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_第1页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_第2页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_第3页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_第4页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9卷 平房仓粮堆温度 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l 5 坐业 业 坐 耄 粮 食 储藏 技术: 曩 s 恭曩 s魂 s 书习举 习 习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赫振方 赵玉霞 曹 阳 李东方 甄彤。 付鹏程 吴建军s ( 1 国贸工程设计院北京1 0 0 0 3 7 ) ( 2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 究院北京 1 O 0 0 3 7 ) ( 3 河南s - , 1k 大学 河南 郑州4 5 0 0 0 1 ) ( 4 中储粮成都粮食储藏科 学研究所成都6 1 0 0 3 1 ) 摘要在 以 2 h等间隔不问断采样 ,采集 了聊城 1 栋储藏 小麦的和铜梁 1栋储 藏稻谷 的平房仓近 2年 的粮情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对平房仓粮堆温度 分布的统计特征进 行分析 , 得出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并就其对传感器布局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认 为可 以通过对最大温差变化点的跟踪分析 ,找到粮 温异常点 ,并建议 :提供任意两次检测 之间的温差,特殊标注其中1 0 的最大温差,并将其列入粮情检测系统标准;加大现有 设备的检测频率 ,以弥补现有检测点布局的不足。 关键词粮情测控 系统平房仓小麦稻谷粮 温统计特征 粮食储藏 中,温度一直是辅助保管人员 了解粮 食储藏状况 的重要指标 。自 1 9 7 0年代开始采用 电 子技术检测粮食温度至今 ,粮情检测已成为我 国粮 食储藏 中的 常用手 段之一。特别是 1 9 9 8年开始 的 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的建设中,所有仓房都配置了粮 情测控系统硬件和软件,该系统是我国国家储备粮 储粮保质的必不可少 的常规手段 ,在安全储粮方面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基于多年 的储粮实践 ,粮油仓储管理人员对仓 房内粮温的分布规律有了一些了解 ,诸 如对 “ 热皮 冷心”或 “ 热心冷皮”等粮堆的定性化描述 ,有经 验的仓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观察跟踪粮温 ,根据经 验判断来对仓房内的储粮粮情状况作出判断,并据 此采取相应的储粮技术措施。但这些判断的依据是 什么,做法是否合理,其背后原理是什么,能否更 精确地加以量化 ,从而使粮情测控系统能够在一定 程度上更加智能化 ,充分利用粮仓的温度信息 ,对 粮食仓储状况进行调控,这些都是粮食仓储管理人 员和科研人员一直努力的 目标 。本文希望通过更多 定量化的手段 ,对仓储过程中粮温的时空分布及变 化规律进行描述 ,为进一步研究粮温变化规律提供 依据,以充分发挥粮情测控系统在粮食安全储存过 程 中的作用 ,也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布置粮情测控系 统的检测传感器提供依据。 在过去的工作 中,我们 曾对来 自多个地区、多 个粮食品种的大量粮 温历史数据进行过分析研究 , 并且发现任何测温点的粮温变化都是一个与气温变 化类似的随时间变化 的正弦曲线 ,但随其在粮堆内 位置的不 同,或者说距外界距离 的不同而表现出逐 渐加大时滞的结论5 。并据此尝试通过对粮温建模 的方式,对全仓的温度分布进行模拟,但在此过程 中,却发现模型本身预测的精度虽然不低,但由于 粮温本身的正常变化相 当缓慢,两者相 比,前者并 无明显优势 ,这也意味着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复杂模 型,其本身实践意义并不大。