模式、运行和绩 效等领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对产业集群、 战略联盟等具体的网络形式也有较多的关注, 但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颇少,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节点(合作伙伴)选 择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本文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内涵 以及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支撑, 系统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 原则和考虑的相关因素,然后,提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具体流程,最后对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使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问题形成一套 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采用更为客观的角度,综合网络理论、拓扑 理论和治理理论等多种理论进行分析,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理论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2)实践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大事,企 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机制转换是企业改革的“重头戏” 。当前,我国企业一方面技 术普遍落后,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国尚有大量有价值的科技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以及人力、物力的巨大潜能因缺乏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而难以发挥。因此,企业急需通 过创新网络的构建,利用网络中资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升级。而网络 的构建归根结底还是对合作伙伴的选择上, 只有优秀合适的合作伙伴才能发挥技术创新 网络的综合优势。因此,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的选择作为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基 础,对我国企业实现网络联盟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科技兴国战略着眼,我国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举国上下也正在努力建设创 新型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技术 创新发生的频率、方向和速度,成为打造企业竞争力、形成区域竞争力、进而提升国家 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节点选择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技术 合作伙伴,进而对企业制定技术创新合作战略;了解某个企业在整个技术创新合作网络 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及作为网络中的技术领先企业如何通过合作伙伴的选择引导产业发 展方向,进而推动国家技术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 1 章 引言 4 1.2 本文研究的框架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 本文研究的框架 1.2.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有效性, 在阐述企业技术创 新网络的内涵和结构特征,节点选择的内涵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企 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相关因素、具体流程以及合理性评价,使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节点选择形成一套系统的可操作的理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国内外关 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梳理,概括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结构及特征, 并提出本文定位于核心企业角度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内涵以及节点选择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节点的选择流程与评价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对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风险进行分析,认为技术创新网络节点的选择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并要对节点进行多方面的因素考察;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技术 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具体步骤; 第四部分则从知识创造的视角对纳入网络中的节点的合 理性进行评价,重点研究了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度。 文章的内容结 构及其相互联系如图 1-1 所示: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具体流程 图 1.1 本文研究结构框架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 内涵、结构、特征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节点选择的内涵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 选择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相关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 风险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节点选择的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 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 点合理性指标选取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 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 理性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5 1.2.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2.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和有关学术专著等文献资料,对本文研 究的理论基础有很好的把握。 (2)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本文不仅从理论上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而且 通过构建模型,代入数据演算,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阐释。 (3)图示分析法:本文引用、绘制了大量的图表,一方面使研究理论得到支持, 另一方面使理论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1.2.