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度的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度的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度的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度的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基于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度的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传统上有两大理论纵向一体化理论: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格罗斯 曼、 哈特和莫尔的 “产权理论” 。 两大理论都强调了在存在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情况下, 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性。交易费用经济学把纵向一体化视 为是回避潜在套牢成本的一种手段,因此它预计,当存在较强的专用性投资以致增 加套牢成本时将会刺激纵向一体化;而产权理论则把财产所有权作为分配剩余控制 权的方式,并从事前的投资激励的角度来权衡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 本文是在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的ghm模型的继承,并考虑上下游企业之间 的生产效率、相互依赖度和市场的类型等因素,来分析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要 影响因素。为了阐述我们的思路,我们引入一个供应商(上游企业)和一个制造商 (下游企业) ,并假设只有两种可能的特殊关系结构:一体化和非一体化(两企业保 持独立,采取业务外包) ,并把焦点从关系专用性投资转移到生产效率上。首先我们 假定,上下游企业都存在各种形式的专用性投资,特别是在技术上的,以至于很可 能存在套牢;其次,考虑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并假定纵向一体化将会以相反的方 向来影响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投资积极性。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简单 的模型来分析生产效率、市场竞争的和相互依赖度等因素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当下游产业(制造商)生产效率较高而上游产业(供应商) 生产效率较低时,制造商和供应商更倾向于进行后向一体化。相反,当下游产业生 产效率较高而上游产业生产效率较低时,它们更倾向与前向一体化。而且我们还发 现,两企业之间的高相互依赖度促进一体化,中间产品市场的高竞争度抑制一体化。 这个结论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与不完全合约理论的观点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关键词:纵向一体化 专用性投资 不完全契约 生产效率 机会主义行为 ii abstract the two leading theorie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are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ce) approach of williamson and the “property right theory” (prt) approach of grossman and hart. both approach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ex post opportunistic behavior (hold up) on ex ante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s. the tce approach views vertical integration as a way of circumventing the potential holdup problems, and thus predicts that vertical integration should be more common when there is greater specificity, increasing the costs of holdup. the prt, approach, on the other hand, focuses on the role of ownership of assets as a way of allocating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 and emphasizes both the costs and the benefi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in terms of ex ante investment incentiv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 with a simple model, which is an extension of gh model. we develop a simple methodology to study the forces emphasized by the prt approach. to illustrate the central insight of this paper, we firstly conside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upplier (upstream firm) and a (downstream