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i 内 容 摘 要 公司治理被视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我国企业改革实践的重点。在现代公 司制度中,股权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等之间 的多重委托代理制度, 实现了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的分离。 因为在委托代理中, 总存在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且在中国公司治理中, “一股独大”的 现象司空见惯,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完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和“一股独大”导致的“内 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 本文基于现实与理论背景,以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到实证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探讨了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理论: 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国外公司治理的一些经验和教训,研究如何提高公司权 力机关的运行效率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整体效率,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对于国外独立董事制度的引进,要充分考虑到国情,如何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纳 入现行的治理框架内,从而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又避免监督问题的功能冲突和 无人负责的尴尬,都是制度设计时必须仔细斟酌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论 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措施,即外部董事的监督制衡作用。通过对国有企业公司治 理机制的研究,找到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切入点,从而为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解决 之道。 关键词:委托代理理论 公司治理结构 独立董事制度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ii abstract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regarded as the cor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and it is the emphasis of our enterprise practice of reform. in the modem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scattering of the ownership of shares is one of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multi-level principal-agency systems among share holder meeting, board of directors and managers realize the separation between ownership and actual control power. because in principal-agency systems, it always exists information asymmetric problem between client and agent, further more,in chines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the phenomenon of the “an only big shareholder is a common sight, and for the reason of imperfec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superintendence and restriction, so the opportunism moral risk and internal person control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an only big shareholder” are very dangerous .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take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had a rigorous analysis from theory to demonstration. this text goes deep into expatiating the core theory of modern corporate governanc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principal-agency theory. combining chinese actual circumstance and foreign experience and failure, researches how to improv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power organ and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o it has high applicability. but, we should be well in consideration of state of the nation when we introduce the independent board system from abroad. how bring the monitor fun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board director currently into the governance frame, thus since the monitor function of the exertive independent board director, and then avoid the conflict of the monitor function on the problem and the embarrassment of no people being responsible for the problem. it should be careful to consider of problem when designing the system. finally unifies the actual case, further elaborates another measure that can consummat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namely exterior boards the function of surveillance and keeping in balance. through the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iii study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fi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thus provides the ideas and solutions for the continually growth of our enterprises. key words: principal-agency;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pendent board key words: principal-agency;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pendent board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1 第 1 章 引 言 1.1 选题背景 公司治理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由来已久。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学者伯利(berle) 和米恩斯(means)在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的论述中,在对大量实证材料进行分析 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现代公司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实现了分离,控制权从所有者转移到了 支薪经理(管理者)手中,而支薪经理的利益经常偏离股东的利益。我国对公司治理的 研究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刚刚开始。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过程中,随着企业 和经营者自主权的扩大, 内部人控制现象大量出现。 内部人控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企业领导人腐败问题日渐突出,成为国企改革深入的巨大障碍。实践的需要呼唤理论的 创新,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推动了公司治理的研究热潮。 