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_第1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_第2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_第3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_第4页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企业管理专业论文)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文摘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企 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从事跨国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其商品、资本、技术跨越国界 的同时,也跨越了文化。跨国经营企业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 ,在经营中必然会面 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及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 多元文化的存在对跨国企业的影响有其 积极、有益的一面,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也会为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决策造成 障碍,给企业正常的经营造成消极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显示 跨国经营企业的跨文化优势,而将文化冲突降到最低程度,跨文化管理因此而产生。 本论文以文化为主线,把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辨证关系作为切入点,探讨了 现阶段多元文化存在的必然性, 即维护各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和文化多元化为跨文化经 营企业带来的“杂交优势” 。文中通过对文化的内涵及文化层次的分析,创新性地指出 了文化差异产生的两个原因自然原因和对文化层次的混淆和忽视, 之后便引出了本 论文的核心部分,即对文化冲突的解决。解决的途径,从企业的文化层面出发,应以多 元文化的渗透及融合为导向,创造一种无国界的全球公司文化,而解决的具体对策,则 分别为分析与识别文化差异、选拔适应文化差异的管理人员、开展跨文化培训和提高跨 文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四个方面。 最后一章把视线定位在对中国跨文化企业的管理问题 上。 结合对入世后中国境内合资企业及海外跨国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具 体表现的客观分析, 有针对性地归纳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企业管理中应引起注意的四个着 眼点: 按国际惯例办事、 本土化经营、 培养合格的跨文化管理人才和创建共同管理文化。 关键词: 关键词: 跨文化优势;文化冲突;跨文化管理;全球公司文化;本土化经营 2 researches on the cross-culture management in the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enterprises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ly deepen of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has been the irreversible trend of era. enterprises utilize resources in the world scope and engage the transnational manufacture and management activity. the commodities, capitals and technology span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at the same time, so does the culture. as the “multi-culture framework”,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enterprises will be confronted with the friction and collision from the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 and field inevitably in their management process. there are positive and profitable of the existence of multi-culture to the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enterprises. but the culture conflict induced by the culture discrepancy will cause obstacle to the cross-cultural enterprises management and bring the passive infection to the enterprises well-balanced dealing. so it is necessary of adopting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ns to reveal the cross-cultural predominance sufficiently and drop the culture conflict to the lowest degree. the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comes into being therefore. holding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being the cut-in point,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multi-culture existence, that are the need of defending the each nation s culture convention and the “cross advantage” of the culture diversification to the cross-cultural operation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levels of cultur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two engender reasons of the cultural diversification, which are the natural reasons and the confusion and ignore to the culture administrative levels. and then educing the core part of this thesis, that is th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ure conflict. from the aspect of enterprises culture, we should create a stateless global enterprises culture guided by the filter and fuse of the multi-culture. and there are the idiographic measures of analyzing and recogniz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selecting the suitable manager, developing the cross-culture train and increasing the abilitie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armony. the last chapter orients the line of sight to the chinese cross-cultural enterprises management. combining the objective analyse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s material exhibitions in the churchyard joint venture enterprises and abroad transnational invest enterprises, the author concludes directly four warrant attentive focuses, which are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itions, mainland management, cultivating the eligible manager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mmon management culture.