firm) producer. also suppose that only two organizational forms are possible: ( vertical integration, where the downstream producer buys up the upstream supplier and has 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 or vice versa) and non-integration (outsourcing),where the producer and supplier are separate firms. second, we shift the focus from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s to technology intensity and presume that parties making investments of any kind, especially in technology, are subject to holdup, and this will lead to the type of problems highlighted by the tce and prt approaches. third, we look 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irs of supplying and producing industries, and focus on the prediction that vertical integration should affect the investment incentives of suppliers and producers in opposite directions. key words: vertical integration relationship-specific investments incomplete contracts productivity opportunistic behavior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1 绪 论 绪 论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参与单位企业被视为一个简单的只要满足 约束的输入就能产生期望的输出的“黑匣子” ,罗纳德科斯的经典文献(coase, 1937) 开启了这个传统的 “黑匣子” , 打开了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视为内部组织的 “大 门” ,使得经济学家能比较全面的说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各种活动产生的原因并能 作出一定的预测,这无疑是经济学界的一大突破,而后威廉姆森、阿尔钦、克莱因、 张五常、格罗斯曼和哈特等大批经济学家在企业纵向一体化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 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经济理 论分支,对企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组织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组织的演化 和调整是资源配置合理化的条件;二是经济组织的形式和协调方式直接推动经济发 展。纵向一体化是纵向经济组织的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它反映了在某种商品生产和 销售过程中的相继各阶段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企业是否实施纵向一体化,在何种 程度上实施纵向一体化必然对企业经营和产业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现实 的纵向一体化是由哪些根本因素决定的,并采取对策以期实现最有效率的产业组织 模式的选择,这是富有意义的。 那么影响纵向一体化的因素到底有哪些?选择某种纵向一体化组织模式是否合 理?如何实现企业产业组织的优化呢?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格罗斯曼与哈 特的产权理论在这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对纵向一体化的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是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对上下游企业生产效率与中间产 品的市场竞争度等,从专用性投资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度来分析影响纵 向一体化因素的研究,分析不同的上下游企业生产效率关系、不同的中间产品特征、 中间产品市场状况应该采取何种组织形式才能达到优化社会福利目的,对企业理论、 2 纵向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 1.2 纵向一体化的涵义纵向一体化的涵义 理论界关于纵向一体化的定义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学派有稍微不同的解释。肯 尼斯w克拉克森等1认为, “当兼并是在相互买卖投入和产出的两个厂商之间发生 的时候,这种兼并就是纵向一体化。关于纵向一体化的一般定义,简单来说就是这 样一种厂商的行为, 这种厂商在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诸多不同的连续阶段。 ” 丹 尼斯卡尔顿等2则认为“参与商品或服务一个以上连续的生产或销售阶段的厂商是 垂直一体化的” 。科斯(1937)认为, “当先前由两个或多个企业家组织交易变成一个企 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 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 ”威廉姆森(1975)则着重指出纵向一体化使市场交易 变成了企业内部交易。