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_第1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_第2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_第3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_第4页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公共管理专业论文)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摘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摘 要要 本文以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背景,紧密围绕本市社会经济 新一轮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的宏观态势,针对本市建设 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定位,在人力资源理论指导下, 结合自身的工作,将研究重点聚焦在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上。 本研究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呼唤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但现实的 职业技能人才队伍无论质与量都不能满足要求的矛盾问题入手,依据国 内外权威人物和学者具有价值的理论与观点,阐明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 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文章对国际相关经验进行比较,分析美国、英 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不同模式和特点,介 绍各国在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理论分析、国际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方法 分析探讨现阶段我市职业技能人才开发与改革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 会和威胁与挑战。最后本文较全面地从政府的规划与调控、全社会树立 科学人才观、加强法制建设、推广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挥行业和 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注重高技能人才开发、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对策举措,为本市进一步加 强与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战略取向和总体思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上海, 技能人才, 开发, 对策 the research of developing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in shanghai abstrac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theories of human resources and personal working practic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building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in shanghai. in writing this thesis,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a new run of the economy in shanghai; the macro-adjustment of the further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target of the city planning: be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entre, the financial centre, the trade centre, and the transportation centre. the importance an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were elucidated in this thesis by quoting the theories and views of some authorized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y analyzing the striking contrast between the great demand of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from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the embarrassing lack of those ideal workers either in its qualities or in its quantities. meanwhile, some major practical measure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from other countries were introduced by comparing 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 and 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modules of developing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in countries like u.s.a., u.k., australia, germany and korea, and their features. this thesis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might turn up if this development and reform were conducted in shanghai at present day on the basis of theory analysis and research comparison and by means of swot analysis. finally, a comprehensive series of strategies was proposed in this the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to make the policy of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echnical workers, which covered the planning, controlling and adjust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setting up a rational concept of talented workers in the city; enhancing the building of laws; promoting the nation-wide recognized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system; performing the leading function of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strengthening the building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concentra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skilled workers; applying the training to the countryside-transferred labours, etc. key words: shanghai, technical worker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1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 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陶文捷 日期:2005 年 6 月 12 日 2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陶文捷 指导教师签名:胡近 日期: 2005 年 6 月 12 日 日期:2005 年 6 月 12 日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 前前 言言 最近几年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有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引起了全国上下共 同关注。许多同志提出“中国制造,谁来制造?”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是技工短缺,高级技工告急!怎么办?”技能人才的缺乏的已成为全国现象,技能人才的短 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包括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职业技能人才是 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实现科技成 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才短缺,后继乏人。 