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predominance; cultural conflict;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global enterprises culture; mainland operation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1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依存性日益加深,全球经济已进入 到合作经营的时代。企业之间跨国界、跨地区经营以及兼并、重组、收购等各种形式的 合作经营行为愈演愈烈。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其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技术、 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与东道国的资源、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从事跨国的生 产经营活动,在其商品、资本、技术跨越国界的同时,也跨越了文化。我们知道,文化 作为人类知识、信仰、伦理、法律、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言 谈、 生活及工作方式、商品偏好、价值观、工作理想及努力程度。跨国经营企业作为“一 种多文化的机构” ,处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文化体系的 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多元文化的存在对跨国企业的影响有其积极、有益的一面,但因 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文化冲突现象也会对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决策制造障碍, 从而给企业正 常的经营造成消极的影响。国际上的调查研究表明,有 3040%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是不 成功的。对于这种现象,管理者们往往是习惯于从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技术水 平等方面去分析原因,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文化。可以说,跨国经营的失 败, “几乎都是因为忽视文化差异基本的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因此,必须 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充分显示跨国经营企业的跨文化优势,而将文化冲突降到最低程 度。跨文化管理正是适应这一要求应运而生的。 一般来说,文化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 规范、审美观念以及世代相传的风俗习惯等。在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诸因素中,文 化因素不象政治、法律那样具有刚性,它是很微妙而难于把握的,尤其对于来自不同文 化背景的跨国企业在东道国投资经营时, 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对跨国企业的管理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因此,跨国企业在经营中,不仅要适应东道国的经济环境,更要适应它的 文化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就是跨文化管理。 随着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中国企业日益成熟起 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多的外国 企业来华投资、入股、合作经营,当西方资本试图从中国大市场上寻找赚取更多利润的 机会之时, 中国企业也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了境外市场, 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做大自己、 扩展实力的好机会,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发展和运用适合中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模式,达到跨文化的参与及融合,使中国企业在 异域的文化环境中顺利的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已成为中国跨文化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 课题。本文正是以这个课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分析了跨文化管理的一般规律、对策及 其在中国跨文化企业中的运用,以期对中国企业跨文化管理的理论及实践有所助益。 富立友, 跨文化管理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经济管理,1996(4) 。 李静、耿玉德,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林业企业,2002(2) 。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第一章 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没有围墙的世界 一、全球化的标志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球时代。我们共享许多全球价值观和国际惯例,我们为越来越多 的全球组织工作。我们能够很容易地与万里以外的人们沟通,因为我们共用着一种全球 语言英语和一种全球通信媒介互联网。 有四种主要的力量将我们迅速带到全球 时代技术 (technology) 、 旅游 (travel) 、 贸易 (trade) 和电视 (television) 。 这 “4t” 为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共同化的经历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人们具有相同的食物品 位以及相同的娱乐爱好;世界各地的人们观看相同的电影;阅读同样的杂志;跳相同的 舞蹈;许多人不仅在城际之间而且跨越国界相互交往,通过电子邮件同时与世界各地的 朋友沟通,就好像大家同处于一个街区;在 130 多个国家里大约有 15 亿人会讲英语; 美国公司在海外有一万亿美元的投资,有十万多家美国公司参与了全球合资企业;日本 的丰田公司已取代克莱斯勒成为美国第三大汽车销售商;麦当劳在 70 多个国家经营者 12500 多家分店, 并且以每年新开 600 家的速度增长; 在阿拉伯半岛的许多石油输出国, 外国劳工比本国人口还多;佳能公司有超过 70%的雇员在日本以外工作;世界各地的金 融市场一天 24 小时开放;美国大学有超过一半的工程、数学和经济学博士学位被授予 非美国公民;贸易、商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全球标准和规则已经形成;可口可乐公 司在日本所赚的钱比在美国赚的还多全球化排山倒海般地向我们涌来了。 