格罗斯曼和哈特从资产所有权出发给纵向一体化下定义: “纵 向一体化是购入某一供给者(或购买者)的资产,其目的在于获得剩余控制权。 ”泰 勒尔3把资产所有权的范围扩大到控制的概念,他指出, “如果上游企业(直接或间接 的)控制了其所在的纵向结构中所做出的全部决策,我们就说该企业是纵向一体化 的。 ”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对纵向一体化的界定更为直白和易于理解。典型的表述有: 纵向一体化是指在技术上可分离的两个或多个生产阶段集中于一个企业中或者说被 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一种合并模式(孙经纬,2000) ;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分销 过程中,一个厂商如果参与了其中两个以上的相继阶段,就称为纵向一体化(金琣, 2000) ; 纵向一体化指的是在生产工序上处于上下游关系的两个企业的合并 (李元旭, 2000)等等。 虽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同生产阶段在 集中于同一组织。本文的定义为: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是指企业充分利 1 美肯尼斯w克拉克森,罗杰勒鲁瓦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与公共政策m .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89 2丹尼斯卡尔顿, 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 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企业的控制程度和物资流动的方向,使 处于相互密切联系的不同生产经营阶段的企业或公司之间,抑或具有纵向协作关系 的企业之间的一体化,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发展的一种行为,参与一体化的双方互 为上下游关系。例如产品制造企业为了进一步攫取最终消费者的利润,兼并经销商、 零售商,实行前向一体化(forward integration) ;或者为了争取稳定可靠的原材料供 应或者半成品的投入,兼并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后向一体化(backward integration) 。 总之,纵向一体化的目的在于控制某行业、某部门的供应、生产及销售的部分或全 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从而获得一体化的效益。 纵向一体化被视为消除由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的有 效方式,而目前解释纵向一体化的最广泛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原因是资产专用性。 1.3 相关研究综述相关研究综述 企业选择纵向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经济学中提出许多关于纵向一体化的 理论,主要有技术相关理论,市场缺陷论,稳定供应商或销售商,信息掌控论,垄 断动机论等。 (1) 技术相关论。技术相关论是基于常识的考察,因而是最为直观也最容易为人 所接受的观点, “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然衔接的连续性生产过程决定了某些确实有效的 制造业结构;反过来,它们又被确认为具有共同所有的含义,这样的技术协作在流 水线作业中(如化工和冶金等)可能比在部件可分离的制造业活动中,更为重要(奥 利弗威廉姆森,1971) ” 。普遍被认同的例子是铸铁和炼钢的一体化节约热能。但是 这种观点却受到两方面的质疑:一是源于传统经济学中规模经济的观点。也就是从 规模经济或成本最小的要素比例方面而言,这可能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前提假设相 悖。二是源于后来的产权经济学,它认为如果产权明晰,且可以签订完备的长期契 约,则未必非要将上、下游环节置于一个共同所有权才是有效率的。因而,现在更 加普遍的认识是“一体化节约成本的情况通常是很不清楚的(carlton,1979) ” 。 (2) 市场缺陷论。 纵向一体化可能源于规避中间产品税或者说转移价格支付的目 4 的。事实上,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如果我们分 析一下销售税的运行机制,我们就可清楚地看到这种税只对市场交易征收而不对在 企业进行的相同交易征收。这种管制不会促成企业的诞生,否则是没有理由的。它 为专业化交换经济中企业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由(科斯,1937)”。这里科斯显然是 已经认识到企业与市场相同的一面两者都是组织交易的方式,只不过一个是由 市场来组织而另一个则是由源于所有权的权威来组织。当然科斯也认识到,这种管 制的区别对待可能更多地促使已经存在的企业的规模增长而已。而基于企业利润最 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前提的传统经济学从这个角度来解释纵向一体化也是不难理解 的。但这里也仍然是有问题的。它要在企业比较税收的节约与企业从市场厂商处购 买转变为自己生产而引起的成本的增加时才能确定。 (3)稳定供应商或销售渠道。纵向一体化可以获得某种重要投入品的稳定供应, 或者是可以拥有稳定而可以控制的分销渠道。这种解释则更多地与上、下游产业的 市场的有效性或者说完全性相关。如果上游或者下游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则企业显 然没有必要选择纵向一体化。只有当一个厂商受到了另一个厂商的市场力量的损害 时才可能会进行纵向一体化来消除这种市场力量。这已被许多实证研究所证实。当 分配是一种概率时,存在以提高获得产品的概率为目的的纵向一体化的动机。这时 企业具有一种动机:自己生产满足可预期需求水平的供应,依赖其他厂商生产满足 不稳定需求的供应,外部供应商对这种风险环境做出的反应是提高价格。