本文将就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与改革作一研究。主要包括背景研究、国际比较、swot 分 析、对策措施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职业技能人才指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经过 专门培养训练、掌握一定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一定创造性能 力、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第一章 第一章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理论综述和现实意义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理论综述和现实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 业技能人才开发的指示指引这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 础,对于我们研究和推进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1. 1 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主要观点 1.1.1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开发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 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 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 前前 言言 最近几年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个有关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引起了全国上下共 同关注。许多同志提出“中国制造,谁来制造?”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是技工短缺,高级技工告急!怎么办?”技能人才的缺乏的已成为全国现象,技能人才的短 缺问题已成为当代中国包括上海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职业技能人才是 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推动技术创新的实现科技成 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技能人才的总量和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人才短缺,后继乏人。 本文将就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与改革作一研究。主要包括背景研究、国际比较、swot 分 析、对策措施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职业技能人才指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上经过 专门培养训练、掌握一定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具有一定创造性能 力、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第一章 第一章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理论综述和现实意义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理论综述和现实意义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 业技能人才开发的指示指引这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 础,对于我们研究和推进这项工作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1. 1 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主要观点 1.1.1 党和国家一贯重视职业技能人才开发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强调“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 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 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2 弱,经济发展的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 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 ” 邓小平同志十分强调把劳动者的素质摆在重要的位置,他说“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 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杰出人才,才能带动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归根结底,有 赖于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深刻指出: “二十一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 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 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 行,行行出状元。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再一次强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 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 80 周年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 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 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 行的第一要务。 ” 1.1.2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纳入人才强国战略 2004 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树立科学人才观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了人 才内涵,提出大人才观,即: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 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做出积极贡献的都是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 能人才培养纳入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本市人才 工作的指导思想也体现出大人才观,市政府明确提出: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不惟学历、不惟 资历,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人都成才。 2004 年 8 月在中央召开的高技能人才座谈会上,曾庆红同志指出: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 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 煌成就,不仅凝结着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心血,也饱含千千万万技能人才的汗水和辛劳。高技能 人才是我国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作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有高超和精湛技能的新一代劳 动者,其数量增长和素质的提高,不仅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关系到 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自身的先进性,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 化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3 1.1.3 国内学者对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理论分析 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研究的陈宇教授,把人力资源结构划分为四个层次,即上面的决策 层、管理层,下面的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主要靠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方法来指挥生产活动; 执行层主要靠经验、实践来完成生产活动。在工业化初期,生产很可能只有这两个层次。由于 工业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生产复杂化和操作技术化,逐步在上下层之间产生了中间层。