而且 ,在此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研究仓内粮温的变化,我们更多关心 的是 “ 异常”粮温是否出现,而非其简单的分布和 变化,但粮温是否 “ 异常”的判断,同样依赖于对 “ 正常”粮温分布的判断。 由于粮温对粮食储藏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曾对 粮堆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做出尝试。但 鉴于粮温分布的复杂性和不规律性 ,除了理论上的 探讨_ 1 外,对粮温分布规律的研究一般都需要做出 一 定的简化,如忽略温度场的具体分布而只考虑全 仓或重点部位的均温状况,并对其进行模拟 2 ;或 者忽略空间的分布 ,而单纯从时间维上对粮温随时 间的变化规律进行逐点的模拟 9 ;或者忽略时间上 的变 化 ,而 在 同 一 时 点 对 其 空 间 分 布 进 行 模 * 基金项 目:本文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网络化多功能粮情监控集成技术和系统研究开发”子课题 ( 项 目 编号:2 0 0 6 B A9 0 8 B 0 1 -4 )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域区百万庄大街 l 1 号 1 6 粮食储藏 2 0 1 0( 4 ) 拟 a - 4 , 9 。但上述的研究 ,多是基于经验判断或者一 定的理论假设而来,其在实践上是否合理,对实践 是否具有指导意义等,仍有待更多实证数据的检验。 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粮堆温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基 本统计特征,进行更详细的基础研究,为粮温变化 规律的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目 前一般粮库粮情 检测频率为每周一至两次,但为了更精确地把握粮 温变化规律,我们在采集温度数据时,从 时空两个 角度都作 了加密,本 文主要对正常的仓储条件下, 采取常规的保粮措施时,包括正常地进行熏蒸 、通 风等,仓内粮食温度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1 试验基地的选择 为更好的比较不同地域 、仓型、储粮品种之间 粮温分布特征的异同,我们分别选择了以下两个粮 库作为试验基地。 1 1 中央储备粮聊城直属库 ( 简称 “ 聊城库” ) 仓房为双廒间结构 ,储粮品种为小麦 。仓房的 具体规格是 3 0 m ( 4 2 m+3 6 m) ,堆粮 高度 6 m。以下分别称 7 4仓 和 7 5仓 。其 中 7 4仓在 2 0 0 7 年 4月份人 粮 ,2 0 0 7年底 进行 了通风 降温处理 , 7 5 仓在 2 0 0 8年 6月份人粮 ,每年 7月 、8月份均 进行 了环流熏蒸 。 1 2 重庆铜梁国家粮食储备库 ( 简称 “ 铜梁库” ) 仓房为单廒间结构,储粮品种为稻谷。仓房的 具体 规格是 3 0 m6 0 m,堆粮高度 6 m。以下称 2 2 仓 。该仓在试验前完成人粮 ,2 0 0 8年 4月 1 8日 5月 1 8日,2 0 0 9年 3月 2 3日4月 2 3日进行 了熏蒸 。2 0 0 8年 1 2月 、2 0 0 9年 1月每 日晚 8点至 次 日早 9点进行通风 。 2 试验方法 两仓均于 2 0 0 8年 4月份开始检测数据 ,在试 验开始后 ,按常规方式储粮,即储藏方式不变 ,通 风、熏蒸等保粮方式如常进行。粮情测控系统 自动 采集所有的温湿度数据 ,数据采集间隔为 2 h ,并 实时传输存储到远程服务器上。 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对以下温度分布及其变化的特征进行 了分析。 3 1 逐点温度变化的分析 理论上 ,为及时监测到粮情的变化 ,可以从两 个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 ,一是提高传感器布置的密 度 ,二是提高粮温检测的频率 。 