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民财富的增加与公司的业绩密不可分, 公司的业绩和发展又离 不开良好的公司治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公司决策者意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 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业绩的必要条件,是保护所有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保证现 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公司治理这个研究领域, 通常英美的公司治理结构与德日的公司治理结构被描绘 成两种对立的模式。英美模式是建立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上(market-based system) ,投资者“用脚投票”和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意收购是主要的企业控制机制,使得 公司管理者需要随时保持警惕,但同时也不利于他们进行长期决策;相反,德日模式是 建立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制之上(bank-based system) ,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 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提供融资,而且凭借内部 信息优势,发挥实际的控制作用,这种体制被认为有利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的长期发 展。当然,这些看法不是没有争论的。各国的治理模式产生于各自的文化、历史背景之 下,我们不能以简单的标准判断孰是孰非,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同的治理模式更 有趋同化的迹象。但是现有的研究仍然没有确切给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佳模式,这也正 是企业不断探索和寻找的。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公司治理的不同观点 1.2.1 关于公司治理的不同观点 “公司治理”概念,如果从思想渊源上看,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 富论一书(1776)中认为, “股份公司中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 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的 经营管理中,或多或少地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 。这实际上已触及到 了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即代理问题(本文后面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这源于 经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潜在利益的不一致性。从不同角度给出的定义归纳起来,可以分 成以下几类: (1)制度安排学说 斯坦福大学教授钱颖一在他的 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和融资改革 一文中也说: 在经济学家看来,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于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 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 司治理结构包括: 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如何评价和监督董事会、经理人员和 员工; 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一般而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这些制度安 排和互补性质,并选择一种结构来降低代理人成本。近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投资者(外 部人)如何监督约束经理(内部人) 。 中国经济学者胡汝银在他的中国需要公司管治革命一文中认为,公司管治(即 公司治理结构)是董事和高级经理人员为了股东、职员、顾客、供应商及提供间接融资 的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管理和控制公司的一种制度和方法。 (2)组织结构学说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他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一文中指出:所谓公司治 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革委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 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上述三者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 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 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 87 页。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3 (这实际上是标准的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定义) 。中国大部分经济学者都持此种观点, 例如陈清泰在他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一文中认为现代公司治 理结构就是形成这样的机制: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企业内的权 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 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 度,使三者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且此种观点与十五届四中全会党的文件完 全一致: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说明: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督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形成 各司其职、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 会要维护出资人权益,对股东会负责,董事会对公司的发展目标和重大经营活动做出决 策,聘任经营者,并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发挥监事会对企业财务和董事、 经营者行为的监督作用。 (3)控制决策学说 奥利弗哈特在英国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 “治理结构被看作一个决策机 制,而这些决策在初始合约中没有明确地设定。更确切地说,治理结构分配公司非人力 资本的剩余控制权,即资产使用权如果在初始合约中没有详细设定的话,治理结构将决 定其将如何使用。 ”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在他的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一文中认为:有效的公司 治理结构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应当尽可能地对应, 既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承担风 险的人应当拥有控制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风险的人承担风险。 公司治理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种观点, 即以股东利益最大化 为目标还是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1)美国学者伯利和米恩斯(berle and means,1932)以及代理理论的创建者詹森 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 1976)认为公司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 的关系,公司治理的焦点在于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相一致。法马和詹森(fama and jensen, 1983) 进一步提出, 公司治理研究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代理人问题, 其中心问题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施莱佛和维什尼(shleifer and vishny, 1997)认为公 司治理要处理的是公司的资本供给者如何确保自己可以得到投资回报的途径问题, 认为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公司治理的中心课题是要保证资本供给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上述学者对 公司治理内涵的界定偏重于所有者(一般情况下即为股东)的利益,因此他们信奉“股 东治理模式” ,即公司治理追求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2)科克伦和沃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1988)认为,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是高级 管理人员、股东、董事会和公司的其他相关利益者相互作用产生的诸多特定的问题。