中间层的 主要任务就是把上面的科学、理论、方法和面的经验、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工业化发展过 程中,人力资源结构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人均 gdp 在 3001000 美元 之间,劳动力结构呈三角形,上层和中间层人数都很少,人才匮乏,需大力培养人才。第二阶 段即增长阶段,人均 gdp 从 1000 美元向 3000 美元冲击。这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劳动力结构 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决策层和管理层被培养出来,决策管理层开始变大,下面 操作层也依然很大,但中间层出现严重匮乏。第三阶段即优化阶段,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 断优化,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生产过程技术含量不断加大,复杂的科学原理与 现实的操作、运行、生产、服务紧密结合,因此中间层的地位尤显重要,技术技能层的人才不 断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劳动力结构已呈现出典型的“两头大、中 间小”的特征,中间层人才也就是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因此急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知 识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以此推动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带动各类高、中、初级 技能人才的梯次发展。 人力资源研究者赵曙明认为,当今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 源的开发与管理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众多因素中,人 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素,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已较 前有所下降,而人力资源的作用则明显上升。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特殊资源。因此,人 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战略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我国企业的人力资 源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在观念、管理体系、技术手段及投入方面与国际上先进企业存在一定 的差距。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变化环境中,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 的关键所在。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和学 习能力的竞争。造就高素质员工成为企业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员工培训作为企 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对全体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创造力与创新 精神的发掘和培养、行为准则与责任意识的规范和强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国外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主要理论与观点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4 1.2.1 国际劳工组织的观点 国际劳工组织明确提出,劳动力的质量成为企业、职工和经济竞争力和适应性的决定因素, 需要发展教育和培训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国际劳工组织的 2003 年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发达 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 40左右,中级技工占 50,初级技工占 10。而我国技术工 人中高级技工以上的占 5,中级技工占 35,初级技工占 60,与发达国家相比技能人才的 比例严重倒挂。 5% 35%35% 50% 60% 15% 0% 10% 20% 30% 40% 50% 60% 高级技师中级工初级工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能人才比例对照图表 中国 发达国家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的 2003 年 图 1-1 我国与发达国家技能人才比例对照图表 1.2. 2 英国等国学者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的人力资源需求对比研究 英国学者 brown 和 lauder 研究认为,在农业社会,农业劳动者们和手工业者相对独立地 在他们的家庭中计划他们的生产,安排他们的时间,在生产中自然地向父辈学习并掌握传统技 能,获得生产经验。在工业社会,工人们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并要掌握生产岗位这个外在环 境所强加给他们的技能要求和行为规范。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和劳动者的素质已 成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性因素。他们尖锐地指出:目前社会未能向现阶 段的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需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当人的知识 和技能取代了机器而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时,无论资金多么充足,设备多么完善,知 识和技能不足时,生产力就不可能有很大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5 英国学者 brown 和 lauder 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的人力资源需求作出了对比:(见下图) 不同生产方式下人力资源需求特点对比图 传统生产方式下现代生产方式下 严格的专业、工种分工,标准化的工作任务变通性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多种技能的劳动者 较低的责任性和很少的处理权限较高的责任性和较大的处理权限 较少的在职培训,较低的就业前培训要求经常的在职培训,大量需求知识化的劳动者 较少的管理和专业技术英才不断扩大的管理和专业技术阶层 比较可以预测的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 因为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经济不稳定性的增 加,难以预测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brown,p&lauder,h.education,economy and society. 1992 图 1-2 不同生产方式下人力资源需求特点对比图 其他国家的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美国学者从工作组织管理的角度得出结 论:过去那种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需要 20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管理其他 80%的 人,而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能成为自主管理的成员。每个人都应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培 训。 加拿大学者的结论更加简单明了:三分之二新增的工作岗位需要就业人员受过 12 年以上的 教育和培训,其中二分之一需要受过 17 年以上的教育和培训。 1.2.3 德国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理论 德国人力资源配置、开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生产要 素理论,该理论把人作为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要素的一元,把人与劳动工具等同对 待;二是人际沟通理论,它强调不应把人与机器等同,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根据个人 的不同需求特点,提供最大激励;三是劳资矛盾理论,按照该理论,雇主与雇员的矛盾是不可 调和的,人事管理应兼顾双方利益,把这种矛盾降低到最低程度;四是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即 认为应在综合三种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的作用。 以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用人理念上已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劳资关系已不是简单的“剥 削、压迫”所能准确表述的。在 100 年前,员工在企业只是被当作机器使用的;到了二十世纪 60 年代,员工已经被看作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而到了二十世纪 90 年代前后,资方已把员工作 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伙伴。