目前一般粮库粮情检测 频率为每周 1 2次 , 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其在软、硬件方面的飞速发 展,粮情检测从 自动、定时检测到远程检测都 已经 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为了考察适当加密频率可能对发现异常温度值 的贡献 ,分别计算了两个仓房所有粮堆温度检测点 2 h ,4 h 6 h 1 2 h 2 4 h 2 d 3 d 1 4 d 1 5 d , 6 d 、7 d的逐点温度变化 ,并对其所处区间进行了 统计和比较 ,因为粮情检测的 目的更多是为了发现 短期内温度急剧变化的异常点 ,因此不再计算长于 现有粮情检测频率的温差 。 此外, 作为描述粮食温度变化幅度的量度,还 计算 了所有检测点粮温的年温差 ,即一年检测期 内 该点出现的最大温度检测值与最小温度检测值之差 。 因为在储藏中粮堆温度往往呈现明显的分层现 象 ,在研究 中也分别对各层 的测 温点计算了以上参 数 。另外考虑 到粮食储 藏特有 的 “ 热皮冷心”现 象,还在去除所有外围监测点后计算了以上参数。 3 2 全仓温度分布特征的分析 3 2 1 统计指标的选择为全 面地反映仓房 内 粮堆温度分布及变化特征 ,在分析中,主要计算了 均值 、极值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 ,用来反映全仓温 度的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计算 了中位 数 ,来表征粮温分布的均匀性。 3 2 2 空间分度 的选择鉴 于粮情测控 的主要 目的是发现粮情的异常变化 ,及时采取保粮措施 , 避免 由此导致的粮食及经济损失 。因此,传感器布 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当仓房任何部位的粮温发生变 化时 ,粮情测控系统都尽量 能够及时预警 。因此 , 要科学地布置粮情检测传感器,必须从粮温的空间 分布和传递特征进行考虑。 考虑到仓房温度的分布特点,分别对全仓、各 层计算 了上述参数 ,并进行了比较。 另外,考虑到表层及邻近墙体的测温点 ( 以下 简称外部点)离外界距离较近 ,受气温影 响较 大, 因此 ,还需要计算所有内部点 ( 去除所有外部点温 度值)的上述参数 ,并进行比较 。 此外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 ,粮温的空间分布 特征表现出均匀化 和差异化两种趋势,因此对粮仓 温度变化 的一些关键时点也计算了上述参数。 4 结果与分析 4 1 粮堆温度基本呈现以一年为周期的正弦变化 趋势 ,但其振幅是衰减的 ,即粮堆温度,特别是内 部点的粮温。呈现明显的年度上的均匀化 由于人粮粮源等原因 ,多数仓房粮温的初始空 第 3 9 卷 平房仓粮堆温度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l 7 间分布是不均匀 的,往往在极小 的距离内就存在很 大温差 ,但 长期 看 ,除外 部 点受环境温 度影 响较 大,表现出与外界气温几乎相 同的趋势外 ,粮堆所 有内部点的温度会趋向均匀化 。不管初始温度分布 如何,如果没有异常,基本会在 1 1 月左右内部温 度基本达到均匀化 ( 表 1 ) 。通风、熏蒸等保粮措 施虽然可能局部加速或干扰这一过程 ,但并不影响 总体趋势 。 表 2 2 2仓四层布局粮温统计特征比较 ( 单位: ) 在这点上 ,虽然铜梁库和聊城库这两栋分处南 北两地、初始粮温分布差异较大 的仓房 ,但其粮温 变化表现 出了共 同的趋势 。 4 月8 月 ,随着外界气温升高,粮堆表层及 边缘温度开始 明显升高,内部温度也随之升高 ,表 层粮温最高 ,其它三层相差不大 ,由于表层气温急 剧升高,整仓 和各层标准差都 明显加大,但中间两 层的内部点的标准差是逐渐降低 的,即排除外界气 温的影响 ,内部粮温逐步均匀化 ;9月1 1 月 ,随 着外界气温的降低 ,上 、下层温度也随之降低 ,中 部两层温度继续升高和均匀化,到 1 1 月底,基本 达到全仓的均匀化 ;进入 1 2月份 ,随着气温 的进 一 步降低 ,表层温度开始低于其它层 ,此后一直到 3月份,各层温度均下降 ,但上层温度明显低 于其 他各层 ,各层 内部更加均匀化 ,此后 ,随着气温的 回升 ,在 4月初全仓温度又重新均匀化 ,此时各层 温度最均匀 ,全仓标准差为全年最低。此后 ,随着 气温的升高,各层温度再次分化,上层、边缘温度 明显升高,但内部仍然相当均匀。此过程正好形成 全仓粮温均匀化 的一个周期 。 4 2 粮仓 内温差 的传递极其缓慢 虽然粮食是活性物质 ,本 身存在呼吸作用 ,而 且粮仓是一个开放的非绝热系统 ,但在粮堆温度的 空间变化 中,起主要作用 的还是 由于空间温差导致 的热传递 ( 含传导、对流、辐射等) ,但由于粮食 是温度的不 良导体 ,在正常的储存条件下 ,温差的 传递是极其缓慢的。 以 7 4仓 9 7缆的第 2点为例 ,该点内在全仓 的 总序号为 3 8 6 点,位于 7 4 仓西南角。 