二、全球化的含义 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表现得迅猛异常,是历史上全球化趋势在当代 的延续和进一步发展, 是全球化在新时代里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和全面 深化。从政治版图上看,国与国之间的疆界还同以往一样一清二楚,而从经济领域的角 度看,国界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意义。那么,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全球化的含义。从定 义上看, “全球化”是指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交换、交往日益发展的情况 下,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内不断加强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影 响、共同行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全球化本质上是超越任何制度、民族、地域的限制, 使人类活动越来越高度社会化的历史过程。 另外, 这里还有关于全球化涵义的三种描述: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3 (1)跨国合作经济的稳固;(2)跨国家和跨文化的人类社群的扩展;(3)跨国家和跨文化的 基础及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 笔者认为,这三种涵义正是代表了实现全球化的三个阶 段,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基础、动力、主导方面和主要内容,它是指各种生产要素或 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以实现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最优配置, 最终形成投资、 生产、 金融、贸易和市场全球化的过程。其内容主要有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投资和金融 的全球化、区域经济组织全球性及科学技术全球化。 (二)政治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运行对国际政治力量的结构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基 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随着各国政治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和深入,出现了国际政治 和国内政治相互渗透、国际组织和国际协调力量起愈来愈大作用的趋势,各国政治生活 也随之遇到了愈来愈多的相关性问题(如政治民主化等)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凸现了各 国政治生活的共同性(包括各国解决政治生活中矛盾的相似性) 。政治全球化实质上是 一个全球政治协作化的过程。其具体表现为政治行为的全球协作,法律全球化和政策的 全球协作及政治文化协作。 (三)文化全球化 经济和文化是相互依托和支持、相互表征和对应的。随着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国 际资本的全球流动和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信息网络的发展, 加上现代大众传播媒 体的大力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之间必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交流、碰 撞和吸收、融合,各民族优秀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共享,从而形成文化 全球化的过程和趋势。 文化全球化的实质是全球文化整合化。 所谓文化整合化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共 处与整体和谐。作为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文化整合是一种全方位的整合。从 地域上说,它包括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整合;从民族属性上说,它包括本民族文化与 其他民族文化的整合; 从主体层次上说, 它包括个体文化与集体文化和人类文化的整合; 从文化性质上说,它包括科学文化同哲学人文文化的整合;而从文化内涵上说,它则包 括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的整合。所有这些方面的文化 整合既是全球化的基本组成内容,又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三、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乐黛云, 跨文化对话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年版,第 37 页。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在我们大肆谈论经济全球化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却又有文化多元化并行, 那么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一致的还是矛盾的?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 让我们先来看 一下经济与文化的关系。 笔者认为,在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程当中,经济是物质 基础,而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则是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化会推动文化的变化,经济是 一个民族、国家与外界(即其他民族、国家)最直接地接触的方面,其变化的速度最快, 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虽有变化,但速度较慢。也就是说,经济是比较敏感、比较灵通 的领域,而文化则是比较迟钝、比较固执的。文化和观念的变易往往滞后于经济和生产 的变易。这就是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却与之并行的重 要原因之一。 另外,当前文化多元化存在的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担心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别是观念形态是其民族性的本质之所在。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高,人 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多元化的呼声 由此而日益高涨。 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文化多元化乃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种精神产物。经济尚 未全球化时,文化谈不上多元化。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日渐成为事实的时代,随着各民族 各国家之间各种壁垒的拆除,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才在国际上为 人们所发现、认识和承认,这才有了文化多元化的前提,有了研究跨文化的必要。从长 期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将逐步地经过严酷的斗争而走向融合的大趋 势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变了,而上层建筑却仍岿然不动,这是不可能 的。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已经为文化的融合铺垫了道路。