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2.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1)采用逐层深入的逻辑方法,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三个主要环 节,首先对节点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设计节点选择的流程,最后对节点的合 理性进行评价,使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而以外的研究往 往注重某一个环节。 (2)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作伙伴)的选择进行了主体定位,认为企业技 术创新网络节点的选择是由核心企业主导的。 国内以往的研究都只是笼统的研究合作伙 伴的选择,忽视了选择主体的问题。而不同的选择主体,选择的策略、选择的条件是有 所不同的。 (3)从知识创造的角度选取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作伙伴)合理性的评价 指标并用拓扑理论构建了指标体系并进行实际的测算, 突出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最本质 的评价准则即技术创新能力。避免了以往通过综合企业各项指标如资源、技术、人员等 进行评价时,一方面指标的权重需要专家打分,过于主观;另一方面,企业的综合指标 不一定能代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第 2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6 第 2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第 2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 2.1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相关理论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20世纪30年代末首先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他在研究中发 现,技术创新具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聚集出现的特性,即创新集群(innovation cluster )。他指出“技术创新不是孤立事件,或者均匀地分布在时间轴上,而是趋于结 成集群,鱼贯而出。另外,创新也不是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中,而是趋于在某些部 门及其周围环境中聚集。 ” 13创新理论一提出来,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大批 的学者纷纷投入到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来。1996 christian debresson主编了经济 的互相依赖和创新活动(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一书 14。该 书集中了b.lundvall,anderson等十几位创新学家的研究成果,依据b. lundvall认为所有 创新都源于生产者和用户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描述和论证了“创新簇”的存在,这种 “创新簇”就是普遍存在的创新网络。1999年,christian debresson以一个企业家不 能单独创新,创新网络是必须的(an entrepreneur cannot innovate alone-network of entreprises are required )再次重申创新网络的重要性 14。自此,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 热情提升到技术创新网络的层面上。尽管有关技术创新网络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但由 于学者们研究的专业背景和角度不同, “创新网络”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企业 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进行阐释, 并由此分析其结构与特征将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 论依据。 2.1.1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2.1.1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企业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企业技术创新的 过程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追求创新,企业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其他组织产生联 系,交换各种知识、信息等资源。通过企业的创新活动,企业与这些组织之间建立了各 种联系,组成了网络。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伦德瓦尔(lundvall,1988)认为,技术创新 过程就是一个用户与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创新系统是由在新的、有经 济价值的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上互相作用的要素和关系所构成的。” 15imai和baba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7 (1991)提出“创新网络是基本的机构安排以适应系统创新” 16;freeman(1991)引证这 一定义,并接受和综合另一种解释“创新网络具有非正式的默许性质”,较为完整地提 出创新网络是“应付系统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企业间 的创新协作关系” 2。 debresson和amess(1991)认为创新网络是“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隐含的、可分 解和重组的相互关系系统” 17的概念。而按照olafarndt和rolf sternberg(2000)的定义, 创新网络被看作不同的创新参与者(制造业中企业、机构和创新导向服务供应者)的协 同群体。它们共同参加新产品的形成、开发、生产和销售过程,共同参与创新的开发与 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市场之间直接和间接、互惠和灵活的关系,参与 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可以通过正式合约或非正式安排形成, 其整体创新能力大于个体创新 能力之和,即网络具有协同特征 18。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进程, 围绕着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重组发展 了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网络,一般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首先是一个网络组织,其次 在网络中包含了各个结点,包括大学、相关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公共机构等。这 些节点以技术创新为目的,共同参与创新开发与扩散,通过交互作用建立科学、技术、 市场之间的关系,各结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合同或非正式安排形成。因此本文认为,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指企业以及其他不同层次相关企业或组织,基于共同的技术创 新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 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系 统。