布 莱尔(1995)认为公司治理是指有关公司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 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谁拥有公司,如何控制公司,风险和收益如 何在公司的一系列组成人员,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用户、供应商以及公司所在的 社区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学者对公司治理的阐述把利益相关者放在与股东相同 的位置上,因而他们提倡“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 公司治理结构有多种定义, 多种内涵, 前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治理结构的不同表述。 吸取西方公司治理理论的成果,结合我国实践,概括起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 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 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相协调的一种制度 安排。具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契约关系,又是一种权利的制衡机 制。 1.2.2 公司治理模式 1.2.2 公司治理模式 在此根据以不同的利益为导向,可将公司治理模式分为两种,即股东治理模式和利 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1)股东治理模式与股东利益最大化 股东治理模式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其假设条件是:在典型的公 司中股东得到“剩余回报(residual return) ”并承受“剩余风险(residual risk) ” ,从而实 现股东回报最大化就实现了社会财富最大化。 但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上存在着两种观 点(布莱尔,1995) 。 第一种观点:金融模式(finance model) 这种观点认为公司由股东所有并进而认为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 试图促使经 理人员对股东利益负有责任(尤其是在伯利与米恩斯的观点中) 。金融模式的主张者相 信,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因 phlipl .cochran, steven l wartick.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上海三联书店,1998: 101-110 页。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5 为他们相信,今天的股票价格是反映公司未来利润和增长的最佳市场评估标准。其理论 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 。因此,他们主张为公司控制提供一个不受限制的市场,并主 张增大股东的权利。 第二种观点:市场短视 市场短视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经理只关注短期利益, 这样会对公司的长期 管理产生一种经营决策上的偏导,从而降低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罗伯特哈耶斯和威 廉姆爱伯纳思(robert hayes and william abernathy,1980)指出美国公司正在遭受“竞 争性短视” (competitive myopia)的损害,包括在经理业绩的评估中过多的关注短期的 成果,致使经理人无心于长期计划和决策。 当金融模式主张者希望增加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影响时, 市场短视派则希望公司治 理可以在股东压力下,特别是在短期股票价格业绩中保护经理,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 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试图实现股东的利益。 但两者都认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可导致 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2)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与社会财富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认为应把社会财富最大化作为公司治理的目标。 布莱尔 (1995) 认为,在大多数现代公司中,股东只承担有限的责任,股东的风险可以通过投资多元化 而化解,或选择退出,一部分剩余风险已经转移给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当股东 不承担全部剩余风险时,股东治理模式的假设不成立,不能由股东利益最大化推出社会 财富最大化。 布莱尔认为尽管股东获得全部剩余收益并承担全部剩余风险的假设存在缺 陷,但当那些监督和控制公司的人获得(至少是部分的)剩余收益并承担(部分)剩余 风险,以及那些分享剩余收益并承担剩余风险的人(利益相关者)被赋予监督权的话, 股份公司可以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我国学者崔之元(1996)认为,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美国 29 个州修改了公司法,新的公司法要求经理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 是为股东服务。斯蒂格利茨(1995)认为公司有多个利益相关者,公司的目标不是追求 公司价值最大化,而是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公司决策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合 力的结果。他认为股东中心理论忽略了包括政府在内的许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把问题 想象得过于简单,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厂商理论模型。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推动了公司治理理念的变化。人们不再将公司治理问题局 限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而是进一步认识到,公司治理是由各利益相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关者组成的一个系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框架的边界在不断地扩展。其扩展路径为:从所有者 治理发展到所有者、经营者一起治理,到目前的所有者、经营者、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学术界根据各自的研究需要,将世界上各国所采用的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类。 berglof(1997)的总结性评述将全球公司治理模式分为“内部型外部型” 、 “距离型 控制型” 、 “基于市场型关系导向型” 、 “基于市场型基于银行型”等。其中最具有代 表性的分类结果是区分出世界范围内比较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分别为以英国、美国为 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即“英美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即“德日模式” (虽然日本和德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存在一些差异,但是相同之处居多) 。前者又被称为 股东治理模式。由于这种制度对于公司信息的披露有着严格要求,也常被称为“以信息 披露为基础的制度” (nestor and thompson,1999) 。后者突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 地位,法律法规经常是禁止“投机性”活动而不是坚持严格的信息披露,主要借助主银 行或全能银行的外部化相机治理机制与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内部治理机构, 被认为 更接近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1.2.3 独立董事制度 1.2.3 独立董事制度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起, 为有效解决内部董事不能独立参与公司治理的问题, 在内部 董事架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成为潮流。 尽管独立董事制度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被广泛 推广,其实美国1940 年投资公司法就规定至少需要 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 由于独立董事不像内部董事那样直接受制于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高级管理阶层, 因而有 利于董事会对公司事务的独立判断。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制 约内部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不利于公司和外部股东的行为, 另一方面还可以独 立监督公司管理阶层,控制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在 1997 年 12 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 上市公司章程 指引第 112 条已有规定, “公司根据需要,可以设独立董事。独立董事不得由下列人 员担任: (一)公司股东或股东单位的任职人员; (二)公司的内部人员(如公司的经理 或公司的雇员) ; (三)与公司关联人或公司的管理层有利益关系的人员。 ”该条特别注 明“此条为选择条款” ,也就是说并非强制性的规定。