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经济发展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在我国,就业的增 长意味着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就业问题已经是目前南京市面临 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确保南京市就业目标的实现,对于南京市 实现“两个率先” ,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南京市合理充分就业的实现为导向,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和数 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内的主要研究进行了比较 系统的梳理并由此引申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然后详细描述了南京市就业形势的 沿革和目前的状况, 并且提出了影响南京市实现合理充分就业的五个主要因素, 接着采用数学测量的方法对南京市未来的就业参量进行了预测,最后对实现合 理充分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了比较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在未来十年当中, 南京市的就业问题解决思路应该定位于“合理的充分就业”限度上;由于城 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产业升级的影响,未来十年以内,南京市的就业问题仍将会 比较突出,城乡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态势仍将持续;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 量的比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对南京市劳动参与率将有一定影响;私营经 济已经并将继续保持较大的发展,其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将继续显 现;南京市服务性行业在解决南京就业的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未来 南京市本地劳动力数量增长将趋缓,外来劳动力对的影响力度将逐步增大; 第二产业将在未来几年里仍然保持恢复性增长的势头,其就业能力在未来几年 内仍将与第三产业不相上下;未来十年,社会人口及劳动力变动、社会经济 发展、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应用、社会就业制度的构建和运转状况、社会就业意 识的教育状况等五方面的情况将是影响南京市就业局面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充分就业,劳动力,城市化,产业升级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ii abstract fulfilling the employment is the target of economic growth process.in our country ,a full employment means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income and the raise of live level. employment is a significant problem of the nanjing city in now days. how to pledge to fulfill the employment task of the nanjing city in coming days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achievement of take “the two advancements” obta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society. by taking full employment for a leading analytic clue, this article uses synthetically the demonstrable, normative and dialectic methods to make a deep discuss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full employment in nanjing city, as well as the principal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it and the main paths that realizing it. the chapter one is preface. the chapter two has generalized the western hesperian theories of the employment as well as its new development, epitomized marxisms theories of employment, and evaluated the chinese theories about the employment problem. the chapter three tries to give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dition on nanjing employ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the chapter four giv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ing nanjing employment. the chapter five has made a detailed calculate on nanjing employment in the coming ten years. the chapter six give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in employment of nanjing. the chapter seven and the chapter eight has given several basic conclusions and some hand down problems. as a basic of these reseash, this article gives any results : first, in these coming ten years,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solve nanjings employment should laies on “rational full employment”;second, in the coming ten years, with the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escalate, people from countryside will continued move away to cities. three, the proprotion of female in the labels will continue raise, and this will influence the participate rate of nanjing city. four, private enterprises will have a large development in the coming days, and they will give more construction on employment of nanjing. five, service industries should play a biger role in nanjing employment in coming times. six, in the coming years, the external population in nanjing will grow faster than local population. seven, the second industry will have a restoring growth in coming several years, and it shouldl a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important as service industries for employment in nanjing. eight, in the coming the years, there are five factors influence the condition of nanjings employment. these are the growth of labor force, the growth of economics, utilization of sic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employment conception. key words: full employment, labor, urbanization, industrial escalate.