目的是为了解决现代创新环境下,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资源稀缺性以及企业内部 技术创新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突出矛盾, 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 强化核心技术, 实现创新目标。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升网络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使得所有网 络成员共同获益。 2.1.2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 2.1.2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 瑞典网络学派提出的网络理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组成要素:行为主体(结点),活 动的发生(结点之间的联系)和资源 19。网络的形成是由于具有参与活动能力的行为主 体,在主动或被动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资源流动,形成了一些彼此之间正式或非正 式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 (1)行为主体。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行为主体包括创新企业、地方政府及公共部 第 2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8 门、高校及科研院所、其它相关企业、用户、中介服务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其中既包括 创新企业与上下游关系的供应商以及用户之间形成的垂直合作网络, 也纳入了创新企业 与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或竞争对手之间形成的水平合作网络。而且,还可能嵌套着若 干由联系密切的某几个主体所形成的、大小不等的子网络。 (2)活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活动包括网络中行为主体在创新过程中内部知 识、信息、技术、资金等的传递活动,企业外部的交易活动,联结到企业外部的活动, 以及整个网络中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 知识、 技术等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相关活动。 (3)资源。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的资源包括创新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机械设备、 原材料等)、金融资产、人力资源、知识和技术资源即已经体现在设备以及工作环境中 的资源和与其相关的知识产权(专利、版权等)等 20。 从已有的研究看来, 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网络中一般都存在一个或几个主导企 业,我们统称处于主导地位的创新企业或“企业簇”为核心企业。网络中的其它各类主 体则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相互交叉关联,共同围绕技术创新目标协作运转。以核心企 业为中心建立的完整的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如图2.l所示: 图2.1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 资料来源: 高洁, 糜仲春, 魏久檗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9):133-136 可见,在技术创新网络运转中,企业始终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网络的核心。政府、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9 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中介组织等其他网络成员则是以辅助者的角色,分别为创 新提供政策、知识、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具体而言,各节点在企业技术 创新网络的运行过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企业。核心企业与供应商、采购商及竞争者、合作者等相关企业组成了企业 子网,他们是网络中最重要的经济单元。核心企业在自身获利的同时必须兼顾其他成员 的利益,如:领导各成员参与网络建设,优化网络结构;避免内部极端竞争行为,共同 推动网络发展;合力应对外部竞争,提高网络整体竞争力等。其他网内企业则应在支持 核心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目标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自身所在价值链节点的价值,为网络的 快速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 (2)政府。政府作为公共部门,通过政策和行动对各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和协调, 履行其管理与参与职能,推动整个网络协调运转和不断完善。在创新过程中,政府应为 企业技术创新营造出稳定、宽松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以催化剂和中间人的身份促进网络 各部分的有机整合,不能依靠行政权力充当网络领导者,对网络的运转实施强行干预。 同时要努力促进官产学研的合作,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为创新网络的建设提供全面 支持和有效激励;并与网络其他成员相互协调,合力促进网络的良性运转,提高网络的 创新绩效。 (3)高校/科研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创造的知识、培养的人才以及创新思想和文 化,通过网络成员间的交互得以扩散和传播,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最重要的创新源。 而且作为科技产业之间交互的节点, 高校科研机构为高技术领域内私人和公共部 门之间结网搭起了桥梁。但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也最容易出现互动障碍的, 如:科研机构偏重基础研究,忽视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 的需求脱节等等,使网络内的这两类结点关系松散,从而限制高校科研机构作用的充 分发挥。因此在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必须注意按照网络化技术创新的要求调整 定位,将研发方向从政府导向转为企业导向,更多地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研发和创新, 并积极走产业化的道路。 (4)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创新本身和创新网络的形成发展过程,都离不开金融 资本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撑环境,推动网络成长和发展,并对 技术发展路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中介机构包括各种行业协会、 商会、 创业服务中心、 律师事务所、会计事物所、审计事物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在网络中则主要发挥着 “粘合”作用。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或承担集体行动,加强网络成员有效合作,为研发、 第 2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的理论基础 10 技术转移和扩散、信息传播,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中介和关键资源配置的 服务,促进网内各方利益的实现。 