之后,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 1999 年、2000 年,中国证监会于 2001 年、2003 年都发出 过相关通知,但是对于独立董事的设立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7 以国外董事会的组成发展趋势来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性越来越受到强调。英国凯 得伯瑞报告(cadbury report) (1992)就建议增加非执行董事的比例,并提高非执行董 事的独立性,在董事会中更广泛地使用独立非执行董事。这就是说,以独立非执行董事 为多数的董事会与以代表董事为主体的非执行董事为多数的董事会是不一样的。 由于对 独立的强调,我们也就有了独立非执行董事和外部独立董事等更直白的称谓。 独立董事制度主要是在英美这一类并不设有监事会的“单一董事会”制度的国家盛 行,也就是说,单一董事会因为将监督董事会与管理董事会的职能集于一身,这就为独 立董事制度的推行提供了机会。而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类似于德国、日本的设有 监事会的“双层董事会”制度,在公司法上赋予了监事会对董事、经理的监督职能 以及检查公司财务的权力,与独立董事的效用出现部分功能重叠。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起初主要是从法律角度来研究的,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越来越多地 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中国是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公司治理结构的研 究对于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的金融体制目前可以看作 是类似德日的“银行主导”的体制,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呈现出向英美“市场主导”的金融体制过渡的迹象。在我国,已把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作 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企业改革正在进入公司制改革的新阶段。中国国有企业在 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较大比例,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国有股和法人股占有 较大成份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国有企业 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真正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 代企业制度。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经济转型中,中国国有企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改革将 是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攻坚战,如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模式, 将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该领域的研究边界迄今还缺乏明确的界定, 例如美国的学者与德国的学者在此问题 上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者主要集中讨论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后者则从更广泛的 意义上讨论企业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金 融体制的区别,探讨这种差异无疑具有较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与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 为我国企业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众多 难题提供理论依据,突破原有格局及旧观念束缚,探索如何达到股东会、董事会、经理 层三者之间权利制衡的新思路。 第一章对公司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很多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 点,以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治理和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治理模式产生于不同的土壤,当 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 独立董事制度在国外的研究和实践都有 较长的时间,要想进入中国还需培育适合的环境。 第二章是相关理论的概述,即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出 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 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着层层的委托代理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以两权分离为 基础,委托代理为条件的情况下的权利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 安排。具体来说,公司治理结构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契约关系,又是一种权利的制衡机 制。 第三章对比分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治理模式,即英美治理模式、德国治理模式和日 本治理模式,这三种治理模式起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目前的公司治理中起到不 同的作用,各有利弊,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很多有益启示,对于健全我的公司 治理模式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对我国目前的公司治理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经历了不 断完善、不断规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近几年随着资本市场法制建设的加强和规范化程 度的提高,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国有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企业 的改革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公司治理刚刚起步,仍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方面。引入独立 董事积极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的完善。 第五章以宝钢集团为案例,分析说明全文所论述的观点。宝钢集团作为钢铁行业的 知名企业,受到国资委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作为独立董事制度的第一个试点,对于 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一章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进行展望。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9 论文基于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展开,继承性地综合运用前人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成果, 并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现实情况,通过严密的理论分析与逻辑推导,形成论文 的研究观点,并通过实证研究,借以分析与验证理论观点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整个研究 在充分借鉴与应用已有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同时, 拟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做出一些试探性的创新性研究,以求体现论文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作用。 有关公司的所有权、控制权与公司治理的问题早已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经常研究的 一个领域。国外对公司治理的研究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仍有不完善之处,世界范 围内的公司财务丑闻频频发生,如“安然事件” 、 “帕拉玛事件”等。 “安然事件”之后 美国政府颁布了“萨班斯”法,说明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至今仍在实践中变革,在实践 中完善,在实践中发展。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且正处在经济转 型时期,关于公司治理事件更是时有发生,如目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贵州茅台总经理 及家人被调查以及贵州省国资委介入事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问题的复杂性, 关 于公司治理问题的解决,到目前仍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案,本文仅就从引入独 立董事制度的角度作深入分析,意图推进我国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第 2 章 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 2.1 产权理论概述 2.1.1 产权的概念与内涵 产权是指凭借对企业资产的所有、占有、支配和处置,给所有者和占有者带来一定 收益的权利。