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x 图清单图清单 图 3.1 南京市历年单位从业人员.24 图 3.2 南京历年城乡劳动力变动情况.30 图 3.3 南京市劳动力按性别变动情况.31 图 3.4 南京市历年从业人员按单位登记注册类型分布.32 图 3.5 南京 1995 年和 2004 年从业人员行业分布变化.33 图 3.6 南京市历年从业人员按产业分布.34 图 3.7 南京市人口受教育情况分布(累加值).35 图 3.8 南京市人口受教育情况分布(按性别).35 图 4.1 南京市历年人口变动平滑线.37 图 4.2 南京市 gdp 增长的就业弹性.39 图 4.3 白下区下岗失业人员对于培训作用的认识情况图.42 图 4.4 白下区下岗失业人员认为培训作用不大的原因.43 图 5.1 南京市历年人口平滑图.47 图 5.2 19952004 南京市城市化率和人均 gdp.52 图 5.3 南京市和全国近十年人均 gdp 水平.53 图 5.4 1990-2004 年南京市从业人员行业分布情况.57 图 5.5 1990-2004 年南京市从业人员产业分布情况.58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 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 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第一章 引引 言言 劳动就业简称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 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 经济活动1。这个概念包括五方面的含义: (1)劳动者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 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在我国,法定劳动年 龄为年满 16 周岁。 (3)其所从事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 (4)其所从事劳动是有 报酬的劳动而不是义务劳动。 (5)其所从事的职业是得到社会承认的合法职业。 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上,以下人员都属就业人员: (1)在 工作的人; (2)有职业但临时因疾病、休假、劳动争议等不工作的人; (3)雇 主和自营人员; (4)已办理离休、退休、退职手续,但又再次从业(有酬和自 营等各种方式)的人员。 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 “就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纳劳动力,增加就 业机会,尽最大可能充分的利用劳动力资源,以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财富;二是 安置暂时找不到工作岗位的失业人员,使其重新就业,或者保障其基本生活需 要2。 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信息或货币通论一书。 按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 资的人都能够得到工作” 。 凯恩斯把失业分为 “自愿性失业” 和 “非自愿性失业” (即个人愿意按现行工资受雇于雇主而得不到就业)两种3。按照凯恩斯的理 论,只要解决了“非自愿性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迄 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 (1)充分就业就是指劳动力 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使用状态。 (2)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 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从劳动力的相互供求关系来看,所谓充分就业,是指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 位需求的状态。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来看,充分就业就是指总需求增 加时,而总就业量不再增加的状态4。换言之,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 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的状态。 “充分就业既是一个综合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 念” ,其含义一是指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即劳动力供给总量与需求总量的 基本平衡。二是指就业结构的“充分”合理,即在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 有机协调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劳动力资源的较优配置。三是指就业质量的“充 分”提高,即劳动者不仅有就业岗位,而且能够在就业岗位上较充分的发挥作 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获得以补偿劳动价值的收入,而不是处于失业或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2 半失业状态。其中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是第一位的,它是就业结构“充分” 合理和就业质量“充分”提高的基础和前提5。在动态的市场经济中,在连续 的基础上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及其结构上的持续均 衡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充分就业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当充分就业实现时,并不 意味着失业现象的消失,摩擦性失业及其它类型的自然失业与充分就业并行不 悖。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如失业率保持在 4%-5%,即为充分就业。简言 之,充分就业一是指就业总量的“充分”满足;二是指就业结构的“充分”合 理;三是指就业质量的“充分”提高,即劳动者不仅有就业岗位,而且能在就 业岗位上较充分地发挥作用,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获得补偿劳动价值的收 入,而不是处于半失业或失业状态。 “我们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的就业目标是合理充分就业”1。所谓合理 充分就业是指,允许存在并承认有一定失业率前提下实现的充分就业。用公式 表示: 合理充分就业有效就业一定比例的失业 合理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调控目标,主要包括三点:首先,这是确保绝大 多数劳动者都能就业的目标,政府应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尽可能提高就业率。 其次,这是承认一定量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就业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没有能力或可能消灭失业现象,但必须把它控制在既不影响社会稳定又能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范围内。再次,这是通过市场机制动态配置劳动力资源的 就业目标。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根据经常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供 求双方按自己的意愿平等地行使相互选择的权利6。 厉以宁强调指出: “应该用就业目标代替充分就业目标。 ”正因为考虑到中 国现阶段就业问题的特殊性,他得出了在中国现阶段不适宜采用“充分就业” 这一概念的论断。与此相关的是作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与其使用“充 分就业”目标不如使用“就业”目标。以后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以后,中国通过 经济改革而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成为 现代化国家,到那时充分就业的概念才可被应用, “自愿失业”现象与“非自愿 失业”现象才可被区分开,到那时“摩擦性失业”现象的界定相对来说也会容 易得多7。 充分就业能否实现是受劳动力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而劳动力的总供给 与总需求又受经济的和非经济的诸多因素制约。因此,经济学家们建立了充分 就业的分析模型,以此来阐述充分就业的实现条件和基本途径。 1姜作培,论适度就业目标,宏观管理,2001, (7)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世界各国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制定了各自的统计标准。 