要把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的理念已经较为普遍,一个企业如果 参见 2000 年职业教育研究动态第 5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6 对员工没有正确的估价,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没有文化、没有成就,在配置和使用人才时要充分 考虑人才的价值,用创造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人才的配置,这种理念上的变化到现在仍在进行中。 许多人认为,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双重的,一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二是经济效益和文 化的发展。 1.2.4 职业技能人才投入效益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有些经济学家甚至将之视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 长的重要引擎。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是最有效益的投入,凡是注重人力 资源开发的国家,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比只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的国家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 理的宗旨是人的能力,尤其是潜能尽可能发挥,把人作为可开发的资源,通过培训等形式提高 企业人员素质。 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分析,一些学者认为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不仅是提高个人知识和能力的过 程,而且也是在工作环境中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认为教育和培训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 一种投资。从人力资本的理论出发,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积 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 (1)传输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 (2)提供满足广 泛行业就业需要的专门技能; (3)缓和失业和因此带来的不良的社会影响; (4)淘汰陈旧的生 产方式,更新和提高现存的工作技能并提高就业人员的实际能力; (5)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 惯,增强实际工作和应用实际技能和重要性; (6)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生产技能和转移; (7) 帮助青年获得自我创业所需的技能等等。 1.2.5 “终身学习”的理论 在 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许多文件中, “学习化社会”的概念不断得到强调。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 ,要求扩大“终身教育” 的内涵,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新概念。 “终身学习”超越了把正规学校教育与非正规继续教育 区别开来的传统观念,强调了“满足每个人在学习与工作中不断学习之需要的唯一出路是学会 学习” ,终身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思想也已被许多国家和个所普遍接受。因此从 90 年代起,开始 倡导一种贯穿于个人职业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与培训:职业准备教育就业培训岗位培训 晋级/再就业培训。这就是今天所倡导的“大职业教育观” 。 参见 2001 年职业教育研究动态第 22 页 参见石伟平 1997 年战后世界职教发展轨迹与当前发展趋势第 15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7 1.3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的现实意义 1.3.1 职业技能人才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去十几年,上海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事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都取得了 历史性的成就。上海市的人均 gdp 从不足 1500 美元上升到 5000 美元,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 比较富裕的小康型。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努力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在成功地获得 2010 年世博会的主办权后,还要向世界级城市迈进。这样的城市 功能定位,要求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能级,上海市正在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处 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 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要实现结构转移,郊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逐步向非农就业转移。需要大 量的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本市以实施“两个优先”为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不断 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的作用,正在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 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为特色的六大支 柱产业和东西南北布局的市级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如南面的化学工业区,西面的上海国际 汽车城,北面的宝钢集团,东面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长兴岛和外高桥的 船舶制造基地,闵行区的装备制造基地及正将形成的南汇临港装备工业园区等。与此同时上海 还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新型业态, 继续扩大开放度,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水平,增强产 业竞争力。据预测,在上海新一轮的发展中,从业人员将持续不断增加。20052020 年,每年 新增从业人员数将超过 30 万人。按产业分布,到 2020 年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将调整为 4:36: 60。 (见附表) 2005 至至 2020 年上海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预测年上海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预测 人数(万人)及其构成() 2005 年2010 年2015 年2020 年 合计834.0849.9867.0884.0 第一产业83.4 (10.4)68.0 (8.0)52.0 (6.0)35.0 (4.0) 第二产业334.0(39.2)331.5(39.0)329.0(37.9)318.0(36.0)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8 第三产业416.6(50.4)450.4(53.0)486.0(56.1)530.0(60.0) 资料来源:上海市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图 1-3 2005 至 2020 年上海市三次产业从业人数预测 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发展 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 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掌握现代复合技能的新型技术应用人才。 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的广 泛应用,现有技术工人知识与技能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1.3.2 职业技能人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构筑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平台,应当根据经济发 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根据对劳动者的不同构成、不同层次的素质要求来确定。当前中国仍处在 生产力不发达且发展不平衡、人力资源素质较低的状况,因而,职业培训的重点应放在开发人 力资源的职业能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上,并通过多种方式的培训和投资形成高质量的人 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的起飞。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容量很大的范畴,而职业技 能的人力资源开发在短期内对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应该说是最现实、最实惠的。而且职业培训 经济功能的选择并不排斥人力资源的全面发展。 