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产权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以表明产权主体 对企业资产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广义的产权不仅包括所有权,而且还包括由所有权 派生的权能,如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能。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产权就是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its)或者说就是凭借财产所 获得的各种权利的总和,而财产权是指存在于任何客体中或之上的完全的权利,包括占 有权、使用权、出借权、转让权和其他与财产有关的权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产权包拾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基本经济制度;二是建立在生 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反映、体现这种所有制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关系;三是生产资料 所有权的权能分割及其产权结构组合。 英国学者 y巴泽尔在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认为: “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 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从这里可以看出,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财产归 属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和 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 。 财权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 预决策权等权能。这一支配权显然起初源于原始产权主体,与原始产权主体的权能相依 附、相伴随。而随着产权的分离,财权的部分权能也随着原始产权主体与法人产权主体 的分离而让渡和分离。这样,原始产权主体在拥有剩余索取权的同时,也拥有收益权这 一财权(当然是产权的权能) 。法人产权主体在拥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产权权 能的同时,也拥有了与此相联系的收益权、投资权等财权(当然也是产权权能) 。这样, 对独资企业而言,由于产权没有分离,企业在拥有完整的产权的同时,也拥有全部的财 权。而对于产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言,财权随着产权的分解而分解,公司只拥有部分财 巴泽尔.1989.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译本)1997.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11 权。在严格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法人产权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具有独立性,公司的财 权在其拥有的范围内也具有相应的独立性。 2.1.2 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1.2 产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产权意识萌生于人类社会早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资源的需求增多,占有稀缺 资源的行为开始出现,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产权的形成。 在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阶段,与之相适应的产生了自然人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 具有主体单一、产权排他性明显等特点,与当时的生产技术基础、市场发育状况和商品 交易规模等条件是相适应的。 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在市场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原有的自然人产权制度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单个资本在资本规 模、融资能力、抗风险能力和人力资本运营方面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产权制度必然要 寻求新的形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于是,股份制企业逐渐发展起来,并最终成为一 种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克服了自然人企业的缺陷,在企业组织制度上孕育了 独立于自然人的法人企业。 随着股份制企业的迅速发展,产权制度产生了重大变革,法人产权制度开始发育成 长, 并被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产权制度被确立起来, 由此实现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 促进了产权的流动,提高了产权的运营效率,使企业适应了社会化、现代化的需要。可 以说这是产权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社会化是产权制度的发达形态,即股份公司制度。其主 要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使产权主体由原来的单一主体分裂成自然人和法人两 个主体。同时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 二是价值形态的资本运动和实物形态的资本运动分离。作为价值形态资本的股票, 一方面其所有者随着股票在市场交易而不断转换, 而作为实物形态的厂房、 机器设备等, 并不因股票的转手而有丝毫的变化;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价格的涨落,同公司资产的实 际价值的变动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资本运动的分离,保持了资本 价值的充分流动性和资本实物形态的相对完整性和稳定性, 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条 件。 三是经理阶层的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必然导致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分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离。这样,一个代替所有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的阶层经理阶层就应运而生。 2.1.3 公司的产权制度安排 2.1.3 公司的产权制度安排 现代公司的产权关系决定了公司的有效运行是由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来保证的。 这 种产权制度安排或产权制度结构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 何进行决策、实施管理和分配收益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一人公司由股东一人设立组成,公司的股权归一人拥有,公司的一切权利亦 归于该股东。也就是说该股东不但拥有公司的终极所有权(财产所有权) ,而且拥有财 产的使用权、管理权、受益权、剩余控制权等,因此根本不存在两权分离的而产生的委 托代理问题。所以一人公司没必要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司的经营管理由 股东一人承担,并对自己负责,也就不存在公司治理等问题。 (2)有限责任公司是人资两合性公司,资金的联合和股东间的信任是其不可或缺 的基础。它与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股东的出资证明为股单,不能自由流通;不 可以募集资金设立。因此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状况不必向社会公开。从公司治理的角度 看,股权的社会化程度低,公司治理问题也较少。 (3)股份有限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的股份,而且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权的社会化程度极高,可以不受国界的限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流通。