正如前面所论述的,文化全球化 作为全球化的最高阶段,其实质是全球文化整合化,它不是混合,也不是取消差异,取 消民族特色,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多元化是其必经的阶段,它为文化全球化 的实现提供了前提。 第二节 全球化经营面临的文化多元化 企业之所以进行全球化的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是在于其能够将自己 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 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就像 自然界中存在着“杂交优势”一样,跨国经营的企业中也会产生一种文化的“杂交优势” 跨文化优势。正如著名的美国国际商业周刊所写到的: “在文化方面,19 世纪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5 工业革命的一个重大意义就是把过去没有必要或没有机会相互联系的人们联系到一 起不同的语言、 文化和价值都被国际企业的基本原理融合在一起其结果是提高 生产力,增加了财富。 ” 但同时,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文化也是一把“双刃 剑” 。当今多元文化同生共存,各美其美 ,国家文化、民族文化甚至某些企业、组织的 亚文化的差异或冲突,使得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言谈、不同的生 活及工作方式、不同的商品偏好、不同的价值观、工作理想及努力程度。跨国经营企业 作为“一种多文化的机构” ,处于这样的文化地域及背景下,必然会面临来自不同的 文化体系的文化域的摩擦与碰撞,由文化差异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导致企业的跨文化优 势无法发挥,甚至于使企业正常的经营受到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它、 把握它。 一、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跨文化优势分析 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称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国际生产模式” ,约翰邓宁 (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区位的特定优 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其跨文化经营三优势动因理论为:(1)为什么出去投资: 企业拥有特殊优势;(2)怎样进行投资:内部化优势;(3)到那里去投资:区位优势。这 也是跨国经营存在的理论基础。 邓宁的理论道出了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一种潜在的优 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人 力自然资源的条件,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可体现 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带来的“跨文化优势” 。具体地说,这种多元文化的优势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问题 多元化的工作团队有更多的角度和更丰富的经验去解决某一问题。 多元化能增加决 策团队成员的分析能力,在分析决策问题与选择方案时,拥有多种观点,尤其是除了某 种文化背景下固定思维模式之外的源自不同世界观的多种少数派观点的团队, 不管这些 少数派的意见最终是否被采用,它们的出现提高了整个决策过程的质量。 (二)创新能力 创意或创新可以改善企业的多项运作活动。如过程改进、广告创意及质量改进等, 若有更多的创新,将事半功倍。按照创新的一般规律,对某一问题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是 创新的前提,观点互补、认识互补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运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则是创新最 为有效的方法。 赵署明、刘俊厚, “三资”企业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86 页。 费孝通, 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 ,文史哲,2003(3) 。 富立友, 跨文化管理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关键 ,经济管理,1996(4) 。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多元文化使跨文化企业更易于产生新观点、新主意、新思想。一种文化下对某一问 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另一种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的自然是新观 点。跨文化企业中的多元文化使得其管理人员对问题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也就 使某一问题的解决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 (三)组织弹性 多元文化在对某一问题的解决拥有更多选择的过程中, 也在逐步地改变员工的认识 方式,或者说,改变他们对信息的组织及反馈方式。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多元文化企业解 决问题的技巧,另一方面也使其管理活动变得更具艺术性,增加了其组织的弹性。 (四)人才多元化 用做一盘美味可口的水果沙拉来说明多元文化带来的人才优势最为恰当。 假设可从 苹果、橙子、梨、草莓和荔枝五种水果中选择 50 块来做这盘沙拉,很自然地,我们会 从每种水果中选出质量最好的 10 块从而使沙拉的口味一流。但若只能选一种水果,假 设是苹果,那么我们只能从优到劣地在苹果中进行选择,由于高质量的苹果数量有限, 其余苹果的品质则会极为普通。 一个擅长吸引、善用及挽留多元化人才的企业将享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它们可以在 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才中选择素质最好的,从而较之那些只从一、两种文化背景中挑选和 使用人才的组织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五)营销战略 经济的全球化使消费市场亦变得多样化。研究消费者行为的调查指出,文化身份会 影响购买行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在消费市场上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多样 化市场在文化上的差别,并做出适当反应。 一个被善加利用的多元化团队能为企业在日益多元化的市场上销售产品或服务带 来裨益。来自不同背景的雇员对其所属的文化领域十分了解,他们能理解文化对购买行 为的影响,使销售从中获得创意,并据此制定出针对企业顾客的具有民族特点的市场战 略,开发出受顾客欢迎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另外,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会接待来自不 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拥有来自各种文化背景的员工,企业就能更好地与客户沟通,从而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但是,文化这把“双刃剑” ,给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提供机遇的同时,其文化差异也 不可避免地为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文化差异对企业跨国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 国际上的调查研究表明,约有 3040%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是不成功的,中外合资企 业的成功率也只有 45%左右。