我国 1982 年人口普 查,对就业人口的统计也有数量标准。例如,该标准规定,1982 年 6 月 30 日 有工作并在 6 月份从事社会劳动 16 天以上者,即为就业人口,等等。这一标准 一直沿用至今。 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 “就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吸纳劳动力,增 加就业机会,尽最大可能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资源,以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财富; 二是安置暂找不到工作岗位的失业人员,使其重新就业或者保障其基本生活需 要。根据劳动就业的概念可以清楚地看到: (1)就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无关。 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中, 无论在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以及外商独资企业,还是从事个体劳动都属于就业者的范 畴。 (2)就业与一定的劳动制度所决定的企业用工形式无关。劳动者不论是固 定工,还是合同工,或是其他临时工,均属于就业者。 (3)就业与国民经济部 门无关。劳动者不论在何种经济部门从事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均 是参与了就业活动的人。 (4)劳动者从事义务性劳动、社会救济性劳动、家务 劳动或从事非法劳动,则不属于就业者的范围之内。 总之,就业问题是一个陈旧而常新的话题。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所有经 济发展过程所追求的目标。在发展中国家,就业的增长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生 活水平的改善,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扩大就业和减少失业也 是维持市场强劲、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因此,从某 种意义上说,在现代社会,就业就是经济增长的目标所在。随着我国社会改革 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就业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 各级政府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 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是长江三角洲乃至 华东地区主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市之一。南京市的稳步、健康发展对 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华东和全国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各项改革的稳步推进 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与全国的情况类似,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改 革的深化,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 题以及与社会就业形势相配套的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及监管、社会福利保障体制 的完善和运营问题等等在南京市同样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课题。虽 然,南京市的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从理论高度,全面深入的剖析和 研究南京市就业状况的研究成果出现。因此,本文的选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不仅 是对此项研究工作的一次尝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可以为南京市今 后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还具有相当的社会实用价值。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4 第二章第二章 关于充分就业的理论综述关于充分就业的理论综述 理论界对于充分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本章从经济增长与充分就 业、劳动力市场与充分就业、制度变迁与充分就业、人力资本投资与充分就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充分就业、科技进步与充分就业、对外贸易与充分就业、 发展中小企业与充分就业等八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 2.1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2.1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是现代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 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 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二是指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8。前 者多用于分析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后者多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水 平的比较。一般来说,经济增长是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社会再 生产动态发展的结果9。从要素投入角度来看,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来自资本、 劳动力和技术。一国经济主要是通过物质生产要素投入变化或生产率的变化来 实现增长的10。古典经济学的模型把经济增长视为资本积累的函数,把资本积 累视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作为古典模型与凯恩斯增长理论的混合物的“哈 罗德多马模型”同样强调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是资本的投入11。由于投资的 双重作用,它既创造需求,也创造生产能力,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新古典学 派经济学家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引入了技术进步因素,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 和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都当作变量对待,认为这两个变量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存 量的增长速度,同时还取决于技术革新速度。技术进步就成为了现代社会推动 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索。而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已经使物质资本积累决定 论、技术进步决定论日益让位于人力资本积累决定论,这一增长理论已逐渐成 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理论流派。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的 基础上,对劳动者及其劳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或主导作用就做过 深刻地阐述。然而,直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舒尔茨12、贝克尔13、丹尼森 为旗帜,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研究才逐渐形成高潮。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要素投入外,还有制度因素。熊彼 特在论述经济发展问题时,把“制度”看作是一个“体系” 、 “社会形式”或“经 济组织方式”以及市场结构,如垄断等14。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 不断提高一文中将制度定义为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道格拉斯诺思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以经济史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全新 理论。 