1.3.3 职业技能人才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内外的研究已经证明职业技能人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职业技 能人才是推动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是国家竞争力的重 要代表。同时,技能人才也是企业的生产服务品质和效率的直接创造者,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代 表之一,其数量的迅速增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关系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乃至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走新型 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基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 的迫切需求,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 才瓶颈,这种状况如果不能迅速得到缓解,我国的经济建设部将受到严重制约。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今天,加强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升级,推动科技成 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国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9 第二章 国外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式的比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扩展,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影响日益深入,没有一个国家能脱离其他 国家而存在和发展,各国的发展轨迹中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职业技能人才开发 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无法摆脱全球化的规律。所以,在进行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改革的 过程中,研究与借鉴世界各国职业技能人才发展与变革显得非常重要。本章就当前国际上具有 代表性的几种职业技能开发模式进行比较。 2.1 美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式 美国的市场经济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劳动力市 场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则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最 显著特征。 2.1.1 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进而以市场 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准劳动力实现正式就业以 后,如果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能力倾向有新的自我认识,或发现劳动力市场可以提供新的更理 想的职业机会,人们便可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市场化机制给予以个人能 力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的员工充分的尊重和肯定。 2.1.2 人力资源工资价格水平市场化决定 在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以市场化机制决定各级各类员工的工资价格水平。 首先,根据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及供求平衡状况,拟定各级各类技术、 管理岗位及技术工人或其它岗位的工资价格,这是决定各级各类人力资源工资水平的基本依据。 参见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第 30-38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0 然后,企业本着吸引人才、保持外部竞争和内部平衡等原则,参照劳动力市场上相关岗位的最 新工资价格水平,自主决定本企业各级各类岗位的工资价格。最后,劳资双方经过工资谈判, 以合同方式确定双方共同接受的工资价格水平。 在美国,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一般每年调整一次。为提高员工工资调整的合理性及科学性, 并真正实现对于优秀员工的激励和奖励,许多企业在作出员工工资调整决策时,通常综合考虑 下列三个因素: (1 )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水平变化; (2)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 (3)以绩 效评估方式评定的员工工作绩效。市场机制动态地调整着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供求,并决定着各 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工资价格水平。当然,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之 处,诸如人力资源利用的不尽充分、劳动力市场发展与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相对滞后、劳资冲突、 种族歧视及机会不均等。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关于政府应加强宏观、适度干预的经济理论指 导下,美国政府除支持工会力量参与人力资源配置及工资价格水平谈判调节外,还通过立法及 制定相关法规的方式,对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水平、公平就业、改善劳动力市场服务、提供 失业者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宏观、适度的干预和调节,以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的规范水平。 2.1.3 人力资源培训系统化 美国的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大企业重视开展十分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美国的人力资源观 认为学校的普通教育水平难以满足企业经营实际对于工作技能的具体、多元、多变的要求,因 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发展员工培训(training) ,以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工作适应 能力。在美国企业,员工从录用时刻起首先需要接受系统的职前培训,以后,员工一般都还需 要接受在职培训,在职培训首先必须服从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的再培训战略,并依据企业的 人力需求和员工的潜能和可塑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劳动密集型企业日渐减少,美国的一些大企业已经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因素在企业经营方面 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具有娴熟 操作技能的员工。因此,通过开展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以不断提高员工素质,是美国企业在实 施竞争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美国企业从竞争战略角度对各级各类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再培训给予了更多的重视,除常规 的教学和辅导外,还通过研讨会、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管理游戏、工作转换等各种途径和方 式,开展十分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 在 ibm 公司,公司对所有新进员工都要进行公司信念的培训;随后公司针对普通员工、各 级管理人员和外籍人员分别进行相应的培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则明确把员工培训放在重要地 位。通用汽车公司认为员工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生产效率有直接的影响。员工从 进入公司起需要不断接受各种各样的培训。而对管理人员,通用汽车公司则采取在职培训、离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1 职在企业内培训或派往大学及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学习等三种形式进行系统培训。此外,英特尔 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则分别建立起了专门的培训机构英特尔大学和摩托罗拉大学。开展十 分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是美国企业实施竞争战略及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2.2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式 2.2.1 国家主管下的市场主导 澳大利亚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式充分体现出以市场调节为主,同时国家给予推动的特点: 第一、职业技能人才供需关系由政府会同行业确定,培训机构主要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 和培训的,培训机构是官方公共服务机构。