在试验 的起始点 2 0 0 8年 4月 1 2日 9时,该点 温度值 3 9 C,其周 围 6个点 ( 3 5 8 ,3 8 2 ,3 8 5 , 3 8 7 ,3 9 0 ,4 1 4 )的温度分别为 ( 2 9 ,2 0 ,1 4 5 , 2 9 ,8 5 ,4 1 ) ;其中 3 5 8 、3 8 2 、3 8 7 号点为内 部 点 ,3 8 5 、3 9 0 、4 1 4为 外 部 点 ;其 中( 3 5 8 , 3 8 2 ,3 8 7 )点温度低于该点,( 3 8 5 ,3 9 0 ,4 1 4 )点 温度高于该点,特别 3 8 5号点温度远高于该点温 度,当时气温处于上升阶段,外部气温高于所有点 的粮温 ( 仓外 四个方 向气温分别为 1 6 0 ,1 5 4 , 1 5 4, 1 6 1 ) 。 一 0 。、 。 c D - c 卜 卜 c 一 一 。 c 。c 。c 0 。 0 0 0 0 C 0 0 0 0 e 0 C 0 0 N N N N N N N 时间( 年 月 日) 图 1 7 4仓 3 8 6点及其周边 测 温点 温度 随 时间 变化 图 因此 即使粮温最高的 3 8 5 号点也在外界气温影 响下 继续迅速升高 ,但 3 8 6点的温度虽然也在周围 点的影响下升高 ,但其升速是相 当缓慢的,3 个 月 才升高了 1 ,经历了近一年才与周边点温度接近 一 致 ,温度升高 仅 8 C ( 图 2 ) 。而其 距 3 8 5点仅 1 8 m,两 者 起 始 温 差 达 1 1 6 ,最 高 温 差 达 2 3 4 。 这仅仅是众多粮堆内部点粮温变化的一个代表 和缩影( 图 2 ) 。这 表 明,在 良好 的储 藏条 件下 , 粮温变化相当缓慢,即温差在粮堆内通过热传导的 速度是相当缓慢 的,或者说在这种储藏条件下仓 内 粮食之间热的传递速度相当慢。高达 4 O 的测温 点年温差在 1 0 C以内 ( 图 2 ) 。即使粮食在试验前 才人仓 的 2 2仓 ,也有 7 的测温点 年温差在 1 0 以内。而其最大的年温差仅为 2 1 8 ( 图 3 ) 。 2 圈( 1 5 2 n ) 口 ( 1 o ,i s ) 1 1 1 3 ( 2 , 5 ) 1 8 口( 5 2n ,1 0 ) 圜2团( 2 , 5 )口( 5 , l ( ) )口( 1 0 , i 5 )圈 ( 1 5 , 2 ( ) )圈 2 ( 】 图 2 聊城库 7 4 、7 5仓共 4 2 0个 测温点年 最大温差分布 图 1 8 粮食储藏 2 0 1 0( 4 ) 口 2 0 一( 1 0 , 1 5 ) 43 圈1 0( 1 0 , 1 5 ) 口 ( 1 5 , 2 0 ) 口 2 0 图 3 铜 梁库 2 2仓共 4 1 6个测温点年温差分布 图 4 3 在正常仓储条件下,粮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 平缓的、非跳跃的,或者说它的分形维数远小于气温 在粮食储藏中,虽然外界气温是其最主要的影 响因素之一 ,特别是外部点 ,受外界气温影响十分 明显 ,其温度 曲线及变化趋 势基本 与外界气温 一 致,但通过观察 2 h 间隔测得的粮温曲线,即使是 外部点的粮温变化也是平滑的,即虽然外界气温在 2 4 h内会有几度到十几度的上下波动,但粮温的 变化是平滑的。根据对 2 2仓 、7 5仓各 1 年多的粮 温数据统计表明,仓内所有测温点的 2 h温差 9 9 以上都在 一O 2 ,0 2 1以内,而且该数据在统计 时并未排除由于部分传感器本身不稳定而导致的一 些系统误差 。所 以,粮温的变化虽然是波动的,但 其变动在时间维上是平滑的、非跳跃的。除特殊情 况 ,基本不会出现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动 。 受外界温度变化影响最剧烈的外部点 ,在 以小 时为尺度度量时,其温度曲线也不再呈现与气温类 似 的正弦式变化,而是一条波动很小的,或者说斜 率很小,几乎与时间轴平行 的直线。以位于 2 2 仓 东南角的最上层,从上面、东面、南面看都距离外 界最近的 1号 测温点为例 ,该 点距粮面、东面墙 体、南面墙体的距离分别 为 3 0 0 i i-i m、4 8 0 mm、 5 3 0 mm,图 4是 2 0 0 8年 4月 1 7日 1 :O 0 2 0 0 8 年 4月 1 8日 2 3 :O 0每隔 2 h测得的东侧仓外气温 和该点粮温随时间的变化图。该图充分反映了粮温 与气温在短期内波动的不同特征。2 2 仓其它点以 及 7 4仓、7 5 仓粮温随气温的变化与该点类似 。 