进入 70 年代以后, 以科斯、 诺斯等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在西方兴起, 他们从崭新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15。诺斯在其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 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组织 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16。 2.1.1 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互动关系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互动关系 经济增长通常用其增长率来表示17。经济增长率是指在正常一年中人均实 际 gdp 的增长速度。一般说来, “总产量按充分就业所要求的比率增长,正是 一条合乎理想的经济增长道路”18。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经济学 家多马对此作了论述。他认为:增长率这个概念是经济分析的一个极其有用的 工具。 “一个人并非必须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才会相信就业多少依赖于国民收 入,而国民收入又与投资有关系,一旦投资流入,就不能舍弃增长。因为对于 个别企业来说, 投资可能意味着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工人。 但对于整个经济 (作 为一般情况)来说,投资则意味着较多的资本而工人并不较少。假如两者都被 有效地使用,则必然产生收入的增长。 ”2他还认为,投资量可以保持不变,也 可以上升或下降,但只要它是正数,生产能力就会增加。 “假如投资以及收入不 能按照所要求的比率增长,则未被利用的生产能力就会扩大,导致资本和劳工 变为闲置。 ”3 2.1.2 失业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失业率变动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60 年代初,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奥肯在回答“把失业率从 7%降到 4%会 使全国经济受益”问题时,用实证方法“估计由于降低失业率而带来的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的收益” , 结果产生了著名的 “奥肯定律” (okuns law) 。 “奥肯定律” 用下面公式说明了当经济的实际 gdp 波动时,正常情况下失业的变动幅度19, 即:失业率波动=1/2x(实际 gdp 变动百分比3%) 。 “哈罗德多马模型” 的分析表明,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每年必须有一定的追加投资,通过 投资增量扩大生产能力,从而实现就业的增加,即 g=s/v(g 为经济增长速度, s 为储蓄率,v 为资本产出比) 。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地区 gdp 的增长与就 业增长具有同步性。gdp 的高速增长是充分就业实现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要 条件。在有些情况下,gdp 的高速增长并不等于就业的同步增长。二者实现相 互促进和转化的充要条件是就业弹性系数提高20。 2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89。 3多马,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100。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6 2.1.3 通货膨胀对充分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充分就业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具有公平效应、效率效应和产出效应,这些效应影 响着收入分配、资源配置和国民产出21。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思曾指出:在需求 拉动型的通货膨胀条件下,通货膨胀与较高的就业率并存;而在成本推进型的 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成本上涨的更快,通货膨胀与较高的失业率并存22。短 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交替关系,长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交 替关系,即失业率自然失业率a(实际通货膨胀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失 业对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有多大是由 a 的大小决定的,a 的大小又取决 于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2.1.4 产业结构转换对充分就业的影响产业结构转换对充分就业的影响 经济增长依赖于产业结构的转换23。产业结构转换在工业化阶段的演进规 律是在总产出构成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初级产业所占比重下降;在制造 业产出构成中,重型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轻型制造业比重下降;在就业构成 中,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在总投入中,中间投入所占比 重上升等4。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是以专门提供服务为主,而所提供的服务需要 人的直接工作或劳动来完成, 机器生产不能轻易替代。 早在 60 年代, 被西蒙 库 兹涅茨的实证研究所发现,后来又被霍利斯钱纳里等人更晚些时候的实证研 究所证明,第三产业具有明显的就业效应24。 2.1.5 经济增长对充分就业的三种影响经济增长对充分就业的三种影响 芝加哥大学罗伯特.w.福格尔教授认为, 失业问题是经济快速成长过程中不 可避免的现象,中国的失业问题与美国和西欧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 期的状况存在极大的相似之处。 欧美国家的这种高失业的状况从 1880 年出现以 后,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解决失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有赖于经济的增 长25。汤光华等认为,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形态可以是多重的,从而必 须使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协调互促,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增长 要能促进就业的增长,就业的状况要能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结构 的调整要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要能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 三是经济增长的成果能被广大的就业者所分享,就业、收入、增长三者能实现 有机的耦合2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 “就业机会的发 展依赖于经济增长和人类基本能力的提高,但是如果不实施某些辅助政策,经 4吕铁等,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管理世界,1999, (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济增长就不会主动转化为就业机会的扩大” 27。 “没有就业岗位增加的经济增长 对于今天的中国没有任何价值”5。 2.2 劳动力市场与充分就业 2.2 劳动力市场与充分就业 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对劳动力 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6。何谓劳动力市场,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 予定义,如“场所说”28、 “机制说”29、 “过程说”30、 “替代说”7、 “契约 说” 31、 “提出劳务市场是不够科学的。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是价值的实体和 内在尺度。劳动不能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交换,只能在生产领域中进行,只有劳 动力才能在市场上有价格。因此,用劳务市场来替代劳动力市场显然是不妥当 的”32。