人们往往是习惯于从企业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技术水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7 平等方面去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而忽视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原因。戴维a利克 斯就指出过: “大凡跨国企业大的失败,几乎都是仅仅因为忽视了文化差异这一基本的 或微妙的理解所招致的结果。 ” 美国著名杂志电子世界在 20 世纪 90 年代曾以“什 么是全球市场成功的最大障碍”为题,对在全球性经营的企业和即将准备进行全球性经 营的企业进行咨询,结果在法律法规、价格竞争、信息、语言、交流、外汇、时差和文 化差异等 8 大因素中,文化差异被列为首位。企业间各种形式的合作经营行为实质上都 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其间势必伴随着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当不同质的、不同层次的文 化共处于某一时空环境中时,必然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冲突与碰撞,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带 来困难。 (一)使跨国企业的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由于文化差异,跨国企业的组织成员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传统,由此决 定了他们有着不同的需要和期望, 以及与此相一致的为满足需要和期望的不同的行为表 现。因而,职工们相同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一致的意义,而不同的行为却可能表示相同的 意见。这种意义的不明确性大大地增加了跨国企业管理的难度。 为使全体职工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就要针对他们背后的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协调和沟通。协调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文化因素对其影响很大。例如,美国 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企业需要为员工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日本文化则是 一种典型的“大和文化” ,员工绝对服从上级领导,强调企业凝聚力、团队精神,有一 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中国文化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协调手段的 采用上更愿意用说服教育或谈心等方式。协调原则的多样性也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 另外,更为严重的是,文化冲突可能会影响跨国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或不同文化背景 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产生“种族优越感 ”和“非理性反应” ,造成沟通中断。造成误 会越来越多,矛盾越来越深,后果不堪设想。 (二)使企业经营目标和经营观念难以统一 由于文化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经营目标, 比如美国、 韩国、 德国等国的管理者,他们的经营观念是围绕市场的需要而形成的,重视生产,更重视营 销,强调规范化管理,而中国的管理者往往重视生产而忽视营销,在经营上趋于谨慎保 守,缺乏创新。这就使得在跨文化组织中经常出现经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而也是由于 文化的差异,跨国企业的员工们有着不同的工作动机和期望,从而更增加了跨国企业决 策的难度。 李静、耿玉德, 跨国企业的跨文化管理问题探讨 ,中国林业企业,2002(2) 。 所谓种族优越感,据兰登书屋词典的定义是:认为自己的群体和文化与生俱来就高人一等;对那些不属于本 群体者带有轻视感。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三)使跨国企业中的决策实施和统一行动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企业的决策方案和管理制度,不同文化的员工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在工 作中有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另外, “民族中心主义”也有可能使员工为了显示其存在而 故意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行为。 通过以上对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优势及文化冲突的解析,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优 势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和机遇, 而文化冲突对跨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有着诸多消极的 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将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优势充分显示,并将文 化冲突降到最低程度,使跨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不仅适应东道国的经济环 境,更能适应东道国的文化环境,推动跨国企业的健康发展。跨文化管理正是适应这一 要求应运而生的。 第三节 跨文化管理问题的提出 一、跨文化管理的涵义 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所谓跨文化管 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主要是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事的管理,它是跨国公 司在他国经营时跨国界、跨民族的管理,也包括对由不同的文化背景国家的员工所组成 的企业的管理。作为跨文化交流学与工商管理学相结合的产物,跨文化管理学研究的是 在跨文化条件下如何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 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 最合理地配置企业资源, 特别是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和价值,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跨文化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其实,跨文化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它起源于古老的国际间的商贸往来。不过 那时候的跨文化管理活动完全取决于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们的个人经验, 有关文化及文 化差异与相似的研究仅仅是人类学家的事, 公司与企业还很少注意对文化及其差异的研 究,跨文化管理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跨文化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兴起这一研究的直接原因是二战后美国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时的屡屡受挫。许 多案例证明:对异国文化差异的迟钝以及缺乏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美国跨国公司在新 文化环境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美国人不得不去研究别国的管理经验,从文化差异 的角度来探讨失败的原因。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9 与此同时, 日本的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的管理日益明显的显示出相对美国和欧洲公 司的优越性。 