这种外部 供应商承担有风险需求的安排或者不是可靠地提供产品的最有效的体系,但这可能 为企业纵向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动机(carlton,1979)。 (4) 信息掌控论。订立一个能够给予供应商适当激励以便获取信息的合同可能 较难,例如,如果一家厂商向另一家厂商支付固定费用以获得新开发市场的信息, 被雇佣厂商就没有努力工作以发现其所有信息的动机。于是买方也就无法确定供应 商是否克尽其职。这时很有可能产生关于支付的争执,而且很难解决。而通过纵向 一体化置这个厂商于同一所有权之下可避免这类问题。 (5) 垄断动机论。出于增加垄断利润考虑的纵向一体化。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 可以以两种方式来提高它的垄断利润。第一种方式是:一个企业(是竞争性产业中 5 某一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某一关键投入品的垄断供应商)能够通过后向一体化来垄断 生产企业提高自身利润,或者作为买方可通过收购它唯一的供应商而获益。第二种 方式:一家纵向一体化的垄断厂商能够实行价格歧视。 此外,目前最为流行的就是我们之后将会提到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 因后面将会详细述及,这里就暂且不提。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本文是对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主要集中于在存在专用性投资的情况 下生产效率、市场竞争的和相互依赖度等因素将如何影响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一 体化。纵向一体化理论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大 理论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的“产权理论” 。两 大理论都强调了在存在事前的专用性投资情况下,契约的不完全性和事后的机会主 义行为的重要性。相比之下,交易费用经济学把纵向一体化视为是回避潜在套牢成 本的一种手段,因此它预计当存在较强的专用性投资以致增加套牢成本时将会刺激 纵向一体化;而产权理论则把财产所有权作为分配剩余控制权的方式,并从事前的 投资激励的角度来权衡纵向一体化的收益和成本。 本文是在交易费用一体化和产权理论的ghm模型的继承,并考虑上下游企业之 间的生产效率、相互依赖度和市场的类型等因素,来分析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的主 要影响因素。因此,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假设基础的成立与否对本文至关重 要,我们的思路也是沿着产权理论的思路进行的,只不过把焦点转移到了生产效率、 市场竞争度和相互关联度等因素上,仍然保持这ghm原来的假设体系。因此,为了 阐明本文的观点,首先要引出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假设基础和简要的模型分 析过程。接着引入本文的前提假设,即首先引入一个供应商(上游企业)和一个制 造商(下游企业) ,并假设只有两种可能的特殊关系结构:一体化和非一体化(两企 业保持独立,采取业务外包) ,并把焦点从关系专用性投资转移到生产效率上。首先 我们假定,上下游企业都存在各种形式的专用性投资,特别实在技术上的,以至于 6 很可能存在套牢;其次,考虑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并假定纵向一体化将会以相反 的方向来影响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投资积极性。在以上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一个 简单的模型来分析生产效率、市场竞争的和相互依赖度等因素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 在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基本假设和本文进一步假设的基础上,我们利用一 个数学模型把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进行模型化,通过最后博弈及最优化分析得出我 们的结论,即当下游产业(制造商)生产效率较高而上游产业(供应商)生产效率 较低时,制造商和供应商更倾向于进行后向一体化。相反,当下游产业生产效率较 高而上游产业生产效率较低时,它们更倾向与前向一体化。而且我们还发现,两企 业之间的高相互依赖度促进一体化,中间产品市场的高竞争度抑制一体化。最后, 我们通过放宽假设来展望模型的适用性,以及模型的稳健度,并分析所进行的假设 的弱点,以及实际中会面临的问题。 7 2 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基础纵向一体化影响因素研究理论基础 因本文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和 产权理论, 特别是 gmh 模型的基本思路和理论假设成为本文研究的基础, 实际上可 以说本文是 ghm 模型的扩展, 因此, 为了更好的阐述和分析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度 等因素对纵向一体化的影响,有必要简要的描述一下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产权理论。 2.1 交易费用经济学基本思路交易费用经济学基本思路 罗纳德科斯(coase,1937)的经典文献开启了现在企业理论的大门,他认为 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这种替代之所以能够发生乃是因为企业组织交易的成本小于 市场组织交易的成本,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 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 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用张五常(cheung,1983)的话语表达就是:当一种成本的 节约与另一种成本的上升在边际上相等时,这种替代就将停止。