由于股东分散大多 数不能实行其监督职能,由此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公司治理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同的公司组织形式,其产权制度安排也必然不同,随着股权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 高,公司治理也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公司治理结构就是现代产权制度下的公司权 限安排,通过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等组织结构的设置与运作,形成相互制衡和约束 的三权分立机制,科学地解决股东(投资者) 、董事会(法人代表) 、经理层以及公司相 关利益群体之间的责、权、利问题,形成并维系着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2.2 委托代理理论概述 2.2.1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2.2.1 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19 世纪 40 年代以前,西方的企业管理中还没有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时 企业的老板就是经营者,在早期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不激烈也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拥 有资本就几乎等同于拥有利润,这时对企业所有者经营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因此所有 权与经营权合一并未产生严重的后果。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13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状况越来越复杂,所有者经营 能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1841 年 10 月 5 日,在美国连接马萨诸塞纽约的西部铁路 上,两列客车迎头相撞。舆论一片哗然,严厉谴责老板没有能力领导和管理现代企业。 因为事故的原因是这位老板本人对铁路运输管理一窍不通, 为牟取暴利, 加大行车密度, 从而导致这次事故的发生。在马萨诸塞州议会的督促下,铁路公司进行了改革,建立起 各级责任制,选拔有管理才能的人担任领导。由于公司的资本大多是这个老板投入的, 所以他仍是公司的所有人,但新的管理体制将他排除出企业业务管理之外只拿红利。公 司处于有相关知识的技术人员的管理下,运转良好。这就是美国第一家由全部拿薪水的 管理人员管理的企业,这个改革的实质在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也就是所 谓的“经理革命”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出现了个人业主制企业、 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现代公司制企业(股份制企业)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股份制企业的股东拥有企业所有权,但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经营者 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对经营活动进行决策和管理,企业表现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伴随 着这种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便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 2.2.2 委托代理关系的内涵及特点 2.2.2 委托代理关系的内涵及特点 (1)委托代理关系的概念 委托和代理实际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分工的形式, 是对经济权利的重 新配置。委托代理最早是由罗斯(rose,1973)提出来的。米尔利斯(mirrlees,1974、 1976)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4、1975)随后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逐步使委托 代理理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实质是对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发展。 一个代理人就是一个受雇于另一个委托人的人,并为委托人采取某种行动。很多学 者对什么是委托代理关系有不同的看法。斯蒂格利茨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定义为: “委 托人(比如说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代理人, 比如说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 。 (2)委托代理关系的特征 一旦一个企业选择了委托代理制后, 委托代理制存在四个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问题, 制约着委托代理的成本和收益,导致委托代理风险的产生。 m k colin mayer. privatization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1994:13p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 第一个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经理阶层比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更了解企 业生产、收益和成本方面的信息,即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 。由于信息不对称,在市 场交易发生的前后分别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致使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缺乏效 率,甚至有可能造成市场不存在。 第二个问题是责任不对等。在决策失误时,代理人的损失至多是失去了工作机 会,而委托人则可能失去所有交给代理人经营的巨额财产。 第三个问题是激励不相容。 即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存在矛盾。 股东的目标是企业财富最大化,经营者则可能追求报酬,增加闲暇时间,甚至有可能为 了自己的目标背离股东的利益,而表现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第四个问题是契约不完全。在实际的交易中,由于个人的有限理性,外在世界 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契约当事人或契约仲裁者无法证实 或观察一切因素的影响,使得契约的制订和执行往往都是不完全的。明确委托代理关系 的契约的不完全性是指一个契约不能准确地描述与委托代理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 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 概括起来,产生代理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函数不同。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但他们的效用目标通常是不一致的。 对于资本所有者而言, 他作为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其动机在于获取较大的资产收益,最终表现为对利润最 大化的追求。 而对拥有公司控制权的经理人员而言, 作为代理人, 其行为动机是多元的。 一方面除了追求更高的薪金、奖金、津贴等货币效用;另一方面还力图获得更高的非货 币效用,如舒适的办公条件、气派的商业应酬,以及为了晋升和获得更高的未来收入盲 目扩大经营规模等。 正因为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的不一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激励不相容,企业 价值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经营者效用的最大化, 因此经理人员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 力不足。如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完整,经理人完全可能用其个人目标代替股东利润最大 化目标,做出种种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 第二,代理人(经理人)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监督性。代理人的行为很难被委托人 完全准确的观察到, 委托人也往往难以对他所观察到的代理人的行为提供足够证据并进 行完全的监督。代理人所具有的这些性质被称作不可观察性(unobservability)和不可证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15 实性(unverifiability) 。因而委托人想完全监督代理人是不可能的,委托人难以准确判断 代理人是否尽最大努力去增进股东的利益。所以,代理人往往不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企 业的目标,因为他不在经营上冒风险,只求不做错事,以保平安,这样不构成法律和行 政责任,只是道德问题,委托人很难追究他的责任。 由于代理人的不可观察性和不可证实性(除非委托人付出很高的监督成本) ,使得 拥有经营权的代理人既有动机又有可能欺骗委托人,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侵占所有者的 资产,而且委托人还很难监督约束代理人。 第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代理人 的努力,而且取决于表示环境条件的不同的自然状态。由于经济环境好转等原因,在代 理人没有努力工作的情况下,公司业绩一直上升,经理人将集荣誉与功劳于一身;另一 方面,即使代理人一直努力工作,由于经济不景气也可能导致公司业绩不佳,代理人却 要承担全部责任,甚至被责备。由此可以看到公司的业绩并不总是真实的反映经理人的 工作状况和努力程度,使得代理人有不负责任地决策和不认真努力工作的机会。 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各种在现实中得以生存的两权分离的公司形式,通常都 创造出相应的比较有效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制度安排。 虽然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在交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