劳动力使用权的转让与购买,是完全出于自愿而进行的劳动力交换活 动,反映了以劳动力交换合约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只有当 这种关系成为一种普遍而非单个偶然的社会现象时,才成为劳动力市场”8。就 其结果而言,社会上大量劳动力使用权转让与购买过程,是劳动力资源在各种 用途之间的分配过程。只不过这种分配是通过劳动力交换并由价格引导而自发 实现的。皮尔斯认为: “劳动力市场主要是指那些雇用和供给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去从事某项职业的活动,以及决定某项工作者所获得多少报酬的过程”9。 2.2.1 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要通过市场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要通过市场实现 经济学家马洪认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33。劳动力市场作为市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内含市场的最一般属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 上说,劳动力市场既是指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 又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组织形式。从广义上说,劳动力市场 是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性方式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和调节的经济关系,其内 容包括劳动契约、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劳动立法、职业培训、职 业咨询、职业安全与卫生以及对特殊群体劳动者的保护等等。在现代市场经济 条件下,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基础,以协议工资为中心的经济关 系的总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关系中,劳动力的供求和工资是相互影响和相 互制约的。劳动力供求双方围绕工资而展开博弈,根据工资的变化自主地调整 5中国经济信息,1998 年第 1 期。 6温海池编著,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5。 7温海池编著,劳动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36。 8许劲勇,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1, (2) 。 9戴维皮尔斯,现代经济学辞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8 并改变其供求行为,即借助市场机制在经济利益上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和优化 组合10。 2.2.2 需要形成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完善市场体系需要形成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完善市场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以动态地角度看,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力 市场机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方可实现。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劳动力市场 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市场化、工资协议化、就业服务和劳动保险社会化、 政府调控间接化和劳动管理法制化34。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劳动者的非让 渡性、契约关系的非一次性、交易价格非单一性、劳动力非“储存性”和劳动 力市场非随意性11 、12、13、14。 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条件包 括劳动力的供给者与劳动力需求者的行为动机及其趋向是共同的,即双方行为 目标都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并据此支配着各自的供给行为或需求行为。全 社会劳动力都可以在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不存在超经济的 人为障碍。劳动力在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劳动力价格 杠杆的支配,劳动力价格既反映劳动力供求,又调节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在各 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自由流动,受市场机制构造是否完整与配套的影 响15 、16、17。 2.2.3 要加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要加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如何加速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陈雨军、李萍、刘灿等人认为,从总体 上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 (1)表现为一种在城乡 二元经济结构基础上并存的城市内部二元体制结构: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发展成 长和企业用工制度的市场化与原有计划体制下的用工制度并存; (2)国有经济 部门在劳动力安置中扮演了一种“先吸后吐”的角色。国有经济部门长期保持 了 70%的城镇就业份额,吸纳了大多数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业绝对数仍呈 增长状态,直至 1995 年才接近零增长,1996 年后呈现负增长。大体上从 90 年 代中期开始,国有经济部门成为劳动力的吐出部门。因此,应进一步全面放开 10马洪,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展出版社,1993:1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 卷,190 页。 12郭军,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初探,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4, (1) 。 13赵曼,劳动力市场运行特性的三种关系,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4, (4) 。 14杨俊青,西方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市场的争论与评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 (10) 。 15周香兰,关于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问题,中央财经学院学报,1994, (6) 。 16刘护祖,试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当代经济科学,1995, (6) 。 17幸仁周,制约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社会科学研究,1995, (1)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劳动力市场,打破体制性障碍,规范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18。沈志义认为, 从健全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来看,应培养市场机制。强化市场功能,完善 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理顺劳动参与率,均衡劳动力市场供求,大力提倡自主 就业,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安置好下岗职工,建立起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协调 机构,推动劳动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同时亦应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社会 功能,并在失业群体中实施人才开发战略,提高劳动力市场中供给方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 2.3 制度变迁与充分就业 2.3 制度变迁与充分就业 制度变迁理论是以 1993 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为主 而创立的。