tafe 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的简称。也称为 tafe 学院或 tafe 系统。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由政府按照经济界要求制定国家资格框 架,认证框架和培训包,并不断更新。第三、职业培训课程必须经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权威机 构认证注册,凡是注册的课程学生修业合格,即可取得国家和行业承认的资格证书和文凭。 2.2.2 政府发挥主体作用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力量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学院(简称 tafe 学院) 。澳大 利亚的 tafe 模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弹性比较大,受培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培训需要,随时 随地选择培训内容、时间、地点、方式。还可在一定时间内(三年内) ,选择先在社会上实践然 后再去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课程。澳大利亚的 tafe 模式可以追溯到 70 年代,当时澳大利亚 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结构开始变化,传统的以学校直接到工作岗位的职教模式越来越不适用, 所以他们在 1992 年建立国家培训局。全国现有 200 多所,在校生 130 多万。政府举办的这类职 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在校生占接受培训学生总数的 76.5。政府每年向培训提供的经常性经费为 29 亿澳元。澳大利亚国家训练总署负责制定全国性政策,指导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开展。在州一 级设有职业训练署。8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认为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 力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技能人才的开发。 政府在培训经费上给予强大的支持,只要经政府的有关机构认可,任何机构、企业和个人 都可承担学徒培训,政府一视同仁地给予经费支持。政府提供培训经费,企业每雇佣一个学徒, 政府就给予 4400 元的资助,对招收学徒培训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社会急需的 职业培训政府重点支持,拨款高于其他职业。对培训机构办学资格审批和拨款数量上,以学员 结业后的就业率高低和收入多少来划分等级、确定拨款数量。参加培训的学徒由雇主提供工资 (约是全职工的 70%) 。 参见杨进论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第 47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2 2.2.3 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取得实效 首先由行业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在国家部署和协调下,全国设有 20 多个全国性的行业培训 咨询组织,这些组织进行本行业的就业需求预测和职业分析,制定本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向 tafe 学院和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标准依据。行业培训咨 询组织的研究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指导,如澳大利亚很多新增的就业机会是职业性、 技术性和应用性的岗位,大量需要接受过良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生。行业还不断强化职业资 格的作用,在工商业界,具有相应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较高的就业人员正在取代那些无相应资 格证书、技术水平较低的就业人员。 澳大利亚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根据产业和企业的要求,开设灵活多样的课程,以满足多样化 的培训需求。以培训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灵活性,既可以在工作岗位也可在学校进行,或两者兼 而有之,一般参加学徒培训的为 34 年时间,也有 2 年左右的。在培训对象上具有多样性,在 培训学员的年龄上放宽限制,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参加职业培训,大部分受训学员在 1524 岁。 学员可以从事全职工作,也可半工半读,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在培训证书上具有通用性,学员 培训结束后,可获得全国认可的资格认定证书。此外,澳大利亚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充分调动培 训各方的积极性,政府为培训提供提供经费,采取经费资助和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雇佣职业培 训学员,企业为受训学员提供学徒工资,经过培训的学员很快能获得工作,因此雇主、学徒和 培训机构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目前,澳大利亚的职业技能培训由传统的行业如制造业、建 筑业向信息、医药等新兴领域发展,目前已包括 3500 多个职业。 2.2.4 建立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澳大利亚为十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和培训建立了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 培训证书体系。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 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课程一般为模块式,学生可以进行全日制学习,也可以在就业后进行 部分时间制学习,使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选择空间也比较大,高 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职业培训的课程,tafe 学院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就读,其相应的学分都 能得到认可,不必重修已学过的课程。 2.3 德国的职业技能人才开发模式 参见马树超2004 上海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第 205 页 上海交通大学 mpa 学位论文 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开发研究 13 二战结束后,德国一片废墟,国民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并支付了巨额战争赔款。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还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 大国,德国经济的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非常重视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培训和科学管理。 2.3.1 企业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 德国企业认为,由于经济市场是放开经营的,国内外厂家都在激烈竞争,想方设法挤占市 场份额,即使是跨国公司或具有一定垄断实力的企业,压力也很大,客观上要求有更高、更强 的专业技能,胜任多种岗位工作。企业希望有高素质的员工,不仅是技术业务强,还要具有良 好的团队精神,有创造性思维。 德国高素质员工的来源,一是在进人的选择上,门坎高位设定;二是持续的培养。企业人 事部门对职工都有全面的分析,了解专业知识技能,了解组织协调能力,注意发挥好职工的潜 能。对员工通过日常谈话、业绩评定等方法进行考核。注意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较有发展潜 力的人员集中起来,通过一些不同形式的活动,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现才能,从中发现更 为优秀的人员作为后备人选。正是因为有大批经过严格培训的熟练工人源源不断进入企业,才 会有战后的“经济奇迹”,并使德国成为西方国家中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国家。一般效 益较好的大型企业,其一般工人月工资为 3500 欧元,而工程师则可达 50006000 欧元。 2.3.2 国家推行“双元制”学徒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现代生产需要,德国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以及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 基础上,发展了现代学徒制,它强调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经验学习培训活动,成为学员与 工作世界联系的桥梁。德国“双元制”培训模式具有几个典型特征: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