这实际上给出了企 业存在的动力是什么,换句话说,这给出了企业的逻辑起点回答了为什么会有 企业,企业和市场都不是刚开始就以预先设定的形态产生出来的,而是彼此间以齐 头并进的方式演化而来的。科斯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企业在下列情况下将趋 于扩大: (1)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加,组织成本变得越小且组织成本上升得越慢; (2) 随着被组织的交易的增加, 企业家犯错误的可能性越小且错误增加得越少; (3) 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下降得越大(或上升得越小) (coase,1937) 。 奥利弗威廉姆森把科斯的交易成本思想发扬光大,形成了交易费用经济学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tce) 。他的基本观点是,一项交易要选择可供选择的 交易成本最小的“治理结构”来完成,要把属性各不相同的交易与成本和效能各不 相同的配置方式 “匹配” 起来, 经济组织的核心问题在于节省成本 (williamson, 1985; williamson,1996;williamson,1998) 。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方法,这主要起源 8 于节省交易成本, 自动适应和合作适应的效果随治理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williamson, 1996;williamson, 2002) 。无疑,上述思路和张五常(cheung, 1983)的下列观点是 基本一致的:企业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不同的交易成本下组 织经济活动的各种不同方式。 交易费用经济学为了描述或刻画交易的目的而倚重的主要维度是: (1)交易重 复发生的频率, (2)它们受影响的不确定性程度与种类,以及(3)资产专用性条件, 其中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许多可辩驳的含义取决于最后一个维度(资产专用性) ,可以 说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williamson, 1985; williamson, 1996,) 。资产专用性是 指资产能够被重新配置于其它备选用途并由其使用者重新配置而不牺牲其生产性价 值的程度,它是和可占用准租金联系在一起的(klein, crawford and alchian, 1978) , 资产专用性可分为六类: (1)场地专用性; (2)实物资产专用性; (3)人力资产专 用性; (4)品牌资本; (5)奉献性专用资产(专向资产)以及(6)暂时性专用资产 (williamson, 1996; williamson, 1996) 。 交易费用经济学基本的行为假设就是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机会主 义有助于把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还有助于区分可行的缔约模式与不可行的缔约模 式(williamson, 1985; williamson, 1996) 。只要对经济组织问题进行认真的研究,最 终势必把以下三个概念综合起来:一是有限理性,二是机会主义,三是资产专用性 的条件(williamson, 1985) 。 交易费用经济学是如何对交易进行治理的呢?当只考虑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 时,有效的治理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对于非专用的交易,包括偶然性的契约与经常 性的契约,主要应使用市场治理结构(古典契约) 。对于混合式的偶然交易和高度专 用式的偶然交易, 需要实行三方治理 (新古典契约) 。 对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行为, 可以采用两类专用交易治理结构 (关系契约) : 一是双方结构, 其中双方都自主行事; 二是统一结构,即不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而是在有组织有统一权威关系(即纵向 一体化)的企业内部进行交易。至于第三种因素即不确定性,已被假定为其严重程 度足以要求人们做出关于适应它的连续性决策问题,对于不确定性问题之所以需要 不断去适应,乃是因为不可能把所有需要确定的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并且事先规定 9 好适当的政策。对于标准化的交易,无论不确定性的程度有多大,都能用市场治理 来解决;对于具有资产专用性的交易,不确定性程度和资产专用性程度使得缔约问 题变得困难重重(williamson, 1985) 。 交易费用经济学据以运作的范式问题是纵向一体化,这就是在中间产品市场上 常见的 “制造或购买” 决策 (williamson, 1996) 。 交易费用经济学关于纵向一体化 (内 部化)的理论在整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通过纵向一体化,可以协调双方 当事人原本存在分歧的利益,消除财产权利未加界定或规定不当时导致的讨价还价 成本。