虽然在 以月为度量尺度的情况下,粮堆温度的 变化呈现与气温类似的正弦式变动趋势 ,但在以小 时为尺度度量时,虽然气温的变化仍然是一个正弦 曲线 ,但粮温则 已成为一个斜率q t l , ,几乎与时间 轴平行 的直线,也就是说,在距粮面距离达到 3 0 0 mm时 ,粮温就已经平滑掉 了气温在 1日内的 波动,呈现出一种不同于气温的平滑的、非跳跃的 变化。借用一个分形理论的概念,在正常储藏状况 下 ,粮温 的变化 曲线,其 分形 维 数远小 于气温 。 ( 分形理论认为,一个曲折 、不光滑的曲线可以用 1 2 之间的数来表示其维数,称为分形维数,它 - 卜- 0 - 一 气 温| _ _ 糯 温I : , m -Q -一 、 i 、 、 一 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 一一 0 - 0 一 :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 r 。 图 4 2 2 仓 东侧仓外 气温和 1号测温点 粮温 4 8 h变化 图 反映了复杂形体占有空间的有效性,是复杂形体不 规则性的量度,分形维数值越高,曲线曲折迂回的 幅度就越大。一条曲线的分形维数是 固定的,与度 量尺度无关) 。 这可能是因为粮食的热容量较大,所以虽然外 界气温在 2 4 h内会有几度到十几度的上下波动, 但粮温的变化是平稳的、非跳跃的。 4 4 在有限时间内,粮温在 时空上的变化是有限 的 。很多测温点每周的温度变化 ,甚至不超过粮情 检测系统允许的系统误差或一般模型的预测误差 表 3 和表 4 是对铜梁库 2 2 仓及聊城库 7 5 仓 1 年多粮温变化不同时间间隔下温差的分布范围的统 计结果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有限时间内,粮 温在时空上的变化是有限的。 表 2 铜梁库 2 2仓不同时 间间隔下温 差的分布范围 ( 单位: ) 表 3 聊城库 7 5 仓不同时间间隔下温差的分布范围 ( 单位 : ) 第 3 9卷 平房仓粮堆温度 时空分布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1 9 以 7 5仓为例,即使以 7日温差计 ,9 5 以上 测温点的 7日温差都小于 2 ,7 8 以上测 温点 的 7日温差 都小 于 1 的粮 情 检测 系统允 许 系统 误 差 n ,而如果计算 日温差 ,则 9 9 以上 测温点 的 日温差都 小 于 1 ,即使 粮 温波 动较 大 的 2 2仓 , 9 2 以上的 日温差也都在 o 5 以下 ,9 7 以上的 日温差都小 于 l 。 因此 ,在短时间内,粮温在时空上 的变化是有 限的,很多测温点每周的温度变化 ,甚至不超过粮 情检测系统允许 的系统误差 或一般 模 型的预 测误 差 。 虽然最大温差多出现在上层或外 围,但 除掉上 层或外围点后 ,以上 比例无 明显变化 ,只是小温差 出现的比例明显增加。而其它各层 出现在不 同温差 范围 内的测温点 比例相差不大 。 4 5 一些保粮措施可以在短期内大幅改变粮温的 空间分布 除我们通常用于人工干预粮堆温度的机械通风 措施外 ,熏蒸措施对仓内的温度分布的改变也有明 显的影响 。 在分 析 铜 梁 库 的温 度 资 料 时 ,我 们 发 现 从 2 0 0 8年 5月 2 1日 1 3 :O 0开始 ,粮 温 出现 了明显 异常的变化 ,平时 2 h温差变化的绝对值最大一般 也就在 0 7上 下 ( 表 2 ) 。但从 5月 2 1日 1 3时开 始,有的测温点的 2 h温差达 7 C、8 ,大量测温 点出现 1 以上的温差变化 ,而且其 变化方 向并不 一 致 ,以 1 3 :O 0 到 1 5 :0 0的变化为例 ,有的点出 现 2 4 的降温,而有的点温度升高达 8 5 ,该 现象持续 了一周左右 ,而且大部分点的大幅降温和 升温是持续的 ,同方向的 ,表现明显异常。 其 中多点 出现异常变化 排除 了设备故 障 的可 能,而变化方向的不一致则排除了该异 常是 由气温 急剧变化导致的可能,而降温和升温的持续性则排 除 了单次测量测不准的可能 。 后来经咨询粮库,粮温发 生剧烈变动 的时间恰 好是 2 0 0 8年 4月 1 8日5月 1 8日,2 2仓 熏蒸期 间,熏蒸对 全仓粮温的分布产生 了剧烈 的影响:上 面两层 ( 第 1 层 、第 2 层)温度急剧下降 ,下面两 层 ( 第 3层 、第 4层)温度升高 ,仅 5月 2 1日到 5 月 2 5日 4天 ,四层均温变化达 ( 一3 7 5 ,一O 8 3 , 2 5 6 ,3 5 4 ) ,下面两层温度分布的均匀性也大幅 上升 ,标 准 差 由 ( 3 6 5 ,3 3 2 )下 降 到( 2 5 4 , 2 0 1 ) ,此后 3 d ,下 面两 层 均 温 又 分 别 升 高 了 0 8 9和 1 3 8 。