美国也感到了这种来自日本的压力, 产生了研究和学习的兴趣。 经过研究, 美国人发现,美日管理的根本差异并不在于表面的一些具体做法,而在于对管理因素的 认识有所不同。 美国过分强调如技术、 设备、 方法、 规章、 组织机构、 财务分析这些 “硬” 的因素,而日本则比较注重诸如目标、宗旨、信念、人和、价值准则等这些“软”的因 素;美国人偏重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虑管理问题,而日本则注重从社会学角度去对待管 理问题;美国人在管理中注重的是“科学”因素,而日本人在管理中更注意“哲学”因 素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使得美国人对文化以及不同文化下管理行为的研究变得更加风 行,一些理论成果也相继问世。比如,埃兹拉f沃格尔的独占熬头的日本美 国的教训 (1979) 、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1981) 、 威廉大内的z 理论美国企业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 (1981)等等。从而产生了跨 文化管理这个新的研究领域。 跨文化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开始在美国逐步形 成和发展起来。 三、跨文化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一)国外方面 国外许多管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跨国经营中凡是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 差异所招致的结果。迄今为止,国外有关跨文化企业管理的专著约有六十多部,论文分 布在十几种管理学和心理学期刊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 管理学家法默 (richard n farmer) 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管理学家里奇曼 (barry m richman )提出的法默一里奇曼模式;(2)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的尼根希 (anant r nequndhi) 教授和埃斯塔芬(bemard d estufen)在他们共同撰写的论文在不同文化和 环境中确定美国管理技能的通用性模式中提山了尼根希埃斯塔芬模式;(3)孔茨 (harold koontz)提出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绩效是由两类因素(管理因素和非管理因素) 共同制约的理论;(4)阿德勒 (alder) 将其文化协调配合论定义为处理文化差异的一种 方法, 包括经理根据个别组织成员和当事人的文化模式形成的组织方针和办法的一个过 程。 并且提出了处理组织内文化差异的凌越、 折衷和融合三种办法; (5)莫朗 (r t moran) 提出了跨文化组织管理理论。在跨文化组织的成功模式与文化协合管理两书中, 他提出,跨文化组织模式的管理有效性的依据是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最佳协合(synergy) 作用,绝对减少由于一起工作时不可避免产生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是可行的;(6)加拿大 研究合资企业的彼得基林(peter killing)根据对北美和欧洲 35 个合资企业和 2 个发 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的调研结果,在合资企业经营的成功策略一书中总结出其著名 的合资企业经营论;(7)保罗毕密斯(paul w. beamish)通过对 27 个发展中国家的 66 家合资企业进行广泛调查, 在收集资料并对其中 12 家核心企业进行重点调查的基础上,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在其所著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合资企业(multi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y)一书中对发展中国家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合资双方的需要 和承诺是合资企业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由于充分尊重了双方的需要和履行各自的承 诺,企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营成果。 总之, 国外的学者从发达国家之间的跨文化管理研究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 跨文化管理, 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二)国内方面 近年来, 随着中国加入 wto 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 都把在中国的发展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合资经营无疑是一种普遍的选择。因此中国的 学者也开始研究跨文化管理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者胡军提出的实现企业跨 文化管理的步骤:第一,识别文化差异,发展文化认同。 第二, 不同文化背景的职员 在一起进行敏感性(也叫小组) 跨文化培训,提高对跨文化环境的适应性, 以造就 一批高质量的跨文化管理人员,第三, 建立共同经营观, 建设企业“合金文化 ”;(2) 俞文钊教授、贾咏硕士提出了共同管理文化的新理论与模式;(3)严文华等在其编著的 跨文化企业管理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关于跨文化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人 员的有效沟通及建立跨文化企业的有效组织与领导的理论;(4)陈佳贵、朱筠笙等对跨 文化组织的计划与战略问题、组织与控制问题、沟通与协调问题等进行了研究。 但是从目前跨文化企业管理研究现状来看, 对跨文化企业的一些具体管理研究的比 较多,而对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及跨文化的融合研究的较少,而这正是影响跨文化企业 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故在本文中,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关于文化差异 的产生原因及文化融合的实现途径两个方面。 四、跨文化管理的战略模式分析 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管理差距有四种模式,即四个“中心论”:本国中心论、客国 中心论、区域中心论、全球中心论。 (一)本国中心论 大部分独资企业和一部分欧美合资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信奉“本国中心论”的观点, 认为母国技术最发达、管理最先进,各个方面都比国外优越,在管理中趋向于将本国的 管理方式向国外“生搬硬套”。其企业总部集中了大量的权力,并以总部的既成体系和 标准来衡量分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分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的表现。在人选上,也往往倾向于 派出本国管理人员, 主要决策也多由总部做出, 海外分公司主要是执行总公司的指令。 所谓合金文化,是指投资方在进行文化整合之前,对被投资企业的原有企业文化进行调查和了解,并在原有文化 的基础上,结合其核心内容制订出一套全新的企业文化,移植到被购并企业中去。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11 此时最常见的文化冲突就常常产生于当地员工与母公司外派人员之间。 主要表现在异国 文化的生搬硬套,伤害了当地员工的感情, 导致工作绩效受到较大影响。 (二)客国中心论 采取客国中心论的企业, 以东道国股本占多数的合资企业为主, 其主要特点是企业 承认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 认为某个国家的先进管理体系未必能适用于另外一个国家, 主张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实行“ 客国中心论”的企业, 其 海外总部的权力相对有限, 各分部以自主经营为主, 分公司基本上可以被看作一个独立 完整的公司、分公司的权力相当大,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当地化, 各分公司分别有一套独 立的管理体制与经营办法。