在简单的实用模型中,威廉姆森把科斯意义上的交易成本称为治理成本,不 同的治理结构对应不同的治理成本,通过总的比较分析,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 (1) 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低时,无论从规模经济还是从治理成本上看,都是市场 采购更为有利; (2)当资产专用性的最佳水平极高时,则内部组织更为有利; (3) 对于中间状态的资产专用性来说,这两种成本只有很小的差别,这时很容易出现混 合治理,即可以看到,某些企业将从市场上采购,其它企业将自行制造,而两者对 当前的对策都会表示出不满意; (4)在更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从生产成本的比较上 看企业处处皆不如市场,那么企业决不会仅仅为了生产成本上的考虑就实行纵向一 体化,只有当契约方式遇到困难时,企业与市场的比较才会支持纵向一体化; (5)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容易实行纵向一体化; (6)在其它条 件不变的情况下,m 型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倾向要比 u 型企业更为强烈(williamson, 1985)以及(7)在其它情况相同时,纵向一体化在一种低信任度的文化将比在一种 高信任度的文化中更为完全彻底(williamson, 1971) 。实际上,所有上述问题都可以 归结为“效率边界”问题(williamson, 1985) 。 威廉姆森率先把企业作为合约纳入了他的交易的规制理论当中,他的理论任务 是区分不同的交易,考察不同交易如何通过不同的合约结构来保证交易效率和收益 的实现。 下面我用两个表展示威廉姆森理论的基本内容。表 1 显示了行为假定的组织含 义。表 2 显示了不同的交易的治理结构。 表 1 行为假定的组织含义 10 行为假定 含义 有限理性 机会主义 就契约理论而言 包揽无遗的缔约活动是不可 能的 作为许诺的契约是天真的 就经济组织而言 支持可适性、 连续性决策的模 式将促进交换 交易过程需要即时的或详 尽的保证 资料来源:威廉姆森, 经济组织的逻辑 , 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表 2 有效的治理:不同性质的交易的治理结构 投资特点 非专用 混合 独特 偶然 市场治理 三方治理(新古典式合同) 交易 频率 经常 古典式合同 双方治理 统一治理 (关系合同) 资料来源:威廉姆森,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13 页。 在威廉姆森看来,企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合约,而且这一合约的特点在于为了解 决决策适应性和专用性投资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纵向一体化的合约性质。威廉姆森 的理论同样意味着研究企业的合约性质这一方向,并且已提出合约的不完备性和剩 余权利的概念。 2.2 产权理论与产权理论与 g-h-m 模型模型 2.2.1 产权理论基本概述产权理论基本概述 格罗斯曼和哈特的经典文献(grossman and hart,1986)以及哈特和莫尔的经典 文献 (hart and moore, 1990) 被合称为 g-h-m 模型, 构成了产权理论 (property-rights theory,prt)原始意义上的基本框架,后来经过哈特(hart,1995)的进一步工作 而使该理论在体系上趋于完善。产权理论(prt)是企业理论中在模型化方面最为完 美的,这是因为该分支逐渐发展成为不完全契约理论,所以该理论有时也被称为产 权不完全契约框架(property-rights-incomplete contract framework) (maskin,1999a) , 在形式化方面和扩展化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形式化方面的工作(tirole, 1999;hart and moore,1999a;maskin and tirole,1999a;maskin and tirole,1999b; 11 segal,1999)使得不完全契约理论拥有了严格的基础(rigorous foundations) ,这就 如同阿罗-德布鲁-麦肯齐在一般均衡方面的工作一样。 在扩展化方面的工作使得不完 全契约理论拥有了很好的应用前景,这种应用不仅表现在公司金融方面(aghion and bolton,1992;berglof and thadden,1994;hart and moore,1994;dewatripont and tirole,1994;bolton and scharfstein,1996;hart and moore,1998) ,也表现在私人 所有权和公共所有权的范围以及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的相互作用等方面(hart, shleifer and vishny,1997;shleifer,1998;aghion, alesina and trebbi,2002;aghion and bolton,2003) 。 沿着交易费用经济学思想这一脉络出发,产权理论把着眼点放在产权上,而产 权又主要表现为所有权(ownership)结构,所以该理论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其为 企业的“粘合剂”就是物质资产的所有权。产权理论把契约权利(contractual rights) 分为两种类型:特定权利(specific rights)和剩余权利(residual rights) ,当在契约 中列出所有的针对资产的特定权利的代价很高时,让某一参与人购买所有的剩余权 利可能是最优的,不可缔约性越强剩余控制权的作用就越重要。所有权就是购买剩 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的错误配置会引起有害效应,而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形成) 理论正是建立在有效配置剩余控制权的基础之上的。产权理论把企业定义为拥有的 资产或者是拥有控制权的资产,也就是说该理论并没有对所有权和控制权进行区分, 实际上是把所有权定义成了实施控制权的权力(power) 。我们可以看到,在解释资 产所有权的过程, 产权理论并没有区分内部雇员 (employees) 和外部承包者 (outside contractors) 。产权理论认为,一体化本身并没有改变写出特定契约条款(contractual provision)的成本,它改变的只是谁拥有把这些条款排除在外的控制权,资产的所有 者有权控制契约没有明确给定的资产的所有方面的用途。产权理论还认为,让参与 人 1(party 1)拥有企业(一体化)与让参与人 1 通过和另一个拥有企业的参与人 2 (party 2)签约购买(非一体化)的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在一体化的情形下,参与人 1 可以有选择地解雇企业的工人(包括参与人 2) ,然而在非一体化条件下,他只能 “解雇” (比如停止交易) “整个企业” , 既包括参与人 2 以及工人也包括企业的资产。 