同时,第 2层不均 匀性上升 ,出现 明显低温点 。 经上述 变 化,四层 均 温 由 2 1日的 ( 2 4 4 3 , 1 9 9 3 ,1 8 7 0 ,1 8 2 7 )变化 到 2 8 日的 ( 2 0 9 1 , 1 9 9 2 ,2 2 1 5 ,2 3 2 0 ) ,整个空间分布发生逆转, 由上热下冷变为上冷下热,但这并没有改变整仓粮 温的变化趋势 ,在接下来几个月 ,随着外界气温的 攀升,除第 4 层外,各层温度均升高,仅第 4 层略 有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熏蒸过后 ,下层温度短期内 的急剧升高,使该层温度远大于当时的全仓均温造 成的,到 7 月底,又重新恢复了原来上高下低的粮 温分布 。 2 0 0 9 年 3 月 2 2 仓再次进行了熏蒸,从 3 月 2 7 日 4月 i 0日,四层 均温 变化分 别 达 一4 4 8 、 一 0 0 0 0 8 、3 4 5 、2 5 2 ) ,但 由于此 时除表 层温度略高外 ,各层温度基本均匀 ,但粮温空 间分 布逆转 的现象仍然相当明显。 但聊城库 7 5仓虽然每年 8月也进行 了熏蒸 , 但从其粮温变化上,其影响并不明显,具体原因还 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而且 9月恰好是底层粮温 上升 、表层粮温下 降的时期 ,所 以 即使 有类 似影 响 ,其对粮温再分布的影响效果也不易察觉 。 5结论 与讨论 以上是通过对 山东聊城和重庆铜梁两栋不 同结 构 、储粮品种 的仓房一年多的粮 温资料进行分析 , 得出的关于粮温分布的一些基本特征 。由此可以得 出以下结论 : 5 1 可以通过对最大温差变化点 的跟踪分析 ,找 到粮温异常点 由于粮温温差的传递极其缓慢,而且在有限的 时间内,粮温在时空上的变化相 当有限。因此,可 以通过简单的外在表现和统计特征来反映并发现粮 温的异常变化。 鉴于粮情检测 的主要 目的是发 现 “ 异 常”粮 温 ,因此 ,在粮情检测过程中,跟踪两次检测中出 现较大温差的检测点就有 了很重要 的实际意义 ,因 为这些 点 的出现很 可能是 以下 两种 情 况导致 的 : ( 1 )较大的气温变化或者采取通风 、熏蒸等措施导 致粮温 的剧烈变化 ;( 2 )因粮食局部出现发霉、虫 害等坏粮现象而导致的粮温异常升高。 因此,在粮情测控实践中,可以以现有的统计 资料为依据 ,依次找到较大温差 出现的位置 ,并参 考全仓温度场的分布和变化,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如无明确原因,可确定为疑似异常 ,并采取相应的 判断和处理措施 ,以防止粮情的进一步恶化。 考虑到即使温度变化幅度较大的铜梁,在一年 多的时间里也仅有 1 1 2 的 7日温差在 2 以上, 因此我们认为跟踪 1 O 的最大温差 已经足够找出 2 0 粮食储藏 2 0 1 0( 4 ) 目前是否存在粮温异常。 因此建议提供任意两次监测之 间的温差 ,特殊 标注其中 1 o 的最大温差,并将其列入粮情检测 系统标准 ,以便保管人员及时方便地追踪最大温差 变化点,发现粮温异常点 。 5 2 可以加大现有设备的检测频率 。来提高对粮 食异常的监测 。弥补现有检测点布局的不足 理论上 ,为及时监测到粮情的变化 ,可以从两 个方面加以提高和改进,一是提高传感器布置的密 度,二是提高粮温检测的频率。 鉴于时间周期一长,可能导致短期异变的粮温再 度均匀化,因此建议加大现有设备的检测频率,来提 高对粮食异常的监测,弥补现有检测点布局的不足。 目前一般粮库粮情检测频率为每周 1 2 次, 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其在软 、硬件方面的飞速发 展 ,粮情检测从技术、成本及存储上都不再存在困 难 ,特别是现在 的硬件成本 。因此 ,如果条件允 许 ,建议将粮情检测频率设为每 日 1次 自动检测 , 以便及时侦测到粮情的变化,发现异常粮情。 