但是,在这一类型的的企业中, 往往会出现过于重视东道国 的感情与利益, 客现上导致了对外国先进经验的漠视与排斥, 从而不能实现企业的跨文 化优势, 无法在经营中取长补短,形成互补型优势。 (三)区域中心论 实行区域中心论的企业,往往是一些规模校大的跨国企业,其在全球不同区域内设 有独立利益的区域集团, 公司的各项基本准则都是由区域总部做出。不同区域总部之间 的经营理念甚至可以是大相径庭的, 但在同一区域总部内的各个分公司之同则是一种相 互协调,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关系。区域总部的战略和利益是企业组织的基本出发点, 在管理人员的培训上以管理人员区域化为目的, 培养区域性的人才。采取区域中心论的 企业, 往往能适应当地本区域的需要设计与制造产品, 并在销售地采取多种营销策略与 产品推广活动。该类企业的产品往往需要依赖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优势。 (四)全球中心论 实行全球中心论的企业一般是一些民族属性不清的全球公司群体, 其认为最佳的管 理方式、最佳的管理人才往往是没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挑选管理人才时,完全根据管理 职位的需要来设计,实现在全球范围的人才录用方式。这种企业组织机构高度复杂,信 息交流量很大,企业实现全球性的标准管理。从理论角度看,这种管理方式无疑是最好 的,但是考虑到跨文化管理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带有本国文化影响的烙 印,可以推断,这种管理方式的可行性是很低的。 以上四种模式各有利弊,或者也可以说各有其特定地适用范围。运用本国中心战略 模式,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子公司的运行纳入正常的经营和管理轨道, 但这种 “移植” 的制约因素众多。客国中心战略是最为灵活的一种经营策略,母公司对子公司有一定的 监控, 子公司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实施, 但长期使用这种策略恐会导致子公司 “各 自为政”,增加跨国企业统一管理的难度。至于全球中心战略,笔者则认为在实际操作 中很难实施。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二章 文化与文化差异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 一、 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词,在汉语中古已有之。“文”本意指纹理,“化”本意为改易、生成、 造化。西汉之后,“文”“化”合成一个词。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表示“以文 化之”。从西方的发展来看,在德文中为kultur,在英文中为culture,他们都源于拉丁文 cultura,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世纪以后,其涵义逐步演化为个人素 养,整个社会的知识,思想方面的素养、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以及引申为一定时代、 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最先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家泰勒,他认为, 文化和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 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才能与习惯。自泰勒以后,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 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管理学家从自身研究的目的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给予 不同的解释。据统计,世界上迄今为止出现的文化定义已达一万种以上,仅用英文下的 文化定义就达160多种。较有代表性的文化定义包括: 1.流传较广的是著名的比较管理学家霍夫斯泰德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将一个群 体与另一个群体区别开来的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2.美国传统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 宗教信仰、群体组织和其他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 3.克鲁克霍尔姆(kluckholm)按下列七条标准定义文化: 一个文化圈成员的自我 认识;与自身所处环境的关系;价值结构;与他人关系;个人贡献定义;时间指向;空 间指向。 4.美国学者菲利普r哈里斯将文化总结为下列十对范畴: 自我意识和空间;交 流与语言;食品与饮食文化;时间与空间意识;季节观念;人们的各种关系;价值观与 规范;信仰与态度;思维过程与学习;工作习惯与实践。 帕特乔恩特,马尔科姆华纳, 跨文化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36 页。 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 ,华夏出版社,1997 年版。 帕特里希亚派尔-舍勒, 跨文化管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年版。 菲利普 r哈里斯,manag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gulf publishing company. 1978. 跨国经营企业跨文化管理研究 13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对文化的构成因素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文化是人 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人类物质生产和 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的全部产品都属广义文化的范畴;狭义的文化则专指人类 的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尤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 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及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与意识形态相区别的方面。 中国的中华文化史认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 践过程中的对象化。 以上这些对文化的定义,既有从文化的构成因素着眼的,也有把其作为人类生活方 式的表现,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化是由历史创造的、带有深深的民族色彩的,指导 人类在处理同周围环境及他人的关系时,如何思考、分析、判断、行动的所有清晰的和 潜在的心理指导。 二、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学一书中,把管理与文化明确地联系起 来。他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 和语言。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隐藏在价值、习俗、信念的传统里,以及政府的政治制 度中。管理应该是受文化所制约的,它也是文化。 (一)管理是一种文化 一个特定民族、社会、文化圈的特定文化对管理过程的渗透和反映,就形成了所谓 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主要是指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管理风貌,它包 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风俗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