总之,网络化创新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交互行为对于创新成功非常重要(lagendijk 詹森和麦克 林,1999) 6566,使得单个企业作为知识聚集体难以满足外部竞争对新知识的要求,企业 要获取并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除了组织自身要创造并集成知识(nonaka,1994) 67外,还 必须探索和拓展组织外部的知识获取网络,从而形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企业,众多相互 第 5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评价 32 关联的节点企业(从网络组织的角度来讲是知识的分工)就形成一个网络组织。企业技 术创新网络形成的意图不在于方便廉价地获取不同知识,而在于形成一个知识共同体, 在集成、融合各种知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知识共享的过程) ,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 知识(实际上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生命力)以引导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持续健康的 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企业技术创新网络是以动态分工和知识共享为特征,以知识 创造为目的的组织网络,网络节点实际上是一个个的知识单元。 从 nonaka(2000)的知识创造理论来看,组织知识创造活动包括激发组织成员显 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努力营造利于知识创造的“场” ,并且使知识创造从个 体层面逐步上升到团队层面直至组织层面,形成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 68。在 nonaka 的 组织知识创造理论中,包含一个隐性假定:即组织知识创造是在组织既有成员,也即既 有的知识存量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中,由于其具 有的开放特性,节点企业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网 络动态发展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 也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知识创造的基础知 识存量和认知水平是不固定的。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系统中,个体或成员组织之间 的互动常常是通过各种情境下的交往、沟通与合作产生的,如项目合作,战略联盟等等。 这些互动的共同之处在于关系的建立,而这些关系又依赖于网络节点的选择,连接模式 和知识活动过程。综合 nonaka 的组织知识创造理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创造活 动可以看成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知识源 即网络节点、知识“场”即网络节点间的连 接模式、知识活动。网络节点的选择关系到创新网络知识创造中知识源质量的好坏,知 识“场”能否有效的建立并维持以及知识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从而影响网络组织知识创 造效率的高低, 所以对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的考量可以从节点对企业技术创新 网络知识创造的贡献度这一角度展开,也即可以从知识源、知识“场”和知识活动中选 取相关指标进行测度。 5.1.1 知识源指标冗余度 5.1.1 知识源指标冗余度 网络结点作为一个知识单元,其知识禀赋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知识创造的基 础。对单个知识单元而言,可以用丰富度(知识涵盖内容广泛,或集成度高) 、新颖度 此时的“知识源”和一般组织的知识创造活动中的“知识源”有所不同,一般的“知识源”指的是由组织外部知识 和组织内部的知识库共同构成的。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33 (知识的前沿性或先进性) 、价值度(知识应用的可实现性)进行评价,当涉及多个知 识单元时,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可以用互补度(知识的异质性) 、冗余度(知识的 重复性)来评价。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知识创造是依据一定的目的在集成纵多知 识单元的基础上展开的,并且无论是目的还是知识单元本身在时间上具有不稳定性,而 丰富度、新颖度相对于时间存在,价值度、互补度相对于目的存在,因而选取冗余度作 为知识源质量好坏的评价指标是比较可行的。从节约成本(包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 协调成本等)的角度而言,减少知识源的冗余,可以使相应的成本用在更需要的知识源 的获取上。 5.1.2 知识“场”指标重要度 5.1.2 知识“场”指标重要度 各知识单元之间纵横交错的连接集成起来,就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知识“场” 。 知识“场”的存在,对各知识单元产生一定的“场力”(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和约 束力等)。nonaka 认为,组织相对于个体而言,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营造一个利于知 识创造的“场” 。尽管两个“场”的含义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要利用“场”的 作用影响他人的行为。因此,评价知识“场”的指标只有两个:强影响和弱影响。但是, 这两个指标不易操作,影响程度是强还是弱,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取决主体彼时彼地 的可感知程度。因而,我们从“场力”影响的双方出发,即“场力”的发射者和接收者 之间的关系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也有利于对节点选择的评价。在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 一般会存在一个或几个像发起人作用的节点, 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具有较强作 用、付出较大努力,能够影响到网络中较多的节点,我们称之为网主节点,从社会网络 理论来讲,就是处于结构洞位置的节点。因而,这样的节点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而言 就是重要的节点,用重要度来评价。 5.1.3 知识活动指标共享度 5.1.3 知识活动指标共享度 樊治平和李慎杰(2006)综合国内外几位学者的观点, 认为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 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等六个基本过程 69。实际上, 这几个过程也是知识创造活动中所必需进行的知识活动, 它们是网络中各知识单元之间 的交互作用。只不过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相对于单独的组织而言,知识共享更为关键,它 此时的“场”指的是组织要塑造组织文化,营造组织氛围,提供新组织愿景、新经营理念和新方式方法,创造理想 的场所,也即激发知识创造的系统机制和手段。 第 5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评价 34 是典型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使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有助于新 知识的产生。新熊彼特主义(belussi gottardi,2000)认识到知识创造是一个企业之间的知 识溢出过程,而知识溢出效应来源于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每个企业必须交换它的专有性 知识 70。因此,用共享度来评价。 如何对所选取的三个指标进行评价依赖于定量分析与模型的建立, 考虑企业技术创 新网络的特点,如果把网络组织看成是一个知识集,网络组织中各节点企业看成是一个 个知识单元,节点企业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在知识“场”中进行知识活动过程。