参考文献 1 蒋华伟,史磊粮堆 内发热局部温度场变化数学模型 研究 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2 0 0 7 , 2 8 ( 2 ) : 1 1 1 4 2 张前等高大平房仓储粮温度变化规律及数学模型研 究 E J 粮食储藏, 2 0 0 3 , 3 2( 6 ) : 2 5 3 0 3 罗伟,李志基于监测数据的粮仓温度场数值仿真 J l 安徽农业科学,2 0 0 9 ,3 7( 3 2 ) :1 6 1 3 0 1 6 1 3 1 ,1 6 1 4 1 4 闰艳霞,曹玲芝粮仓温度场数学模型研究 E J 粮 食储藏,2 0 0 7( 4 ) : 2 8 3 0 5 赵玉霞粮食储藏中 粮堆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关系 E J 粮油食品科技,2 0 0 2( 6 ) 6 徐恺,晏书明,付鹏程接种霉茵的高水分玉米 自然 发热试验一在室内模拟仓散装玉米中的热转移试验 报告 J 粮食储藏,2 0 0 0( 2 ) : 2 0 2 6 7 闫艳霞,曾玲芝粮仓谷物局部发热温度场数学模型研 究与应用 D 粮食与食品工业, 2 0 0 8 ,1 5( 4 ) : 4 0 4 2 8 门艳忠北方粮库仓储水稻温度场数 学模拟和实验研 究 J 农机化研究,2 0 0 4( 6 ) : 1 7 1 1 7 3 ,1 7 6 9 李铁盘,宋友林粮库温度分布函数及应用 J 郑 州工程学院学报,2 0 0 4 ,2 5( 3 ) :7 7 7 9 1 0 李义杰,杨艳菊,吴海彪粮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及 温度扩散规律分析 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 自 然科学版) ,2 0 0 1 ,2 0( 2 ) :1 8 8 1 9 0 l 1 中华人 民共和 国行 业标准,粮情 测控 系统 ( L s T 1 2 0 3 -2 0 0 2 ) ,中国标 准出版社 ,2 0 0 2 ( 收稿 日期:2 0 1 0 0 4 2 5 ) S T AT I S TI ( L C HARAC-】 R ON I EMP oR AI AND S PA TI AL DI S T Rl UTI NG OF( t AI N 1 EMPE RAT【 瓜 E I N r A REHC I I s E He Z h e n f a n g Z h a o Yu x i a C a o Y a n g L i Do n g f a n g Z h e n T o n g 。 F u P e n g c h e n g Wu J i a n j u n 3 ( 1 Gu o ma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D e s i g n I n s t i t u t e B e i j i n g 1 0 0 0 3 7 ) ( 2 Ac a d e my o f S t a t e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o f Gr a i n B e ij i n g 1 0 0 0 3 7 ) ( 3 He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Zh e n g z h o u 4 5 0 0 0 1 ) ( 4 Ch e n g d u Gr a i n S t o r a g e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h i n a Gr a i n Re s e r v e s Co r p o r a t i o n Ch e n g d u 6 1 0 0 3 1 ) Be s i d e s t h e r o u t i n e me a s u r e me n t ,t h e t e s t f r e q u e n c y wa s i n c r e a s e d a n d s a mp l e s we r e t a k e n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e v e r y 2 h o u r s i n t h e l a t e s t 2 y e a r s f r o m t wo wa r e h o u s e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wh i c h i n c l u d i n g a wa r e h o u s e s t o r e d wh e a t i n Li a o c h e n g ,i n S h a n d o n g Pr o v i n c e a n d a n o t h e r wa r e h o u s e s t o r e d p a d d y i n To n g l i a n g,i n Ch o n g q i n g Af t e r a n a l y z i n g t h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