产权理论得到的一些重要命题如下: (1)在任何一种所有权结构下,都存在关 12 系专用性投资的投资不足(hart and moore,1990;hart,1995) ; (2)如果一方的投 资决策是无弹性的(投资决策对激励不敏感) ,那么最好就是把所有的控制权都给予 另一方(hart,1995) ; (3)如果一方投资是相对缺乏生产力的,那么另一方就应该 拥有全部控制权(hart,1995) ; (4)如果两种资产是互为独立的,那么非一体化型 就是最佳的(hart,1995) ; (5)如果两种资产是严格互补的,那么某一种形式的一 体化就是最佳的(hart,1995;hart and moore,1990) ; (6)如果一方的人力资本是 必要的,那么该方拥有全部控制权是最佳的(hart,1995) ; (7)如果双方的人力资 本都是必要的,那么所有的所有权结构就都是同样好的(组织形式不再重要) (hart, 1995) ,但是,如果一组参与人都对一项资产是关键的,那么资产的控制权应该由在 他们之间进行投票的简单多数决定(hart and moore,1990) ; (8)如果一项资产对 一方是特质的,那么他应该拥有它,换句话说,如果一方对一项资产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他就应该拥有它(hart and moore) 。 产权理论在模型化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过程中抓住了资产所有权这一要点,集中 讨论了投资阻塞问题或曰套牢问题(hold-up problem) 。whinston 认为,产权理论和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产权理论是方法论意义上的而 不是实在意义上的;其次,产权理论聚焦于事前投资扭曲而不是事后讨价还价成本; 最后, 产权理论假设在所有的所有权结构中, 效率损失都具有同样的性质 (whinston, 2001) 。威廉姆森认为,产权理论在处理三个主要问题(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 专用性)方面与交易费用经济学是相似的,它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成果并催生了日益 增多的关于不完全契约的正式模型化的文献,但是相当大的有价值的部分却被 g-h-m 遗漏掉了;g-h-m 通过假设收益的共同知识以及无成本的事后谈判“蒸发” 了事后不适应(ex post maladaptation) ,结果是 g-h-m 的所有的非效率都集中在人 力资产的事前投资上(这种投资依赖于物质资产所有权) ;g-h-m 把纵向一体化看成 了一种定向(directional)的方式,这是因为 g-h-m 下的共同所有权并不意味着共 同(协调)的管理,共同所有权只是被当成了一种影响合作的方式而已;g-h-m 假 定激励强度、行政控制以及非正式组织并不因所有权而改变,并且假定法院是不相 关的(williamson,2000;williamson,2002) 。总之,威廉姆森认为,g-h-m 框架 13 的错误并不是因为它太过机械,而是因为它并不完全适合于它所服务的问题,它模 糊了而不是明确了关键的相互作用(williamson,2002) ,它甚至对转型国家的私有 化有严重误导作用(williamson,2000) 。 产权理论的成功和它的失败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它的模型的精彩离不开它的 假设的“精美” ,它的结论和它的假设是高度相关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它在假设上就 仅仅注重了一种形式的交易成本,所以也就不可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结论。 2.2.2 简化的简化的 g-h-m 模型模型 g-h-m 模型是两个代理人模型。当完全合约不可能时,其中一个代理人应该拥 有资产,即对事前不能签约的事项拥有事后控制权。这个拥有控制权的人应该是那 位更有积极性进行关系专用投资的。 g-h-m 模型比较复杂, 我们用一个简化的 ghm 模型来分析该模型表达的主要涵义。分两步进行:假设一个完全信息的情况,然后 在此基础上引出不完全合约的情况。 1)完全信息、完全合约 完全合约指在信息完全条件下,合约双方确定一个合约商品的价格。关系专用 投资者根据这个价格确定利润最大化的投资水平。设有两家企业,a 和 b。其中,a 企业生产中间产品,出售给 b 企业;b 企业从 a 购买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在市场 出售。在 0 t 期,b 投资i,如果能与 a 交易,则在 1 t期产生的总收益为)(ir;由于这 种投资属于专用a的关系投资(只对其交易伙伴a有用) ,因此该投资成为沉没成 本。根据投资效率递减原理,有0r, and0r时投资不足,没有效率。无效率还将会出现在分配决策不是1:1的情况, 如果卖者获得正利润的话。从这里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即使事后谈判议价,且其中 一方做出让步,让交易能够进行,但仍然存在“专用资产投资不足”的问题。专用 资产投资不足导致整个市场效率的低下,并减少总收益,及各自的利润量。我们可 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来直观地表示存在事后议价时投资不足的情况: 17 图中, * i是完全信息、完全合约时的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专用投资水平, 0 i为合 约不完全,存在事后议价时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的专用投资水平。 * i位于横轴的右边, 即 * 0 ii ,在投资相等的情况下,( ) 1 fe能生产 出比( ) 2 fe更大产出,所以,k的大小能很好描述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不管这个效率 是由资本还是技术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