把知识通 过 0/1 量化,则网络组织节点(知识单元)之间构成拓扑结构,网络组织中的各节点企 业(知识单元)相当于拓扑结构中的一个点,节点企业(知识单元)之间的知识活动表 现为点与点之间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假设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的定量评 价方法。 5.2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指标体系的构建 假定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全部知识的集合为 f, s 为节点的相同知识, s 构成一阶等价 关系,i 是节点划分的指标集,定义=sfe/fee ii i,i,e 是 f 在 s 之下的商集, e 叫做 f 的知识划分集 71。根据拓扑理论做出如下定义: 定义 1 设 x 是一集合,( )xp (x 的幂集),若满足:(1) a,b,则 ab ;(2)若 ax,a,则称(x,)为半拓扑空间,叫作 x 上的一个半拓扑。 定义 2 设( )epe 0 是 e 上的一个半拓扑,则称 0 e 为一阶可分析半拓扑,或称可 分析结构, 0 e 叫做可分析对象。 ()ijieeedeese jiji =,d, 00 ,使,则称 s 为 e 的关联集。显然 eese 0 。 再定义映射1 , 0:eeg,使得()eeee ji ,,() jiij eegg,。当() 0 ,seee ji 时,1= ij g;当() 0 ,seee ji 时,0= ij g。记()() nm ij gseg = 0 ,其中in =是指标集 i 的 势,则() 0 seg称为 e 的关联阵,它是一个对称阵。 定义 3 内相同的组织知识设 ii esii=,, i s是一等价关系。记 华侨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选择研究 35 iijiii ijesee=/ , i i为指标集。若( ) ii epe 0 ,且 0 i e满足半拓扑性,则称 0 i e为二 阶可分析结构,ii,记 00 , iiikiji edeese=,使 iikij dee,,它叫做 0 i e的关联 集, 0 iii eese。定义1 , 0= jii eeg,使得() ( )i jkikiji geeg,。当() 0 , iikij seee, 1= i g,() 0 , iikij seee,0= i g。 记() ( ) () i nn i jki ingseg ii = 其中, 0 ,它是 i e 上的关联集,或称二阶关联阵。 以上述定义为基础,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指标体系构建如下: 5.2.1 重要度 5.2.1 重要度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需要网主节点起到号召或带头的作用。 如果某一节点的知 识创造活动需要其它知识单元提供知识, 并且其他知识单元也只有通过该节点才能更多 地与外部节点联系,则说明该节点相对重要。以一阶构造为例,定义重要度。 jiji eeeee符号, 0 表示由 i e 向 j e 提供知识, 在可分析结构 0 e 中, 定义映射 (),1 , 0:eeeeee ji () ijji see,., 0 edd ji ee,使时, 时且 ji ee 1= ij s;否则0= ij s。 再定义矩阵( )( ) nn ij sei =,称为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一阶重要度矩阵。 设( )eiki为中的第 i 列元素为 1 的个数,记()n i lg/klg=,叫做 i e的重要度。 显然 01。当=0 时,表明 i e的知识来源不依赖于其它知识单元,重要度低; 当=1 时,表明其它所有部门均向 i e提供知识,重要度高。重要度越高,该节点越具有 合理性; 如果重要度很低, 则说明该节点并不一定要纳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 否则, 可能会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知识的外泄。 5.2.2 冗余度 5.2.2 冗余度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网主节点重要度较高,网主节点作为创新网络中的次一级知 识集,其知识的冗余度一般较小,因为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的过程来看,网主节点 实际上是整个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核心。但是,网主节点越多,构成网主节点的更小的 第 5 章 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合理性评价 36 节点知识单元也越多,它们是基于与网主企业的合作目标而存在,而不是以企业技术创 新网络的价值而联系,连带把这些小的节点知识单元纳入到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众多 小的节点知识单元很有可能因为集聚而呈现冗余,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尽管强联系 理论认为由于交往频率(frequency of contact)、关系的历史或长度(length or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联系的持续时间(contact duration)、交流的数量(number of transactions)(亲 密的程度)和互惠情况等优势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合作,进而有利于组织或个 人获取更多精炼的(fine-grained)、高质量的信息和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同质知识 的碰撞促进灵感的飞跃,易于新知识的产生。但是,从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看来, 这些有益的同质知识更多的存在于诸多网主节点之中, 这也是他们参与创新网络所必须 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 而依附网主企业的次次一级小节点在同质知识的质量和深度上 都无法与网主节点相比,因此,他们更多的是提供不同质的知识。granovetter认为弱联 系的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存在着较大差异,可以传递较为新鲜和异质的知识和信息,而这 种新鲜和异质信息和知识对处在网络中的活动主体更具有价值, 因为他们为新知识的创 造提供了关于偶然机会的信息。所以,从知识内容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两个知识单元 知识内容的相似度,可以对冗余程度做出评价。 设两个网主节点 i e和 j e,jieee ji ,设它们均有二阶构造即含有各自的 小节点。 jjliik eeee , 若 ik e和 jl e内容相同,即知识单元相似,则称 ik e相似于 jl e。 记为. jlik ee定义映射 ()()时当 jlikkljlik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行业求职者信息保密合同
- 跨域链融合-洞察及研究
- 农村环境治理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书
- 餐饮加盟合同解除协议书
- 风险防控机制构建-洞察及研究
- 群落演替模型-洞察及研究
- 短视频电商转化提升-洞察及研究
- 建筑合同协议书口诀模板
- 安装系统窗安全协议合同
- 建筑安全协议书合同范本
- 深圳流动摊贩管理办法
- 小学五年级家长会-主题班会
-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一章教案
- 山西省煤矿建设施工管理标准
- YY/T 1792-2021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仪
- SC/T 9010-2000渔港总体设计规范
- 实验动物遗传学及质量控制课件
- 认识电影走进电影课件
- 服务器虚拟化资源调研表
- 2022年杭州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卷
-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题库500题(精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