该理论认为,制度是为了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制定的一些行 为规则或约束(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 ,其作用主要在于建立一种稳定而有效 的激励结构,以减少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20。制度变迁是一个用效率较高的制 度代替效率较低的制度安排。 这种替代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的 “生产过程” , 是要支付成本的,并且费用是昂贵的。除非一种制度安排的创新改变了潜在的 利润,制度创新成本降低使得制度变迁变得合算,否则不会发生制度安排的变 迁35。制度安排变迁的动力是个人期望在现存制度下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而 潜在的外部利润的来源主要包括“外部性的内在化、风险的分担和不完善的市 场发展”36。制度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是实施制度的各个组织(包括 自我实施)在相对价格或偏好变化的情况下,为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进行谈 判,达成更高层次的契约,改变旧的规则,最终建立新规则的全面过程37。制 度变迁由僵滞、创新和均衡三个相互连接的阶段组成,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能 跨越阶段,而只能尽量缩小对人们不利的制度阶段,但不利的制度阶段是制度 变迁的必然过程。制度就是利益集团博弈的结果。在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利 益集团有不同的功能,那么由利益集团所决定的制度变迁既不是绝对中性的, 也不是绝对非中性的。制度变迁取决于利益集团的行动。因而一个社会越是允 许不同的利益集团在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下自由选择, 则制度变迁的可能性愈大。 国家力量愈是过于强大,则新的制度愈是难以形成,所以国家应扮演程序性的 裁判角色38。 18丁任重等,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 (1) 。 19丁任重等,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1998, (1) 。 20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1630。 合理充分就业导向下南京市扩大就业的对策研究 10 2.3.1 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思路中国新制度经济学的两种研究思路 在中国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 投入最多的是对制度变迁过程本身的研究, 这种研究从两条思路展开,一种是所谓政府主导论,认为通过政府来供给新制 度安排来实现制度变革:另一种是所谓交易观,即制度变革是经济活动中各当 事人面临获利机会而自发从事制度创新39。中国的制度变迁实际上是内部规则 与外部规则不断冲突与协调的演化过程40,组织和社会成员对规则有相应地理 解,若供给特定的环境条件,两者会达到激励兼容,结果内部规则与外部规则 的演变会相互促进:但更多的时候由于政府迟滞或带有强制行为,会损害内部 规则的发育。为缓解内外竞争压力,降低创新风险,政府不得不逐步缩小外部 规则的作用边界,退出直接的制度创新活动,这就是市场化的本质。所以, “社 会秩序的形成不仅有赖于外部规则作用边界的塑造,更依靠新的内部规则对旧 的传统的成功改造。 ”21 计划安置型劳动就业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弊端表现为 企事业单位与就业者的劳动关系界定模糊、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失业机制不健 全、居民就业严重依靠政府、就业门路狭窄、就业的权利不平等和隐性失业严 重等41。计划安置型劳动就业制度的成因: (1)劳动力非商品化假定, (2)固 定就业边界与收入多形态化; (3)职业等级歧视与福利水平差别; (4)就业均 衡:需求对供给的忍让42。转轨时期劳动就业体系的制度“双轨”与“双隐” 同在,就业制度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主导型和诱致性变迁并举43。 2.3.2 最低工资最低工资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最低工资的增加将会减少低工资工人的就业量。但最 近十五年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卡德(card1992)、劳伦斯(lawrence)和格鲁克 (krueger1992)等通过横断面的比较后则认为,最低工资对低工资劳动力的就业 人数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最低工资的增加有可能还 会提高低工资劳动力的就业量。 戴维 卡德(david card 1994)通过对美国新泽西 和宾夕法尼亚州的快餐业就业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后则认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 在新泽西州的最低工资由每小时4.25美元提高到每小时5.05美元后该州快餐业 的就业量有减少的趋势44。 2.3.3 失业保险失业保险 关于失业保险与就业问题。失业保险机制是社会福利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在欧盟国家,失业保险费用每年都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 2左右。尽 管如此,这些保险机制还是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其根源在于这些保险体制对刺 21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2005, (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激再就业有着一种不良的作用。汉森(hansen,1992) 、卢卡斯(lucas, 1995) 等经济学家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当工人处于失业状态时他们 的救济金不应该增加,最优的失业保险机制应该制订最优保险合约,在这个合 约中应包括厌恶风险的代理人失业工人以及风险中性的负责人。这种最优 长期合约在考虑道德风险的基础上应充分体现其刺激失业工人寻求重新就业的 作用。 2.3.4 其他社会保障机制其他社会保障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俞志宏等认为,在中国经济渐进式经济体制转轨的初期,由 于新型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完善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 部门在社会保障的力度和宽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不统一。这种失衡是导 致体制转轨型失业者的“再就业公有制偏好”的主要原因,阻碍了劳动力向非 公有经济部门流动,并诱发“隐性失业”问题,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制 约了城市再就业率的提高。为此,必须通过法制化建设,合理设计,加紧立法, 以法律的强制力确保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及保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 撤消公有经济部门的劳保、公费医疗、下岗工资、退休工资、福利分房等保障 待遇,以“撤”促“建” ,尽快实现公有与非公有经济部门在社会保障上的统一, 平衡和规范市场化的商业保险体系,使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22。 2.4 人力资本投资与充分就业 2.4 人力资本投资与充分就业 国内外经济学界对人力资本的定义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从人力资 本内容加以定义。舒尔茨指出: “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 ”23一些学者以此为依 据,把人力资本定义为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的总和。还有 一些学者对人力资本的内容进一步扩充,认为国民的道德素质、信誉和社会关 系等可以节约社会和个人的交易费用,因而也属于人力资本的内容;二是从人 力资本形成的角度进行定义。贝克尔指出: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于人而形成的 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物和消费能力的投资均为人力资本 投资。 ”24;三是从人力与资本两方面的特点定义人力资本。 新帕尔格雷夫经 济学大辞典这样解释: “作为现在和未来产出与收入流的源泉,资本是一个具 有价值的存量。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